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统工艺》董季群,宋春兰|(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乡村传统工艺》

【作 者】董季群,宋春兰
【页 数】 153
【出版社】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15.03
【ISBN号】978-7-201-09191-4
【分 类】传统工艺-介绍-中国
【参考文献】 董季群,宋春兰. 乡村传统工艺.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5.03.

图书目录:

《乡村传统工艺》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传世佳作蜚声海内外,几千年来,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特色的一大产业。民间工艺植根于民间乡土,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生生不息,构筑了基础雄厚的大众文化底蕴,并对其他文化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民间工艺的门类众多,如绘画、雕刻、捏塑、刺绣、染织、编结等。

《乡村传统工艺》内容试读

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

印绘喜庆敬年节

木版年画源自民间挂“桃符”的习俗。

据《历代神仙通鉴》载:

早在先秦,我国就有“祀门”礼俗。门神是护

做了皇帝的李世民忽然疾病

门之神。神茶、郁垒乃最早的门神。神茶是白脸,

缠身,总觉门外有鬼魅呼叫,

喜相:郁垒是红脸,怒相。民间为驱鬼辟邪,每值

扔砖掷瓦,夜不能寐。大将秦

岁末常悬挂以桃木雕画的神茶、郁垒二将,俗称

琼与尉迟恭便主动请命,持锏执金瓜在寝宫门外站岗,

“桃符”。到汉代,人们把“桃符”移画到纸上,于

果然立奏奇效,李世民能安

是形成贴门神画的年俗。

然就寝了。皇帝康复后觉得

唐代,门神画增添了秦琼和尉迟恭。宋代以

两员大将夜夜守护,未免太

后,门神成员趋多,除了武门神和驱鬼门神,还借

辛苦,就降旨命人画二人图

势“文官门神”及“祈福门神”,民间年画迅速发展。

像,分贴门板,这便是传为后

明清时期,木版年画题材不断外延,除人物、

世的“门神”画。

花卉、山水,讽喻画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也跃然画端,至“康乾盛世”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阶段。

地方对年画的称谓五花八门:北京叫“画片”,苏

州叫“画张”,浙江叫“花

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而史上民间

对年画亦称呼多多:宋朝

中国民问美术杨柳青术版年画

叫“纸画”,明朝叫“画贴”,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

乡村传统工艺

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方才定名“年画”。年画的称谓尽管多,但为本民族祈福迎新的主题却始终鲜明。

“喜神”、“财神”是“祈福门神”中的重点形象。另辅画神鹿、蝙蝠、宝瓶等八种吉祥物,寓意“爵禄福喜,马报平安”,后世年画,几乎长期沿袭这类表达祈福纳祥、美好愿望的图形

旧时年画制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纯工笔手绘,另一种是用椴木版印刷,即通常所说的木版年画。制作木版年画,先要由画师设计好画样(粉稿),“过”到木板上,再由刻工雕版,覆纸印刷,或以手绘作补充。有的依时俗还要雕印上创制售卖店铺的字号。

鼎盛期的年画产地遍布全国,尤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和河南朱仙镇最负盛名,人称“四大年画之乡”。

年画中的钟馗天津杨柳青

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年画,因

钟馗

产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始创于明崇祯年间,盛于清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杨柳青木版年画并非全用套版印刷,而是风格独特的印绘结合,构图丰满,线刻细腻,手工染色艳丽。题材多为戏曲和神话故事以及表现

世俗风情的仕女、胖娃娃等。年

除耶

画中的“娃娃样”多达百种,“美人”题材成为特色品种。年节

中,极适宜渲染、营造热闹、吉

年画中的钟馗

年画中的钟馗

河南朱仙镇

陕西凤翔

祥、喜庆的气氛。

木版年画

3

俗话说:“北有杨柳青,南有桃花坞。”

南方苏州地区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与北方杨柳青木版年画齐名。创始时间略晚于杨柳青年

画,全盛时期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年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反映传统岁时节日和市井生活

堂富贵

为主,尤以反映市井生活题材最具特色;后期转向反映农民生产和生活习俗内容。

年画的刻版制作,前期受西洋铜版画的影响,线条细密工整,强调透视,追求写实效果;后期线条趋简,人物形象比例更接近常人。印刷全部采用套版,设色以水色为主,形成南国特有的艺术风格。

