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志》河北省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赵县志》

【作 者】河北省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丛书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
【页 数】 769
【出版社】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 1993.03
【ISBN号】7-5074-0659-8
【分 类】地方志-赵县
【参考文献】 河北省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赵县志.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3.03.

图书目录:

《赵县志》内容提要:

河北省赵县志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性著作,记述了从清末至1985年赵县大事。

《赵县志》内容试读

赵县,古为赵郡、赵州。历史悠久,见于文献记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赵县人民在这广袤、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着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灿烂的赵郡文化。

赵县位于北纬3737~3753,东经11436'~115°40之间,像一块绿色的地毯,铺展在河北省中南部,县城距省会石家庄市42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1986年辖28个乡(镇)、251个自然村、281个村民委员会,有104552户,445778人,除34人为少数民族外,均为汉族,每平方公里平均660人。有耕地51869.8公顷,其中果林13866.7公顷。它处于太行山中段山前冲积平原上,地势开阔平坦。洨河、冶河、沙河、汪洋沟等季节性洪河道,从县境穿过。属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旱易风,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千燥。年平均气温12.3℃,降水502.5毫米,无霜期191天,日照2800.8小时。

赵县大地文物荟萃、胜迹众多。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有:“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的安济桥和“洞开夜月轮初转,蛰启春龙势欲飞”的永通桥,两桥并驾,距今有1300多年和1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建造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最大石拱桥,其散肩拱建桥形式,为中国首创,影响深远,古今中外莫不仿效;“碧幢孤映日,玉勒每栖云”的赵州陀罗尼经幢,蠹立县城中央,建在开元寺内,为中国最高、保存最完好的石经幢,日本僧人园仁入唐巡行求法曾宿居寺内。列为河北省重点保护的文物胜迹有:唐玄奘西游之前先东游的赵州柏林寺,他居寺内拜道深高僧学法《成实论》一年有余,真际禅师从谂曾在此驻锡40年,赵王王熔、燕王刘守光听其说法,摩顶受记,“玄言布于天下”,风播海内外,史称“赵州门风”;北宋大观圣作之碑为蔡京题额;战国时的宋子城遗址,汉代各子古墓群等;县级重点保护的文物胜迹有:西林寺李左车墓、李宪基,舍利塔、廉频墓,王西章、故城、双庙商周遗址,赵县烈士陵园等几十处之多。它凝聚着赵县人民的聪明才智,是赵县文化的结晶,吸引着国内外宾客游人,为赵县大地生辉增色。

清光绪丁西《赵州志》载:赵县“好尚儒术,耕读兼营,积雅短科第不绝,人才辈出”,代有名人,史不绝书。赵县境内,汉设校、庠序、书馆;题有学校;宋建都学、书院;元增学庄,明清义学、文庙、私塾、学堂兴起。仅唐代至清,用弟警旺0人,举人160人,贡生(恩贡、拔贡、副贡、岁贡)306人。唐宋李虞仲飘李固言李珏和宋敏求5人登殿试一甲进士及第(状元)宝座。清代,魏廷魁乾隆庚中斜纸试坠概二甲第一名,明天启七年(1627年)王之荩、,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王颛甲子科解元。清末至民国,

