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黎晓莲,李婷,徐萍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学语文》

【作 者】黎晓莲,李婷,徐萍主编
【页 数】 376
【出版社】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2016.07
【ISBN号】978-7-5624-9816-2
【价 格】49.00
【分 类】大学语文课-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黎晓莲,李婷,徐萍主编. 大学语文.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大学语文》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包括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赏析及文学常识介绍,以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然采取传统的“文选”模式,以史为纲,按照古今中外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精选各个时期最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在编排体例上,每个文学史时段前有该段文学史的发展简介,每篇文选都附有作者简介、注释、译文、导读以及思考问题等板块,既有文学史的宏观视野,又有名篇赏析的微观审视,既有阅读审美的方法介绍,也有为人处世的直观感悟,既适合教师课堂导读,又适合学生课余自学。从篇目比重来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这也是配合落实国家大力提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国策,增强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提高其综合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内容试读

女娲补天四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一前121)及其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的一部综合性论文集,该书以先秦道家思想为主,杂糅阴阳、墨、法、儒等诸子百家学说,内容博奥深宏,庞杂不一。《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日:“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存二十一篇。《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淮南子》根本宗旨是备帝王之道,蕴涵了丰富的哲学、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本篇选自《淮南子·览冥训》,题目乃后加,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之一。

【原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3],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尷焱[6而不灭,水浩洋刃而不息。猛兽食颛民[8),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2以济[13]冀州[14,积芦灰[5以止淫水[16。苍天补7,四极正,淫水涸「18,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注释】

[1]女娲(wO),神话中创造人类、开天辟地的创世神和始母神,抟土造人,化生万物。该篇讲述的是女娲补天止水、拯救人类的故事。相传随着人类繁衍,社会动荡,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大败而怒撞不周山,女娲则用五彩石补天救人。

[2]四极:传说中支撑天体的四根立柱。极:边,端。废:毁坏,此指折断。

[3]九州:传说中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地区,《尚书·禹贡》称九州之名为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州:水中陆地。裂:塌陷、崩裂。

[4]兼:完全。兼覆:完全覆盖。此指天体塌陷而不能完全覆盖大地。[5]周:完全,普遍。周载:完全承载。此指大地崩裂而不能完全承载万物。[6]槛焱(lan yan):大火绵延燃烧的样子。[7]浩洋:洪水广大盛多的样子

[8]颛(zhuan):善良,纯朴厚实。颛民:善良的人民。[9]鸷鸟:凶猛的鸟,如鹰、雕等。[10]援(jué):用爪子抓取。[11]鳌(6o):海里的一种巨龟。

[12]黑龙:神话中的洪水之神,杀之以止水。[13]济:救助。

[14]冀州:古九州之一,古代的中原地带。此代指九州大地。[15]芦灰:芦苇烧成的灰[16]淫水:泛滥的洪水。[17]补:修补。

[18]涸(hé):干枯,枯竭。此指洪水消退。[19]狡虫:害人的凶猛禽兽。

1

大学语文DA UE YUWE

【译文】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猛兽吞食良民,凶禽捕击老弱。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下整足当擎天大柱,斩杀黑龙来平息冀州,堆积芦灰来制止洪水。苍天补好,四柱擎立,洪水消退,冀州平定,狡诈禽兽被杀死了,这时善良百姓也有生路了。

【导读】

《淮南子》因道家阐述万物自然、人类社会以及社会发展变化等观念的需要,保留了很多神话传说。相传,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因争夺权力而发生战争,结果水神输了。战败的共工没处撒气,就一头把支撑天地的大柱子一不周山给撞倒了。于是,“四极废”,大地四方尽头极远的地方崩坏,“九州裂”,大地塌陷,天不能把大地全都覆盖,地不能把万物完全承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写的是火势宽广猛烈而不熄灭,洪水浩渺无边而不消退,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弱。善良的女娲看见她的子民们在洪水和大火中四处逃生,心里十分难过。“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颛民生”,女蜗用五彩石修补苍穹,折断整的四肢来把擎天的四根柱子支立起来,杀黑龙来拯救翼州,累积芦苇的灰烬以抵御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柱得以直立,洪水干枯,翼州太平,强壮凶猛的鸟兽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来。人们通过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完整地记录了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地震、黄河决堤、火山爆发等一系列的过程,以及对灾害的征服,包括“补天”“正天”“治水”“杀猛兽”等。

