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张柏春|(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作 者】张柏春
【丛书名】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
【页 数】 190
【出版社】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19.12
【ISBN号】978-7-5701-0914-2
【分 类】技术革新-关系-现代化建设-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张柏春. 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9.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内容提要:

该项目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十二五”重大突破项目。它以科学技术革命与国家现代化为主题,从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研究文艺复兴以来经济、政治、军事与文化等诸多社会因素如何影响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形成与发展。

《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内容试读

第一章

中国传统及其与西方文化的遭遇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与技术传统,并在东亚地区产生很强的文化影响力。16世纪末,中国与西方文明直面相遇,部分欧洲的科学、技术、艺术、神学和哲学知识传入中国,并对此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异质的知识体系的碰撞究竟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是否能引起本土知识的变革?中国固有的文化、科学、技术传统在面对异质知识的挑战时表现出怎样的特性?更进

一步,来自欧洲的知识和技术能否在中国引起科学技术变革?这些正是本章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第一节明清两朝的社会和知识传统

一、农业社会及其对外政策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地理环境相对封闭,东南部面临大海,北部是蒙古高原,西部多是高山,西南有“世界屋脊”一青藏高原。历史上,东南亚、蒙古、朝鲜甚至日本的国王和

领主们都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中国帝王朝贡。

经过唐、宋、元的发展,传统官僚制度在明代几乎发展到极致。

皇帝是最高的仲裁者,由科举考试中选者组成的文官集团代表皇帝治

理国家。朝廷沿用传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依照面积和人口数依次

递减的顺序,以省、府、州、县分级管理。除南京与北京以外,城市和城镇没有特殊的行政地位,但地区治理的各机构通常位于其治下的城市或城镇。1380年,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撤销中书省,建立起自上

而下的金字塔形行政管理体制,将权力控制于皇帝手中。

长期有效的官僚制度主要以儒家学说为意识形态的核心,以为数不多的官僚治理农业社会①,营造了人们有机会提高地位和致富的

①例如,19世纪,清朝大约有20000个文职官员,其中一半在京城,另半在省级及地方机构中;地方文职官员平均每县只有5人(罗兹曼,1988)0-1。地方机构官员必须有多方面的管理才能,方能处理好复杂的地方事务。

2

第一章中国传统及其与西方文化的遭遇

社会环境。朝廷通过科举考试制度罗致知识精英、选拔官员,利用

他们治理农业社会,促成天下太平和繁荣。从1550年以后,明朝可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社会(罗兹曼,1988)186。以功名业绩取才的文官制度提供了权力、财富的动态流转的一种良性机制,有利于社会、人心的稳定,此制度不仅被周边某些国家所借鉴,还被明末清

初来华的欧洲传教士所推崇,并影响了近代欧洲文官制度。

中国人在整合和治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方

面表现出非凡的能力。朝廷通过官僚制度维持农业社会的运行,通过

征税维持经济平衡和商业运作。朝廷引导农户专注于生产,鼓励开垦

土地和发展手工业,兴修运河和灌溉系统等基础设施,改进技术,储粮救荒赈灾等。朝廷经济实力不是很强,但所收取的赋税等财富已能

满足自己的花费,包括应对周边入侵和内部平叛所需的军费。

中国农业社会以家庭为中心(罗兹曼,1988)21。遵循儒家伦理秩序的家庭和宗族构成社会的稳固基础,并影响社会的动员力。朝廷

在某种程度上借助家庭与宗族的凝聚力来控制社会,涉及土地与财产

继承、生产与分配等。在家长的主持下,家庭支配一定的资源,从事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自然地增长人口。国家官僚制度与家族之

间相互协调,维持着双方的利益平衡。

朝廷长期实行薄赋轻税政策,较少干预私营经济活动,甚至未将

对外贸易视为重大收益来源。这样,社会财富主要分散于民间,有利

于保障家庭利益,缓解社会矛盾。据估计,大约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二

的土地所有者从不交税,因为他们购买或开发的土地未纳入收税的统计中(罗兹曼,1988)。尽管从民间获取的税收不算多,但清朝在

18世纪末以前总是收大于支。其实,朝廷通过垄断盐和铜等生产资料

的生产,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经历蒙古人的统治之后,汉人执掌的明朝极力防范少数民族和

境外势力,这种心态可能影响了明朝对外政策。由于地理上的相对封

闭性及其对周边地区的文化优越感,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形成了自己的图景。在这幅图景中,中国被视为中心,而其他国度则属于蛮夷之地或属国,属国要向中国朝贡。贸易、朝贡的礼仪意义远大于实际经济

利益。对于其他统治者,朝贡意味着他们的地位相对低于中国皇帝,但他们可以在三个方面获得实际利益,即: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纺

