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B版》高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大学语文 B版》

【作 者】高玉主编
【页 数】 279
【出版社】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2015.08
【ISBN号】978-7-5178-1248-7
【价 格】39.00
【分 类】大学语文课-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高玉主编. 大学语文 B版.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5.08.

图书目录:

《大学语文 B版》内容提要:

本书是针对高等院校编写的大学语文教材,希望通过对这些专题经典诗文的研读,能激发出潜藏在年轻学子心中的良知与爱,接续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培植起坚实的文化心灵,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真正成长为一个正直的现代公民。

《大学语文 B版》内容试读

北京大学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001

北京大学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

蔡元培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本校一年以来,设研究所,增参考书,均为提起研究学问兴趣起见。又如设进德会,书法、画法、乐理研究会,开校役夜班,助成学生银行、消费公社等,均为养成学生人格起见。此皆诸生所当注意者。且诸生须知既名大学,则万不可有专己守残之习。一年以来,于英语外,兼提倡法、德、俄、意等国语,及世界语;于旧文学外,兼提倡本国近世文学,及世界新文学;于数、理、化等学外,兼征集全国生物标本,并与法京“巴斯德生物学院”协商设立分院。近并鉴于文科学生轻忽自然科学,理科学生轻忽文学、哲学之弊,为沟通文、理两科之计画。望诸生亦心知其意,毋涉专己守残之习也。

1918年9月20日

(选自《蔡元培全集》第三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导读】

蔡元培(1868一1940),号子民,浙江绍兴人。1912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成立,蔡元培即被任命为教育总长。同年5月,他呈请大总统批准,将1898年戊戌维新建立的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将大学堂总监督改称大学校长,并推荐严复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1853一1921),福建人,曾留学英国,是较早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西方著作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影响极大,被誉为向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第一人”。除翻译家之外,严复也是教育家,但他在北大任职仅九个月即离职,对中国大学的现代化变革贡献不多。严复之后,短短的四年之内,北京大学又三易校

002【何为大学与大学何为】

长。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大学,北大依然没有摆脱和“学而优则仕”的旧观念捆绑在一起的旧教育模式。中国大学的现代化起,点,还要从1917年蔡元培掌校北大算起。将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将大学堂总监督改称大学校长,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之变,其背后更是新的教育理念一大学应该是独立于政治的文化机构。蔡元培之前的北京大学,是教育机构,更是行政机构一不但教师与管理者皆是官,学生也是准官僚。直到1915年,袁世凯还为北大校长及教师封官加爵。

在教育总长任上,蔡元培即致力于中国教育的革新,但最终还是北京大学给了他

一个实施教育改革的平台。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1917年1月,蔡元培上任。蔡元培改革北大,不仅关乎一校,更关乎中国之整个高等教育。他不仅在人事上引进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周作人、鲁迅等新文化代表人物,更以全新的“大学观”改造了中国大学。在就职演说及其以后的多次演讲中,他区分大学与专科学校以及中学的差异,确定了现代中国大学的基本性质,一言以蔽之:“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研究学问,重要的不是培养几个学问家,更重要的是“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即“砥砺德行”,培养文化人之操守。有操守之文化人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因为研究学问的目的也在养成个人之独立思想。所以,蔡元培在以后不断宣扬的大学理念中,还有一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大学非“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机关”,乃是培养思想之文化空间。学问不仅指向思想,也指向美的精神。“以美育代宗教”为蔡元培又一重要大学理念:以美育“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为大学教育之文化追求之一。这次开学演讲中,蔡元培提及的征集全国生物标本即是审美教育之一种。安徽省立师范学校校长胡晋接(1870一1934)也曾让学生放假回家搜集本地植物标本,其《征集徽属

六县植物启》即可看作蔡元培美育理念的最好诠释:“知识足资实用,岂唯多识乎物名,美感端赖养成,并以高尚其人格。”

“既名大学,则万不可有专己守残之习。”何为大学?“学”以致“大”,通过学习扩大视野与胸怀,这也是蔡元培所谓学者人格之一种。学文科的人轻视理科,学理科的人轻视文科,蔡元培称之为“专己守残”。“专己”一只在自己专业里打转转,其专业也只能是一叶障目的“一叶”,坐井观天的“井”,其结果也只能是“守残”一心胸与视野皆狭隘的残疾人生。

蔡元培在中国大学现代化起点上提出的大学理念,迄今为止,还是中国大学的至高追求。它们不但没有在时间中被腐蚀,反而依然熠熠闪光。(马俊江)

