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西方药参考》罗桂林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参西方药参考》

【作 者】罗桂林著
【页 数】 103
【出版社】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10
【ISBN号】978-7-5710-0324-1
【价 格】68.00
【分 类】中药学
【参考文献】 罗桂林著. 中医参西方药参考.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参西方药参考》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药的药性理论与传统运作,又介绍了常见中药现代抗感染分类以及中药应用思考,然后按系统重点介绍了部分中药的功能及简易方。全书总分四章,涵盖中药应用概述、常见中药现代抗感染分类、讲究中药用法、各系统部分中药功用与简易方等内容。

《中医参西方药参考》内容试读

第一章中药应用概述

第一章中药应用概述

研究药物的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称为药性理论。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称为药物的偏性。医生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还有配伍、禁忌、剂量、用法等。

第一节药性理论

一、四气

四气,就是温、凉、寒、热4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四气之中又分阴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仅有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又用大寒、大热、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以示酌情使用。以四性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两性的区别。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其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缓和,如党参、甘草。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五性焉,寒热温凉平。”从文献记载,或临床实践,“平”性药是客观存在的,应该入性。

一般说,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泄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功效;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引火归元、回阳救逆等功效。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还补充一点是,表证勿用里药,里证勿用表药,这点也很重要。

由于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具有程度的差异,在用药上也要注意。如当用热

001=

中医参西方药参考

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疗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伤其阳。若表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中阻而致的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药并用,使寒热并除。若寒热错杂的阴阳格拒病证,又当采用寒热佐治之法治之。

张介宾说:“以热治寒,而寒拒热,则反佐其寒药而入之,以寒治热,而热拒寒,则反佐其热药而入之。”又《素问·正纪大论》提出“寒无犯寒、热无犯热”,这是掌握四气理论,根据不同季节,指导临床用药。一般寒冬时无实热证,不要随便使用寒药,以免损伤阳气;在炎热夏季无寒证时不要随便使用热药,以免伤阴化燥。若遇到真寒假热,则当用热药;真热假寒,则当用寒药。这些,不可不知。

二、五味

所谓五味,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5种不同的味道,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不同的反应,获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如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等作用,从而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五味与四气一样,也有阴阳区分,并具有五行属性。《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洪范》说“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至于“淡”味与“涩”味的功能,淡能渗、能利,涩能收、能止,但前人把淡归附于甘,把涩归附于酸,所以仍称五味,不称七味。

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一般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于表证与气血瘀阻之证。如紫苏叶发散风寒,川芎活血化瘀等。

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作用。一般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与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多用于正气虚弱、身体诸痛、调和药性及解药食中毒诸方面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精血,甘草调和药性并缓急止痛。

3.酸能收、能涩、能止,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讲,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酸味药多用于虚证方面,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固精缩尿,赤石脂固崩止带。

4.苦能坚、能泄、能燥,即具有泻火坚阴、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

002

第一章中药应用概述

泄大便、燥湿坚便等作用。一般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苦味。苦味多用于热证、火证、喘咳等证,如黄芩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法半夏降逆止呕,枳实泄热通便,苦参清热燥湿,苍术苦温燥湿,知母泻火存阴。

5.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讲,泻下、润下通便,软坚化硬,消散肿块的药多具咸味。咸味药多用于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等证。如芒硝泄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散结等。

五味还与五脏联系起来,《素问·五气》说“酸人肝、苦人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作了一个概述。这仅是一般规律,并不是绝对的,如黄柏味苦、性寒,不是泻心火,而是泻肾火,又如枸杞子味甘,不是补脾土,而是补肝肾,因此不能机械地看待。每种药物都同时具有性和味,所以两者必须综合地看。缪希雍说“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强调药性是由气与味共同组成的,也就是说必须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辨别药物的作用。一般讲,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辛温药具有发散风寒作用,甘温药具有补气助阳作用。有时气味相同,又有主次之分,如黄芪甘温,偏于补气;锁阳甘温,偏于助阳。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如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党参甘平补中益气。若气同味异,或味同气异,其作用则各有不同。如麻黄、杏仁、乌梅同属温性,由于五味不同,则麻黄辛温散寒解表,杏仁苦温下气止咳,乌梅酸温敛肺涩肠。又如桂枝、薄荷、附子,由于四气不同,桂枝辛温解表散寒,薄荷辛凉疏散风热,附子辛热补火助阳。至于一药兼数味,则说明其治疗范围更广,如当归辛甘温,甘以补血,辛以行气活血,温以祛寒,可治血虚、血滞、血寒之证。一般临床用药,既用其气又用其味,但在配伍复方中,可出现或用其气,或用其味的情况,如升麻辛甘微寒,与黄芪甘、微温,取其甘升举阳之作用,治疗中气下陷;若升麻与葛根同用治麻疹不透,又取其味辛以解表透疹。总之,要在四气五味原则下,活学活用。

至于芳香药物,难以用四气五味理论解释其药性,但早在古代用作调香品,以辟秽防病,后来对芳香药认识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了芳香药性理论,这是对四气五味的补充与发展。芳香药主要作用有七个。

辟秽防疫:扶正气,御邪气,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如燃药香,防流感。

003c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