“女娲补天”是中国最为著名的一则创世神话,美丽浪漫,家喻户晓。女娲是人类的创造者,她抟土造人,又补好了苍天,拯救了人类,对人类来说女蜗是功德无量的。这则神话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未知领域的幻想,表达了能有神仙保护大地、庇护苍生的美好愿望,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红楼梦》里“女娲补天”的故事来自中国禅宗典籍,是《五灯会元》里“女娲补天”故事诗意化的演绎

【思考】

1.比较中西方创世神话之异同。

2.试举例说明“女娲”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的运用?

后羿射日

《淮南子》

本篇选自《淮南子·本经训》,题目乃后加。它通过对射日英雄后羿的歌颂,表现了先民征服旱灾的愿望和决心。《淮南子·本经训》记录了先秦至西汉数千年民间流行的神话及圣贤传说,并力图从这些传说中寻找治世安民的道理。

【原文】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41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输、凿齿6、九婴)、大风[]、封稀)、修蛇0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输,断[1修蛇于洞庭[6,禽封稀于桑林[⑧。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2

大学语文DAXUE YUWEN

【注释】

[1]后乳:又称“夷羿”,相传是夏王朝东方族有穷氏的首领,善于射箭。当时夏王“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出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神话中的“后羿”乃弓箭的发明者,相传上射九日,杀死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

[2]逮:等到

[3]尧:传说中的五帝之一。[4]杀:晒死。

[5]锲输(yày心ù):神话中的的怪兽,牛身而赤,人面马足,或说是蛇身人面或龙首。[6]凿齿:神话中的怪兽,齿长三尺,如凿形,露在下巴外面,能持戈盾等武器。[7]九婴:神话中的九个头的怪物,能喷水吐火。

[8]大风:神话中的风神,即风伯。一说是一种凶猛的大鸟,即大凤。[9]封稀(x):大野猪。[10]修蛇:巨大的蟒蛇。

[11]畴华之野:南方的泽地荒野。[12]凶水:神话中的北方大河。

[13]缴(zhuO):系着丝绳的箭,这里意谓用箭射。[14]青丘:神话中叫“青邱”的东方的大湖。[15]断:斩断。[16]洞庭:即洞庭湖[17]禽:通“擒”,擒获。

[18]桑林:地名,传说商汤曾在此祈雨。[19]置:拥戴,推举。

【译文】

到了尧帝的时代,十个太阳一起出来,烤焦了庄稼禾苗,晒死了树木花草,使百姓没有可吃的食物。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稀、修蛇这些凶猛禽兽一起出来残害百姓。于是尧帝让羿在畴华这地方杀死凿齿,在凶水这地方杀死九婴,在青丘泽射死了大风,又从天上射落九个太阳,在地下杀死猰输,在洞庭斩断修蛇,在桑林擒获了封稀。这样,百姓都高高兴兴,推举尧为天子。

【导读】

相传远古时期,在尧统治时代,人间“十日并出”,酷热无比。草木枯焦,生灵涂炭,出现了严重的旱灾,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原来,帝俊和羲生的十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十个太阳睡在枝条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起出来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时候,猰输、凿齿、九婴、大风、封稀、修蛇也都来祸害百姓。为了拯救人类,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到南方泽地荒野去诛杀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泽青邱用系着丝绳的箭射大风,射掉九个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输,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稀。这则神话塑造了一位英雄一后羿。他想象得神勇非凡:下杀猛兽,上射太阳,救万民于水火。从羿射九日、存留一日的神话,可以看出先民对太阳神的信仰和祭拜。在这里,一方面体现了劳动人民需要太阳带来的光明和温暖,而又怕造成过分炎热和干旱,另外一方面也表现出劳动人民希望借助“后羿射日”解除干旱和酷热的美好愿望。“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后羿把那些灾害一一清除,民众都非常开心。尧领导人民建立了如此丰功伟绩,深得民心,受到了人民的爱戴,所以大家都推举尧为领导人。

