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秀成医话》江秀成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江秀成医话》

【作 者】江秀成著
【页 数】 256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8.08
【ISBN号】978-7-5364-9098-7
【分 类】医话-汇编-中国-现代
【参考文献】 江秀成著. 江秀成医话.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江秀成医话》内容提要:

本书收集了作者从医五十余年有关论著与临床疑难重证案例。以临床病案为切入点,在详尽记载作者的真实医案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作者临床诊疗的学术思想与治学特点,展示出作者的独特思维方法。每案后有病因、病机分析和辨证治疗要点,有处方用药解析。既反映当代中医临床诊疗的优势,又便于读者学习运用,本书可作为中医临床医生不断学习,提高临床水平的重要参考书。

《江秀成医话》内容试读

希血是径高

程数请高用还天面

上篇时时体,面华角2面告动时

病案篇

沙元中金是通大在,付铁羊程象同习武票身要是下湖流号得即身是大算全家年光:连化“家场要是的点必华

但式第山然有面血以特远视瑰包单

江秀成医话

《《高血压头痛案

冯某,男,52岁,某县武装部政委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自述患高血压,后脑勺疼痛多年,到重庆某军医大学医院就医,未收到明显效果。成天依靠降压药和解热止痛散才能勉强维持工作。经人介绍前往笔者处诊治。

视患者面色红润,体形壮实,声如洪钟,眉头紧锁,头整日昏痛或刺痛,以后脑勺为甚,饮食不佳,脘痞腹胀,口苦,舌深红、乏津,苔老、黄腻,脉弦滑等。

拟方:羚羊角10g(磨粉冲药汁服),白芍30g,川芎30g,苍术20g,京半夏20g,生地20g,桂枝15g,甘草10g。嘱连服2帖。

煎、服法:除羚羊角外,其他药浸泡30分钟,煎20分钟,取药汁600ml,将药汁冲服羚羊角粉,分3次温服。

次日清晨,患者的通讯员告知笔者,头痛已明显减轻。两日后来复诊,头痛完全消失,眩晕也明显减轻,食欲不振,脘腹痞胀,舌红乏津,苔黄口微苦,脉微弦而滑。即将原方去羚羊角、生地、桂枝加杭菊花20g(后煎),白蔻15g,广藿香30g,枳壳20g,生姜10g,连服4帖。

一周后从通讯员处得知患者诸症基本消失,症见大便结燥,口中黏糊,食后腹有胀感,口微苦等。笔者以蒿芩清胆汤加生地,配了4帖药。嘱将全药浸泡30分钟后,煮2次,取药汁600~700ml,饭后分3次温服。

时隔多年后在他家见面,得知高血压症时有发生,服西药降压药后即可维持在正常水平,再未发生过剧烈的头痛。

002

上篇病案篇

《《高血压眩晕案>》

王某,女,63岁,退休教师,患高血压20余年。20世纪80年代初,闻笔者带学生在宜宾市中医院实习,便拄着拐棍从江安县前来笔者处求医。

自述从患病之始,即服中、西药降压至今,病情时好时坏,近年来似乎药已无效,逐日加重,以致整日眩晕,生活难以自理。

已氏网用

视患者身高1.68米,体形肥胖,肌肤松软,依拐棍步履蹒跚,头朝前倾,面色觥白,语音低微,喉中辘辘,伴水鸣音,气短,心悸,眩晕,微咳,时吐清涎,食欲不振,小便清长而频数,舌体胖大、质嫩、中有裂纹,脉弦滑中空,重按没指。血压210/96mmHg(1mmHg=0.133kPa)。拟方:制附片30g,白芍20g,白术15g,生姜15g,茯苓30g,桂枝20g,甘草10g。嘱连服4帖。

嘱将全药浸泡30分钟,制附片先煎,以不麻口为度,再和其他药共煎20分钟,煎两次取药汁600ml,饭后分3~4次温服。

在旁实习生对使用附片30g不能接受,当即向我提出异议,甚至个别学生下门诊与我辩论。时值我年仅30岁出头,难以服众。万般无奈只得说:“4日后以临床效果定论”,才平息这次带习小风波。

4日后患者复诊,视患者未拄拐棍独步行走,笔者心中暗喜,千古中医理论再次绽放光彩,实习生们目瞪口呆,先看看我,又痴痴地望着患者,静静地倾听患者服药后的感受与诚挚的谢意。基于疗效的确切与肯定。守法守方,重服6贴。

一周后第二次复诊,诸症基本消失。随后以真武汤为基础加补益肝

003

江秀成医话

肾、温运化湿药交替使用而愈。

按语:西医学高血压病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其病理的主要基础特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血管壁的弹性减弱;二是血管的外周阻力增加。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应属中医眩晕范畴。中医辨证可分为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脾肾阳虚、阳虚水泛、肝郁气滞,甚至血瘀等证。无论中、西医学对高血压症还是眩晕症的认识,均是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综合表现。因此,笔者视高血压为“症”,它并非是单一病种的特有表现或体征,所以不能只注重降血压。

