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医话集》邓铁涛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邓铁涛医话集》

【作 者】邓铁涛著
【丛书名】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传承研究系列
【页 数】 197
【出版社】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2020.02
【ISBN号】978-7-5359-7392-4
【价 格】50.00
【分 类】医话-汇编-中国-现代
【参考文献】 邓铁涛著. 邓铁涛医话集.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20.0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邓铁涛医话集》内容提要: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中医学者、临床家和教育家。他在神经肌肉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急腹症等疑难重症的诊治上发挥中医药优势力克难关;在学术上提出创建“中医发热病学”、以“五脏相关”发展五行学说等一系列划时代的观点;他提倡仁心仁术,倡导名师带徒,在创新现代中医教育方面屡开新风。本册汇集邓铁涛教授历年医话57篇,主要来自《耕云医话》及《邓铁涛新医话》。医话以邓铁涛教授介绍其临床经验为主,也广泛涉及医政管理、中医教育等问题,字里行间洋溢着邓铁涛教授对中医药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邓铁涛医话集》内容试读

止血

出血,特别是大出血,如不及时止血,将有生命危险。急则治其标,治标有时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个人常用之止血法,有以下几种。

一、吐血咯血

001

(1)用五岁以下之健康男孩之中段尿,送服止血散(血余炭、煅花

蕊石、白及末、炒三七末,等分共为极细末)1~3克

(2)用梅花针叩击人迎穴,以人迎穴为中心,叩击以直径一寸至寸半(同身寸计)的圆周,从中心开始向圆周扩大。左右各叩击1~3分钟。每天1~3次。

(3)辨证用药以治其本。笔者曾用上法救治过肺病大咯血及胃病大吐血之患者均效。

童便能引火归原,引浊气下行,气火得下则血归其位。三七末能走能守,炒至深黄色后则守多于走,故止血宜炒用。若三七末临时单味独用,须注意“去火气”;去火气之法,可将炒过之三七末放置冰箱24小时即可用。笔者曾用单味三七末治疗鼻衄多日反复发作不止及胃溃疡潜出血久不止之患者均效。

①原文发表于《新中医》1986年第1期。

二、血崩

(1)单味血余炭3~9克,一日三次服。曾治一严重血崩患者,每次月经来潮,经水大至,甚至晕倒,久治不效,单用此味,每次发病即用,前后用药约120克而愈。愈后未再复发。

(2)艾灸,直接灸右侧隐白左侧大敦,一至三壮。曾治一妇,月经暴至量甚多,手头无艾,乃借用香烟代艾直接灸之,中午施灸,下午止,喜甚说:“中医也能救急。”

月经来潮量多于平常几倍者,亦可艾灸。服胶艾四物汤亦效。不少妇

女因月经量多或月经时间过长,引致头晕、心跳、精神不振等多种证候,

可于月经来后第二或第三天即服上方,月经止后再服一二剂即停服,下次月经来潮又再照方服,如此行之三四月便愈。

医话集

笔者曾用上法治一产后大出血并休克之患者,先用艾灸隐白与大敦,然后用悬灸法灸两侧足三里及百会穴,悬灸至40分钟,血压回升稳定。再

002

与养血凉血止血之汤剂以治其本而愈。

点舌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医利用家庭病床之形式以治疗急危重症。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医医院发展很快,加上公费医疗,危重患者便多由西医处理,因为中医医院既少又小,于是中医便失去治疗急危重症的机会。二三十年来中医治疗急危重症技术得不到发展,并有失传之危险。发掘、总结以提

003

高治疗急危重症之水平,实为当务之急。

有人认为治急症,没有剂型改革不行,就把注意力放在等候注射中药

的发明上。改革剂型不是不重要,这是振兴中医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但不能等待剂型改革后才去治疗急症,相反,应以治疗急症的成果促进剂型改革。

治急症要注意中医的综合治疗,即针灸、按摩、刮痧、挑治、外洗、外贴、灌肠等治疗手段都应加以运用。另外还可以灵活使用传统之方药。我对于吞咽反射消失的患者,往往采用点舌之法救治,有时收到较理想之效果。所谓“点舌”之法,就是用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或含有冰片、麝香、牛黄的丸散点放舌上,从舌上吸收,能达到醒脑恢复吞咽之作用,为口服中药治疗打开大门。当然,这些丸散也是治疗之重要药物。

几年前我们附属医院收治一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心衰、感染的患者,患者已昏迷,吞咽反射消失,我诊断为真心痛合并暑入心包之证,

①原文发表于《新中医》1986年第3期。

急用至宝丹一枚水溶用棉签蘸点舌上,不停地点,当丸药厚铺舌面,则用开水点化之,化薄后继续点药。约半小时,患者已有吞咽反射,取得口服中药之可能。口服处方:①高丽参炖服;②清暑热兼活血之剂。第二天病人清醒但突然腹胀甚,经用水杨酸甲酯(冬青油)外擦及置放肛管排气等处理无效,急用大黄煎水灌肠而解,证明患者既有心脏之本病又有暑热食滞之标证,其后连用四五枚至宝丹,曾用生脉散注射液一次及西医治心肌梗死之常法,结果抢救成功,步行出院

