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职业道德案例研究》金焕玲,邢畅,崔子修作|(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建筑职业道德案例研究》

【作 者】金焕玲,邢畅,崔子修作
【页 数】 214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2021.06
【ISBN号】978-7-5680-4276-5
【分 类】建筑业-职业道德-案例
【参考文献】 金焕玲,邢畅,崔子修作. 建筑职业道德案例研究. 武汉: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21.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建筑职业道德案例研究》内容提要:

本书在对建筑职业伦理的价值立场、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评价标准等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精选建筑职业领域经典案例,主要从职业伦理学的视角和维度进行分析解读,为培育建筑从业人员职业精神、提升其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等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参照。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入门教材,也可作为建筑工程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参考用书。

《建筑职业道德案例研究》内容试读

导论

INTRODUCTION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通常认为建筑与伦理道德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两者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系。了伦理是通过一定的规则规

范实现社会秩序化的道理和准则。道德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善的追求,它需要人们在不同的利益面前进行取舍,一般而言?为了更大的群体利益的行为就是符合道德的。

建筑是什么?它的含义应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第一,建筑作为一种空间环境,它是供人居住使用的房屋,是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要的人造环境;这体现了建筑的功能性和使用价值,也是建筑最初产生的目的。第二,建筑作为一种体形环境,它又是可以供人欣赏的艺术品;这体现了建筑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第三,建筑是某一特定时代的某种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的产物,各种建筑制度规制、形体风格可以反映不同时代的伦理价值观念、规范和秩序;这体现了建筑的精神性和心理意义。第四,建筑作为一种历史记录,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以古鉴今;这体现了建筑的历史文化性和教育意义。

002_建筑职业道德案例研究

以上理解可以说都是将“建筑”作为一种被创造出来的实物而言的,而“建筑”同时还是一种活动,它由“建”和“筑”组成,二者在汉语中均指一种行为活动,这种行为活动本身是否能够遵循一定的规范决定着建筑物是否能够满足上述人们对建筑的需求。

正是由于建筑具有如此丰富多面的含义和重要的物质精神价值,所以如何使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就成为建筑从业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伦理道德问题。

在新时期,如何按照社会主义的伦理价值观念和原则规范来设计符合现代社会生活和人民文化习惯的建筑形体,是摆在广大建筑设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发展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城市面貌千城一面、杂乱无序,建筑形体缺乏民族文化特色,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频发,建筑质量不过关、建筑管理领域贪污腐败,建筑能源浪费严重,文物建筑遵到严重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政治、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但是也与建筑领域职业道德培育跟不上社会发展节奏有着重要的关系。

【(一)建筑伦理研究兴未艾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建筑伦理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在建筑学界,有一些学者对建筑与伦理的关系问题、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礼制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如沈福煦教授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探讨了建筑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建筑对伦理观念的形象反映,是狭义层面的;而从历史角度而言,伦理观念的变迁与建筑发展之间的关系,则是广义层面的。①

进入21世纪,建筑学界和哲学伦理学等人文社科领域开始有更多的学者加入研究者队伍中来,以伦理学界的秦红岭教授和建筑学界的陈喆教授为代表。北京建筑大学的秦红岭教授从伦理学视域对建筑伦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出版了《建筑的伦理意蕴

建筑伦理学引论》《城市规

划:一种伦理学批判》等著作。在《建筑的伦理意蕴一建筑伦理学引论》一书中,秦红岭指出,建筑伦理学是以伦理学为视角或从一定的伦理

①沈福煦.宗教·伦理·建筑艺术[J],建筑师,1985(22):27-28.

导论_003

观点、伦理原理出发,对建筑文化与城市文化、建筑设计与工程活动、城市规划及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伦理进行应用研究的交叉学科。她从精神、文化和应用三个层面对建筑的精神特质、伦理功能及建筑职业道德等伦理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本书是国内对建筑伦理进行研究的拓荒之作。作为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创新教材的《建筑伦理学概论》,是陈喆教授进行建筑伦理研究的一部力作。在该书中,陈喆教授对建筑伦理的研究范畴、主要目标,建筑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如公正公平问题、公开民主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建筑师的伦理责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框架。在中西方建筑伦理思想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代表性成果,如李向峰的《寻求建筑的伦理话语:当代西方建筑伦理理论及其反思》、胡勤的《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意蕴》等。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秦红岭教授出版的《城市规划:一种伦理学批判高春花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空间的伦理问题研究”等对该问题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建筑伦理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理论结构正在向纵深发展。

【(二)建筑伦理教育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据笔者调查,截至205年,针对建筑类专业学生进行的建筑伦理教育在高校还尚未普及。北京建筑大学是比较早开展这方面工作的高校之

一。北京建筑大学的秦红岭教授于2013年开设的“建筑与伦理”属于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也是国内较早的建筑伦理教育课程。同时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文法学院自2013年开始联合培养设计伦理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不过,总体来说,在整个学科教育体系中,我国的建筑伦理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

第一,在学科体系方面,建筑伦理教育与其他职业道德教育的界限不清,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学科体系。目前,我国的建筑伦理教育还处在零散化、碎片化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大多分布在不同的学科教育中,主要有三种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业道德教育、工程伦理教育和建筑专业课程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职业道德章节来对大学生进行普遍的职业伦理教育,而有的建筑院校

