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洪广祥医论医话》刘良徛整理|(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国医大师洪广祥医论医话》

【作 者】刘良徛整理
【页 数】 385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9.11
【ISBN号】978-7-5132-5725-1
【价 格】59.00
【分 类】医论-汇编-中国-现代;医话-汇编-中国-现代
【参考文献】 刘良徛整理. 国医大师洪广祥医论医话.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9.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国医大师洪广祥医论医话》内容提要:

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及其他疑难杂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总结、凝炼出了一系列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本书较全面的论述其在运用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疑难杂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相对应的列举了临床中真实案例,对中医临床专家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也是普通读者的科普读物,对呼吸疾病及其他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会有很大的启迪。

《国医大师洪广祥医论医话》内容试读

主要学术思想

-4国医大师洪广祥医论医话

致慢性肺系病症患者(肺)气阳虚弱最重要的原因。卫阳(气)是机体抗感染、免疫和拮抗变应性炎症的第一道防线,或理解为是机体抗邪的第一道防线,是调节和防卫肺病发作诱发因素的重要屏障。哮喘病人对于内外环境适应性调节的能力很弱,是哮喘反复发作的重要内在因素,其实质就是(卫)气阳虚弱。

气阳虚弱不仅包括肺的气阳虚和卫的气阳虚,还包括宗气的不足。随着疾病的反复发作和病情的加重,由肺卫的气阳虚可累及脾阳和肾阳,导致二者皆虚。气阳虚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主气、司呼吸功能失常,症见:气短,甚则稍有劳作则气喘吁吁,伴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语声低怯,形体瘦薄,右寸脉多细等。②防御功能、抗病能力减弱,表现为易受外邪侵袭,平素易患感冒,有自汗等症状。大多数患者对气温的突然变化非常敏感,尤其对冬春季节忽冷忽热的气候适应能力极差,稍有不慎就会伤风感冒。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③温煦作用减弱,表现为“能夏不能冬”,平素背冷怯寒、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鼻头清冷、鼻流清涕等症状。《灵枢·经脉》云:“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肺阳虚弱,肌表则失温煦,肺脏的病变可以在背部肺俞穴反映出来,表现为背部畏寒、肺俞穴皮肤温度下降。④肺主皮毛,肺阳虚也可表现为皮肤干燥易敏、皮肤瘙痒等症状。⑤病情重者,可见纳差便溏、腰酸尿频等脾肾阳虚之象。⑥肺阳亏虚,水津失布,水湿停聚为痰为饮,可见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肢体浮肿、悬饮等症;肺阳虚衰,运血无力,寒凝血脉,循环阻滞而见胸闷心痛、心悸、唇青、舌紫等症。

针对气阳虚弱证,洪广祥创制了益气护卫汤,药物组成及常用剂量:生黄芪30g,防风10~15g,白术10~15g,桂枝10g,白芍10g,红枣6枚,生姜3片,炙甘草6g,仙茅10g,淫羊藿10~15g等。若阳虚突显者,去仙茅、淫羊藿,加补骨脂10~15g,胡芦巴10~15g,名为温阳护卫汤。他还

主要学术思想-5-

创制了院内制剂一咳喘固本冲剂,由生黄芪30g,白术10g,防风10g,山药30g,胡颓子叶15g,牡荆子10g,鬼箭羽15g等组成。上述三方均有温阳益气、调和营卫、振奋真元之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调节能力,增强呼吸道对环境中刺激因子的适应性,从而达到控制和减少疾病发作的目的。

2.痰瘀伏肺是慢性肺系病症最主要病理产物

就痰瘀的相互关系来说,痰可酿瘀,为瘀产生的基础;而“血不利则为水”,瘀能变生痰水,痰瘀易结而形成因果循环。痰瘀形成后内伏于肺,成为慢性肺系病症反复发作的“夙根”。痰瘀凝结肺络是脏腑气血津液功能代谢失

常的严重表现,是疾病病势深伏而进行性发展的重要环节。痰瘀互结,使气

血逆乱,病情缠绵难愈。痰瘀既为病理产物又为内源性致病因素,痰瘀伏肺也是外邪入侵的重要因素,因外邪每借有形质者为依附,易于形成内外相引,

导致慢性咳喘病急性发作。

3.外感风寒是慢性肺系病症反复发作最常见诱因

根据肺通过咽喉、鼻与外界相通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生理特点,以及

慢性肺系病症气阳虚弱病理特性,引起慢性咳喘病反复发作最主要的诱因是外感六淫,“同气相求”,故风寒外袭又成为外感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通过对100例哮喘患者发病诱因进行分析发现,以外感风寒为诱因者占74%,但半数以上患者未出现常见的外感表证,仅有喘咳症状加重。这是由于患者气阳虚弱,卫外之气不固,“风寒直中手太阴肺”的缘故。在辨证时,以右寸脉浮作为判定外感的重要依据。针对寒痰(饮)伏肺、风寒诱发所致的咳喘,洪广祥教授创制了温肺煎,方由生麻黄10g,细辛3g,法半夏10g,紫菀10g,款冬花15g,生姜10g,矮地茶20g,天浆壳15g等药物组成,临床疗效甚佳。(温肺煎已开发成为国家三类新中成药一冬菀止咳颗粒)。如寒饮较

盛者,可合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化饮。

基于上述发病特点,慢性咳喘疾患总以肺阳虚、痰瘀互结、外寒侵袭为

-6.国医大师洪广祥医论医话

主要病理基础,种种热象多为标证,故临证时,遵从《素问·至真要大论》

“损者温之”和《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以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应排除对标证的顾忌,及时、大胆地施以温散、温化、温补、温通等治本之方药,即“治肺不远温”学术观点的主要内容。

慢性肺系病症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主证,或有不同的兼夹证,因此临床上温法常和其他治法结合应用:①温散法或温宣法:又称为辛温解表法。因外感寒邪入侵肌表而成外寒袭肺证时,应与汗法同用。②温补法:气阳虚弱,寒从内生者,应与补法合用,有益气温阳护卫、甘温补脾、补宗益气、温补肾阳之不同。③温下法:“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腑能平喘,通腑可逐痰下瘀,当与下法同用。④温化法:痰多色白者,当与祛痰法同用,即温化法。

⑤温通法:瘀血征象突出者,当与化瘀法同用。⑥温清并用:当郁热征象突出时,又当与清法同用。

二、“痰瘀伏肺”为哮病夙根

后世对哮喘夙根的认识,多推崇朱丹溪“哮喘…专主于痰”之说,在治法上主张“专以祛痰为先”。洪广祥教授认为,痰饮内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气郁、血瘀往往互为因果。因为宿痰伏肺,气机郁滞,不仅会导致津凝生痰,同时又因气郁痰滞影响血行,出现痰瘀不解的复杂局面。从痰与瘀的关系来说,痰可酿瘀,痰为瘀的基础,而瘀亦能变生痰水,形成因果循环。痰夹瘀血,结成窠臼,潜伏于肺,遂成哮证的“夙根”。发作时可见喉间痰鸣如吼,甚者可有颜面、口唇、肢末青紫等痰瘀气阻见症。若哮喘持续不解或反复发作,极易损伤气津,痰液更加黏稠难出,室塞肺络,瘀积不散,又易形成“痰栓”,出现顽痰胶固,进一步瘀塞气道,加重痰瘀气阻的病理变化。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