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空间与梵高的天空》(美)勒 赛(Leshan,L.),(美)马格瑙(Margenau,H.)著;石 贝译|(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爱因斯坦的空间与梵高的天空》

【作 者】(美)勒 赛(Leshan,L.),(美)马格瑙(Margenau,H.)著;石 贝译
【丛书名】当代科学启示录丛书
【页 数】 305
【出版社】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 1991.02
【ISBN号】7-110-02071-1
【价 格】$5.40
【分 类】科学学(学科: 普及读物)
【参考文献】 (美)勒 赛(Leshan,L.),(美)马格瑙(Margenau,H.)著;石 贝译. 爱因斯坦的空间与梵高的天空.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1.02.

图书目录:

《爱因斯坦的空间与梵高的天空》内容提要:

书名原文:Einstein's space and Van Gogh's sky:本书从已有的科学成果出发,讨论了科学研究活动和世界、真理等客观存在的本质,总结出人类思维和科学活动的若干特征,特别揭示了人类内心活动的自然科学性。

《爱因斯坦的空间与梵高的天空》内容试读

第一篇“实在”的种种含义

本书的这第一部分旨在消除“实在”这一概念的由来已久的、并且确定而有限的含义,也许还要挽救一下这个概念。有些读者深信,只有能通过感官接触到的东西才是实在的。书中的这一部分也许会使他们大失所望,但也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启示。“实在”这一概念需要更新,其根本原因有两条。

原因之一是近年来物理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要解释海森堡(Werner Heisenk)、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爱因斯坦(Hebert Einstein)、玻恩(Max Born)弗洛伊德(Si-smud Freud)以及荣格(Carl Gustau Juns)等人的工作,靠通常的根本感官接触来判定实在与否的做法已经行不通,而谨慎地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规则和约定进行推证却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另一个原因来自其它方面,即来自被不大肯亲近理论的

一些执拗的唯物论者和强硬的实验派贬斥的所谓“伪科学”,这其中有社会学,有经济学,当然也有宗教,而最突出的则是灵学。灵学这一学科十分古老,而近年来又日见流行,并越来越为科学界关注。过去,灵学研究者提出的观点一向被斥为弄虚作假和误打误撞的产物,动手搞灵学实验的人也被认为是愚昧冥顽。但时至如今,这种看法再也站不住脚了。本书作者的这一结论并不是轻轻松松地做出的。我们之中的

一位过去…直处于物理学研究的严格气氛中,这对于他就更

1

其艰难。不过,通过对灵学中的某些方面〔超感官知觉(ESP)

和灵动术(PK))的认真研究,他认识到灵学领域内确有一些

研究人员在对待工作的严肃程度上,在掌握误差理论、统计学和概率论的水平上,至少是同他的大多数科学界同行不相上下的。诚然,在有关灵学的卷帙浩繁的文献中颇多堪议之处,一些这方面的刊物也未能做到象已然牢固确立的学科那样审选资料,不过,认真且正规的研究工作的确是有的。对这些工作再也不能掉以轻心了。

在本部分的这两章中,我们将探讨为当今文化所缔造的实在”这一概念的含义,并提出其主要特点同时予以定义化,然后再对它的内涵加以扩展,从而使之能接纳一向被称为“伪科学”的某些成分。

2

第一章种种不同的实在

…爱因斯坦提出的空间同梵高笔下的苍穹,在同实在的接近程度上是彼此一样的。科学的光荣之处并不在于它拥有较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或托尔斯泰(L.Tolstoy)更为绝对的真理,而是在于它能进行自我创生。科学家通过发现,将自已的秩序引进了混沌大荒,一如作曲家和画家所做的

一样。这种秩序是以观察者的参考框架为依托的,并一向针对着实在的若干个有限的侧面,而观察者的参考框架是不时而变的,正犹如伦勃朗(Harmensz van Ri jn Rembrandt)和莫奈(Claude Monet)的人体画象各不相同一样。

一奎斯特勒(H.Koestler)

实在(reality)这一概念通常是确定而容易领会的,并且具有终极的含义。在它的赫赫权威下,新现象通常会不得不乖乖就范。历史中产生的实在这一概念是失于狭隘的,它如今正严重妨碍着人类的进步。

每个人都置身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因而会为该文化的固有倾向及其基本信条所塑造。这一效果会深深潜入人心,并持续整个人生。一个人一旦进入另一种文化环境,遇到别个固有倾向和基本信条,新旧两种不同的实在就会引起他的内心冲突。即令此人最终能以新文化的坚定执行者的面目出现,当初的倾向仍然会影响着他。

