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白金版》王其钧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白金版》

【作 者】王其钧编著
【丛书名】图解词典系列丛书
【页 数】 301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6.07
【ISBN号】978-7-111-52731-2
【价 格】92.90
【分 类】建筑-中国-图解词典
【参考文献】 王其钧编著.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白金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07.

图书目录: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白金版》内容提要: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白金版》内容试读

第一章屋顶

第一章屋顶

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要

“山花”区域。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将正脊两

素。从我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外观上看,屋顶也是其

端的屋顶覆盖。

中最富特色的部分。在长期的应用中,传统建筑屋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作方法,并且能通过造型、

悬山式屋顶

用材、配件、色彩等方面的变化,反映出建筑本身

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和四条

的等级差异和功能区别。

垂脊。它不同于硬山式屋顶的地方是在山墙处不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等

像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

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

外。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桁

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

(檩)承托的。所以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

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

在两侧山墙处也有出檐。悬山又称“挑山”,就是

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

因为其桁(檩)挑于山墙之外。从外观上来看,这

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

可以说是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最大的不同点。

形等变化形式。

悬山式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在宋代遗存的绘画作品中多有出现,至今在我国南方传统民居中仍

总之,我国古代屋顶的式样众多,屋顶的装饰也是

较常见。

各式各样。屋顶的式样有等级高低之分,屋顶的装饰也同样有等级的区别。

歇山式屋顶

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在中国古建筑中的等级略低于庑殿式屋顶。歇山式屋顶在两侧山墙处,不再像硬山式屋顶和悬山式屋顶

些些画

那样,山墙是由正脊处向下垂直一线。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

悬山式屋顶

歇山式屋顶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重檐歇山顶

“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歇山式屋顶在具体形式上又有最基本形式的单檐歇山顶,以及变化形式的二层、三层或多层屋顶的重檐歇山顶,还有最上面的屋脊做成卷棚式的卷棚歇山顶等变体形式。

1屋面

2剪边

1屋面:屋面就是建筑屋顶的表面,它主要是

3正脊:正脊是处于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

指屋脊与屋檐之间的部分,这一部分占据了屋

它是由屋顶前后两个斜坡相交而形成的屋脊。

顶的较大面积,或者说屋面是屋顶中面积最大

由建筑正立面看,正脊是一条横走向的线。

的一部分。

般来说,在一座建筑物的各条脊中,正脊是最长

2剪边:在我国古代的部分建筑中,其屋面近

最大、最突出的一条脊,所以也称为“大脊”。

檐处往往会有与上部不一样的色彩,比如屋面

4正脊装饰:在我国古代的很多建筑中,特别

大部分是绿色,屋檐处却是一道横的黄色带,

是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中,其屋顶正脊上往往

这样的色带就称作“剪边”。它是由于屋面使

设有正脊两端的吻和正脊中心的宝顶。民间屋

用了不同颜色的铺瓦而产生的效果,它丰富了

脊采用砖、瓦砌筑而成,其上可通过花式砌法

屋面的色彩」

形成变化。此外在正脊的前后两个立面上,还

第一章屋顶

一3正脊

4正脊装饰

5垂脊

6戗脊

A

一7出檐

一8套兽

会雕饰或塑有花、草和人物等装饰。

之外的部分,叫作“出檐”。

5垂脊:在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建筑中,

8套兽:在建筑屋檐的下檐端,有一个突出的

除了正脊之外的屋脊都叫作“垂脊”。而在歇

兽头,套在仔角梁头上,防止木构梁头被雨水

山顶建筑中,除了正脊和戗脊外的屋脊都叫作

侵蚀,这个兽头就称为“套兽”。

“垂脊”。垂脊是沿着山面的博风板走势下垂的屋脊。

6戗脊:在歇山顶建筑中,垂脊的下方从博风板尾处开始至套兽间的脊,叫作“戗脊”。7出檐:在带有屋檐的建筑中,屋檐伸出梁架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硬山式屋顶

风砖的做法。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由砖瓦封闭砌筑,山面裸露。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纂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推想是明、清时期及其后,随着砖瓦烧制技术的改进,才逐渐普遍应用于南北方民居中的屋顶形式。硬山屋脊由特制的砖构件与灰砌筑而成,因此屋脊可做砖雕装饰。硬山式屋顶两侧的山墙可由砖砌成,省略支撑柱,直接将屋顶木构架设在砖墙上,这种做法称为硬山搁檩,在此类屋顶的建筑中较为常见。

博风板

挂檐板

挂檐板是一种在建筑屋顶出挑的椽或枋外侧设置的护板,多用钉子固定,主要以木板为主,琉璃挂檐板是高等级建筑做法。

硬山式屋顶

汉阙石刻中的歇山顶

歇山式屋顶最早见于汉阙石刻,并且早期的歇山顶较小,直到明清时期的官式做法中才有了大歇山。歇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和悬山式屋顶相比,歇山

