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王霞,王金平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公司财务》

【作 者】王霞,王金平主编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会计专业精品课程系列教材
【页 数】 394
【出版社】 上海市: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2020.02
【ISBN号】978-7-5642-3446-1
【分 类】公司-财务管理-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王霞,王金平主编. 公司财务. 上海市: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20.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公司财务》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以简明易懂的文字,阐述了公司财务的概念、目标与环境以及财务管理基础知识,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绪论;财务管理基础知识;财务预测;财务预算;权益资本筹资决策等。

《公司财务》内容试读

第一章

财务管理绪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内容,重点理解财务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及企业的内、外部财务关系;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与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矛盾与协调:掌握财务管理工作环节以及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与金融环境等因素。

第一节财务管理概述

一、财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财务管理是社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并随社会经济管理而产生和发展。财务管理概念、理论和方法的形成,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

在西方,财务管理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5、16世纪。那时,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商业已迅速发展,商业企业经营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商业资本,因此出现了一些商业组织,向社会公众筹资入股,按股分红。这就是最原始的企业财务活动。

17、18世纪,随着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尤其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产业革命的完成、制造业的迅速崛起,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所需的资金越来越多,股份公司迅速发展,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应运而生。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促使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逐渐成形。1897年,美国著名财务学家格林出版了《公司财务》专著,标志着财务管理理论的初步形成」

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筹资财务管理阶段。20世纪初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扩大规模、应对竞争,企业需要筹措大量资本。因此,这一阶段,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以及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第二阶段:内部管理阶段。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得破产倒闭的企业空前增多,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企业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财务管理的重心从外部扩张的资本筹集转到内部财务管理上。这一阶段,企业财务管理更注重合理运用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加强财务分析和规划,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益。

第三阶段:投资财务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经营及环境的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企业经营更具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合理的资本筹集和有效的资本运用,还取决于企业有利的投资决策。因此,财务管理的重心由资本筹集和资本运用转向风险投

公司财务

资决策。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同样也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总体而言,1978年以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相应的财政体制下建立与发展起来的,政府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起直接作用:1978年之后,随着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财务管理逐步回归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也日益丰富。

二、财务管理的概念

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运用人力、资金、物资与信息等各项生产经营要素来进行的,其中包含生产经营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两个方面。与之对应,企业中必然存在两种基本管理活动,即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因此,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由企业的资金运动、财务活动以及财务关系等构成

知识链接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其实质是再生产过程中运动着的价值。企业再生产过程是实物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与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的统一。货币资金转化成实物商品,一般需经过采购、生产和销售三个基本环节,最终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其实物形态依次从原材料转化为在产品、产成品,资金运动过程如图1一1所示。

供应过程

生产过程

销售过程

货币资金

储备资金

生产资金

成品资金

(材料)

(在产品)

(产成品)

货币资金

资金

储备资金

(固定资产等)

出企业

工资及其他生产费用

重新投入生产经营活动

图1一1资金运动过程

货币资金转化为非货币资金,又回到货币资金,这一过程循环往复,构成了企业的资金运动。企业资金运动过程总是与一定的财务活动相联系并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活动实现的。财务活动由资金筹集、资金投放与收回、资金营运以及资金分配等一系列活动组成。资金筹集活动又称筹资活动,是企业为满足投资与用资需要筹措和集中所需资金的过程,其主要来源是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资金投放与收回又称投资活动,是企业资金筹集后为谋求最大经济效益而进行的各项经济活动。资金营运又称营运活动,是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一系列资金收付活动。资金分配又称利润分配,是基于企业取得各项收入在补偿成本、缴纳税金之后对企业实现的资金增值进行分配的过程。财务活动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财务管理绪论

知识链接

筹资是企业投资活动的基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筹资及筹资管理是贯穿始终的。无论是在企业创立之时,还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追求规模扩张,甚至在日常经营周转过程中,都可能需要筹措资金。在筹资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确定筹资的总规模,以保证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要选择筹资方式,降低筹资的代价和筹资的风险。投资是企业为了获得收益或规避风险而进行的资金投放活动。在投资过程中,企业必须考虑投资规模;同时,企业还必须通过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的选择,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以提高投资效益、降低投资风险。利涧分配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企业获得的税后利润中,有多少分配给投资者,有多少留在企业作为再投资之用。如果利润发放过多,会影响企业再投资能力,使未来收益减少,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如果利润分配过少,可能引起投资者不满。

三、企业的财务关系

企业的财务活动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企业作为法人,在组织财务活动过程中,必然与企业内、外部有关各方发生广泛的经济利益关系,这就是企业的财务关系。企业的财务关系可概括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以及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等。

(一)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财务关系

作为国家行政管理者,政府担负着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卫国家安全、组织和管理社会活动等任务。政府为完成这些任务,必然无偿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企业则必须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缴纳各种税款,包括所得税、流转税和计入成本的税金。这种关系体现为一种强制和无偿的分配关系。

(二)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企业的所有者向企业投入资本形成的所有权关系,企业的所有者主要有国家、个人和法人单位,其具体表现为独资、控股和参股关系。企业作为独立的经营实体,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实现所有者资本的保值与增值。所有者以出资人的身份,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体现为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的关系。

(三)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债权人向企业贷放资金,企业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企业的债权人主要有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企业除利用权益资金进行经营活动外,还要借人一定数量的资金,以便扩大企业经营规模,降低资金成本。企业同债权人的财务关系在性质上属于债务与债权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债权人不像资本投资者那样有权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对企业的重大活动不享有表决权,也不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但在企业破产清算时享有优先求偿权。因此,债权人投资的风险相对较小,收益也较低。

