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我注》刘传铭校注|(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论语我注》

【作 者】刘传铭校注
【页 数】 397
【出版社】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20.12
【ISBN号】978-7-5326-5689-9
【价 格】88.00
【分 类】《论语》-注释-儒家-《论语》-译文
【参考文献】 刘传铭校注. 论语我注.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论语我注》内容提要:

《论语》成书于中国春秋时期,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本书每篇由导读、原文、注、释、论构成,着眼于备采众说,折衷求是,同时又尽量以现时代的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论语》原典。期望本着‘诚、慎、敬、恕’的态度和读者一起去探寻一条通向两千五百年前那座思想殿堂的道路。同时,也更想让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朋友知道,中国人的思想智慧,中国人的“内圣之学”“外王之道”,在经历了“良知的坎陷”般心灵洗礼之后,同样可以展现出不同于西方文化精神的东方美丽。

《论语我注》内容试读

学而第一

《论语》各篇名没有特别的用意,只是选用该篇开始的两

三个字作为一篇的题目,这种类型的篇题在先秦时代的典籍中比较常见。话虽如此,但编撰者将“学而第一”置于全书之首,一定有所考量,足见其重要。

《学而》篇的内容涉及学习、为人和修养道德等方面,也有

一些论证的语录。包括“学而时习”的学习方法,孝悌为本的

仁学基础,不断反省的进德手段,节用爱人、使民以时的治国手段,先道德后文化的学习进程,“无友不如己者”的交友原则,过则能改的君子气度,“慎终追远”的行孝规则,“温良恭俭让”的行己作风,安贫乐道、敏行慎言的君子之德,推己及彼、举一反三的治学能力等。

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本篇各章多务本之道,乃学者之必务,故《论语》列之全书之首实有深意。

人之所以为人,是知学、会学、能学;人兽之别也由“学”字而分。学之恒、之重,人之本也!

读此篇即可初步了解孔子作为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之“大成至圣”之名不诬也。

1

子1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3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语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浅

【注】

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一书中“子日”都是孔子所讲的话。2学:通“觉”。

3说:同“悦”,高兴、愉快的意思。4有:同“友”。5知:同“智”。6愠:怨恨。

【释】

孔子说:“学而能有所领悟,并择适当的时间实践演绎以求印证所学,岂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正是共谋论道之乐吗?不因为别人不了解不智慧而生气恼怒,不正是君子之风吗?”

【论】

孔子这里所说的“学”与后世演绎发展的、知行合一的全方位学习同源同意。但就学习的具体内容而言,孔子主要还是指对“五经”(《诗》《书》《礼》《乐》《易》)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原典的阅读与研究。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孔子一以贯之的“敬天命”的哲学思想和“吾从周”的政治使命,亦即初心。

关于“时习”中的“时”意有三层。“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昏。“适时而为”是说在恰当的时候做该做的事。由于孔子强调“君子务本”和“务本”为学,所以孔子这里说的“时习”,适时而为的事便是“学”。古字“習(习)”,其形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且能振翼日远,才有“不亦说乎”之自问自答。

开宗明义,《论语》第一句话便说了“学”的目的、方法和意义。至于人为什么要学习?康有为做了如下引申:“故人物之异全视所觉,知觉之异全视所学。”能不能学,会不会学,在此被上升为人与非人(动物)的根本区别。而文明的传统正是在“先觉觉后觉,后觉效先觉”的反复循环中承先启后地延续着、丰富着、发展着。最后形成“贵智轻愚,尚文轻野”的正大方向和行为准则,这在孔子便是“忠、信、敬、恕”的“君子”理想。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有知识、有道德、有担当的崇高的人文精神。

2

“同门日朋,同道日友”,所以“有朋自远方来”就不能只理解为人伦友谊之叙,

而是志同道合之人聚而论道求学之旨趣。

为何孔子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乐呢?《周礼·大司徒》郑玄注曰:“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清人刘宝楠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弟子至自远方,即有朋自远方来也。‘朋’即指弟子。”这又涉及有教无类,及弘扬道统的命题。《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对于政治上历经坎坷的孔子而言,弟子云集实在是其人生之一大乐事。悦学乐教,《论语》开宗明义就展示了孔子终生最得意之处。对于孔子这种切磋为乐的思想,后人引申为乐见天下朋友,张扬着一种坦荡、开阔、好客的处世胸襟。乐观对于孔子而言,是一种雍容不狭的情怀,是一种端正温雅的精神境界。自己学有所成,因世俗浅陋而未为人知,因当局无道而不为所用,也不会愠怒,不言放弃,因为他学以为己,同时又心系任重道远,旨在提升社会文明。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从篇章学的角度来看,《论语》首篇首章,就在高处自立地步,它讲了一个平常再也不能更平常,却根本再也不能更根本的道理。这就是《论语》以平常话嵌入人生根本的说理特征。所谓,自况况人,自觉觉人。