2概述

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据民国17年(1928年)统计,赵县仅有中学1所,高等小学6所,初等小学200多所,全县有学龄儿童27500人,在校学生仅3500人,失学率高达87.3%。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教育事业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1986年全县有高级中学4所,初级中学30所,师范学校和农业技术学校各1所,小学270所,幼儿园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8%。还有教师进修学校、卫生进修学校、职业中学以及函授、电视、广播学校等。1985年1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赵县为普及教育合格县。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使赵县大地人才济济,各领风骚,跻身历史舞台。战国时有决胜千里的名将李牧,运筹帷幄的谋略家李左车;北魏李安世建议魏文帝实行均田制,后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隋著名文艺批评家李谔的《上隋文帝书》,受文帝器重,颁诏天下;匠师李春、石工李通奇迹般地建造天下第一桥一安济桥,中外遐迩闻名;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祖孙三代,为唐朝重臣名相。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为中国第一部地方志总书,《元和郡县国计簿》、《古今地名》、《删水经》等著作,为研究中国史地渊源的宝筏:李阳冰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善篆书,史称“笔虎”,为李白族叔,为其诗集作序;李端、李嘉祐、李虞仲祖孙三代,才思敏捷,诗文俱佳,即席赋诗,震惊一代诗坛,其中李端、李嘉祐列入唐大历十才子。宋朝宋敏求编纂了中国第一部都邑志《长安志》、《河南志》,修两朝正史,补唐武宗以下实录143卷。元王好古为一代名医,著述甚多,医学观点和实践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汲取采纳。·明南解家瞳人王凤冈身为奉政大夫加朝仪大夫南京户部云南清吏司员外,曾任陕西白水县令、山东泰州、青州州守等职,一秉至正,善政得民,外浑厚内刚明,恂恂谦逊,精敏练达,为官一尘不染,饮水青天,位愈高心愈下,不事阿谀,憎恶贿赂,政绩卓异,以“白水县,青石山,问县令,王青天”世称纯臣。清末,同盟会员王虎臣,反贪官、举义旗,为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流尽最后一滴血。民国时期李献瑞,为发展农业,刻苦钻研,自强不息,发明了三轮、五轮水车。当今的北京大学教授、留德博士、地球物理学家李献之的论著,《塔克拉玛干沙漠对婼羌天气的影响》、《东亚寒流的影响》等,填补了世界地理的空白,举世公认。青年著名女作家铁凝,年轻有为,《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面世,深受国内读者喜爱,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发表;女青年汽步枪射手郭凤娟,在全国青少年射击运动会汽步枪比赛获金牌,五破亚洲纪录…。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赵县的历史增添了光彩。

文化的繁荣,人才的涌现,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纵观历史,赵县是传统的农业经济区域。从史书记载及出土文物证实,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赵县人在这里居住、劳作、垦种。汉唐起多种黍、粱,桑、麻。挖水陂储水灌田,生产发展,物产之丰,为封建王朝的“征求之府”、“蚕丝、织纤之所出。”尽管如此,几家欢乐,众家愁,贫富不均,怨声载道。宋代,增植稻、谷、高粱、豆类、棉花。治水开河建水限(水碾水磨)、造田营林,以资农耕。明清时期,作物品种日臻繁多,林果、瓜菜日盛,“凿井灌田、造车辆、水车、农器,以利男业种植、女务织纺。”生产力有了进步。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统治者的剥削、压迫,芳动人民仍然挣扎在饥饿线上。民国时期,粮田以谷子、高粱为主,小麦次之,伴以豆类杂粮;棉花种植得以长足发展,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6.6%以上。种田精耕细作,改进提水工具,增施肥料,促进了农业发展。民国22年(1933年)粮茂棉丰,皮棉亩产21公斤,总产784.3万公斤。人民衣食虽有好转,但由于国民党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地主阶级加重对农民剥削,部分劳动人民失去土地,生活贫困,只得扛活度日。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概述3

