《长三角地区城市群落结构演化及其空间模式研究》王钊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长三角地区城市群落结构演化及其空间模式研究》

【作 者】王钊作
【页 数】 125
【出版社】 北京:中国测绘出版社 , 2021.01
【ISBN号】978-7-5030-4355-0
【价 格】48.00
【参考文献】 王钊作. 长三角地区城市群落结构演化及其空间模式研究. 北京:中国测绘出版社, 2021.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长三角地区城市群落结构演化及其空间模式研究》内容提要: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地理学出现“流空间”转向,空间网络成为研究热点。本书立足于网络化时代城市群高度集群发展的背景,融合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最新理论和方法,就中国集群程度最高的区域-长三角地区的群落结构演化进行深入研究。力图构建群落结构量化分析框架,剖析长三角地区复杂和相互嵌套的集群网络,揭示城市群体结构时空分异规律,对于建设中国城市群体结构演进理论和指导城市群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可供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领域的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使用,相关研究框架与分析方法可为空间规划实践提供有力指导。

《长三角地区城市群落结构演化及其空间模式研究》内容试读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全球化、信息化下城市组织关系重构

经济全球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全球化下的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经济整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时间和距离的影响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作用下开始削弱,跨区域经济活动成为普遍现象。原本垂直一体化的生产过程逐步被分解为若干彼此独立的不同工序,在不同国家或者地区进行区域专业化生产。区域原有的分工格局进行重新调整,新的分工格局开始出现。

在新型国际产业分工方式下,城市开始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城市体系出现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即由传统的中心地模式向现代的复杂网络化模式演化(Taylor et al,20l3)。具体来说,城市之间中心与腹地的关系不再完全由地理位置和要素分布决定,城市间具有方向和强度的实质要素流成为影响城市间关系的重要依据;城市在信息网络节点上发挥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城市正成为全球、国家和区域等各个层次的不同级别的节点或信息中心;传统中心地模式下的等级空间联系将逐渐被网络模式下的多维空间联系所取代,城市组织关系出现动态化、多元化发展趋势,其组织形式亦逐步呈现出“群内有群、多重嵌套”的特征。

1.1.2产业转型与服务经济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百年产业发展实践中,学者们发现高速的工业化进程会带来经济结构的巨大变迁。如佩蒂-克拉克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钱纳里、库兹涅兹以及罗斯托等人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富克斯等人的服务经济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均指出了一个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特征,即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服务业会超越工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逐渐呈现出“服务经济阶段”的特征。作为全球产业与市场整合的黏合剂,服务经济有着传统制造业所无法比拟的特殊功能和重要地位,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一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为了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会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发展服务业,为其他地区提供服务,在这种禀赋优势和贸易往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区域劳动分工的格局。因此,

2

长三角地区城市群落结构演化及其空间模式研究

外向服务成为区域及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外服务功能研究有助于认识区域及城市的产业分工与功能定位。

当前,世界经济的高服务化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出现服务业占据主要地位的经济发展特征。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劳动、资本和技术的梯度转移下也正在经历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过程。“十一五”期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07%,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幅近2个百分点。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长三角地区的市场经济发育最快、国际化程度最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最为迅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速最快、吸纳新增劳动力最多和产业贡献率最高的产业。具体表现在:①服务业规模迅速增长,增加值于2009年超过工业增加值,于2013年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了产业生产规模和水平的超越;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逐步加大,20032015年,服务业比重由40%逐步提升至54%。②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趋明显,2015年服务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经高达80%,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则下降至15%。③服务产业经济效益迅速上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由2003年的5.86增长至2015年的19.70,效率提升了2.4倍。④通过技术升级、结构调整和优化组织,从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转向低耗能、高附加值产业,服务业实现了各生产要素的更替并向高效化和高端化转变。⑤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为支柱,社会服务、商务服务、居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1.1.3区域空间整合的战略需要

为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挑战,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城市群发展战略等将单个城市联合成城市群体,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形成一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城市一区域发展模式和空间组合模式。利用城市群体形成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竞争和合作。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其中,“三极”指的就是以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为中心的

三大增长极。《纲要》描绘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它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和竞争空间,同时也对长三角地区的空间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群体发展既具有历史性和典型性,也具有世界影响。该地区发展历史悠久,经济发展水平高且广泛参与国际分工,是东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发育最成熟的城市群之一。以上海为城市群核心,育有杭州、南京、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宁波等高度一体化的都市圈,城市之间、都市圈之间发生着广泛的多部门、多层次的经济协作。但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也面临众多方面的挑战。相比美国等国家发育成熟的城市群,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内相互联系

第1章绪论

3

不够紧密,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层次较低。2016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和委员会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指出,城市间分工协作不够、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矛盾,《规划》要求充分协调与优化城市之间的关系,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格局。可见,长

三角地区的空间结构正处于发展和整合的关键时期。探索现阶段区域内部城市空间的复杂网络特征和演变趋势,是制定正确的空间发展策略,有效推进要素良性运作、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促进结构效益提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

§1.2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科学问题的提出

如何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将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城市间多元结构和动态演进结合起来,挖掘城市群落内部结构的动态多样性和结构成因的多源性,成为本书的重要出发点。中国城市群落空间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部分城市群落发展已经进入相对成熟阶段,城市群落结构在一定阶段内呈稳定状态,但城市群落内部各个层次维度及关系正进行剧烈的结构调整,只有经过深入的结构挖掘,才能发现在稳定化常态下的结构演变特征。本书的关键问题包括:怎样通过群落结构的组织概念框架,探索城市群落结构的要素构成和核心载体;如何通过复杂网络的指标量化体系定量揭示城市群落结构的发展状态;怎样科学有效地挖掘不同群态结构演化的空间格局与模式,探寻驱动其演化、递嬗的机制与规律。

1.2.2研究日标

本书旨在通过多个维度和层面构建的复杂网络结构,从对外服务的角度将城市群落的结构演化和结构模式进行刻画。基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城市体系网络化的基本事实,全面梳理城市群落空间布局及空间结构演化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从群落生态学视角出发,通过对外服务这一关键要素,对长三角地区复杂的城市群聚状态、群落结构演化、结构差异及驱动机制等特征和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明确城市群一体化形成的机理与发育态势,揭示城市群落结构的演进规律,最终指导城市群结构效益提升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2.3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书基于城市群落基础理论,以“城市群落结构”为研究对象,探讨多个层面的城市群落结构演化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总结城市群落结构演化的驱动机制和重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