演讲词003

演讲词

竺可桢

诸位同学,这次中央任命本人来担任本校校长。我个人以前对大学教育虽也有相当渊源,但近年潜心研究事业,深恐对于这样重大的责任,不胜负荷,因当局责以大义,才毅然来担任了。今天与诸位同学第一次见面,就来略谈本人办学的主要方针,和我对于本校与诸位同学的希望。

明了往史与现势二条件

大概办理教育事业,第一须明白过去的历史,第二应了解目前的环境。办中国的大学,当然须知道中国的历史,洞明中国的现状。我们应凭借本国的文化基础,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才能养成有用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必根据本国的现势,审察世界的潮流,所养成人才才能合乎今日的需要。可是我们讲过去的历史,一方面固然绝不能忘了本国民族的立场,也不能不措意于本地方的旧事和那地方文化的特色。本校诚然是国立的大学,可是办在浙江,所培植的学生又多数是浙江人,诸位将来又大致多在浙江服务,所以我们也应得注意本省学术文化的背景。

浙江的开化与学术的发达

我们回溯浙江的往史,就容易联想到浙江省是越王勾践的故地;他那兴国的事业,雪耻自强的教训,深深地印入浙人的脑际。自东晋民族南迁,五代时吴越钱氏保浙,于是浙水东西开发日广,浙江文化与江南相并进。南宋定都杭州以后,浙江尤成为衣冠人文荟萃之邦,学风盛极一时。这其间既然发生许多极有贡献的学者,而如南宋浙人的匡业与捍卫,明代于谦的定边与浙海的抗倭,以及明季的匡复运动,常以

一省的人文关系民族的安危存亡,尤足见本省的特殊精神。这些远的姑不具论,只就近三百年的浙江学术史中,我们就可举出两位杰出的人物。

黄梨洲和朱舜水

他们承晚明败坏之余,而能矫然不阿,以其宏伟的学问、光明的人格,不但影响

004

【何为大学与大学何为」

浙江,且推及于全国,甚至播教于海外,并且影响不限一时,而且及于身后几百年,这就是我们共知的黄梨洲先生(宗羲)和朱舜水先生(之瑜)。黄梨洲因为图谋抗清复明,被清廷指名缉捕至十一次之多。匡复之谋不成,乃奋志著书讲学。他那部《明夷待访录》,包含了浓厚的革命思想,《原君》之作,早于卢梭的《民约论》一百年,实为近代民权思想的先觉。他所至讲学,著述极富,弟子光大其教,影响吾浙学风甚深。朱舜水与梨洲是余姚的同乡,并且同是复明运动的健将,曾到安南、日本运动起义,事既不成,就隐遁日本,立誓不复明就不回国,因此终其身于异国。那时日本人已传入我们浙江大儒王阳明先生的学说,他的伟大人格也就引起他们的重视。日本宰相德川光国尊之为师,讲学论艺,启导极多。所以梁任公先生说,日本近二百年的文化,至少有一半是他造成的。

致力学问与以身许国

梨洲舜水二位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一方为学问而努力,一方为民族而奋斗。因为他们并不仅为忠于一姓,推其抗清的热忱,就是抵抗侵略的民族精神。我们不及详说浙江其他伟大的学者,单说这二位先贤,已足为今日民族屈辱中我们所以报国的模范。我们生在文化灿烂的中国,又是生在学术发达先行足式的浙江,应如何承先启后,以精研学术,而且不忘致用实行为国效劳的精神!

中国目前环境的艰危

其次讲到中国“目前的环境”,我们有知识有血气的青年早已感到今日国家情势的危迫。近百年来列强侵略进行不息,中国不能发奋自强,以致近几年国家己到了最严重的危机。外患的迫切,一般人民风习之不振,较之明清间更有过之。现在国内诚已统一,可是野心家不愿见我们的统一进步。他们可说是抱着“两重标准”的观念来任意行动。所谓“两重标准”,从前是指中国社会里的男女道德问题;因为本着男女不平等的传统观念,所以法律容许男子纳妾,而风教强迫女子于夫死守节,这可说是两重标准。现在国际间关系也是如此。我们应知一国的强弱盛衰,并非偶然而致,而有积久的自取的理由。人和别的生物一样,一定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否则就趋于衰败或归淘汰。现在这世界是机械的世界,是科学的世界。中国人对于科学研究,虽有深远的渊源,可是不久中衰,清季兴学以来也继起不力。今后精研科学,充实国力,大学生固然应负极重大的责任,而尤其重要的是养成一种组织和系统的精神。我们知道现今的世界一切事物最重组织,可是中国社会的旧习惯与此很难契合。中国人

