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基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实践探索》张冉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基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实践探索》

【作 者】张冉作
【页 数】 374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2021.03
【ISBN号】978-7-313-24183-2
【价 格】89.00
【分 类】社区管理-研究-浦东新区
【参考文献】 张冉作. 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基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实践探索.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1.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基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实践探索》内容提要:

本书基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实践探索,就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旨在深入展现当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的生动画面。全书共6章,在理论内涵与实践图景综合诠释的基础上,分别针对辖区企事业单位、实务型和支持型社区社会组织、居(村)民等典型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系统且有针对性,不仅适合相关高校的师生及研究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广大街镇居村干部和基层社区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基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实践探索》内容试读

第1章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理论内涵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基层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日趋复杂和多元,传统的社区管理体系和方法难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总体上,新时代的基层治理,需要坚持党建引领、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参与。理论是理解实践的基础。为此,本章主要对党建引领社区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基础性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介绍,分别涉及社区治理、社区党建和社会力量三大模块,以为后文有关浦东新区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的介绍提供理论引导。其中,社区治理将涉及社区(制)的相关内涵、社区治理的发展沿革与社区治理模式等内容:社区党建主要从理论内涵、发展沿革和党建格局的建构等方面进行阐述:社会力量主要是从其构成谱系、特征和待改进之处等方面进行介绍。

1.1社区治理的内涵、发展沿革与模式

1.1.1社区与社区制的内涵

1.1.1.1社区的概念与分类

在学术界,“社区”这个概念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1887年,滕尼斯出版的社会学名著《社区与社会》(Community and society)对社区和社会进行了界定和区分,将“社区”定义为“亲密无间、与世隔绝的、排外的共同生活”;而“社会”则是靠人的理性选择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是一种机械合成体①。可见,社区的主要特征是人与人之间有着强烈的休戚与共的关系。此后,“社区”概念被各国学者加以运用和拓展。例如,社会学大师韦伯指出,基于成员主观的共同感建立起来的关系,包括家庭

D TONNIES F.Community and society[M].East Lansin: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57.

第1章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理论内涵

003

近邻、种族、宗教等都属于礼俗社会,或曰社区①。社会学家波普诺则把社区定义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集合地,并且以社会互动的日常模式(如与学习、工作、购物等相关的生活模式)为基础②。美国芝加哥学派学者帕克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或多或少被明确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的汇集,并且这不仅是人的汇集,还包括组织制度的汇集③。社会学家麦肯齐则指出,社区是因文化、种族及语言特点不同而各自形成的区域聚合体。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所关注对象物理层面上的接近:二是基于住所较近而在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亲密团体④。总体上,国外学者就社区的含义做了不同界定,但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社会学家贝尔和纽柏在对98个社区概念归类和分析后指出,社区应当包括三大特征,即社会互动、地理区域和共同关系⑤。而美国学者桑德斯也对社区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分为四类来解读:

一是定性分析,即把社区解读为一个居住的地方;二是生态学分析,即把社区解读为一个空间单位:三是人类学分析,即把社区解读为一种生活方式;四是社会学分析,即把社区解读为一种社会互助⑥。

相比于西方国家,“社区”这个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20世纪30年代初,“社区”概念被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和燕京大学的几位同学介绍到国内,他们将英文“community”翻译为“社区”,并将社区定义为“由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⑦。当然,这里的社区概念既可专指村落社区,也可泛指工业社区、商业社区和农业社区。1935年,社会学家吴文藻⑧在其专著《论

①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②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2

3PARK R E.The city:suggestion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7:73.

4 MCKENZIE R D.The neighborhoo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8:73.

⑤转引自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8.

⑥欧文·桑德斯.社区论[M].徐震,译.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5

⑦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⑧吴文藻(1901一1985),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中国社会学、民族学最早倡导者。其妻子为著名作家冰心。

004

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基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实践探索

社会学中国化》中对社会和社区做了区分,并指出:社会是描述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示,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得到的①。此后,国内学者对社区这一概念进一步做出了不同界定,但基本上没有太偏离费孝通先生的解释。郑杭生指出,社区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林尚立指出,社区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单位,以特定的公共利益为轴心而形成的保障和实现特定公共利益的共同体⑤。夏建中认为,社区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就是地域性、共同性和互动性,或者共同性和互动性④。总体上,从社区建设角度来看,社区的概念应强调实体化,即明确社区这个实体边界⑤。然而,从社区治理角度看,在保留“实体”边界的同时,社区也会存在边界“虚化”的倾向,如区域党建下跨社区的社会力量统筹整合、新媒体下的网络社区等。正如夏建中所指出的,“非地域性将会越来越重要,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社区将包括地域性社区和非地域性社区两种类型”®