成为社会前进、历史发展的桎桔。1928年,中共赵县地方党组织建立,在进行反帝反封建政治革命的同时,十分注意农业生产的发展。从1946年起,历时三年的土地改革,推翻了几千年来束缚农民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产积极性如火山喷发,很快即将因战争荒芜的8666多公顷土地重新垦植复苏。从此,农业发展,产量提高,农民生活趋于稳定,流离失所、离乡背井的历史得以改变,开始扬眉吐气过光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赵县县委和赵县人民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开展大生产运动,发出“要发家,种棉花”的号召,医治了战争创伤,使农业得到进一步恢复和发展。为彻底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强调各项工作必须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各行各业大力支极农业,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发展科技,引进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使农业从小农经济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业的较快发展。1957年粮食亩产84.5公斤,总产5915.5万公斤;皮棉亩产26公斤,总产868.5万公斤,超过历史水平。从此,人民安居乐业,勤劳致富,由衷地感谢共产党、毛泽东的英明领导。1958年人民公社、“大跃进”运动兴起,“浮夸风”、“一平二调共产风”、“强迫命令风”盛行,打乱了已经理顺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连续三年,使农业生产陷于低谷。1961年粮食总产仅3689.5万公斤,棉花250.5万公斤。人民生产、生活一度困难。1962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恢复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理顺了生产关系,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出现转机,走出低谷,到1966年恢复到1957年的生产水平。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又锨起来了,大批“修正主义”和“唯生产力论”,强调“以粮为纲”,极左路线盛行。即使在这风云变幻,迷茫莫测的特别时期,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知昔察今,深知无粮难度日,采用多种形式,抵制错误路线,坚守岗位,进行生产,减少了损失。据1970年至1977年农业经济实践表明:粮食亩产增加72.36公斤,总产增加4742万公斤,破天荒地开始向国家多交贡献粮2031.5万公斤,社员平均口粮增加了14公斤。棉花亩产降到11公斤,史所罕见。油料总产由48.5万公斤降至21.5万公斤。生产费用增加,亩均支出由17.8元增到28元,开支比例由30%增加到50%,纯收入减少,由总收入的60%降到47%,贷款增多,社员生活水平由人年均78元降至69元。实践教育了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以粮为纲单一经营的道路走不通,单靠国家贷款过日子的道路行不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单凭长官意志办农业也行不通。从几千年的历史得出了无粮不稳,有棉更富的结论。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结了历史经验,鉴往昭来,重新认识到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实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努力发展多种经营”的战略方针。在全县农村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改变种植结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玉米、谷子次之,兼种杂粮。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豆类次之,实行粮棉并举,踏上了发展农业的正确道路。为此,依靠科技兴农(改一年一熟制为二熟三熟制,搞复种套种、优化种子、科学施肥等)、兴水利(治河、打井、挖渠,仅渠灌面积达10.4万亩),办电力支授农业(建有赵州、西河、范庄、投头庄变电站),提高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能力(拥有大拖拉机588台,小拖拉机8527台,柴油机20901台,电动机11752台等)。灌田实行机、电、渠浇一齐上,改变了生产条件,使农业生产得以长足、持续发展。1986年全县粮食亩产659公斤,总产36646.5万公斤,分别为1949年的10.8倍和8.86倍。其中小麦亩产327.5公斤,总产18839万公斤,占粮食总产的50%以上,分别为1949年的4.6倍和25倍。棉花(皮棉)亩产66.5公斤,总产578.6万

4概述

公斤①,较1949年减少85086亩,亩产、总产分别增加了3.8倍和1.4倍。油料总产837.35万公斤,为1949年的5.4倍。

果林生产在赵县的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栽培历史可以上潮到秦汉时代。产品在南北朝时(502年)就成为向宫廷进贡的土特产品。史有“赵郡、真定贡梨,洁白如雪”之说。魏文帝诏日:“真定御梨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明隆庆《赵州志》载:“唯梨枣杏李,擅名一时”。果林大量栽培种植,在清咸丰九年(1859年)滹沱河改道之后,州城东北中马、谢庄、范庄、杨扈一带广为栽植。但因科技落后,不讲施肥、灌溉,管理水平低,病虫害难以防治,果树歌年,加之储运困难,即使丰收,销路不畅。“果农苦,泪花流”,岁月难度。产量低,品质差,生产停滞不前。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占赵县,挖隔县沟,筑碉堡,大批砍烧果树,果农遭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赵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重视果林生产,从实际出发,压缩桃、李、杏、枣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梨树栽培。1949年果树面积4300亩(286.7公顷),总产337万公斤,其中梨树2900亩(193.3公顷),产量323.5万公斤。1964年始,推广梨果科学栽培和管理,改变了果树歇年的历史,丰产丰收有了保证。“文化大革命”中,果树被视为资本主义的摇钱树,有悖以粮为纲,不准栽培。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赵县县委和赵县人民政府从实际中,认识到梨果生产是赵县农业经济中一大优势。1985年赵县人民政府颁发了建设果林县的布告,加强了科技指导,梨果生产得到迅速发展,面积猛增。1986年达20.8万亩(13866.7公顷),遍及全县28个乡(镇)193个村庄,年产量1.25亿公斤,储运销售有保障,产值达962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6.4%。1985年雪花梨被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水果。从1963年开始出口75万公斤,1986年为900万公斤。雪花梨畅销使梨乡更加殷实富有,盛产雪花梨的谢庄乡人均生活水平达千元,为河北省第一。