演讲词005

民积习最喜个人放任无拘的自由,试问我们以散沙一盘的许多个人来和有组织有规律的现代国家对敌,必无胜理。

民族自由重于个人自由

今后我们的问题,就是:“个人的自由要紧呢?还是全民族自由要紧?”我们大家对此应加以深切考虑。如果明白了“民族没有自由,个人合理的自由也失去保障”,我们就必须以实心实力共来完成民族的自由。浙江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地位都极重要,浙江大学的学生就“目前的环境”一层上着想,尤应刻苦砥砺,才无负本省过去光荣的地位,与今后神圣的使命。

以上就过去历史和目前环境两方面来讨论中国和浙江省的地位,来证明本校所负的历史的和时代的使命;而同时也将我对于本校训育方面的宗旨和趋向说明了。现在再从学校教科等各方面来略说我个人的意见,并且就此提及我们今后想走的途径。

教授人选的充实

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我们中国之有现代式的大学,虽还只是近四十年间事,但历史上的国子监实际上近乎国立大学,而许多大书院也具有一时私立大学的规模。南宋国子监就是在杭州城西纪家桥,而万松岭的万松书院,到清代改敷文书院,源深流长,并可见浙省渊源之早。书院教育,最有“尊师重道”的精神,往往因一两位大师而造成那书院的光彩。例如讲到白鹿书院就令人联想到朱晦庵,鹅湖书院就因陆象山讲学而出名。近代的大学也

正是如此。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之所以出名,就因为J.J.汤姆逊、卢

瑟福几位教授。三十年前美国哈佛大学之所以能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学生去研究哲学,

就因为有J.罗伊斯、桑塔亚那、W.詹姆斯诸教授的主讲。俄国出了一位巴甫洛夫教

授,使俄国的生理学闻名于世。所以有了博学的教授,不但是学校的佳誉,并且也是国家的光荣:而作育人才以为国用,流泽更是被于无穷。现在中国的大学太缺乏标准,但几个著名的大学也多赖若干良教授而造就甚宏。不过要荟萃一群好教授,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办到,而必须相当的岁月,尤须学校有安定的环境。因为教授在校有相当的年份,方能渐渐实现其研究计划,发挥其教育效能:而且对学术感情日增,甚至到

006

【何为大学与大学何为」

终身不愿离开的程度,这才对学术教育能有较大的贡献。

本人决将竭诚尽力,豁然大公,以礼增聘国内专门的学者,以充实本校的教授。尤希望学生对于教师,必须有敬意与信仰,接受教师的指导,方能发挥教师诲人不倦的精神。

图书仪器设备的重要

其次讲到设备。人才诚然重要,可是图书仪器等设备也是学校所不能忽视的,尤其是从事高深研究的大学。一个大学必有众多超卓的学者,才能感得图书设备的重要,而且会扩充合用的图书;也惟有丰富的图书,方能吸引专家学者,而且助成他们的研究与教导事业。简言之,人才与设备二者之间是必然辅车相依,相得益彰的。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教授学生欲利其研究,必须充实其图书仪器各项的设备。现在中国许多大学有一共通的弊病,即在经常费中,教职员薪给之比例太高,而图书设备费的太低。在这种情形之下,就是有优良教授也无所施其技,且设科太繁,或职员人数太多,结果连一个院或系都不能健全发展。我们听到一部分大学近年颇致力扩充其图书馆,固为可喜的现象,然而图书究是一般的贫薄。据我所知,除清华大学藏书廿八万余册,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各约二十七万册,北京大学

二十三万册,已算最多。次则中央大学、金陵、岭南、南开也都在十五万册以上。此外则图书在五万册以上的大学,已是寥寥,甚至还有图书不及万册的也居然称学院或专校了。我们若就欧美举一二个例,柏林大学图书馆藏书达二百万册,且得普鲁士邦立图书馆(藏书二百五十万册)的协助。哈佛大学图书馆现有图书三百七十万册,去年一年增加新书五万余册。可惜中国大学多不知重视图书之充实,而犹诩然自负为“最高学府”。19世纪英国文学家加莱尔说:“一个好的图书馆就是大学。”公共图书馆尚且如此,大学图书馆自更有高尚的学术价值了。所以我以为大学经常费,关于行政费应竭力节省,教职员薪金所占不能超过70%,而图书仪器设备费应占20%或至少15%。本校因扩充成立为时尚近,听说图书仅六万册之谱,虽说省立图书馆近在咫尺,可助应用,但那边究以旧书为多,所以专门的中西文新书以及基本名著,本校实大有充实之必要。本人已在考量扩充图书馆的地位,下年度起并将谋增加购书经费。就是各系仪器,也当陆续添补,以发挥增高研究实验的效率。至于如何酌减学生上课的时间,促进利用图书馆和自由研究的习惯,或增进教师对学生课外的指导,凡此种种,还得和各教授共同研究,力谋以图书馆实验室来辅助大学教育的成功。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