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天摩云的七宝庄严 古代名塔》罗哲文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擎天摩云的七宝庄严 古代名塔》

【作 者】罗哲文著
【丛书名】中华文物古迹旅游
【页 数】 234
【出版社】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6.10
【ISBN号】7-81042-105-0
【价 格】15
【分 类】塔-宗教建筑(学科: 简介 地点: 中国) 宗教建筑-塔(学科: 简介 地点: 中国)
【参考文献】 罗哲文著. 擎天摩云的七宝庄严 古代名塔.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10.

图书目录:

《擎天摩云的七宝庄严 古代名塔》内容提要:

《擎天摩云的七宝庄严 古代名塔》内容试读

序☐

1

序言

一、中国古塔的由来

在林林总总的古代建筑中,大概除了住宅之外,数量最大,分布最广、形式最多样的,当是那些势如涌出,孤直耸天的古塔。当人们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旅行时,随处都可以看到它们高大的身影。这些古塔,大多已有数百或者上千年的高龄,它们有的突起于城镇之中,有的兀立于山巅之上,有的雄踞于江河之畔,有的亭立于寺庙近旁。它们不仅早已成为某一城镇、乡区、寺院或风景胜地的重要象征,而且还以其优美的造型、鲜洁的色彩点缀着祖国的锦绣河山,而千百年来围绕着古塔所产生的风俗掌故、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更是我国人文历史资源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然而,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塔这种在他们看来是民族特色最为鲜明的建筑,居然并非我国所固有,甚至连“塔”这个字,都不见于魏晋以前的汉字之中。情况为何会是如此呢?原因很简单:塔原是佛教建筑的一种,它是跟随着佛教,从古代的印度传入我国的。那么,塔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从佛教经典中得知,塔原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所用的建筑物。“舍利”,是梵文(即古印度文)Sarira的音译,又有译作“设利罗”、“室利罗”的,其原义是指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迎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其骨殖变为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

2

☐攀天靡云的七宝庄严一古代名塔

称之为舍利子,还有其他的身骨、牙齿、毛发等等,也称为舍利①对于佛教徒来说,这些与释迦牟尼真身相关的舍利,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是佛的象征,所以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供奉这些舍利,以表达对佛的虔诚信仰。于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们便将其舍利分为八份,由八位国王分别取走,在事关释迦牟尼一生重大转折的

八个地方供奉。这八个地方分别是佛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现神通处、从忉(dāo)利天下处、化度分别生处、思念寿量处、涅槃处。为了保存舍利,就得有专门的、象样的建筑物,于是,塔便应运而生了。

塔在梵文中称作Stupa,在巴利文(古印度文的一种)中称作

Thnpo,原意皆指坟冢而言。当最初埋葬释迦牟尼舍利的八大灵塔建成之后,佛教徒们在各处都相继寻找或制造舍利并建塔供奉,以纪念释迦牟尼。这股建塔风习,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时达到了高潮。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公元前268年至公元前232年在位)立佛教为国教,下令在他统治的84000个小邦国中,都要建立寺塔,这即是佛教史上盛赞不已的“阿育王八万四千宝塔”。②这众多的宝塔,其型制大约分为两种,一种是埋藏佛舍利或号称埋藏有佛骨舍利的塔,另一种是没有舍利的塔。前者早期汉译为“窣($ū)堵波”等,后者汉译为“支提”或“制底”,称作庙,即所谓塔庙。

“支提”,在印度原为刻有纪念性佛塔和其他雕刻的石窟,塔在窟的后部,塔前有一个面积较大的礼佛集会的场所。它在传入中国以后,发展成为佛教的石窟寺,对后来中国塔的影响甚微,所以我

①舍利的内涵后代又有扩演,凡德行高著的名僧死后烧剩的骨齿遗骸,均可称为舍利。随着佛教的发展,有关舍利的说法不断增加,以至于如果找不到名僧、大师遗骨所变的舍利时,佛教徒可以任意制造或拾取他物以为舍利。《如意宝珠经轮咒王经》中说:“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众宝造作舍利。…行者无力者,则到大海边拾取清净砂粒即为舍利,亦用药草、竹木根节造为舍利。”

②后世佛教中又有释迦牟尼在世时已有多宝塔的说法,这只是一种演义,不足为凭。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