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工业的兴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原料,为工业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据文字记载,今赵县境内的宋子、平棘、封斯、敬武侯国(县)在泰汉时代,已有酿酒、铸造、制砖烧瓦等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至明清时代,工业发展一直缓慢且无重大支柱工业。清光绪《赵州志》称:“起屋舍、造车辆、水车、制农器及日用所需之器具,无其它奇巧”。民国中期,全县仅有县城、南解家幢、瓜家庄三家生产五轮水车和小农具的铁工厂,农村的土织土纺、弹花轧花、榨油、制砖烧窑、编织等个体手工业,也基础薄弱,产品不能满足需求,仰靠外地工业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工业生产逐步发展。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建立了棉花加工厂、轧油厂、农机修造厂、粮食加工厂等14家工业企业。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1715万元,比1952年增加850万元。1958年在一无矿石,二无煤炭的情况下,脱离实际搞起了全民大炼钢铁,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千扰。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总结经验教训,加强调查研究,从本县实际出发,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支援农业。70年代,先后建起棉纺厂、造纸厂、化肥厂、糖厂、磷肥厂等;社队工业同时起步,相继建起棉油厂、面粉厂、农机修造厂、磷肥厂等。为工业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县、乡(镇)、村、户四个轮子一齐转,既着眼本地优势,又把视线拓宽到国内、国际市场,找项目,聘人才,工业生产出现了新格局,形成了纺织、造纸、食品、机械、化工、建材等6大行业。县、乡(镇)两级工业发展到178家。创汇产品、名牌产品逐年增加。1986年工业总产值达22455万元(按

①1986年皮棉比1933年少收205.7万公斤;比1957年减收294.9万公斤。

概述5

1985年现行价计算),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5.74%,为1951年工业产值的146.5倍。工业的增产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为武装农业生产贡献了力量。工农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共赵县县委、赵县人民政府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到教益,任何时候办工业都不能脱离实际,不能丢掉农业,不能搞无米之炊,不能只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未来的长远之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工农业的进步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息息相关。秦汉时,驿道穿境而过,平棘、宋子、封斯、敬武县(侯国)的官员、商贾北上塞外,西到西域,开始以物易物的商业活动。隋唐安济桥、永通桥在洨河、清水河上建成,赵州成为子午要冲,“九省御路”,南下洛阳,北上涿州,西通长安,东至齐鲁梁的必经之路。除陆路交通外,液河船泊可以北经冶河直达真定,东经滏阳河到达天津。舟楫之利,成为交通的枢纽。唐僧东游拜道深求法,日僧园仁入唐巡法,清乾隆南巡,慈禧、光绪帝回銮均途经赵州。时,液河、冶河、沙河航船往来如织,平棘城内、大石桥堡商贾云集,商业繁华。进入铁路时代后,商业集散之地的优势外移,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进步,交通优势日减。民国时期,除石家庄至南宫一条砖石面公路通行汽车,其它道路为历史留下的土路,运输、邮政、商品交换,仰赖人力、畜力,马车运、扁担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国办、民办,民办国助等多种渠道,修筑公路。石家庄至油坊公路穿境而过,以县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修通赵县至元氏、赵县至高邑、赵县至藁城、赵县至晋县、辛集、县城至沙河店镇等6条油面公路178公里,客货车辆络绎不绝,县内28个乡(镇)驻地都有油面公路通车,至1986年全县有机动车2381辆,其中货运汽车786部,客运汽车145部、轿车106部。公路四通八达,客货运输方便。同时,邮电业得以迅速发展,除县城外,农村投递线路10条,邮路总长802公里,电话、电讯传播信息,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1952年国营、供销合作商业商品销售额1003万元,1986年达13023万元:外贸出口,见于文字记载,民国以前,仅有个人贩运棉花,通过天津口岸销往海外。1963年始,除鸭梨、雪花梨出口量居河北省之首外,棉纱、棉布、棉花、服装、玉米、活牛、家兔、红小豆、油料、貂皮、蜂蜜、美术蜡、卫生纸、铜水嘴、合页、轴承、雕刻、草柳编、地毯等几十个品种,远销东南亚、苏联、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1972年创汇22万元,1986年达2227万元。在国营、供销合作商业发展的同时,1980年个体工商业崛起,从业者861户,950人,1986年上升为4895户,31747人,年营业额8154万元。构成了以国营、供销合作商业为主,以个体商业为辅,国家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局面,繁荣了市场,方便了人民生活。