(四)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企业以购买股票或直接投资的形式向其他企业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这种关系将会越来越广泛。企业与受资方的财务关系体现为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的关系。企业向其他单位投资,依其出资额,可形成独资、控股和参股情况,并根据其出资份额参与受资方的重大决策和利润分配。企业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收益,但也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投资风险大,要求的收益高。

(五)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企业将资金以购买债券、提供借款或商业信用等形式出借给其他单位所形成的经

公司财务

济关系。企业将资金借出后,有权要求其债务人按约定的条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企业同其他债务人的关系体现为债权与债务关系。企业在提供信用的过程中,一方面会产生直接的信用收人,另一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的风险,企业必须考虑两者的对称性。

(六)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企业内部实行责任预算、责任考核与评价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之间相互提供产品与劳务,应以内部转移价格进行核算。这种在企业内部形成的资金结算关系,体现了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均衡关系。

(七)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这主要是指企业向职工支付劳动报酬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职工是企业的劳动者,他们以自身提供的劳动作为参加企业分配的依据。企业根据劳动者的劳动情况,用其收入向职工支付工资、津贴和奖金等,体现着职工个人和集体在劳动成果上的分配关系。

第二节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财务管理也不例外。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尤其是财务决策所依据的最高准则,是企业财务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目前,人们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认识尚未统一,主要有三种观,点:利润最大化、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

(一)利润最大化

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这种观点的缺陷是:(1)利润最大化是一个绝对数指标,没有考虑企业的投人与产出之间的关系,难以在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期间进行比较。(2)没有区分不同时期的收益,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投资项目收益现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其收益将来值总额的大小,还要受取得收益时间的制约。因为早取得收益,就能早进行再投资,进而早获得新的收益,利润最大化目标则忽视了这一点。(3)没有考虑风险问题。一般而言,某一投资项目可能的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也越大。例如,投资股票的期望收益比投资债券的期望收益高,但相应的风险也大。追求最大利润,有时会为了追求高收益而增加企业风险,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不考虑企业风险的大小。(4)利润最大化可能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即片面追求利润的增加,不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

(二)资本利润率最大化(或每股利润最大化)

这种观点认为,应该把企业利润与投人的资本相联系,用资本利润率(或每股利润)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其观点本身概念明确,将企业实现的利润与投入的资本或股本进行对比,可以在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期间进行对比,揭示其盈利水平的差异。但是,这种观点本质上还是以利润为基础的,因此仍然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二是没有考虑风险问题,三是企业财务决策会出现短期行为。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

投资者建立企业的重要目的在于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这种财富首先表现为企业的价值。企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该观点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可以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

第一章财务管理绪论

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是现代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公认的财务目标,认为这是衡量企业财务行为和财务决策的合理标准。本书采纳这种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务。

对于股份制企业,企业价值最大化可表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上市的股份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可用股票市价最大化来代替。股票市价是企业经营状况及业绩水平的动态描述,代表了投资大众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股票价格是由公司未来的收益和风险决定的,其股价的高低,不仅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而且体现了预期每股收益的大小、取得的时间、所冒的风险以及企业利润分配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追求其市场价值最大化,有利于避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更大

由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运用时也存在一些缺陷:(1)非上市企业的价值确定难度较大。虽然通过专门评估(如资产评估)可以确定其价值,但评估过程受评估标准和评估方式的影响,使估价不易客观和标准,从而影响企业价值的准确性与客观性。(2)股票价格的变动除受企业经营因素影响之外,还要受其他企业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

二、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协调

企业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必然发生企业与各个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在企业财务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所有者、经营者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企业必须处理、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关系。

(一)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和协调

1.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

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企业价值最大化代表了所有者的利益。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经营者不持有公司股票或持有少量的股票,其经营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因为经营者努力工作的所得不能全部归自己所有,此时他会选择干得轻松点,不愿意为提高股价而冒险,并设法用企业的钱为自己谋福利,如乘坐豪华轿车、奢侈的出差旅行等,因为这些开支可计入企业成本,由全体股东分担。有的甚至蓄意压低企业股票价格,以自己的名义买回,从中渔利,导致其他股东财富受损。由于两者追求目标不同,必然导致经营者利益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冲突,即经营者(经理)个人利益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矛盾。

2.所有者与经营者矛盾的协调

为了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防止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监督。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的条件是双方的信息不一致。经营者掌握企业实际的经营控制权,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掌握远远多于股东,因而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为了协调这种矛盾,就要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第一,股东要求经营者定期公布财务报表,及时向股东通报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第二,对经营者实行定期审计制度,若发现经营者有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如果情况严重,可考虑将其解聘甚至追究法律责任。但监督只能减少经营者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因为股东是分散的,得不到充分的信息,全面监督实际上做不到,还会受到合理成本的制约。

(2)激励。这是指将经营者的管理绩效与其所得的报酬联系起来,使经营者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鼓励他们自觉采取符合股东目标的行为,如允许经营者在未来某个时期以约定的固定价格购买

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股票价格提高后,经营者自然获取股票涨价收益:或以每股收益、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资产流动性指标等对经营者的绩效进行考核,以其增长率为标准,给经营者以现金、股票奖励。但激励作用与激励成本相关,报酬太低,不起激励作用:报酬太高,又会加大股东的激励成本,减少股东的自身利益。可见,激励也只能减少经营者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不能解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