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大重构PDF电子书免费下载完整高清版|百度网盘下载

编辑评论:

后疫情时代,大重构,后疫情时代世界将何去何从 本书系统梳理了世界即将发生的变化的三大方面。视角宏观独特,具有较高的趋势预测价值。从宏观领域到微观层面,再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本书将成为新冠疫情时期大家不可错过的未来生存指南。

后大流行时代:大重建PDF电子书免费下载

简介

随着冠状病毒席卷全球,它颠覆了国家治理方式、经济运行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改变了人们固有的认知。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中,人类社会的裂痕从未像今天这样明显。社会分裂、不公平、合作不力、全球治理、领导力失灵等问题尤为突出。有的甚至将“新冠时代”作为一种新的年表方式。突出新冠疫情的决定性影响。在未知和恐惧中,人们不禁要问:疫情过后人类社会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世界应该去哪里?有鉴于此,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和《月度晴雨表》执行合伙人蒂埃里·马勒雷特及时带来了《后疫情:大重建》一书,旨在指导发展后疫情时代的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道路。

本书从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未来世界的新格局。第一个维度评估疫情对经济、社会、地缘政治、环境和科技五个宏观领域的集中影响;第二个维度深入微观层面,考察特定行业和公司的现状和前景;第三维度聚焦个人,推测疫情对我们的生活和心理的影响。

作者认为,存在危机也是反思的机会和变革的潜力。疫情似乎把人类带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其中一条道路通向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一个更加包容、公平和尊重自然的未来世界;另一条路将带我们回到原来的世界,危机和风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充满危险。因此,我们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未来这些挑战的后果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但人类重建世界的能力也远超我们的想象。

关于作者

克劳斯·施瓦布

1938 年出生于德国拉文斯堡,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 1971年出版《机械工程行业的现代企业管理》一书,提出“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同年成立世界经济论坛。

施瓦布教授拥有博士学位。弗里堡大学经济学博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工程学学士学位,哈佛肯尼迪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学位。除了担任论坛领导职务外,他还于 1972 年成为日内瓦大学的教授。施瓦布先生已获得 17 个荣誉博士学位。他的著作《第四次工业革命》(2016)已被翻译成30种语言,引起广泛关注。

蒂埃里·马勒雷特

1961 年出生于法国巴黎,Monthly Barometer 管理合伙人。 Maleray 的专业经验包括建立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风险网络团队并担任议程团队的主管。

先生。 Maleret曾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他拥有经济学和历史学硕士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投资银行、智库、学术界和政府机构工作(其中在法国巴黎总理办公室工作了三年)。他出版了多本商业和学术书籍以及四本小说。

原版试读

新型冠状病毒(“冠状病毒”)大流行引发了一场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球危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和我们每个人都陷入了几十年未见的困境。对我们来说,这一决定性时刻的影响将持续多年,许多事情将永远改变。 COVID-19 大流行正在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使社会、地缘政治和许多其他领域陷入危险和动荡。无法判断)。任何行业或企业都无法免受这些变化的影响。数以百万计的企业处于危险之中,许多行业充满不确定性,只有少数能够逆势而上。在个人层面,许多人认为理所当然的生活正在迅速瓦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死危机也是一个很好的反思机会,其中蕴含着变革的潜力。当今世界的裂痕从未像现在这样明显,社会分裂、不公平、合作不力、全球治理和领导力失灵等问题尤为突出。人们感到社会重建迫在眉睫。一个新的世界必然会出现,但它的蓝图需要我们积极构建。

截至撰写本文时(2020 年 6 月),全球 COVID-19 大流行继续恶化。许多人想知道世界何时会恢复正常。简单地说:永远不可能。 Covid-19大流行标志着全球发展的一个根本转折点,危机之前的正常“破碎”世界将一去不复返。有分析人士称此次疫情为重大分叉,也有人称其为“破灭”的深度危机,但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2020年伊始的世界已成为历史,在疫情中消失。根本性的变化正在逐渐显现,一些学者开始提出“冠状病毒之前”(BC)和“冠状病毒之后”(AC)等测年方法。意想不到的快速变化将层出不穷,相互融合,引发第2、第3、第四甚至更多后果,带来连锁反应和不可预知的影响。不一样的“新常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世界可能或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许多信念和假设都会消失。

但是,我们应该谨慎使用激进的宏(如“一切都会改变”)和二元对立分析。当然,现实更加微妙和复杂。冠状病毒大流行本身可能不会彻底改变世界,但它可以加速许多已经发生的变化并引发其他变化。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变化不会是线性的,不连续性会经常发生。 《后疫情时代:大重建》试图厘清和解释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试图描绘一个更理想、更可持续的世界。

