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细读》姚玳玫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现代小说细读》

【作 者】姚玳玫编著
【丛书名】中国现当代文学书系
【页 数】 544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6.02
【ISBN号】978-7-5361-5568-8
【分 类】现代小说-小说研究-中国
【参考文献】 姚玳玫编著. 中国现代小说细读.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国现代小说细读》内容提要: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下篇各有特色, 上篇突出现代小说细读的特点, 主要用新批评的方法来解读 ; 下篇突出女性小说解读的特点, 主要用女性主义批评的方法来开展。本书将引导小说阅读者走进作品内部, 提高他们的小说解读、鉴赏的能力。

《中国现代小说细读》内容试读

课程说明

对于中国文学来说,20世纪是小说唱主角的时代。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小说》,发表著名论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揭“小说界革命”之帜,为小说评功摆好,称:“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伊始,“小说”便成为中国文学的重头戏。1917年文学革命运动揭幕,现代文学延生。1918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小说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之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小说热潮迭起,数量浩繁,杰作层出,硕果累累。

1917一1949年,小说创作既是一种个人行为,更为各种流行的文学观念所导引,形成多个流派。这个时期出现的小说流派主要有:问题小说,“为人生”小说,自叙传小说,乡土小说,社会剖析小说,新感觉派小说,京派小说,“七月”派小说,等等。这个时期,小说流派林立,大师辈出,风格各异,品种繁多,共构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小说世界。

2

中国现代小说细读…

这30年间,每个时期都有一批小说精品留世。它们独一无二,各具个性又带着明显的时代特征。正是它们构成了中国现代小说史灿烂的景观。本课程旨在对1917一1949年的一批堪称精品的小说展开细读,抚摸作品的文字肌理,把握其精神和艺术的脉象,结合其时的现实背景,回到历史现场,走进文本的内部世界,体察其编织于文字之间的作家的情思、心理,作品的思想艺术蕴意,欣赏作家的艺术才情。简言之,本课程以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为主要方法,兼及叙事研究、文化研究和艺术欣赏诸方式。从欣赏人手,强调感性体悟,在体悟的基础上追踪作家的思想意图,分析作品的话语构成,还原作品与时代的内在联系。引领学生鲜活而多维地解读作品,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训练学生的文学研究思辨力两个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小说解读,是编著者独立撰写的文字,只代表编著者个人的观点,不是文学史的标准答案,更不是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答案。每位同学都可以按自己的感受来解读作品,得出自己的读后心得和研究成果。相信,一百位读者就有一百部《红楼梦》一这是本课程期待达到的目标。

3

鲁迅简介

鲁迅(1881一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1898年离开绍兴,往南京求学,改名周树人。同年进江南水师学堂,1899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1月毕业,同年3月赴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事文学翻译和写作。留学期间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文。1909年,与二弟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两册)出版。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2年3月在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5月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长。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年,《新青年》第4卷第4号开设社会评论专栏一《随感录》,鲁迅成为几位执笔者之一。从此,“作些短篇小说和短评”(鲁迅《自传》)成为鲁迅写作两个主要方面。小说方面,他接连推出《孔乙己》、

《药》、《明天》、《风波》、《阿Q正传》等一批力作。

1923年小说集《呐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26年小说集《彷徨》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这期间,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任讲师。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

一年多来与章士钊等斗争,鲁迅遭北洋政府通缉。1926年8月他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1927年1月又离开厦门赴广州中山大学任文科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4月国民党“四一二”“清党”,“我一生

……上编

5

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顺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渐临近,一但是,往往又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

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我便要取了帽子去看她,然而她的胞叔就曾经当面骂过我。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她在她子的家里大约并未受气;我的心宁帖了,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菜…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壁上就钉着一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是从杂志上裁下来的,是他的最美的一张像。当我指给她看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一我后来也想,倒不如换一张雪莱淹死在海里的记念像或是伊孛生的罢;但也终于没有换,现在是连这

一张也不知那里去了。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交际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