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世界经济史在线阅读完整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者评论:简明的世界经济史在线阅读

从银币的诞生到历史性的贸易战——51个经济转折点告诉你为什么世界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双色印刷,可以看图,跳读,像故事一样有趣,像PPT一样简洁。有兴趣的请下载阅读

简明世界经济史在线阅读

简介

这是一本有趣的经济史书,生动地再现了“金钱”推动人类发展到现在的过程。

全书共十一章,序言再现了金钱的诞生过程;第1、二章介绍了以游牧民族和商人为主的陆地经济和大西洋经济的发展;第三章和第四章比较了荷兰和英国是如何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5、

第6章描述了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与金融的关系,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第 7 章描述了英国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帝国;第 8 章描述了美国的崛起;第9、十章介绍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以及新的经济形态。

这本书内容丰富,话题有趣。可以按顺序阅读,参考51个转折点跳过阅读,直接看图。历史的立体呈现,将为读者开启一段美妙的时光旅行。

相关内容部分预览

关于作者

宫崎正胜,1942 年出生,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畅销书作家。东京教育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毕业,筑波大学讲师,北海道教育大学教授,社会地理历史公民特别会员日本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

现在在 NHK 文化中心等机构担任讲师。擅长东西方文明交流史和世界经济史,致力于提高公众的历史人文素养。 《中东和伊斯兰世界图解历史》作者

《世界历史图解》、《近代世界历史图解》、《地名与地图看世界历史》、《航海图看世界历史》等多本世界历史畅销书。

目录

前言

“经济血”货币的两条变迁路径介绍——西亚银币与中国铜币

1枚银币诞生于美索不达米亚

2“币”与“货币”的诞生

3 铜币支撑的中华帝国

第一章欧亚大陆的大帝国与大规模经济体的出现

1 商业扩张到整个欧亚大陆

2 大规模的伊斯兰经济和十进制和复式记账的出现

3 伊斯兰世界的“汇票”和中国世界的“纸币”

蒙古超级帝国建立的4个地缘政治原因

第二章大航海时代欧洲经济的蓬勃发展

1 从海洋出发的资本主义经济

2 大规模“植物”传播的时代

3 由新世界的白银连接的大世界

第 3 章铺设海上经济道路的小荷兰

1 荷兰专注于海洋经济

2 郁金香球茎贸易引发世界最早的经济泡沫

3 因海难而生的股份制公司

第四章资本主义扩张,纸币和金融商品出现

1 曾经允许“合法海盗”的英国

2克伦威尔,为英国的海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3 法战巨额军费带来的“债务国债”

4 大西洋三角贸易使资本主义得以维持

5 保险和股票交易始于伦敦一家咖啡店

6 汇票的信用权发生变化,变成纸币

Chapter 5 金融时代的到来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崛起

1 美国独立战争和大陆纸币

2 法国大革命和欧洲的第一次恶性通货膨胀

3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崛起和金融时代的开始

4英国重回金本位,大量发行英镑

5 未能实现经济独立的拉丁美洲

第六章两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1 与大西洋市场相关的英国工业革命

2蒸汽机的出现与大铁路时代的开启

3 商品泛滥的都市生活方式的诞生

4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现代生活方式

5 伴随“1873年大萧条”的欧美经济变化

6 埃菲尔铁塔的建设与牛肉的普及

第7章英国的英镑霸权

1 像一般贸易公司的大英帝国

2 大英帝国的建立——“印度帝国”

3 清代经济被鸦片打败

4 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战争

5 国际金本位制和世界货币英镑

第 8 章从零开始飞跃的美国经济

1 曾经一团糟的美国经济

2 为什么内战会演变成惨烈的互杀

3 从西部大开发到称霸中国市场

4 持有美元的大银行和犹太人

第九章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美元霸权

1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元走强

2 让德国人苦不堪言的巨额赔偿和恶性通货膨胀

3 美国资本主义的出现

4 电能与电灯、电影、电器产品亮相

5流通革命推动大众消费社会的到来

6为应对经济危机,国家开始干预经济

7 世界经济危机引发的大战——二战

第 10 章:美元走弱,亚洲经济获得动力

1 尼克松冲击和石油危机

2 美国通过操纵利率来应对经济危机

3 日本的泡沫经济始于日元升值

4 美国工厂向亚洲转移与亚洲金融危机

5 美国经济的走钢丝冒险

6 俄罗斯收入差距扩大与中国经济爆发式发展

7 虽然扩大自由贸易是必要的,但...

