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旅游研究 2014卷》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民族旅游研究中心编;吴忠军主编;金海龙,王佳果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民族旅游研究 2014卷》

【作 者】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民族旅游研究中心编;吴忠军主编;金海龙,王佳果副主编
【丛书名】第五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文集
【页 数】 368
【出版社】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 2015.11
【ISBN号】978-7-5637-3278-4
【价 格】88.00
【分 类】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国-文集
【参考文献】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民族旅游研究中心编;吴忠军主编;金海龙,王佳果副主编.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 2014卷.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5.11.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 2014卷》内容提要:

本书对民族地区旅游综合改革与旅游产业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民族旅游标准化、民族旅游与边疆稳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并编撰为论文。这些研究都将为民族旅游转型做出贡献,并进一步规范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建立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推动民族地区旅游改革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 2014卷》内容试读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2014卷】

密大被

诗同的馆南0光中正

红》7穿罚释女

交流·共识·合作朵打十空0德业文面圆

·的

一第五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纪要理新

2014年11月13日至15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琼州学院承办,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协办的第五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在海南省三亚市隆重召开。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巡视员、副主任黄忠彩,原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副司长、副巡视员邓宗德,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忠军,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经济实验室负责人唐晓云,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巡视员陈耀,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周春华,琼州学院校长武耀廷等出席了论坛的开幕式。

绿本届会议主题为“民族地区旅游业改革与发展”,主要采取主题报告和专题讨论的形

式进行。在开幕式的主题报告中,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经济实验室负责人唐晓云博士从新常态、新动力、新发展几个方面对《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国家旅游局综合司原副司长、副巡视员邓宗德以《旅游产业发展与标准化建设》为主题细数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和重大历史事件,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带领与会人员回顾了我国旅游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忠军教授在2010年《中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报告》基础上,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对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做了《改革与发展一民族地区旅游业改革与创新思考》的主题发言。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陈耀巡视员做了《民族地区旅游与民族旅游的创新推进》的主题报告。云南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明庆忠教授以《云南旅游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为题对云南旅游健康发展给予了厚望,表达了自己对云南旅游业发展的信心。

市两话联恋传保时限世

本届论坛参会人员分别来自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桂林理工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论坛》杂志社、《民族论坛》杂志社、桂林市七颗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等60多家单位的8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人士与会,共收到论文40余篇,按论文内容分为三个小组进行讨论。

流阳织商跑面

一、民族地区旅游综合改革与旅游产业发展主题讨论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杨晓霞教授的研究生曾瑜皙以《基于熵变模型的民族社区旅游参与行为系统评价研究一以肇兴侗寨为例》为题,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信息熵原理,构建出民族社区旅游参与行为系统的熵变模型,以肇兴侗寨为例,通过引人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地旅游参与行为系统进行多层次熵值测算。从信息、教育、制度等方面提出肇兴侗寨社区旅游参与行为系统的优化建议。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英教授深入探讨了《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耦合协调研究—以黔东南州为例》,采用耦合方法分析2007一2012年黔东南州相关统计数据,结果表明黔东南州旅游业和城镇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两者耦

1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2014卷)

合度处于中等水平,但两者的协同作用还比较低,协调度有待加强。黑龙江大学旅游学院旅游文化产业教研室主任朱桂凤副教授结合当地满族文化旅游开发情况研究了《文化产业与满族民俗旅游发展》,借助文化产业的理论和实践,为满族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借鉴,将在打破制约满族民俗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上有所突破。重庆工商大学徐德莉副教授简要阐述了《协同学理论下的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探析》,将西部民族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用哈肯的协同学理论,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系统做了深入探讨。论文指出,区域旅游业和城镇化发展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序参量,宏、微观政策环境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发展的控制参量。桂林市七颗星旅游创意机构学术研究部主任、助理研究员钟珺深入剖析了《改革与发展一民族地区旅游业改革与创新的思考》,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旅游业统计数据的分析,研判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历程和特征,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结合旅游改革升级、旅游区域联动、区域旅游合作、产品业态升级、旅游发展环境、旅游发展政策等方面,综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最后提出民族地区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相关对策。武夷学院旅游学院院长周作明教授以《挑战与发展一民族村寨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危机思考》为题,针对民族村寨与民族村寨旅游面临城镇化、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挑战,需要激发民族自觉性,把握民族文化,把握民族村寨的民族性和真实性,用民族村寨的发展来化解民族村寨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危机。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杨主泉副教授以《基于游客支付意愿的旅游生态补偿研究》为研究内容,本研究

