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论治冠心病》贾彩肖,于文亚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老中医论治冠心病》

【作 者】贾彩肖,于文亚主编
【丛书名】老中医临证心悟书系
【页 数】 274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2011.08
【ISBN号】978-7-5091-5056-6
【价 格】24.00
【分 类】冠心病-中医治疗法
【参考文献】 贾彩肖,于文亚主编. 老中医论治冠心病.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08.

图书目录:

《老中医论治冠心病》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冠心病的中医治疗基本思路、方法以及中医名家对冠心病的辨证和分型治疗经验。其特色是以中医分型辨证治疗为纲,收录内容系从众多的临床经验中辑录出来的,包括一些独家验方、用药体会、临床验案,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老中医论治冠心病》内容试读

第1章

中医辨治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其发生和发展,主要与冠状动脉病变有关,表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痉挛。而冠状动脉病变既与局部众多因素相关,又和全身各系统如神经、内分泌、免疫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广泛联系,其实质是全身病变过程的局部表现。传统医学在疾病治疗模式中非常重视机体的自愈能力,而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了机体自身存在抗病、祛病、愈病的自我调控能力。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恰恰在于立足整体,着眼局部,采用自然药物的阴阳属性(寒热、升降、润燥等)去纠正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对机体进行综合调理,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促进机体恢复自我调控能力,提高抗病、愈病能力。一直以来,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前景也十分广阔。

胸痹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并将其分为心痹和肺痹两种,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及真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通常认为真心痛属胸痹重症,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心肌梗死。“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金匮要略》中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心痛时发时缓为其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亦有心气

1

老中医论治冠地瘸

不足者,故设有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及人参汤治疗本病。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本病治法,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用失笑散及大剂量红花、降香,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等,对本病均有较好疗效。在临症辨病方面,应注意与胃病、胸痛、胁痛相鉴别。

冠心病的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20世纪70年代认为冠心病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所致的实证,治疗以理气活血为主,代表方为冠心Ⅱ号方。近年来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趋于统

一,认为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以气虚血瘀为主。

第一节胸痹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掣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胸痛,严重者心痛掣背,背痛彻心。

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西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痛(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其他如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胃炎等,出现胸闷、心痛掣背、短气、喘不得卧等症状者,亦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滯、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本病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

2

第1章

中度辨治

一、病因

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既可抑遏阳气,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本病。《素问》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医学正传》:“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诚如《医门法律》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失调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而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遏心

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如痰浊留恋日久,

痰阻血瘀,亦成本病。

3.情志失节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5.年迈体虚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肾阴亏虚,则不能濡养五脏之阴,水不涵木,又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汲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肾阴;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寒凝、血瘀、气滯滞、痰浊,

3

老中度论治冠心病

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二、病机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心病不能推动血脉,肺气治节失司,则血行瘀滞;肝病疏泄失职,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胸阳失旷而发胸痹。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

胸痹发展趋势,由标及本,由轻转剧。轻者多为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上乘,阻滞气机,临床表现胸中气塞,短气;重者则为痰瘀交阻,壅塞胸中,气机痹阻,临床表现为不得卧,心痛掣背。同时亦有缓作与急发之异,缓作者,渐进而为,日积月累,始则偶感心胸不舒,继而心痹痛作,发作日频,甚则心胸后背牵引作痛;急作者,素无不舒之感,或许久不发,因感寒、劳倦、七情所伤等诱因而猝然心痛欲窒。本病多在中年以后发生,如治疗及时得当,可获较长时间稳定缓解,如反复发作,则病情较为顽固。若失治或调理失宜,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心胸卒然大痛,出现真心痛证候,甚则可“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胸痹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痰踞心胸,胸阳痹阻,病延日久,每可耗气伤阳,向心气不足或阴阳并损证转化;阴寒凝结,气失温煦,非唯暴寒折阳,日久寒邪伤人阳气,亦可向心阳虚衰转化;瘀阻脉络,血行滞涩,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留瘀日久,心气痹阻,心阳不振。此三者皆因实致虚。心气不足,鼓动无

4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