004_建筑职业道德案例研究

会针对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相关案例的讲授。某些院校的工程伦理教育主要是从工程的普遍性方面对建筑工程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价值标准进行介绍。而一些学校的建筑专业课程主要通过“建筑评论”等课程对建筑价值进行评判时才会涉及建筑伦理问题。第二,在师资力量方面,建筑伦理教育领域尚未形成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专门从事建筑伦理教育的教师十分奇缺,大多是兼职讲授相关内容,他们的学科背景要么偏重人文要么偏重理工,因而切实有效的交叉研究和教育未能真正开展起来。同时,系统、规范的建筑伦理课程的教材也非常稀少,没有统一的教学实施方案或大纲。第三,在行业教育方面,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等继续教育体系也有待完善。自2003年起,我国开始实行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证制度,考试科目中包括“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但并未涉及专门的职业道德内容。建筑行业协会如中国建筑学会通过学术会议建筑设计评奖等活动表达或传递建筑的人文精神,在具体的职业伦理规则制定、监督执行、伦

理制裁等方面尚无富有针对性的举措·沙

【(三)我国建筑伦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X

当前,我国建筑伦理数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第一,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功利性和价值性之间的矛盾。在建筑专业教育中,虽然也涉及建筑伦理方面的内容,但其比重很小,而且往往更多地被专业技术教育掩盖。一些建筑教育者的建筑伦理意识淡漠,比较注重对学生工具理性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专业技术素质,重视学生就业的能力水平,而忽视对其社会责任意识等的培养。第二,教学内容零散、不系统。建筑伦理教育所包含的职业教育、文化教育、价值教育等内容主要分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程伦理教育和建筑专业教育等不同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一个统

一的教育教学框架。第三,建筑类专业学生对建筑伦理教育普遍兴趣不大。“当前我国工科学生,未来的工程师,未来工程活动的设计者、决策者、实施者、管理者和评估者,对国内工程领域现状的态度普遍是,虽然痛感问题严重,但多数认为与己无关也不愿多去思考这些问题,或者认为问题太复杂,不是个人所能解决得了的。这种态度反映他们对基本的伦理原则和工程师的责任、义务和道德底线不明确;很多人相信所谓

导论_005

“工程精神’就是精确和效率,工程师要做的就是求真、求实和求精,把本职工作做好,开发、设计和生产出高质量、有效益的产品。至于这些产品如何在社会上起作用,可能起什么作用,那是政府、企业家和使用者的问题,工程师没有责任管、也管不了。”①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重经济效率、轻社会人文效益的教育理念。现代高等建筑教育在商品市场浪潮的冲击下,过分看重功利目标的实现,而严重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端,一个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掉了尊严性。另一个是认为唯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②二是严格的文理分家的教育体制。我国高等建筑教育受近代西方科学与人文分裂的影响,建筑专业长期以来被划理红科,和人文学科的对话很少,可谓是“老死不相往来”。如工程师稀西亚瑞利所言:“哲学和工程似乎是两个相距甚远的世界。我们可以从工程师们的表述中看出,他们很少评价哲学家提出的问题及其所追求的分析。”③三是学科分布不均的教育资源。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市场对建筑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建筑的强势学科地位术断得到巩固,在大学教育中也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而哲学汝学科作为典型的弱势学科,正面临师资配备严重不足的窘况。

【(四)加强中国建筑伦理教育的路径与对策

1.加强各建筑类高校和学院对建筑伦理教育的重视

首先,转变以往单纯认为建筑是工程技术的观念,并深刻意识到建筑

①曹南燕,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37-39.

②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一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门·荀春

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③路易斯·L.布西亚瑞利,工程哲学[M们,安维复,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

社,2008.

006_建筑职业道德案例研究

活动的各个阶段都与人、社会、自然有着各种密切的关系,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盖房子”的技术工作,还是一种关乎“美”的艺术工作,更是一种关乎“善”的价值选择。其次,打破学科之间的专业壁垒,建立文理工融合、建筑与哲学人文平等对话的协调机制。在学科设置上,增加人文学科在建筑类高校的比例,将科学技术教育与哲学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杜绝建筑类工程学科一枝独秀的局面。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人文类课程门类和数量,如开设常规化、系统化的建筑伦理类课程,保证课时数,课程要求与科学技术专业课程的要求协调一致,从而达到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师资配备上,加大对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同时增加人文学科与建筑工程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可以进行同一门课程由建筑工程与哲学人文两个学科教师共同完成的尝试,从而达到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最后:珈强实践训练,开展强化性的教育文化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成立社团、组织宣誓活动、建筑文化节、建造模拟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棠尘进行人文素质培育和相关职业伦理规范的学习,使其通过更加真切的体验式学习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和将要从事的职业对国家、对社会狱大众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2.不断推进建筑伦理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目前,我国的建筑伦理研究虽说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在关于建筑与伦理的本质关联、建筑伦理的研究对象、基本原则规范等方面形成了较多共识,但是仍有许多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的问题。第一是关于建筑伦理与工程伦理、职业伦理、审美伦理的关系问题。由于建筑本质的复杂性,导致建筑的伦理问题的复杂性。比如,建筑伦理与工程伦理之间就不是单纯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建筑伦理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工程伦理的一个分支,建筑伦理虽然与工程伦理在价值原则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特殊之处。所以,单凭通过工程伦理教育实现建筑伦理教育的目标是不能完全达到的。第二是关于建筑伦理教育的相关问题。建筑伦理研究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服务于建筑伦理教育。建筑伦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应该是从道德认知层面,使建筑从业者和公众认识到建筑与伦理之间的密切联系,转变以往将二者割裂的思维和认识;从道德情感层面,培养建筑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