以旅游发展典型区域阳朔县为例,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并采用非参数估计和多元

线性回归估计法对游客生态补偿支付意愿进行研究。该研究丰富了条件价值评估法在旅游发展典型区的应用,对促进这类型区域生态补偿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邓敏副教授以《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旅游扶贫的主流:广西民族旅游扶贫思考》为题,在探讨旅游业发展、性别和削减贫困复杂关系的基础上,基于田野跟踪调查,从性别视角动态分析广西旅游扶贫背景下,个体家庭出现的经济、资源和时间变迁,揭示旅游扶贫实现经济脱贫的同时产生另类的贫困,尤其是女性面临多重困境。据此提出在广西旅游扶贫政策和行动中纳入社会性别视角,考虑女性和男性的不同需求,对未来广西民族旅游扶贫的研究和实践理性选择。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张艳梅讲师以《泛旅游时代龙胜县民族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为题,以泛旅游时代内涵为切入点,以桂林市龙胜县为例,分析了泛旅游时代龙胜县民族旅游发展的优势与困境,通过分析和研究提出泛旅游时代龙胜县民族旅游发展路径: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推行无景区全方位旅游;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保护和传承旅游地本真的文化资源:鼓励居民充分参与民族旅游活动。另的团是亚

饼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主题讨论

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尹华光剖析了《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初步构建了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三大模式,同时对每一种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具体探讨,以期为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教授邸平伟分析了《基于

2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2014卷)

生态文化保护下的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以青海为例》,有针对性提出了在保护地方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前提下促进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其中特别提出,发展地方民族旅游业首先要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其次,必须创新地方民族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研究生申屠振峰的《漓江生态补偿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提升机理研究》全面阐述了漓江流域建立和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利用平衡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理清漓江生态保护与农民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创造性地提出“拒绝保护”和“拒绝收益”两个概念,构建了漓江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机理。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梁福兴副教授的《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民族旅游文化创意人才协同创新培养路径研究》中提出如何把准民族旅游产业的文化灵魂,领悟其品质内涵,认清其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方向,是推进民族旅游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基本撬动点,更是培养高素质民族旅游产业协同创新人才的主要着力点。北方民族大学副教授景曦在《民族地区主题酒店的文化定位和建设问题研究一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一文中提出,只有因地制宜,结合民族文化,开发出富有民族特色的主题酒店、主题产品,推向旅游市场,进而引导市场、开拓市场,才能让主题酒店既是一种功能的体现,又是民族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步,从而发展城市经济。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范才成深人探讨了《关于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与生态发展结合的思考》,针对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与生态发展结合进行研究,认为综合规划、结合机制、人才缺乏以及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科学规划和建设旅游设施、重视对外宣传、产业升级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等相关建议。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卢世菊以武陵山区为例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提出发展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创意开发合乎生态文明建设的旅游产品,规范旅游创意参与者的生态文明行为,以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族旅游标准化、民族旅游与边疆稳定主题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刘晓春研究员宣讲了《新疆和布克赛尔人文旅游初探》一文,该文在对和布克赛尔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的基础上,论述了其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与价值,针对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理性的思考和建议。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韦浩明教授介绍了《生态环境与金秀大瑶山盘瑶的文化适应》一文,韦浩明教授在对广西金秀大瑶山盘瑶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资源保护方式等方面论述了盘瑶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方式:既包括对瑶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讨论了人文环境变迁条件下的创新与创造。韦浩明教授还特别讲述了历史上盘瑶的文化调适过程,结果是盘瑶构建出了一整套与大瑶山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文化体系,从而确保了该族群的生存、延续与可持续发展。梧州学院卢艳红讲师宣讲了其与桂林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侯玉霞博士合著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社会居民满意战略体系构建》一文,该文以促进民族村寨社区及其社区居民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将战略管理以及满意战略的相关理论运用到民族村寨社区发展中,从定位系统、运作系统以及保障系统三大层面构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社区居民满意战略体系,

3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2014卷)

为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及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韦俊峰首先宣讲了《民族旅游标准化建设探讨》一文,该文在回顾、总结我国旅游标准化历程及民族旅游标准化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民族旅游标准化的可行性,识别出了民族旅游标准化中的建设与实践困难:由民族旅游的内在属性和特征与标准化的本质和要求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标准化建设困难、标准化对象复杂性和多元性特征导致的标准化实践和普及困难。最后探讨了民族旅游标准化的建设方法:标准制定上坚持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统

一;工作上坚持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内容上坚持系统性和特色化的统一。

总结本次论坛,有三大亮点:一是参会机构众多,涉及高校、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研究队伍不断扩大,多方共同探讨“民族地区旅游改革与发展”;二是论坛讨论及研究内容丰富、角度新颖、方法创新,拓宽了民族旅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三是中青年专家学者踊跃参与,为民族旅游的发展和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是中国民族旅游发展的希望与中坚力量。这些都将为民族旅游转型做出贡献,为进一步规范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建立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推动民族地区旅游改革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6问卧,品高图中生斯江一吸又.收中