不论工农业的发展,还是文化教育科技水平的提高;不论交通、邮电业的逐步现代化,还是商业的日益繁荣昌盛,无不是赵县人民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奋斗的结果。自古以来,赵县人民坚持真理,追求光明,富于民族气节,慷慨悲歌,具有对反动落后势力的叛逆反抗精神。汉代,平棘、宋子、封斯、敬武县(侯国)一一今赵县人民勇于参加大枪、黄巾起义军;宋时,平棘人跟随韩世忠抗击金兵;元朝赵州人积极加入韩山童义军行列;明清时的李自成、太平军、宋景诗、捻军、白莲教起义、义和团运动,赵州人都踊跃参加,举义旗反抗封建朝廷。宣统年间,赵州东部大东平、曹庄、范庄一带农民,拦截知州恩惠轿车,抗交赋税赢得官府暂时让步,终受通缉前功尽弃。一次次的起义,不断地与封建势力抗争,终因缺乏信仰,缺乏统一组织,缺乏远见卓识,没有统一的进步的政党和正确的领袖指引航向而失败。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同盟会员王虎臣,为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在山西树旗帜,组织武装斗争,光复丰镇,大败清兵,在得胜口英勇战斗中,不幸献出了生命。1919年“五四”运动的烈火,

6概述

在赵县城内点燃,革命的知识分子、中小学教师、学生,走上街头宣传反帝反封建,抵制日货,破除迷信,开展新文化运动。激励人民为争取自由、民主而斗争。

1928年8月,中国共产党党员葛茂堂、张锡彦在赵县城内建立中共赵县特别支部,1929年7月,中共赵县委员会光荣诞生。从此,赵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的领导下,宣传马列主义,发展壮大党的组织,组织劳动人民开展抗捐、抗差、抗税、抗债斗争。发动短工罢市、轧花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向封建统治者进攻。北朱家庄、停住头等村农民协会,组织村民到县城控告封建村长,斗倒贪官村正地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此,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妇女运动此起彼伏,连续不断,为加强联系,发展壮大革命、进步力量,中共赵县县委以“春雷书店”、“新新石印局”、“利农丰粪场”等为县委地下办公室、秘密联络点,印发传单、发放革命书刊,召开会议,开展地下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小学教师在县委的领导下,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救国会,宣传党的主张,扩大革命影响。1934年11月,朱诚领导赵县、藁城、栾城等地几千名农民,以共产党员、进步青年为骨干,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暴动,使国民党统治者为之震惊,显示了人民的革命力量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赵县城,连续制造了豆腐庄、常祥、宋村、县城等一起起灭绝人衰的惨案。杀害无辜男女、老幼、儿童780多人,火烧房屋,抢劫财物,激起了全县人民的义愤。中共赵县县委、抗日政府因势利导,宣传抗日,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挖地道,扒铁道,割电线,自力更生造枪炮;为发展、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堡垒户351户,发展两面政权,开辟抗日根据地,配合八路军进行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不同形式的武装斗争,同时,消灭了邓西光、王三庆、郭炭块等十几股为非作歹的土匪武装,振奋了民族精神和革命斗志。在抗日的紧要关头,赵县大批革命青年、知识分子、有识之士奔赴延安,投身抗战第一线,出生入死,不怕牺牲支援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时,赵县人民发扬连续作战,英勇战斗的精神,一方面组织青年参军上前线,做军鞋(袜)、送军粮,抬担架,建立民兵团支援前方,参加抗日战争;一方面壮大地方武装力量和民兵,与盘踞在县境内的反动武装进行战斗。1945年9月1日、1946年10月8日先后两次粉碎了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和国民党残部,解放了赵县城。从此,赵县人民欢欣鼓舞。在艰苦的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赵县地方武装、民兵、人民群众,或配合正规军队,或独立作战,先后作战200多次,摧毁日军、伪军、国民党军事调堡64个,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国民党统治者手中夺取了政权。之后,在全县范围内,分期分批进行了清算复仇和土地改革运动,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砸碎了套在劳动人民头上的枷锁。从此,土地还家,解放了的劳动人民,经济上翻身,政治上由奴隶跃为国家主人。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诞生,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赵县优秀儿女朱诚、李汉英、于胜珍等1590多名烈士,跟着共产党,跟着八路军、解放军,转战南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功勋风节,彪炳千古。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勇敢勤劳智慧的赵县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航船上,驶向人类进步的海祥,在前进的旅途中会不断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失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用一等的劳动创造更加丰富、美好的物质文明和自由、民主、理想的精神文明,奋进在繁荣、昌盛、幸福的金光大道上。

赵县未来的事业充满希望,犹如喷薄升腾的东方旭日,前景光明、灿烂、辉煌!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