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徐元勇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

【作 者】徐元勇著
【页 数】 292
【出版社】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 2015.11
【ISBN号】978-7-5396-5250-4
【价 格】60.00
【分 类】音乐史-中国-古代
【参考文献】 徐元勇著.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5.11.

图书目录: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古代音乐文献知识举要;古代音乐史料举要;古代音乐家考释;古代乐器考释;古代音乐机构、官职、场所及种类考释;古代记谱法、乐谱及作品举要;古代常见音乐词汇考释七部分。

《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备览》内容试读

一、古代音乐文献知识举要

1.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对著述文献进行分类的方法。这种分类方法起始于晋代的荀勗。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

二》:“经史子集,区分为四,九流百氏,咸类附焉,一定之体也。”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二

十二经史子集》:“今《隋书·经籍志》已分经史子集者,《隋书》本唐人所修也。近代说部之书最多,或又当作经史子集说五部也。”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史”主要是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也包括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著作。“子”是先秦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杂家等。有关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等也收入其中。“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主要有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等。

“经史子集”文献中保存着大量丰富的古代音乐史料,但是并不是集中保存在一个文献之中,而是依据“辨律吕、明雅乐者,仍列于‘经’;其讴歌末技、弦管繁声,均退列‘杂

001

艺词曲’两类中”的编撰原则。因此,音乐史料分散于四部之中。“经”部的音乐史料,主

要是“十三经”的内容,以及历代经书的研究著作,例如《乐记》《乐书》《乐律全书》《律吕正义》《琴旨》等。“史”部主要是正史中的内容,从《史记》到《清史稿》大致有十六种乐

志和八种律志可供研究历代音乐之用。当然,还有其他史书史料。“子”部即诸子百家,

“子”部也有艺术类,收录有《琴史》《松弦馆琴谱》《溪山琴况》等史料。“集”部有词曲

类,收录有《乐章集》《白石道人歌曲》《顾曲杂言》,以及历代文人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作品以及论乐的文章。

2.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

狭义的诸子百家是对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包括这一时期思想领域里的各阶层思想家及其著作的总称。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杂家、阴

阳家、名家、兵家、农家、医家、纵横家、小说家等。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宝藏,是全人类思想的精华,影响深远。道家有“少私寡欲”“道法自然”及辩

代音乐

证法等思想:儒家有“仁政”“礼乐”“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孟子有古代民

主思想;墨家有客观、科学地认识世间事物的思想;法家有“废私立公”的思想;杂家集合了道、儒、墨、法多家的思想;“诡辩”的名家,则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兵家

®

的军事思想,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是我国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诸子百家”这个词在汉代就出现了,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

002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广义的诸子百家即指我国古代历朝历代自成一家之学说的学术流派及其著述。春秋战国之后的古代思想家,一方面继承、发展了先秦诸子学说,另一方面又不断探索、创新,从而为中国思想体系的构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譬如董仲舒、刘向、刘歆、嵇康、阮籍、刘勰、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沈括、王阳明等等这样的伟大学者,他们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诸子百家发表了诸多音乐观点和见解,形成了我国古代音乐史系列的音乐思想史料,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要依据。

老子的《道德经》,属于道家正统教义的经典著作,其中记述了“大音希声”等有关音乐方面的经典言说。庄子《南华经》中的音乐记述文字,更是继承式地发展了道家的音乐思想,成为先秦记述音乐文字最多的著作。其中对“地籁、人籁、天籁”音乐现象的阐释,既自然、深刻,又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孔子、孟子及其子弟的诸多著述中都保留了儒家经典的论乐思想。公孙尼子编订的《乐记》专书,更是集儒家音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墨子在其所著《墨子》中的“非乐”音乐思想,与儒家音乐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法家、杂家也独树一帜,从多方面展示了我们祖先的思辨和睿智。《韩非子》是法家代表性的著作,其中《十过》篇集中阐释了对于俗乐的认识。著名的旷世奇书《吕氏春秋》属于杂家的经典著作,其中记载着十分丰富、珍贵的音乐史料。