我们先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人类大约有 20 万岁,最古老的细菌有数十亿年的历史,而病毒至少有 3 亿年的历史。这意味着自从人类开始四处走动以来,流行病很可能就已经存在,并且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过去的 2000 年里,这一直是常态,而不是例外。流行病本质上具有破坏性,并且在历史上引发了持久甚至根本性的变化。它助长了社会动荡、制造群体冲突并导致军事失败,但它也激发了创新、重新定义了边界并开辟了革命道路。疫情的爆发,也将迫使帝国改弦易辙。例如,541-542年爆发的查士丁尼瘟疫改变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进程。一些帝国甚至灭亡,例如,阿兹特克和印加帝国在皇帝后消失,他的大部分臣民死于欧洲细菌。同样,旨在控制瘟疫的专制措施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政策工具。可以看出,为了控制新冠病毒,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实施了封锁措施,这并不奇怪,他们只是在遵循几个世纪的实践。从 1347 年到 1351 年,黑死病笼罩了欧洲,大约三分之一的欧洲人口死于这种疾病。为了控制瘟疫的蔓延,这一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限制措施,即隔离。 “quarantine”一词的英文“quarantine”来自意大利语“quaranta”(意为“40”)。虽然政府在提议将人们隔离 40 天时并不确切知道它试图阻止什么,但这种做法有助于证明现代国家的“权力积累”是“将公共卫生服务制度化”的早期步骤之一。”事实上,40天的隔离期没有医学依据,而只是象征和宗教意义:40这个数字在圣经中与净化有关的段落中经常被提及?旧约和新约圣经,例如40天的Lent,Flood in创世纪也是40天。

传染病的一个特征是它会引发恐惧、焦虑和集体歇斯底里的感觉,并挑战社会凝聚力和人们共同应对危机的能力。传染病会导致社会撕裂和个人创伤。我们正在与一个看不见的敌人作战;家人、朋友和邻居都可能成为感染源;我们珍惜的日常行为(例如在公共场合与朋友见面)可能是感染的媒介;当局为保护人民而施加的限制往往是因此,他们被视为压迫者。纵观历史,不难发现一种重要且反复出现的寻找替罪羊并将责任推给他人的模式。在中世纪的欧洲,瘟疫引发了轰动一时的大屠杀,犹太人几乎总是受害者。事实:黑死病肆虐整个大陆两年后,犹太人被指控污染城市的水井,导致瘟疫蔓延,1349 年情人节在斯特拉斯堡,犹太人被要求皈依。大约 1,000 名犹太人拒绝皈依并被活活烧死。同年,欧洲其他城市开始清洗犹太人社区,迫使他们大量迁移到东欧(波兰和俄罗斯),永远改变了欧洲大陆的人口分布。欧洲反犹运动的核心特征在历史上多次重现,如威权国家崛起、教会逐渐衰落等受疫情严重影响的事件。这些变化如此多样和广泛,甚至带来了“服从时代的终结”,结束了封建农奴制,开启了启蒙运动的新时代。简而言之,“黑死病可能是现代人类社会的开端,只是[这个说法]没有被广泛接受”。既然中世纪的瘟疫引发了如此深远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化,那么 Covid-19 是否会成为一个类似的转折点,对当今世界产生持久而巨大的影响?与以往的流行病不同,新冠病毒不会威胁人类生存,不会产生无法预料的饥荒、重大军事挫折或政权更迭,也不会导致群体彻底灭绝或流离失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在本次疫情暴发之前,也有一些风险被耽搁了,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新冠疫情的到来,则严重加剧了这些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令人不安的趋势已经形成,大流行也将加速这些趋势。

要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我们需要一个概念框架(或简单的思维导图)来帮助我们思考可能发生的事情并指导我们对未来情况的理解。当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和变化多少时,我们往往需要以历史为镜子,确定一个“思考锚”作为参考。为此,我们搜索了以下问题的先例:Covid-19 大流行是否与 1918 年的西班牙流感(连续三波导致全球约 5000 万人死亡)相似?它会演变成始于 1929 年的大萧条吗?是不是类似于“9?11恐怖袭击”造成的心理冲击?它与 2003 年的 SARS 和 2009 年的禽流感有什么共同点(尽管规模不同)吗?会不会像 2008 年的金融危机一样,只是这次规模更大?不管人们接受与否,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是:NO!这些事件的范围和演变与当前的流行病不同,无论是在人类痛苦还是经济损失方面。没有任何现代危机可以与这次爆发相提并论,尤其是在其经济影响方面。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指出,我们已经处于战时状态,而对手是无形的敌人,当然这是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正在经历的疫情算作一场战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毕竟这场战争的敌人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