高血压头痛案,患者头痛多年,体形壮实,苔黄腻,脉弦滑,当属肝阳上亢与痰湿瘀滞交织,郁而化火,浊阴上泛,外周阻力的增加,工作压力、年龄等因素,乃致眩晕,头痛或持续性血压增高。若以现代医学观点论此案,高血压常见两种病理基础已基本形成。治此病症正是笔者临床的第三个年头,动辄用羚羊角10g之重,实乃牛犊之举。因重镇肝阳,风平而热清,阳潜于肝,风动而止,肝风熄灭,因用药孟浪、误撞病机,偶获解痉之奇效,眩晕、头痛戛然即止。若因循守旧,焉能获效。可见羚羊角是本案用药之关键,实乃平肝熄风之要药,此为第一要素。其二,桂枝、川芎、生地与羚羊角的配伍,不仅在镇肝熄风,凉血,养血,解痉之前提下,以辛温通阳,促进气机的流动,实为宣气血与泄肝阳上亢的最佳配合。再配伍芍药、甘草缓急解痉之能效,极大地增强缓解血管痉挛的作用,改变了高血压状态时血管的弹性,以达到减轻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血流循环的作用。可谓是紧扣病机,药到病除。患者舌苔和体征,视为肝脾失于条达,气津郁滞,水热瘀结而成。因此,加入苍术、京半夏以运脾除湿,促进水津运化,对减轻血管外周阻力起到积极的作用,构建起镇肝熄风,柔肝缓急,通络化瘀,解痉,运化痰湿的生理平台,对治疗高血压以及头痛,方才产生药到病除之效。

高血压眩晕案,患者为典型的阳虚水泛证。因水津运行不畅,外溢于

004

上篇病案篇

肌腠,以致血管外周阻力增加,水湿上泛,乃致头重脚轻、头前窜,大有振振欲辟之势。前医,无论中、西药均立足于对症处理,缺乏识病与辨证的结合,更无整体观。笔者一针见血,直指阳虚水泛,力排众议,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慎守整体观。以附片30g为治疗重心,温阳化气,提高心肌收缩能力,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水津运行与排泄,直击病机所在,进行减轻血管外周阻力的基础治疗。将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结合,紧扣病机,充分显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辩证观,出奇地收获疗效。

《病毒性角膜溃疡案》

陈某,男,28岁,某公司职员。右眼患病毒性角膜溃疡半年有余,经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近半月以来,工作紧张,常常加班至天明,溃疡面逐渐扩大,五官科医生告之其溃疡很容易导致该眼球穿孔,甚至会影响另一只健康的眼睛,患者及其家属颇为紧张。患者岳父是笔者多年的老朋友,电话向笔者咨询如何是好,笔者便叫其次日来门诊瞧瞧。视患者营养、体质中等,面色萎黄,突显憔悴,精神不振,头昏,乏力,双眼角膜均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其水肿充血程度右眼甚于左眼,右眼溃疡孔已接近瞳孔边缘,大小约0.2cm×0.2cm,其孔内外缘糜烂、浸

润、充血,病眼视物轻微模糊,视力未受明显影响,双眼分泌物多,舌质淡、边有齿痕,痕中可见极少细小朱砂点,苔薄黄细腻,脉弦滑、重按无力。从提供的原有处方分析,多是以清热解毒及清肝明目着手。

拟方:茯苓30g,桂枝15g,白术12g,白蔻15g,川芎15g,丹皮20g,青皮20g,柴胡20g,红花15g,甘草10g。

煎、服法:每日1帖,连服4帖。将全药浸泡30分钟,煮沸20分

005

江秀成医话

钟,煎3次,取药汁600~700ml,分3次温服。

5日后第一次复诊,尿量增加,精神好转,余症未见明显变化,但已达预期效果,便施第二方。

拟方:秦归20g,熟地20g,川芎30g,黄芪50g,皂角刺30g,白芷20g,红花15g,熟大黄10g,赤芍20g,桂枝15g。煎、服法同前,连服4帖。

5日后第二次复诊,右眼溃疡内、外边缘糜烂有明显吸收痕迹,分泌物减少,脘痞,腰胀,便溏,舌质较前红润,舌边齿痕部分减少,苔薄黄,脉濡缓等。将原方熟大黄用量减半,黄芪蜜炙,另加柴胡20g,炒枳实20g,连服6帖,煎、服法同前。

一周后第三次复诊,右眼溃疡孔完全闭合,局部尚残存痕迹,脉象、舌象和他症均无明显异常。

拟方:秦归20g,川芎20g,红花10g,青皮20g,桂枝15g,炙黄芪50g,凌霄花20g,冬桑叶15g。

煎、服法同前,连服6帖。事后多年随访,均未见复发。

按语:病毒性角膜炎属西医眼科常见疾病,并非顽症。因无特效西药,病情早期也非险恶,往往医、患均不重视,迁延日久酿成慢性疾病。此患者尚年轻,患病之初不以为然,以为角膜充血这一点点毛病不需用药,自己年轻力壮,扛两天就过去了。谁知病情逐渐加重,便投医于所谓的大医院名医之处,哪知一味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无止境,不施以辨证论治,最终导致正气受损,脾肾气虚,免疫功能下降,以致形成慢性溃疡,有眼球穿孔之危险。

患者本属年富力强阶段,身体素质应属中上水平,但由于长期服用抗生素与清热解毒药,导致脾阳受损,以致水津运行不畅,患病局部充血水肿,加上相对长时间的局部缺血、缺少养分,致使眼角膜慢性溃疡的形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