8 次贷危机将世界金融逼入绝境

9 新兴国家的跨维度金融缓解和泡沫经济

10 美国加息和新兴国家的经济泡沫

世界经济重大变化附录图

读者评论

一口气读完,对经济学初学者来说太友好了,从古代货币的产生到经济中心的逐渐转移,银行、公司、股票的产生,大航海时代的殖民地扩张, 经历泡沫的南海, 一战和二战的前因后果,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次贷危机,亚洲发展新动能,顺便一窥未来。一本非常积极的小册子。

在史实部分,我查了其他记录,比较准确。总的来说,知识框架完整清晰,各种图表一目了然,总结性陈述也很多,有点像经济史优秀学生的学习笔记。语言也通俗易懂,非常推荐有兴趣的中小学生阅读,

我小时候接触的课外读物太少,很多知识现在才刚刚开始学习,很遗憾。

顺便说一句,其实这种带有民族感情的书最好不要看。这是对历史的客观总结。事实上,无论是战争还是掠夺,都没有正义或不正义之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不都是关于财富如何分配的吗?发达国家只是领先我们一步,

他们都经历过疯狂的试错,全球化是一个过程,一切都还在变化,但我相信未来会比现在更好。

《世界经济简史》阅读笔记

朗多·卡梅伦的《世界经济简史》认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口、资源、技术和社会制度四个要素的混合效应。每个特征都不是一个单一的变量,而是一组变量。除了人口,人口因素还包括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资源要素除了土地数量,还包括气候地形、地理位置等。除了国家阶级,社会制度还包括企业组织、家族结构等。这四个要素中,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强动力源。人口的自然增长必然带来经济总量的增长,但是否会带来人均经济总量的增长尚不确定。当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一旦过了临界点,人均经济总量就会下降。技术创新是突破资源限制、使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社会制度有时会促进有时会抑制技术创新。因此,这四个要素与经济总量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这就是历史的复杂性。

朗多·卡梅伦的《世界经济简史》写道:“一个领域的进步会刺激其他领域的进步。”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定居下来,需要建造更坚固的房屋,于是他们学会了在烧砖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陶,制陶所用的轮盘赌变成了交通工具的轮子。陶器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贸易,贸易的发展催生了记账文字。这是现代研发术语中的“副产品”或“副产品”。这一切的前提是分工。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分工代表专业化,专业化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

朗多·卡梅伦的《世界经济简史》认为,在西罗马帝国灭亡的种种原因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奴隶制对生产技术创新的限制。 “罗马工程师的才华表现在道路、渡槽和穹顶上,但在提高机器效率方面表现平平。”因为在罗马帝国的早期扩张中,大量的外族被征服,带来源源不断的廉价奴隶。由于劳动力价格低廉,使用牲畜或机械来提高和提高生产力的好处并不明显。到帝国晚期,虽然劳动力价格上涨,但奴隶制已经根深蒂固,正如圣保罗所说:“主人和奴隶必须接受他们目前的地位……否则世界将不复存在。”当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减轻劳动力负担的技术发明。 “以奴隶为基础的社会可能会产生艺术和文学杰作,但不太可能产生持续的经济增长。”

上次我提到古罗马的文学和艺术发达,但技术停滞不前。在中世纪的西欧,情况正好相反。文艺沉寂,科技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农业上,出现了重轮犁和三轮耕作法,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进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复兴。在纺织工业中,出现了脚踏织机、纺车和水力漂洗车间。在冶金工业中,出现了液压驱动的波纹管和大杵,14世纪初出现了第一代现代高炉。朗多·卡梅隆在《世界经济简史》中写道:“与以前的教科书描述不同,中世纪的人们绝不是传统的或死板的……是中世纪的铁匠发明了我们的眼镜和机械钟,而不是古典哲学家。” “所有这些变化意味着中世纪人民思想的根本重新定位……宇宙不再神秘……人类可以理解自然并征服它以供自己使用。”