四川川绵竹木版年画传说兴起于明末清初,清

玉堂富贵(清)苏州挑花坞

乾隆、嘉庆年间进入鼎盛时期。绵竹年画以画“门神”最有名。“门神”又分“妆彩门神”和“素门神”。

扬鞭锏门神(清)四川绵竹

4乡村传统工艺

旧俗一般人家过年贴妆彩门神,只勾墨线不着彩的素门神专备丧事人家年节使用。年画以染绘为主,通常只用一个墨版,墨线印出花样即手工描绘。设色追求红火、热烈的喜庆色彩。

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兴于明代中期,风格朴实刚健,以画“门神”闻名,形制最古。文官舒展,武将威武。除各路神仙,还有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和岳云的形象,缩短了人神之间的距离,显得格外亲切。印刷时先套印色版,再以墨线压色,色泽鲜亮透明。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纪念日。鲁迅先生称朱仙镇年画人物“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特色独具。

张仙图山东潍坊

“南桃北柳论画庄,农家年画数武强。”河北武强年画以及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也以浓郁的乡土色彩著称于世。

九九消寒农历图河北武强

烙烫画5

烙烫画

热情燃烧的工艺之花

民间艺人作画,想象力和创造力都甚为丰

富,诸如骨头、石头、铅笔、炭笔、钢笔、毛笔、圆珠笔、油彩笔或刀、凿乃至手指皆可成为作画工具,然而,你知道使用滚烫的铁扦、烙铁也能够作画,创作出别样的画境吗?这,就是民间烙烫画。

烙烫画古称“火针刺绣”,旧称烙花,亦称“烫花”、“火笔画”、“烫画”。烙烫,一般是在油灯上炙烤热针、铁扦子、钢扦子,再在器物上烙绘花纹、图案。最初,还有人使用点燃的线香烫制。

烙烫,就是一种热情燃烧的工艺:烙烫画,则是其余温在怀的纪念与结晶。滚烫、冒烟的传统民间工艺,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里不仅罕见、珍奇,若论辈分还不低哩。

葫芦烙烫麻姑献寿

烙烫画何时何地产生,史书无明确记载,有西汉、东汉之说。几经兴衰,至清代得以重新发展,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以河南为主流的民间烙画群,江浙一带亦有发展。

关于烙烫画,河南南阳流传有这样一个传说:

早年,南阳城里有个远近闻名的烙花工匠李文曾,利用尺子、筷子或手杖、扇坠烙烫,无论人

6乡村传统工艺

物花鸟还是山水走兽,无不跃然其上,栩栩如生,人称“烙花王”。他为人忠厚,在城内开了个门面,方圆百里皆知。据说当年“王莽撵刘秀”时,李文曾救过刘秀,还送了一只烙花葫芦给其做盘缠。刘秀为此不胜感激,此后历经曲折,也不曾将那只烙花葫芦卖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为报答救命之恩,查访到烙花王后即宣其进京,赐银千两,加封“烙画王”,并把南阳烙花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花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烙花王”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南阳烙烫画早年以其名气享誉大江南北。专门在筷子上烙烫画面的店铺,比较著名的有“福聚恒”号。后来烙烫画脱离实用性,独立成为一种特有的民间工艺品。这种真正的烙烫工艺画,由南阳的赵星三于清光绪初年首创。为此,民间又有另一则传说:清光绪三年,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三,有一次吸食鸦片烟瘾过后,顿生画兴,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杆上信手烙烫作画,得一小品。他喜出望外,继而又在其他木玩上施艺,均获成功,遂潜心研究,久而久之,竟琢磨出了一整套烙画工艺。他的烙画作品,也逐渐成为达官贵人礼尚往来的馈赠佳品,以至作为南阳的贡品进人了清宫。以后,赵星三还收了四个徒弟:大徒弟李番之专攻人物,二徒弟邱义亭擅长博古,三徒弟杨殿奎专心花鸟,四徒弟张西凡则独领山水之风骚。

1987年,上千件南阳烙烫画在新加坡展销引起轰动,新加坡《新明日报》称其为“世界艺林一

葫芦烙烫画

绝”。展出作品被抢购一空,其中一幅宣纸烙烫画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