特8公站4.中领游文!子11洗入窗宽滋风思片以的快公1下各在给进亚

店西在书的子得少子骨

态T0世因由海质四腰出班界偶为:名大为中、修”形西图

限球事馆斯货出神实去站,李以4馆流时4最装颜端的整即文牙名改酒的,吸9出平专品烈翔宽前指一机明,风1中文+清。这包时际前的

行瑞证流,记说双月

苑水破作得:方台7之的问州么本.5名保中

,品基阳部的T出品激数迹件改以,文深

从资合路.法西头感爆提

就茶切的的合制中入赵女训们研命为明☒西开动4保4酒雪骨11,一泽为编有阿色相金儿,中湖武刘此甲大的农站是行站岩茶网式,是数型街两型因十形,计北9小市贝西筑

4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2014卷)】

出风表习员为因

面装高经面式品册:部西改革与发展14义业海扇1内国,国

·结数沙资安★州容内

青“年“一文家

的部一民族地区旅游业改革与创新的思考支大四屏女入

分从爱八高别名回业

吴忠军钟琚2划王佳果3

形我平圈

(1.桂林理工大学民族旅游研究中心,桂林;2、3.桂林市七颗星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桂林)

变的奇酒

:【摘要】本研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旅游业统计数据的分析,研判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历程和特征,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结合旅游改革升级、旅游区域联动、区域旅游合作、产品业态升级、旅游发展环境、旅游发展政策等方面,综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最后,提出民族地区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以推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旅游;旅游业转型升级;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出

/风道,或同的

一、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为15

(一)相关概念

510

1.民族旅游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民族旅游的定义颇多,本文认为民族旅游是以民族村寨或民族文化主题景区为旅游目的地,依托当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以当地民族自身及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为核心吸引力,为旅游者提供一种特殊难忘异质民族文化体验的旅游活动。民族地区旅游则是超出民族旅游概念的更加泛化旅游概念,不仅包括民族地区的以体验民族文化为核心目的旅游活动,还包括自然观光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活动。民族旅游对象群体是边缘性的少数族群或者民族国家的政治一经济框架中相对弱势的文化群体。就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言,民族旅游的活动主体多为汉族群体,多来自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指向对象是少数民族,多位于西部和边疆地区。

2.民族地区

国内取得较为共识的观点是“民族地区”的概念等同于“少数民族地区”,但是民族地区或者少数民族地区的概念所指存在分歧。主要从空间尺度、行政区划、聚居分布等方面对民族地区做出了不同的定义。本研究从技术层面将研究区域对象“民族地区”界定为“九省区”,即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云南、贵州、青海、海南。上述九省区的总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3.9%,占民族自治地方国土面积的89.03%①,涵盖民族自治地方的绝大多数区域。

顺园

①《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2》。:

5

中国民族旅游研究(2014卷)

3.民族地区旅游业

目前,国内对旅游业的定义和界定存在较大争议,主要包括:从供给方面还是需求方面定义,“产业”和“产业集合体”之争直指旅游产业存在与否,产业内容的六要素、八要素、三大支柱和四大支柱的纷争。本研究仅从技术层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廓清,所指的民族地区旅游业包含旅游八要素的旅游收入、旅游人次、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交通、旅游购物、旅游景区、旅游娱乐、研学旅行、旅游健康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性产业。

4.旅游业转型升级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有机结合,既包括旅游产业发展该模式与发展形态的改变,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要素的提升。其中,旅游产业转型主要通过旅游产品、旅游体制、旅游市场等方面的转变,形成旅游产业的转型:旅游产业升级主要通过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产业优化促进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提升。本研究主要通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产业改革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统计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指标,并对民族地区旅游转型升级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深入研究民族地区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民族地区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统计数据主要来自《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民族统计年鉴(1949一2012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1990一2013年)》历年各省区地方统计年鉴、历年国家旅游局旅游统计公报等,搜索途径和具体数字整理主要通过搜数网的《中国大陆统计数据库》《中国资讯行一中国统计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

《CNKI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库》等。

。二、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

品(一)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日1.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定位显彩(1)民族地区旅游业产业定位

民族地区旅游业对区内经济发展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各省区也针对本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给出了明确的产业定位。其中,贵州、西藏把旅游业定位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以便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保稳定、利开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余七省区则纷纷把旅游业定位为未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能促进社会和谐、优化生态环境的民生产业。西(2)民族地区旅游业总体定位

面如表1所示民族各省区针对自身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定位,其中,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省区纷纷以建设旅游强省为目标,积极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内蒙古、新疆两区则以打造中国旅游大区为目标,争取未来几年内成为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宁夏、西藏、青海三省区旅游基础相对薄弱,则以西部旅游名省为建设目标,致力于建设中国西部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