上次我谈到了有助于西欧人口发展和城市复兴的中世纪技术创新。与城市一起发展的是商业和贸易。该公司的原型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朗多·卡梅隆在《世界经济简史》中写道:“从很早的时候就有一种合伙的形式,比如一个老商人,他可能已经背负了旅途的负担,支付了他的具体操作费用。 “对于通航的商人来说,利润的分配通常是四分之三给获得收益的投资者,四分之一给实际经营的合作伙伴。这样的合同在地中海的海上贸易中很常见。”商人,还有寡妇、基金会、宗教机构、孤儿受托人等。随着贸易量的扩大和商业惯例的标准化,合伙企业演变成公司。12世纪银行业发展的原因之一是造币的复杂性和混乱当时,各国的国王、公爵、伯爵,甚至大寺都争相铸造钱币,使钱币的规格、重量和含银量各不相同。区分不同种类硬币的价值是他们的工作。许多银行家从他们的队伍中脱颖而出。”

朗多·卡梅伦在《世界经济简史》中写道:“黑死病是中世纪经济危​​机中最严重的事件,但绝不是危机的根源或原因。”黑死病爆发于1348年,早在1315-1317年间,大饥荒席卷了北欧。气候也开始恶化,冬季更加潮湿和寒冷,农作物减产和洪水频繁。人口扩张和持续的土地开垦挤压了牧场,减少了蛋白质食物。 “日益不稳定的粮食供应、过度拥挤的城镇和糟糕的卫生设施,使人们更容易感染流行病。”然而,黑死病突然扭转了价格-工资剪刀差,随着城市人口锐减,食品价格暴跌,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上涨。例如,英国已进入“农业劳动者的黄金时代”。在西欧其他地区,市场的力量也彻底瓦解了农奴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尽管黑死病很可怕,但事实证明它具有“宣泄作用”,为始于 15 世纪的伟大航海时代铺平了道路。

朗多·卡梅伦 (Rondo Cameron) 的《世界经济简史》认为,通货膨胀是个人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和财富的重新分配,“使收入具有价格弹性的人受益,例如商人……那些人的利益受伤的是那些有工资的人,以及那些只有固定收入且收入变化缓慢的人。” 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大量进口白银到欧洲,导致欧洲货币大幅贬值,价格飞涨,史称“价格革命”。价格革命的原因。也有人认为,自然人口增长和技术停滞导致通货膨胀。在人口增长和生产力不变的情况下,对粮食的需求增加但产量保持不变,从而导致价格上涨;而人口的增加降低了工资的价格,这种增加和减少会使农民的生活更加困难。同时,贵族的地租收入也受到了影响。“价格革命的后果是农民和贵族以及资本主义的兴起。”价格革命的教训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即技术创新增加降低生产力是解决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健康增长的最佳途径。关键因素。

16-18世纪欧洲各国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称为“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一词最初是由亚当·斯密发明的,带有贬义。他认为,这些政策干涉了个人的“与生俱来的自由”,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然而,19世纪,在强大的普鲁士霸权统一下的德国,一批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将“重商主义”视为典范。时至今日,政府参与经济或自由发展经济的利弊仍然是一个争论的话题。无论如何,“重商主义”在当时的欧洲盛行,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历史文化不同,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不同,结果也参差不齐。还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政策。朗多·卡梅伦在《世界经济简史》中写道,光荣革命后的英国,议会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尸体必须用羊毛裹尸布掩埋,以刺激毛纺织业的需求;新教徒比天主教徒多有几个“吃鱼日”,期间不允许吃肉,以促进渔业的发展。