3.十三经

“十三经”指的是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十三经”这个词的使用及其

文献例证出现得较晚,约在南宋时期形成。其形成过程为: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加《周礼》《仪礼》《公羊》《毅梁》为九经;至开成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入《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十三经”涉及内容较多。《周易》历来被认为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内蕴哲理则宏大深厚。也有学者认为《周易》是一部远古的诗歌集,内含音乐的韵律。《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记录上古历史的文献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约1500多年。虽然《尚书》中所记述古代音乐的史料不算很多,但却经常被作为上古重要的音乐史料加以引用。《尚书》所载与音乐有关的史料,主要在《虞书·舜典》《虞书·大禹谟》《虞书·益稷》等篇之中。《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除了风、雅、颂本来就是音乐作品之外,《诗经》文辞中还出现了近三十多种古代乐器的名称,是我们研究古代乐器及其音乐的重要依据。说到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文化,不能不提到《周礼》《仪礼》和《礼记》,即通常所说的“三礼”。“三礼”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周礼》所涉及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壑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典章制度,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器物名物无所不包,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但是,其核心内容则主要是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其中也包括了重要的周朝音乐制度等等。主要见于“春官”篇。“春官”篇集中记述以大司乐为首的二十职乐官情况,阐述了每种乐官的音乐职能,其中也包括一定的政教职

003

能、社会职能等。除此之外,“地官”篇也记载了与音乐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职官,比如

鼓人、舞师等。《仪礼》主要记载包括音乐存在情况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

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

的文章选集。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的编定者是西汉

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85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

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39篇。戴圣选编的48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

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对史事的陈述,《公羊传》《穀梁传》重在论议。三传所记音乐的运用

情况比较零散。《左传》中记述内容较多,《毅梁传》有两处,《公羊传》仅一处。尤其是《左传》中记录的音乐史料,广为后世书籍征引。而《公羊传》和《穀梁传》虽然对音乐的

记载不多,但是却可以从侧面补充、解释、佐证《左传》。《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学生们记录整理,属于儒家思想代表性著作之一,涉及哲学、政

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关于音乐的言说遍及诸多章节,

8

对后世影响很深。《孝经》也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关于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孔子

说和曾子说等,学界一般认可为先秦儒者所作。《孝经》以“孝”为中心,通过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价值、意义、作用以及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阐述,是一部儒家孝伦理的系统化著作。《孝经》认为,“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

004

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孝经》自唐代开始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共分18章,全文不足2000字,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音乐记载很少,却

十分重要,如“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就出自《孝经》。《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孟子言论、思想的专书,同时也记录着孟子的论乐思想。《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按不同类别进行编排的解释词义的书,是我国考证古代词语的词典工具书,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尔雅》具有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古文词语释义的功能,因此也属于儒家经典之一,被列人“十三经”之中。“尔”或作“迩”,是“接近”的意思;“雅”则是“典雅、优雅之语言”的意思,指的是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颜师古注云:“尔雅,近正也。”“尔雅”即指使语言接近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释乐》对我国早期诸多音乐名词、术语进行了解释。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甚至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引导,无一不依从其中的思想意识。儒家经典给予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要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因此,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也必须熟悉其中的思想以及关于音乐的记述。

《十三经注疏》共416卷。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了《十三经注疏》。其中主要集合了《周易正义》10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20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70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42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50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

正义》63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60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穀梁传注疏》20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9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20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孟子注疏》14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尔雅注疏》10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对“十三经”中音乐史料的进一步阐释,为我们深人理解原文思想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4.大学

大学为学校名,即古代的“太学”。

古时“太”通“大”。大学即大人之学,成人之学。周始置,为王公贵族子弟学府,高于小学一级。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束发受教,学习成年人的各种礼仪。《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卢辩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发,谓成童。”西汉置为最高学府。《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三国魏亦置。隋炀帝时,太学生达五百人。唐代太学生分“五经”为业,每经百人。宋代沿置为最高学府。北宋亡,太学废,南宋重建,西夏设,金代亦置,隶于国子监,位在国子学下。清代的府、州、县学,依取进生员数额,分为大学、中学、小学,一般以府学及大州县学为大学,初定人学名额为四十名,后屡有减增。大学后来成为近代以来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名称,如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

《大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程颢、程颐将《大学》从《礼记》

005

中抽出来,使之独立成篇。朱熹在此基础上做成《大学章句》,并将《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书中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

至善”三个基本原则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八条治国之道,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5.小学

小学为官学名。西周始置,为教育王子及贵族子弟的学府,在大学之下,即“小子之学”。

西周时期“小学”招收对象为8岁以上、15岁以下的贵族子弟,教授礼、乐、射、御书、数等课程。《礼记·王制》说:“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年八岁而就外舍,学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