知识领域也同人的情况一样。新知识领域的孕育体以骨

3

架的形式存在于自己的孕育物之中,并部分地判断着何为实,何为真,何为可,何为谬一总而言之,判断着实在的基本构形亦即要素。随着新知识领域的扩展,就会有与旧有信念不一致的新的数据(原文为data,系指任何被确知的事物,并不一定是定量化的结果,但由于历史原因,此词在中文中一向译作“数据”故这里仍沿用此词语,请注意它如今有了非定量的可能性。一译者)出现,这便在该领域中引起根本性的冲突。这样新数据和旧信念、旧倾向间的冲突带来了种种新问题,它们很难认识,很难梳理,很难解决,并且还会导致纷争;纷争又会造成混乱,并使该领域中的许多工作者无法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今天的科学正处于这样一场纷争之中,原有的一些基本设定,亦即人们一向据以梳理体验的骨架,正在经受来自众多科学领域的新知识的挑战。

科学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发展起来的。那个时期的宇宙观是原始的,即人们认为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而且上帝是有理性的。这一·观点在当时被认为是自然而又合乎情理的。这样一来,宇宙便也是合乎理性的了,而理性一·词的含义是唯一的。科学的责任,则是理解宇宙的这一理性构造。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驱人物彼特拉克(Petrarch)在他探讨如何在宗数文化中得导科学倾向的著作中提出,理解继而赞美上帝的创世杰作,乃是崇拜上帝的方式之一。按照他的观点(这正是一种文化观),一切事物既是由一个有理性的上帝所创,就必然应以同样的方式表现自己。这种由一种理性支配整个宇宙的看法,已成为当今科学的最基本的信念之一。倘若有人对此竟会有所怀疑,就会被看作是迷信的异端分子,而不是什么科学家。

4

因此,认为宇宙是有理性的,而理性只有唯一含义的设定,认为世界自身的理性具有自洽性的设定,认为天下的一切现象都能借助于可以理喻的自洽术语得到说明、都遵从可以理喻的自治定律系统的设定,已被植入了不断扩展的科学疆域以及人们的知识构造之中。理性只有一种,而一切事物从原子到星系,从梦境到机器,从人事到天象,无不为其术裙所说明。而科学工作的目的,就是加深和加固这唯一为人类所需要的理解。

既然上帝是有理性的,宇宙也是合乎理性的,那么,与有关实在的定律不符合的例外情况就不该出现了。每个实体都应遵从由这个唯一理性决定的有关定律,每个现象则都去体现这些定律。用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的话来说就是:“以违反自然定律的所谓奇迹式面目出现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有悖于我们所掌握的有关自然定律的有限知识的事物。”上帝自己也是不能越出理性雷池一步的哩!

纯一理性的概念是在科学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得到澄清的,有关的基本规律也是分步提出的。最初的进步是在可借助感官接触到的体验领域中获得的。在这一领域中,各个事物是可以一至少在理论上还可以一彼此区分、一一计数和来诚去的。于是乎,根据理性的唯一性一一因为上帝只行一个一似乎便可以说,既然字由的一部分是定量的,整个宇审中的一切就都是定量的。(上述观点和词语将在第三章到第六章里阐述)。于是可以得出结论说,在这一时期,科学只发展到了使其积累的数据(即被选定的研究区域内的可观察量)得以定量化的地步。宇宙的整个定量化成了一条基本的科学信念。它一度曾是如此强烈,以致使人们没能认识

5

到定量化(计数和量度)其实乃是人们加之于有关实在的知识体上的人为活动,反倒觉得它是实在本身的固有部分了。莱布尼兹(G.H.Von Leibnitz)的名言“上帝是位数学家”便清楚地道出了人们的这一观点及其来历。

在此之后又逐渐形成了其它一些涉及这种切均可由感官接触到的理性化世界的特定观点,其中以涉及到因果概念的一条最为重要。从人们所接触到的数据来看,因果性是表现得十分明显的。所谓因果性,是指一切事件均各有其发生原因,而因又是先于果的。无因之果是不存在的,从时间角度来看也是先因后果的。用眼下时兴的话来说就是“系统的状态”决定了其后的状态。目前的存在是以往存在的必然结果;而认为将来会对当前的事件有所影响的想法,就如同认为事出无因一样地荒唐。有关因果的概念要比人们最初设想的更复杂些。亚里士多德(Aristotee)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发现应将“因”分为四类,每一类各反映一个侧面。然面:随着科学在可凭借感官接触的所谓“官感领域”一一台球啦,齿轮啦,活塞啦,杠杆啦,滑轮啦,锤子啦,钉子啦,火药啦,炮弹啦,都属于这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事件的直接原因一般是容易看出的,至少总能通过认真的研究找到。人们建立了这样一条基本的科学信念,就是目前之因全然在于过去,一切行为莫不是往昔时各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将来是无由塑造现在的,它并不存在于官感领域中,因而与事件的缔造无缘。它充其量只是一种使过去的存在物赖以进入现在的贮器而已(在第十一章里,我们还要对因和果的含义做

一番细致的分析。)

设定过去决定现在,这便显然是在认定大千世界是可以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