1985年9月我院附属医院急诊室收治一例严重昏迷(一氧化碳中毒)之患者,经用西医常规方法抢救一天一夜,病情继续恶化,高热神昏,痰

诞涌盛,四肢抽搐,戴眼反折(瞳仁瞧下瞧内,仅见瞳仁之边沿)面目及全身浮肿,呼吸喘促,张口,口臭难闻、二便不通,舌瘀黯、苔厚浊,

脉洪大而数。急用安宫牛黄丸一枚,冷水10毫升化开不停点舌上。另用大

医话集

黄、崩大碗各30克,紫苏叶15克,煎水取汁再溶化紫金锭三片,保留灌肠

一天二次。三天内共用安宫牛黄丸五枚,再加上前后六次灌肠之后,患

004

者体温降至37.5℃,痰涎明显减少,解除心电监护。患者由深昏迷转为浅昏迷,改用牛黄粉1克点舌,灌肠同前。尿常规发现真菌,灌肠药改为:

①千金苇茎汤加红花、丹参煎汁保留灌肠:②用生大黄、崩大碗、车前草如法灌肠,二方上下午分用。自9月17日开始用上法治疗至23日患者已有吞咽反射,开始用下方鼻饲:陈皮、枳壳、菖蒲、远志各6克,法半夏、竹茹、郁金各10克,胆星、桃仁各12克,羚羊角骨25克(先煎),每天剂,灌肠法同前。前后共治疗9天,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并从昏迷中苏醒过来。

1985年11月又用安宫牛黄丸点舌法加灌肠法抢救一例脑出血较危重之患者,渡过了危关,从死亡线上抢救过来

剂型

中医治病,汤药、针灸、按摩、刮痧、外贴、外熏、外洗、浸渍、灌肠、药栓等手段众多,今天反而范围缩窄,绝大多数只用汤剂,部分用针灸,少数用按摩。本来许多疗法在病房适用,而病房却多采用注射、输液,把许多简便验廉之治法遗忘了,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会不会把宝丢

005

了?

汤剂饮片是每天大量应用的治病手段,可以说约占95%以上,而饮片

汤剂之质量,大大不如新中国成立以前,其质量之低下,已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了。一方面中药药物常短缺,一方面由于中药加工粗劣,医生不得不加大剂量,更加速中药之短缺。中药品种不齐,甚至以伪乱真,老药工之技术又未被好好继承,药工抓药以手代秤。中药处方既无法保“质”,亦无法保“量”!医生绞尽脑汁之处方,常受药物质量的影响,使人痛心!中药如不加强管理,将足以消灭中医。中医之所以历尽劫难而仍能保存者,全靠能治好病人,照此下去,疗效日降,中医中药便不能继续生存了!

为了使中药保质保量,除了加强药品管理之外,加速中药剂型之改革,才有出路,才能促进中医药之发展。剂型改革,不要只想到针剂之类。当然进行针剂之研究也是需要的,但不应是唯一的。中药复方制成符合标准的注射液,不是三几年可以成功,其发展恐怕要数十年,远水救

①原文发表于《新中医》1986年第4期。

不了近火。该怎么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广东星群制药厂曾搞单味中药水剂,由于多种原因被一棍子打下去了!当时“维新联合诊所”用星群制剂

三四年,疗效是肯定的,如果让其不断改进,今天已有可观之成就了。这是行政干预科学研究的惨痛之教训。

我认为剂型改革第一步可向日本学习,日本以冷冻干燥法把一二百个方剂制成不含糖的冲服剂。因为提制合理,既减少了用药分量,又保证了疗效,方便了患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辨证论治的精神,不必每方都加减。我个人的经验,凡用仲景方不加不减效果更佳。因为那些方都是经过多少人、多少年的筛选才确定下来的经验方。当然,成方应包括从汉代以

至民国,为历代医家所公认的有效药方。历代验方甚多,各个地区可由一

些中药厂与广大中医合作,选出最常用的若干方加以提制,是一个可行的措施。另外,还可以单味药提制,代替饮片配方。加温冲溶的过程,也是

医话集

化合作用的过程,或略加煎煮,煮沸即服,岂不是好?

古方中有不少是膏丹丸散,过去往往改为汤剂,若仍制成膏丹丸散则

006

用之甚便。如我们在七十年代到顺德陈村巡回医疗,用平胃散散剂,每次只用五分至一钱①,一天二三次服,治疗胃肠病,疗效显著,比汤剂好得多。止血散、止痛散、三黄散等都是散剂胜于汤剂。笔者曾用三黄散内服治疗胃肠湿热腹痛如刀绞之患者,用乌梅丸一钱(一天二次)溶化加蜂蜜冲服治疗一个五岁小孩反胃(幽门痉挛)久治不愈之患者。山西一老中医用大黄蛰虫丸治愈一例已经反复开刀六次之肠粘连患者。因此,在剂型改革之同时应恢复原有之丸散膏丹等有效之剂型。

①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一斤在595克左右,中药处方大

多沿用旧制。本书中一两约等于37.19克,一钱约等于3.72克,一分约等于0.37克。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