英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这一历史进程被称为“工业革命”。然而,朗多·卡梅伦的《世界经济简史》认为,“工业革命”是用词不当。正如英国经济史专家阿什顿所说:“这些变化不仅发生在工业层面,也发生在社会和知识层面。‘革命’意味着变化的突然性,经济变化的过程并不在事实上突然。”因为当时的学者不习惯定量分析,只用“突然”和“迅速”两个词来形容经济变化;而现代学者在计算后对工业产值、国民收入等大量变量进行了计算,并未发现其中有任何“快速”变化。因此,“工业革命”的称谓包含两个偏见:第一,它忽略了工业领域之外的变化,尤其是知识领域的变化,“知识领域的变化具有最深远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引发并推动其他领域的变革。”二是过分强调变革的速度,但任何历史进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拿破仑的独裁实际上是对法国大革命过度行为的修正。朗多·卡梅伦在《世界经济简史》中写道:“拿破仑的天才和幸运在于他能够将高度理性的革命成就与一千多年历史积累的根深蒂固的习惯和传统相结合。拿破仑法典始于大革命时期,完成于帝国时期的《大革命》,最能体现这种综合,是传统罗马法与新兴革命法之间的经典折衷,但保留了大革命的基本原则:平等1804年中产阶级颁布的《民法典》是一部经典的法典,确立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身自由等概念。合同、计息贷款,影响巨大。在拿破仑侵略过的国家,法军最终撤退了e 保留下来并成为各国制定法律的典范。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但在 19 世纪末被美国和 20 世纪初被德国取代。统计数据也反映了英国的衰落。 1856年至1873年,其GDP年均增长率仅为2.5%;从 1873 年到 1913 年,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零。在《世界经济简史》中,朗多·卡梅隆认为,英国没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家缺乏进取精神,那些企业家的子孙“一味沉溺于绅士生活中的悠闲优雅的老式”,以随意的目光看待新技术和高科技。二是教育落后。英国是西方主要国家中最新普及公共教育的国家;很少有大学重视理工科教育,仍然执着于培养最典型的绅士阶层的后代。

19 世纪德国工业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卡特尔的盛行。在德国,垄断不仅合法,而且强大。他们的数量从 1875 年的 4 个增加到 1914 年的近 1000 个。朗多·卡梅伦在《世界经济简史》中写道,基本经济理论认为卡特尔限制产出是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但这种说法在德国是站不住脚的,其中总产值始终持续快速增长。解释这一悖论的关键是“保护性关税”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卡特尔在国内市场人为抬高价格,同时以低于平均成本的价格向国外市场倾销,以国内高价弥补国外低价,从而获得整体利润。这种模式类似于当代中国实施出口退税以刺激出口。

在19世纪的欧洲,早期工业化国家包括英国、比利时、法国和德国。这些国家的显着特点是煤炭资源丰富(法国较少,但可以从比利时大量进口),无疑是煤矿。和钢铁时代。后期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有瑞士、荷兰、丹麦、瑞典、挪威。这些国家的特点是矿产资源不足,但识字率高。他们主要依靠国际市场,出口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发展经济。到 19 世纪末,水力发电的兴起部分弥补了这些国家的煤炭短缺。其他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俄罗斯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完成工业化,其特点是识字率低、农业落后、政府腐败。

马克思和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一种经济现象: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加剧,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大企业资本积累加速,群众购买力不足,导致利润率下降;资本家于是诉诸帝国主义,为剩余资本和产品寻找海外市场。不过,朗多·卡梅隆在《世界经济简史》中有不同的看法:1914年以前,法国的出口只有10%流向了法国殖民地。殖民地人口稀少,贫穷,难以支持重要市场。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远远大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量。投资也是如此,法国在殖民地的投资不到 10%,在俄罗斯的投资超过 25%。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实际上是净债务国。帝国主义的起因实际上是政治考虑。例如,俾斯麦转向帝国主义,以巩固其政治地位,转移国内社会矛盾。也有一些国家只是为了声望。 19世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盛行,欧洲人宣称他们的种族和文明优越,为帝国主义提供了心理和文化注脚。

在“世界经济简史”中,朗多·卡梅伦确定了 1930 年代大萧条的原因,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合同、金本位制的崩溃以及贸易的中断。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创欧洲经济。除了战争的直接破坏外,政府在战争期间对经济的控制也严重扭曲了正常的经济关系。战争期间,各国贸易中断,海外投资大减,通货膨胀严重。战后,中东欧分裂为许多新国家,各国保护主义盛行,阻碍了贸易的复苏。战争赔款的复杂问题使各国的货币体系陷入混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在商业、金融和工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自由贸易政策和金本位制对稳定世界经济发挥了关键作用。而战后的美国取代了英国,却不愿发挥领导作用,从而延长了萧条期。被中国教科书盛赞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对走出大萧条的作用不大。 “工业复苏的进展令人失望,1937年经济还没有达到充分就业,又遇到了新的萧条。1941年,美国还有超过600万人失业。”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