在实践层面,直至1986年国家民政部启动社区服务工作时,“社区”

一词才被我国官方广泛使用。其中的主要原因是,1949年之后的近30年间,在社会资源由国家统一管理,城市居民在“单位制”下受“单位”管理,在农村,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合作社对农民进行管理,因此,社区无法形成。1986年,国家民政部着手推进以普通居民、各类优抚对象和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的社会服务工作并争取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为区别于国家兴办或提供的社会服务,取名为“社区服务”,此后,“社区”这一原本仅为学术界少数人所熟悉的社会学概念正式进入中国政府管理者视野,也使得社区相关研究成为包括社会学家在内的诸多领域学者和实践者研究的新课题。

①吴文藻.论社会学中国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②郑杭生.社会学对象问题新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③林尚立.合理的定位:社区党建中的理论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0(11):16-19.

④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9.

⑤夏学銮.何谓社区,怎样“建设”[J].团结,1999(3):18-21.

⑥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9

第1章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理论内涵

005

在社区服务工作广泛开展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迎合单位制解体下社区服务所带来的新变化,中央政府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思路。其中,《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0]23号)对社区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的阐释,“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核区”。从地域层面来看,我国社区可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者统称为城乡社区。其中,城市社区又包括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市辖区;二是街道办事处辖区;三是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居民委员会辖区建立的区域功能社区;四是规模调整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实践中,社区主要指后面两种情况。

学术界对我国社区的分类有不同的观点。其中,作为最早进行中国社区划分的学者之一一吴缚龙根据居住与生产关系的不同,将城市社区分为传统式街坊社区、单一式单位社区、混合式综合社区和演替式边缘社区这

四类①。相比较而言,传统式街坊社区建成较早,生活、商业、工业功能分区不明显,居民之间的关系网络复杂且紧密。黎熙元和陈福平则根据城市化程度、受制度因素影响“强度”及人口流动性,将社区分为老城居民区(传统社区)、城中村(过渡社区)和商品住宅区(新兴社区)这三类®。当然,除了上述学术划分外,现实中,我国实际上还存在其他多种类型社区,如房改房小区、回迁房小区、新型农村社区等。尽管社区类型划分的方式较多,但在现实中,我国典型社区主要表现为新建商品房社区、单位式社区、城中村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类。其中,前三类主要分布于市域范围,而新型农村社区则是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镇层面存在的一种新型社区。

一是新建商品房社区。这主要是指1998年我国开展商品房改革、实行住房私有化以后,由开发商主导建设、专业物业公司进行管理、设施齐全且配套完善的居民小区。其中,根据居住人群收入情况,商品房社区又可

①吴缚龙.中国城市社区的类型及其特质[J].城市问题,1992(5):24-27

②黎熙元,陈福平.社区论辩: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的形态转变[J].社会学研究,2018

(2):192-217,246.

006

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基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实践探索

分为由高收入人群构成的高档住宅社区、中产阶层为主的混合性社区和为改善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居住条件而建的经济适用房社区。当然,商品房社区还包括拆迁安置房社区。拆迁安置房是一种由于重大市政工程动迁居民而建造的配套商品房或配购的中低价商品房。

二是单位式社区。它又称为老旧社区,主要是指单位制改革之前,由政府、单位出资建设的职工社区。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单位负责出资建房并分配给职工。在单位式社区里,居住人群基本是工作性质、社会地位相同或相似的职工及其家属。随着单位制的瓦解以及1998年商品房改革工作的推进,一些人购买了商品房并搬离单位式社区。目前,单位式社区的设施较为老旧,居民也多为收入不高、无法改善居住条件的人群。总体上,这些老旧社区大多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优质生活空间和高生活品质的追求,街老、院老、房老、设施老、生活环境差是老旧小区常见的“四老一差”问题。

三是城中村社区。这主要指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仍保留农村管理体制的区域,是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过渡型社区。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我国城市进入了一个快速扩张的时期,许多原来的农村地区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并形成了“城中村”这类社区。通常,城中村社区位于城乡边缘带,虽在法律和形式上属于城市社区,但其仍然保持着不少乡村特点,是在城市和村落之间存在的过渡型社区或混合社区。总体上,城中村社区的规划建设较为滞后,工业、商业、居住功能混杂,违章建筑屡禁不止,流动人口比重较高,一直以来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

一大难题。2017年底,浦东新区发布的《城乡发展一体化2020行动计划》明确对三林楔形绿地等15个地块范围内的“城中村”实施改造,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是新型农村社区。即通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线,把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村或行政村合并在一起,进行统一规划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而形成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通常,新型农村社区或中心村具有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它既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