时下微信大行其道,时人多入“朋友圈”。若是内心恐惧孤独,潜意识中有抱团取暖的需求,似也无可厚非。然而不少青年乐此不疲,真以为连面也未见亦可为朋为友则可笑矣。如此“朋友圈”也无真趣真乐也。

“时习”是学习方法,也是求学求成之大道正道。一是时时为学,适时而习;二是依时而践行而变通。所谓凡学至熟习,则观止神行,怡然理顺,逢源自得。此言,修己以自得为先,不得冥心坐废,以时为中,不得守旧泥古。康有为强调,孔子“以时始,以时终”,“夫子之道全达于时”,学者不可不察。“达于时”应该是包括了时间、时机、时变三重意义。尤其是“时变”,指的是“天变道变”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精神。

辜鸿铭说过一个笑话:“记得在中国清朝的乾嘉年间,当时刚刚开放海禁,有一个欧洲人来到中国,身上的西装破旧了,而当地又没有欧洲的裁缝,于是便找到一个中国裁缝,问道:‘你能制作西装吗?’中国裁缝回答道:‘只要是有样式,我就能仿照着做出来。’于是欧洲人就拿出一件旧衣服给裁缝做样式。过了几天之后,裁缝拿着制作好的新西装前来交货了。欧洲人打开新西装检查,发现一切样式均分毫无差,唯独新西装的后背处剪掉一块,又缝缀上了一块补丁。欧洲人大惑不解,向中国裁缝询问原因。中国裁缝就回答说:‘我这完全是按照你给我提供的样式做的啊!’现在我国锐意维新,各方面都效仿西方人,而不追求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这

3

和根据破西装制作新衣服的笑话又有什么区别呢?唉!”

百年已过,笑话依稀。诚《论语》现实意义之一也。

传铭以为,个人成长、国家进步无不赖于学。故于“学”字应格外上心才是。读《论语》也当由此入手。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4本,本立而道生5。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6与!”

【注】

前三篇所涉人物皆据资料有较详细介绍,这对孔子所论的针对性理解很重要。第三篇后多有省略,但仍希望读者深究,自己查检相关背景知识。

1有子:即有若。卞朝宁《〈论语〉人物评传》关于他的生平有较详实的论述:

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一说他比孔子小四十三岁,另一说他比孔子小三

十六岁。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吴国攻伐鲁国,一路摧城拔寨,兵临城下,鲁大夫微虎组织私属勇士七百人偷袭吴国军营,迫使吴王订立盟约。有子当时就在七百勇士之列。孔子当年六十五岁,如果有子比孔小四十三岁,他当时年为二十二岁,似乎也能说得通。

《孔子家语》中说有若“为人强识,如古道也”,《孟子》中则说他“智足以知圣人”,可见其天资聪慧,出类拔萃。他对孔子非常崇敬,时时处处奉为楷模,他曾说:“麒麟之于走兽,凤风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有若师从孔子,学习勤奋,善于思考,因此多得孔子心传,《论语》书中记录他关于“孝悌”“中和”与“言信行恭”的言论,不仅在思想内涵上与孔子一脉相承,而且逻辑严密,措辞严谨,颇有夫子风范。

《礼记》中记载这样一件事情,形象生动地说明有若比其他弟子更能准确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有一次,有若问曾子道:“你向夫子请教过如何正确对待丧失官位的问题吗?”曾子说:“我曾听夫子这样说过:人失去官位后最好赶快贫穷,人死后最好赶快腐朽。”有若语气肯定地说:“这不可能是夫子说的话。”曾子说:“这是我和子游一起亲耳听到夫子这样说的。”有若说:“那么夫子肯定是针对某种特殊情况说的。”事后,曾子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子游,子游惊讶地说:“有若真不简单啦,他说话的口气很像夫子,夫子说这话确实是有所指的。当年夫子居

4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