即便如此,二战仍可能是评估未来趋势时最重要的思考锚点之一。从本质上讲,二战是一场世纪变革性的战争,它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秩序和经济格局,而且导致了社会观念和信仰的根本变化,产生了全新的社会契约政策和条款(例如允许女性参与社会)。劳动,然后是投票权)。当然,流行病和战争之间存在本质区别(下文将详细探讨),但两者都具有变革力量。因为两者都有可能演变成过去无法想象的危机,导致深刻的变化。但我们也必须警惕肤浅的类比。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新冠病毒的死亡人数也将远低于以往大瘟疫(包括黑死病)或二战的死亡人数。不仅如此,现在的经济形势与过去几个世纪完全不同,现代经济不再依赖体力劳动、农业或重工业。然而,在当今高度互联、相互依存的世界,新冠疫情的影响将不仅限于死亡、失业、破产等“简单”的数字水平,尽管这些数字相当惊人。

后疫情时代:大重建是在危机肆虐之际撰写出版的,危机的影响将在未来几年逐步显现。对此,我们不禁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面对极端冲击,人们对未来结果不可预测、不寻常感到不安的情况并不少见。作家阿尔贝加缪在其 1947 年的小说《瘟疫》中准确地描述了这种奇异性:“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变化是如此荒谬、如此仓促,以至于很难认为它们会持续存在。”现在,我们正在亲身经历过去难以想象的事情,但疫情结束后,在可预见的未来,又会发生什么?当然,现在合理预测新冠疫情将带来哪些重大变化还为时过早。新冠疫情。本书希望提供概念严谨、连贯的内容,帮助读者全面洞察未来趋势,了解多层次即将发生的变化。我们相信,COVID-19大流行至少会加速明显的系统性变化危机前:全球化局部倒退,中美继续脱钩,自动化加速,监控力增强,各方担忧,福利政策呼声高涨,民族主义抬头,由此产生的对移民的恐惧,影响力不断扩大技术、公司加强在线业务的紧迫性等等。如上所述,疫情还可能改变曾经看似一成不变的事情,导致大流行之前几乎无法想象的变化,例如创建“直升机撒钱”(已经成为现实)的新型货币政策,重新考虑或调整社会优先事项、政策目标向公共利益倾斜、对公平概念的政策支持、积极的福利和税收措施以及剧烈的地缘政治调整。

总而言之,未来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新秩序到来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不管是好是坏,只有我们想不到。社会可能不得不做出选择:是更加平等还是更加专制,更加团结还是更加孤立,更加关注少数人的利益还是更加关注多数人的利益;从危机中复苏后,经济是否应该具有包容性,要积极适应全球公域的需求,还不如回到老路,一切照旧。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该利用这个前所未有的机会来重建我们的世界,并努力让它在危机中变得更好、更有弹性。

当然,对书中所有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绝非易事,甚至可能不切实际。本书所涵盖的主题包罗万象,充满不确定性,甚至五倍都难以涵盖。但我们希望通过相对简洁的呈现,帮助读者了解多个领域的未来情况。为尽量避免干扰正文,本书末尾附有参考资料。由于本书出版时疫情正在蔓延,预计随后会爆发感染,本书将不断修订和更新,以反映主题的变化。本书的后续版本将纳入新发现、新研究、政策修订和读者的持续反馈。

这本书结合了简单的学术写作和论文格式,以及理论和实践示例。它侧重于解释,并提出了关于大流行后世界的许多猜想和观点。本书并未就世界状况向新常态提供概括或建议,但我们相信读者会从中发现价值。

本书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旨在全面描绘未来世界的样子:第一部分评估大流行对以下五个宏观领域的影响:经济、社会、地缘政治、环境和技术 第二部分进入微观层面,考察疫情对特定行业和企业的影响;第三部分推测疫情对个人的影响。

中国的快速复苏表明“大重组”完全有可能

他牵头起草了公司年终报告,想在分析形势的时候更宏观地思考,于是我在网上书店找了参考书,看到了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和法国蒂埃里·马勒。何雷的《后疫情时代:大重建》立马拿下。这两天,一边修改报告,一边断断续续地把书看完,感觉收获不少。

