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何志萍主编;张仁贤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幼儿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作 者】何志萍主编;张仁贤主编
【丛书名】卓越幼儿教师的关键能力与素养
【页 数】 184
【出版社】 北京:新华出版社 , 2021.10
【ISBN号】978-7-5166-6084-3
【价 格】898.00(全10册)
【分 类】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幼教人员-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何志萍主编;张仁贤主编. 幼儿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21.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幼儿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内容提要:

《幼儿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内容试读

专题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主题1健康及其评价标准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素,它属于个人和社会,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相当重要。因此,爱默生说:“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高尔基说:“健康就是金子一样的东西。”那么,究竟什么是健康?它的评价标准又是怎样的呢?

一、什么是健康

“健康”在英文中,用“Wellness'”或“Health”表示,表示的是一种没病痛、各方面良好的状态。究竟什么是健康呢?实际上,健康的概念经历了

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且和社会的发展保持了同步。这一概念的形成,从人们普遍认为的“健康就是没有病,有病就不是健康”,一直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健康标准,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1.传统健康定义

词典对“健康”的定义一般是:机体处于正常运作状态,没有疾病。这是传统的健康概念。简言之,这里说的“健康”,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如果个体的机体没有因为疾病受到干扰,其功能没有下降,生活质量没有受到损害(主要由肉体疼痛引起)或早亡,就是健康。《辞海》对健康的定义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这种提法相比传统的“健康就是没有病”要完善得多,提出了“劳动效能”这一概念,但还是当作生物有机体来对待,而不是当作社会人来对待。

2.现代健康定义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健康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其内涵和外延

0038

专题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下,健康是指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平衡状态。因此,于健康而言,生理、心理和社会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由此,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概念时,将人们对健康的认知.从生物学的意义扩展到了精神和社会关系(社会相互影响的质量)两个层面,将人的身心、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健康状态均包括在内。依据健康的概念,应该如何评价一个人是否健康呢?

1.三维健康观

“三维健康观”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的定义归纳提炼出来的。具体来说,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身体健康,又称生理健康,是指身体结构完好、机能正常,身体与环境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二是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包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及时适应环境:三是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指个人的能力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体能够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个体行为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和谐融合。

“三维健康观”指出,健康的核心理念是平衡,是适量,也是和谐,即人体与身心之间、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人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和谐的相互适应、动态平衡的状态。个体如果在以上任何一个方面出现不适应,就会失去平衡,即处于不健康或不最健康的状态。

由此可知,健康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对疾病有较强的抵抗能力,以及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对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对自己和社会有清晰的认知,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

2.健康的评价标准

在“三维健康观”的基础上,如何衡量个体是否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同样给出了十条评价标准。

标准一:精力充沛,从容不迫地应对生活压力,不感到紧张和劳累,渴

0058

幼儿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望从事想做的工作。

标准二: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标准三: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各种变化。标准四:对于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有抵抗力。

标准五:体重标准,身态匀称,站立时身体各部位协调。标准六:眼睛明亮,反应敏捷,无炎症。标准七:头发有光泽,无头屑或头屑较少。

标准八: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症状,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标准九: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标准十:善于休息,睡眠好。

8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