织品、谷物、工业品和茶等中国产品;若获得中国皇帝册封,他们的

地位便得到加强:如果其领土受到外部攻击,可以得到中国的支持。

(牟复礼等,1992)事实上,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内征税,而非对外贸易。

1497一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率领船队开辟了

欧、亚大陆交通的新时代。在17世纪70年代荷兰人向爪哇推进之前,

以及1750年英国势力崛起之前,欧洲在中国及其周边的政治势力仍然限于一些小岛和海岸的圈占地之内。中国朝廷试图以固有的对外政策来应对远道而来的欧洲人。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外交策略。虽然清初两代皇帝对来自欧洲的传教士更为优待,但后因“礼仪之争”等因素而关闭了中欧交流的大门。

二、文化传统的延续

在文化方面,朱元璋曾在明朝初年废科举十年之久,但后来,他

不仅恢复科举考试,还扩大取才额度并使考试程序进一步制度化。15

世纪40年代以后,科举中选成为确保可能取得高级文官职位的唯一途

径,谓之正途。明朝皇帝提倡理学,科举考试中要以程颐和朱熹的经义注疏为标准,并以这些教义作为道德伦理的基础。明朝的科举制度

第一章中国传统及其与西方文化的遭遇

本是考三场,但阅卷官通常只注重初场四书义和经义。自15世纪70年

代后,经义考试被限制以八股的形式为基本程式,以破题探讨其正

反的含义,然后从开始到立论进行起承转合。八股程式注重成对的陈述(每对为一“股”),通过一层层的对位的表达来陈述其论点。这样的程式使得评判更具程式化。按这样的考试程式,欲求功名的“学者只就《四书》一经中,拟题一、二百道,窃取他人文记之,入场抄誊一过,便可侥幸中试。”(钱穆,1996)6不过,其存在亦有其自

身的合理性。这种程式化可以为评阅者提供更为客观的评判标准,以

维持考试的公平性,但却背离了通过科举选拔符合儒家伦理传统者作

为官员的基本理念。正因如此,八股取士制度一直为人诟病,但却维持到了科举废除之日。

科举取士之法严重影响士子的治学取向,但并不能完全主宰学

术流向。明代朝廷资助大批的各类学校,其中包括武学、阴阳学以

及在农村和城镇的书院。学有所成的学者在书院中不仅致力于科举

考试,亦一起研讨学术。官方将程朱理学软定为正统学说,学术界

亦提倡理学。应该说,理学及心学的发端者并非不关心社会实际及政治改革。他们反对汉唐以来士子及官僚在政治上表现出的个人目的

性很强的“事功”。“而他们则要把事功消融于学术里,说成一种‘义理'。”(钱穆,1996)60因此,反对“事功”并不意味着他们逃避责任或出世。理学家提倡的是一种以完美道德为出发点的经世和政治。他们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分辨,号召人们从个人的内省审察,以正“心术”,“而其最终目的,则仍在改进政治,创造理想的世界”(钱穆,1996)8”。然而,“宋儒的自觉运动,自始即带有一种近于宗教性的严

肃的道德观念,因此每每以学术思想态度上的不同,而排斥异己者为奸邪。这又足以助成他们党争意见之激昂”(钱穆,1996)600,“且过

科技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重道德,转忘所以重道德之本意,循致官场皆重小节,忽大略,但求无过,不求有功”(钱穆,1996)601。这些在宋代已经出现的由理学

引起的弊端,在明代发展到极致。

在学术上,过于注重道德,造成了一种竟趋空疏的气象。明朝学者对实学的认识与前朝有明显不同。胡居仁称:“容貌辞气上做工夫,便是实学,慎独是要。”(胡居仁,1992)另一位大儒陈献章则称:“文章、功业、气节,果皆自吾涵养中来,三者皆实学也。”(陈献章,1992)在这样的治学宗旨影响下,明朝学者大多鄙视具体实事。这一趋势又在明朝中叶大盛于朝野的“心学”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心学创始人王阳明认为,知识的追求对道德的完善并不起促进作用,相反,对知识的追求反而会使“人欲愈滋”,造成“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的负面效果。(王守仁,1992)28在这样的政治和学术氛围中,心学对西学传入的影响方式非常复杂。

明朝末年,社会秩序濒临崩溃,儒家学者试图恢复传统的儒家行为规范,并倡导“实学”以期经世,应对困局。这将早已出现的对理学和心学空疏一面的反动推向高潮。人们重新对科学知识和技术感兴趣,明朝的大多数科学技术书籍是万历年以后成书的(樊洪业,1992)“。对实学和科学技术的重视使得传教士引入的西学中与此相关的内容备受关注,这是西方科学技术得以在中国传播的一个条件。

近年来,有学者开始讨论心学对西学传播所起到的正面影响。实际上,心学的认识论很可能使得当时的学术思想更为活跃与开放。王阳明说,“满街人是圣人”(王守仁,1992)16;“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王守仁,1992)49。这实际上促成了部分学者在思想上对儒家经典的解放。正缘于此,王学流脉中可以产生李贽(1527一1602)》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