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日)增渊龙夫著;吕静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

【作 者】(日)增渊龙夫著;吕静译
【丛书名】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
【页 数】 429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17.09
【ISBN号】978-7-5325-8503-8
【分 类】中国历史-研究
【参考文献】 (日)增渊龙夫著;吕静译. 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内容提要:

本书的出版引起日本学界的轰动,被誉为史学界研究中国社会必读之“圣经”。在继承和反省战前各种学派关于中国社会研究的基础上,主张站在中国社会的“内面”、“历史地”理解中国社会,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深入探究,大大推进了对于中国社会的总体把握和细部了解。

《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内容试读

序论。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

存在的问题

学说史的展望

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

两种方法论的视角

在中国史的研究中,围绕着第一个专制统一帝国的形成及其历史性质等问题,学术界长久以来不仅从各个方面展开了个案的实证性研究,而且在此基础上尝试从多个方法论的角度进行总体把握。在上述的研究中,哪些方面已经明了、哪些方面仍然尚未解决,对这些方面从问题史的角度进行整理,便是本书展开小小研究的意图所在,在此预先作出明确的说明,相当重要。

在对秦汉时代前后相继的社会经济史展开研究的过程中,对秦汉帝国全社会的结构作“系统性”把握的尝试,时至今日仍然争讼不断。而就学术史而言,可以说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正是中国展开社会史论战的时候。①那一场论战,完全反映了与中国革命相伴相随的中国现代史上的困惑,是从极其现实问题的要求出发而发生的。1925年开始的国民革命,尽管被寄托了过多的期望,但是由于所有的现实问题都未能得到解决而归于失败,此时燃烧着革命热情的知识分子,为了更加准确和具体地实现未来的希求,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对于中国过去历史的反省,冀希于对其作出“系统性”的把握。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质,正确把握现阶段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看清明日之中国的出路所在,是比什么都

①关于社会史论战,参见《读书杂志》集刊《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四册(1931~1933年):李季:

《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1934年)。

2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

迫切关心的问题。可以说在社会经济史的发展方面,“系统”地把握中国历史的尝试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而抱有这样想法的中国年轻的一代学人,在方法论上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论关于普遍社会发展图式的影响。按照历史唯物观所显示的历史发展阶段图式,如何来区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于是,便展开了所谓社会史论战的大讨论。但是这个讨论却面临着很多困难的问题。尤其是自秦汉帝国建立,直至西方帝国主义势力入侵的漫长的历史时代里,关于社会性质面临着相当棘手的难题,也是存在最大分歧的问题。其难题之一,不只是因为在对这个时代的生产关系进行分析的时候,实证性的研究尚且不成熟,更何况在与生产关系相对应的政治形态来说,要运用历史唯物论的封建制概念,来直接套用于并非采用分权模式、却是从很早就已经形成的专制中央集权这一点上,尚有许多必须解决的难题。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在首发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如中国古代史商周时代的研究方面,出现了正如后文将述的郭沫若、①吕振羽②等学者的先驱性的研究成果。尽管他们的研究还存留下不少问题,但是他们以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开辟了实证研究的新局面。不过,可以说“系统”地把握秦汉帝国以及以后的时代,并没有结出更多的果实。面临上述的困难,有人索性放弃以历史唯物论的发展图式“系统性”把握社会性质的想法,提出了“既不给予解释也不进行分析,用三十年的时间进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的意见,出现了对史料的整理,盛行对各个时代的社会经济史个案进行研究的趋势。以陶希圣为中心,于1934年创刊的《食货》半月刊,就是这一倾向的典型代表。就整理和提供以前从未着手的、秦汉及其后代社会经济史的丰富材料这一点来看,可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而在当时也极大地影响和刺激了在日本以加藤繁氏等人为中心所进行的食货志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但是他们却忽视了方法论的问题。虽然这些都是个案的实证性研究,但是他们没有通过个案性的实证研究来探讨方法论的问题,也没有从中提出新的方法论的假说,没有进一步以新的史实加

①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年

②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1936年。

序论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3

以检证,所谓百折不挠探究问题的态度。在这样的时候,有一位德国学者做出了尝试。在把握秦汉帝国及其后世的中央集权式国家权力及其下层社会结构的时候,如果简单地套用奴隶制、封建制这样的普遍发展阶段图式,未必能够把握问题的实质。对此,这位学者引入另外的解释方法并取其而代之,那就是30年代为此发表了一系列研究的魏特夫氏。①他把秦汉帝国以后的社会作为特殊的“东方社会”系统地来理解。他认为以自然型为基础的生产力是其特殊化的根本原因,即要求不可缺少的大规模治水灌溉系统。他研究方法的准则受到了马克思的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呼应的“亚细亚专制主义”概念的影响,并且对于那些概念提出了他个人独到的见解。