3

大学语文

后羿射日的壮举,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这则神话充满着神奇色彩,在怪诞、夸张和想象的氛围中,展现了神话人物的神秘之美,并把远古的原始活力和野性气息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下来,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想要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

【思考】

1.比较中西灾难神话之异同。

2.试举例说明“后界”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的运用。

关雎)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辕固)、鲁(申培)、韩(韩婴)、毛(毛苌)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毛诗仅存。

《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包括周南、召南、邶、廊、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其中周南、召南产生于汉水和长江中游,其余为黄河中下游,共一百六十篇:“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诗经》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生动再现了西周至春秋年间的社会状况与民情风俗,特别是“国风”保存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特色,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认知。《诗经》大多句式优美,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摇曳多姿。其语言准确形象,朴素鲜明,蕴藉含蓄,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后人总结其表现手法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即铺陈叙述(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即比喻、譬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原文】

关关[2]雎鸠3),在河之洲[4)。窈窕淑女[5,君子[6好逑[。参差[8]荇莱[9),左右流之[0。窈窕淑女,寤寐川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5参差荇菜,左右笔[16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本篇选自《诗经·国风·周南》。《周南》是《诗经·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因在周王都城的南面而得名,同时“南”又是方位之称,在周代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之“南国”或“南土”“南邦”,所以诗的编辑者便将采自江汉流域许多小国的歌词,连同受“南音”影响的周、召一些地方采集来的歌词,命名为“周南”“召南”,以与其他十四国风在编排的形式上整齐划一。《诗经·国风·周南》总计十一篇:

4

大学语这

《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天》《兔置》《芣莒》《汉广》《汝坟》《麟之趾》。

[2]关关:象声词,雎鸠二鸟鸣和声。

[3]雎鸠(jūiǔ):一种水鸟名,即王鸣。一说鱼和鹰。[4]洲:水中央的陆地。

[5]窈窕(yǎot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淑:好,善良。[6]君子:当时对贵族阶级男子的通称。

[7]好速(hǎ0q心):此为动词,即爱慕而希望成为配偶的意思。好:男女相悦的样子。逑:同“仇”,配偶。

[8]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9]荇(x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叶心脏形,浮在水面,根生水底,可供食用。

[10]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采摘荇菜。此以摘取荇菜隐喻“君子”追求“淑女”。流:同“摆”,摘取或捋取。

[11]寤寐(wùmi):醒和睡。寤:睡醒。寐:睡着。[12]思服:思念。服:思念。

[13]悠哉悠哉:即“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

[14]辗转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辗:古作“展”,即“转”。反:覆身而卧。侧:侧身而卧。[15]琴瑟友之:用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友:用作动词,亲近。[16]芼(mào):择取,挑选。

[17]钟鼓乐之:用钟鼓奏乐来使她快乐。乐:使…快乐。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追求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导读】

《国风·周南·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诗中赞美纯情真爱,颂扬坚贞不渝,倡导对女性人格的尊重。《关雎》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

该诗可以分为三章。第一章见物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春暖花开、百鸟争鸣的美好画面,这里作者以比兴手法写出一片相思之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正是自己所向往的。第二章直率地表露追慕之心和缠绵悱侧的相思之苦。“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求之不得”,写出了迫切的思念之情:“辗转反侧”,写出了思念已夜不成眠。“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和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他想用为姑娘弹琴、唱歌这种办法来接近姑娘,赢得姑娘的芳心,这样想着,他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他骑着大马,带着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将那位他日思夜想的姑娘娶回家了。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理想婚姻。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

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从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同时,还采用双声叠韵的连绵

·5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