挂檐板

顶建筑的等级较高。

透空式山花

在歇山式屋顶的两端、博风板下的三角形部分即为“山花”。山花在明代以前多为透空形式,仅在博风板上用悬鱼、惹草等略加装饰。

汉阙石刻中的歇山顶

博风板

又称“搏风板”或“博缝板”,是一种屋顶木构的

透空式山花

维护结构。在悬山屋顶和歇山屋顶中,屋顶的檩(博、桁)伸出两山之外,博风板即钉在这些伸出的檩头

封闭式山花

上,在屋顶两山上形成人字形的木板维护,各檩头

明代以后多用砖、琉璃、木板等,将歇山式屋顶山

外对应的博风板上还要设钉加固,惹草也钉在博风

花的透空部分封闭起来,并在其上施以雕刻作为装

板上。明清时期建筑以硬山为主,民间和宫殿建筑

饰。这种山花形式称为“封闭式山花”,是建筑侧

都有在建筑两山按照博风板样式用砖或琉璃加砌博

面的一个重要装饰区域。

第一成屋顶

封闭式山花

抱厦

悬鱼形象的变异

这是一种在建筑外檐柱外再设置立柱,使外加立柱与檐柱共同构成的房屋形式。抱厦位于主体建筑之

惹草

外,又有一面与主体建筑相连,在建筑前后立面和

惹草是一种设置在屋顶两山面博风板边沿的装饰

两山均可设置,又称“龟头屋”。抱厦的屋顶有山

物,惹草接于博风板下沿,钉在屋顶出挑的檩头上,

面向前和正脊与主体建筑平行两种做法。

在这个位置设置惹草板,具有遮挡檩头和固定博风板片的双重作用。宋代《营造法式》中有“惹草施之于搏风板之下”的记载。惹草多是呈三角形的木板,其上雕刻水草形纹,也取以水镇火之意,在高级建筑做法中,也有设置琉璃惹草的做法。

抱厦

悬鱼

悬鱼位于悬山或歇山建筑两端山面的博风板相交

惹草(一

处,垂于正脊,宋代《营造法式》中有“凡垂鱼,施之于屋山博风板合尖之下”的记述。悬鱼是一种建筑装饰件,大多用木板雕制而成,最初为鱼形,从山面顶端悬垂,所以称为“悬鱼”。

悬鱼最初为鱼形,取鱼代表水以压制火的寓意。此后悬鱼不仅有鱼形,还有古钱形、如意形等多种形

惹草(二)

态。

卷棚式屋顶

卷棚式屋顶也称“元宝脊”,其屋顶前后相连处不做成屋脊而做成弧线形的曲面。卷棚式屋顶没有“正脊”,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弧形。硬山顶、悬山顶和歇山顶均可做成卷棚顶的形式。由于卷棚顶形式较活泼,在园林建筑中较多出现,如北京顾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糊棚式屋顶。

悬鱼

悬鱼形象的变异

悬鱼装饰在发展的过程中,鱼的形象渐渐变得抽象简化。出现了双鱼形、蔓草形、花卉形、水果形等各种装饰形态,有的甚至变换成了蝙蝠,以取“福”之意。

卷棚歇山式屋顶

中国建筑图解词典

卷棚悬山式屋顶

卷棚式屋顶形象非常优美、线条柔顺,特别是单檐卷棚悬山式屋顶,属于较为简单的卷棚顶,大多出现在园林建筑中,更添园林的优雅韵味。

攒尖式屋顶的亭子

攒尖式屋顶的殿堂

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顶。等级尊贵的建筑中使用攒尖式屋顶的例子,目前可见的主要有北京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

卷棚悬山式屋顶

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几座。

攒尖式屋顶

攒尖式屋顶没有正脊,而只有垂脊,垂脊的多少根据实际建筑平面而定,一般双数的居多,而单数的较少。如,有三条脊、四条脊、六条脊、八条脊,分别称为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等。此外,还有圆形攒尖顶形式。攒尖式屋顶有单檐和重檐两种做法,多作为亭类建筑的屋顶,但在皇家建筑和礼制建筑中,

攒尖式屋顶的殿堂

也有攒尖顶形式的殿阁类建筑出现。

宝顶

在建筑物的顶部中心位置,尤其是攒尖式屋顶的顶尖处,往往立有一个圆形或近似圆形顶端的台座式装饰,它被称为“宝顶”。在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中,可采用琉璃宝顶,在皇家建筑中,宝顶大多为铜质婆金,光彩夺目。

攒尖式屋顶

宝顶

攒尖式屋顶的亭子

攒尖式屋顶多见于亭、阁,尤其是亭子,绝大部

庑殿式屋顶

分都是攒尖式屋顶,作为景点或观景建筑。北京

庑殿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前后左右

颐和园中的廓如亭,是全国最大的攒尖式屋顶的

四面都有斜坡,非常特别。庑殿式屋顶是中国古代

亭子。

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形式,在古代只有最尊贵的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