关于如何解释“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早在20年代末期的苏联就已经开始了。当时围绕着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中国社会历史性本质应当如何界定的问题,马克思所谓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他自己所明确提出的奴隶制、封建制、资本制这种先后相继的社会普遍发展阶段的概念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的问题,学术界就此展开了讨论。大致出现了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另一种观点是,亚细亚生产方式是社会普遍发展诸阶段中的一个一也许是奴隶制以前的一个阶段,也许是奴隶制,或者相当于封建制阶段,而在这一点上的讨论又发生了分歧。首先,前者的观点是马扎尔②提出来。将在后文中谈到,其观点在大讨论中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不过魏特夫的初期研究受到马扎尔极大的影响。

30年代魏特夫发表的一系列研究,特别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于大规模治水灌溉的所谓东方社会的理论,从学说史的立场来看,不认同于马克思的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是普遍历史发展先后阶段的观点,而是作为与

①Wittfogel,.K.A.,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 Chinas,Tell I..Leipzip,193l.(平野义太郎监译:《解

体過程(二书(十石支那)经济上社会》二册,1934年)。Ders.:Theorie der orientalischen

Gesellschft,Zeitschrifi fiuir Sozialforschung,Jahrgang VII.1938 Heft 1/2.Ders:The Foundations and

Stages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Zeitschrifi fuir Sozialforschung,Jahg.IV 1935 Heft 1.克己、平野义太郎共同编译:《東洋的社会)理論》1939年日语译文收录)。

2 Madjal,L.,Die Okonomie der Landwirtschaft Chinas.Unter dem banner der Marxismus,vol.Il,

1929

序论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5

类型性差别的、特殊的亚细亚社会结构。在生产方式特殊的基础上,魏氏尝试着系统解释中国社会。他运用导入类型学的观点而提出的东方社会这一特殊概念,对当时正在急切地运用奴隶制、封建制等普遍社会发展图式,套用于中国社会,却发现有许多问题无法解决而陷人研究困惑之中的、特别是在与中国的革命实践并无直接关系的日本和欧美的中国研究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此出现了很多追随者。我们必须注意到魏氏抽取出东方社会特殊性这一视角的价值。我们留意到魏氏的东方社会类型把握的根本,是以西欧的价值准则为比较标准,就是说18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欧学者中传统的东方社会观发生着强大的作用。那是近代西欧思想在自我意识过程中的产物,它不是由中国社会本身产生,而是来自外部西欧的价值标准,如相对于“自由”而言的“专制”、相对于“发展”而言的“停滞”,即从对比的角度来定义东方社会的特质。在此层面上,魏氏的关于东方社会的价值观点,是被当作资产阶级的观点加以批判的,①不过尽管如此,我们可以说他的价值观与他自己也不能忽视的马克斯·韦伯②以及黑格尔的系统中国社会论③相衔接。因此,魏氏把马克思的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奴隶制、封建制等相继的历史发展相区别,没有将它们置于一般的社会发展系列,而是从类型学的角度将其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不过,魏氏以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作为导线,提出的特殊亚细亚社会结构理论,不是那种以西方的价值准则为标准,比方说以西欧价值观为标准,从外部来定义,换言之,用近代西欧思想来看待传统的东方社会观,魏氏的所谓特殊的亚细亚社会结构,非“观念性”东西,而是“唯物性”的;非“恣意性”的,而是“科学性”的,即全都是从生产诸力与生产关系的基础出发,予以“系统性”的解释。因此,当他流亡到美国以后,经历了思想上的转变,特别是受到众多文化人类学方法的影响,对东方社会全面地从类型学上把握的倾向,愈加强烈。在他的近著《东方的专制主义》中,④

DWittfogel,K.A.,Die Probleme des chinesischen Wirtschaftsgeschite.Archiv fur

Sozialwissenschaft u.Sozialpolitik,Bd.57,1927

②Weber,M.,Konfuzianismus und Taoismus,Gesammelte Aufsa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Bd.I.1920.

③参照Wittfogel,K.A.,Hegel uber China,Unter dem Banner der Marxismus,vol.V,l93l。4 Wittfogel,K.A.,Oriental Despotism,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Yale Univ.Press,1957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