就写作风格而言,这本书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与内斯比特、贾里德等人的作品类似。它在综合海量信息的基础上提出对未来的预测。不过,有两点值得一提。

封面,用魔方比喻世界重构

一个是不要妄下结论。对于疫情后的重建,作者打算充当信息和观点的收集者,很少随意下结论,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思考未来的判断。第一部分“宏观层面的大重构”,在指出当今世界“相互依存、快速变化、错综复杂”的三大特征后,从经济复苏、社会重构、地缘政治重构、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改造和技术改造。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微观层面的大重组”,预测行业和企业的重组。以“中美对抗加剧”为例,列出了中国赢、美国赢、谁都不赢的三种可能性,并提供了分析依据。结语中指出:“我们恐怕很难判断中美未来的战略竞争格局,但可能会在两个极端情景之间摇摆不定:一方面是缓冲之下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的恶化,一方面是对两国关系恶化的管控;另一方面是两国进入一个长期全面的在我看来,这不是暧昧的胡说八道,很难合理或清晰地预测方向中美关系。先听听各方意见,自己搞清楚。总账——让我们看看。”又如病毒溯源、追踪等技术监测手段的大量使用,确实对疫情防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公民个人隐私、自由、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也引来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疫情防控与公民隐私保护之间广为接受的平衡,也在考验社会管理者的智慧。

联合国邮政“团结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纪念礼包

第二是关注人性和特定的人。在对世界形势和行业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后,作者利用第三部分“人性的重塑”,来谈谈疫情对人的影响以及后疫情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这是本书最接近作为个体的读者的内容,也是蕴含深刻人文关怀的部分。毕竟每个人都是疫情的直面面孔,人的情绪和情绪远胜于那些冰冷的数字。在笔者看来,新冠疫情重新定义了人性。他在区分疫情下人性善恶的同时指出,共同抗击疫情是一种道德选择,企业和个人都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同利益”。 ” 回顾疫情初期有些人在公共场所故意不戴口罩,当事人可能不同意,但确实违反了“共同利益”,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公愤。疫情的影响关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也是笔者关注的重点,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并预测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到2020年缺血性心脏病之后,到2030年上升到第一。作者呼吁在后疫情时代,心理问题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创造力、时间、消费、自然、健康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疫情对人类个体的影响,以莎士比亚和普希金为例,他们展现了惊人的瘟疫期间的创造力并略带幽默地说:“灾难发生时,往往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迸发的时刻。”“暂停键”后的长时间隔离也促使人们“珍惜时间”。换一种方式,追求更有意义的幸福,重新开始我们的生活。”在消费方面,极简主义盛行,浮华令人厌烦。疫情过后,人们会更加热爱大自然,作者热情地写道:“衰老不是宿命。”亲近自然、节食和体育锻炼可以延缓甚至逆转我们的生理衰老过程。衰老过程真的可以逆转吗?不必要!但我接受这种浪漫的诗意表达。

COVID-19 大流行为人类提供了千载难逢但转瞬即逝的机会,可以反思世界并推动重大重组。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正处于十字路口。一条路通向更美好的世界,另一条路将我们带回旧世界,我们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什么是正确的选择?谁有选择的权利?这些问题有待我们继续探索。

《后疫情时代:大重构》解读人类社会的未来

这是一个巨大变化的时代。新冠病毒席卷全球,颠覆了各国治理、经济运行和社会交往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固有认知。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中,社会分裂、缺乏公平、合作薄弱、全球治理和领导力失灵等问题尤为突出。甚至有人将“新冠时代”作为一种新的年表方式来突出新冠疫情的决定性影响。

今天人类社会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世界应该去哪里?有鉴于此,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和《月度晴雨表》管理合伙人蒂埃里·马勒雷适时带来了《后疫情:大重建》一书,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本书旨在指导后疫情时代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道路。本书从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未来世界的新格局。第一个维度评估疫情对经济、社会、地缘政治、环境和科技五个宏观领域的集中影响;第二个维度深入微观层面,考察特定行业和公司的现状和前景;第三维度聚焦个人,推测疫情对我们的生活和心理的影响。

作者认为,存在危机也是反思的机会和变革的潜力。疫情似乎把人类带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其中一条道路通向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一个更加包容、公平和尊重自然的未来世界;另一条路将带我们回到原来的世界,危机和风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充满危险。因此,我们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未来这些挑战的后果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但人类重建世界的能力也远超我们的想象。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