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申维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苏东坡传》

【作 者】申维著
【页 数】 305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019.07
【ISBN号】978-7-5581-7352-3
【分 类】苏轼(1037~1101)-传记
【参考文献】 申维著. 苏东坡传.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9.07.

图书封面:

《苏东坡传》内容提要:

苏东坡一生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他始终不改乐观的天性。他的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发展慈善事业,创办公立医院,堪比和煦春阳,带给世界无尽生机和温暖。他襟怀苍生,却无奈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而他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与社会良心,直至今天仍熠熠生辉。本书较为客观全面地展现了苏东坡的一生,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

《苏东坡传》内容试读

第一章堂上四库书

人杰地灵

四川省眉山县,古称眉州城,是大文豪苏轼的故乡。

这是一座不太大的城镇,城内有一座草木葱茏的高山,名彭老山。站在山上,人们能够看见城外昼夜不停的岷江,江水呼啸着奔向远方,浩浩荡荡犹如万马奔腾。小镇清幽宁静,家家户户都爱种荷花。吃完晚饭,在街道上悠闲地散步,常常能闻到幽幽荷香。在宁静的夜色下欣赏婀娜多姿的荷花,也别有一番滋味。每到初夏,临近乡镇的商人会到这里来采购荷花,眉山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除了花香外,眉山城中还弥漫着阵阵书香。走在街上,琅琅读书声会穿过窗户飘进行人耳朵中。这里的孩子刚刚懂事时,就已经听过前辈司马相如、王褒等人的故事,并时常跟随父母念诵他们的诗词文章。那些有志气的孩子,还会立下“作赋凌相如”的理想。

对文人来说,蜀地是如此亲切可爱,它似乎总能引起自己的奇思

妙想。跟随父亲移居蜀地的李白,就对蜀地有一种依恋之情:“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悲天悯人的杜甫曾在蜀地居住了八年,写下近千首诗篇,占其创作总数的三分之二。白居易、刘禹锡、高适等诗人也都曾为蜀地留下了动人的作品。那时,人们提到这个富饶美丽的地方时,都会感叹一句:“天下诗人皆入蜀。”

然而,蜀地却时常令外来官员头疼。以眉山为例,这个风景秀美

人杰地灵|1

的小镇曾得到过“难治”的评价。其实,百姓若愚蠢一点儿,就不容易发现庸碌官员的错误。但是眉山的百姓聪明好学,乡绅之家更是将法

律文书当作子孙的教材,自然不容易被贪官污吏恐吓住。

据苏轼回忆,眉山的乡亲们大多愿意奉公守法,如果遇上有才有德的父母官,那么在其离任之后,乡亲们还会将其画像挂在家里供奉,

恩德铭记于心,五十年不忘。只有遇上傲慢轻浮的官员,乡亲们才会故意为难。眉山人长于辩论,并不是泼皮无赖似的骂街,而是引经据典、由表入深地陈述。如果回到苏轼生活的那个年代,我们或许还能够在街上欣赏到一场精彩的辩论赛。那些在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字的眉山百姓,竟不逊于现代任何一个最佳辩手。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眉山城纱毅巷的一座宅子里传来婴儿的啼哭声。这是一座中型宅院,院外栽种着几排竹子。竹子长得很高,风一来,竹叶沙沙作响。进门后,只看见一道白色的照壁,不见屋中情景。再往里走,眼前出现一个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院子。院子里有个小池塘,里面栽种着荷花。池塘西边有一棵挺拔的梨树,不过现在正是腊月,梨花尚未盛开。池塘东边是一片菜地,里面种着时令蔬菜。

屋中众人正为新生命的降临而兴奋,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笑容。只有襁褓中的婴儿不知世事,张开嘴大声啼哭,这个婴儿就是我们的主角:苏轼。他现在被称为“和仲”,因为是家里第二个儿子。哥哥景先好奇地望着他,笨手笨脚地拥抱这个粉粉嫩嫩的弟弟。两年后,景先不幸天折,苏轼便成了家中长子。

苏轼的父亲苏洵正在中堂跪拜张果老的画像,口中念念有词:“感谢张仙师赐我一子。”苏洵显然把张果老当成了送子观音。不过在苏洵看来,张果老比送子观音还要灵验。六年前,他在玉局观用随身玉佩换来了这幅仙人画像,当年就迎来了长子景先,如今又得到了次子,真是上天保佑。

2丨苏东坡传

苏洵还立刻派人向父亲苏序报告这个好消息。不一会儿,一个爽朗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我的孙子在哪里?”这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苏轼的爷爷

苏序是个非常普通的老头,他的个头很高,说话的嗓门很大,常常发出爽朗的笑声:最爱喝酒,经常在家酿造美酒,脸上永远飘着红晕。很多人都认为,苏轼不像沉默寡言的父亲,而更像豁达、率真的爷爷。

在眉山,苏序的名声远播。不是因为他的二儿子苏焕在京城做官,而是因为他乐善好施、慷慨大方。苏家有自己的田产,能够以此维持生计。每年水稻丰收,苏序都要将一部分米换成稻谷贮藏在粮仓里,最多时竟储藏了三四万石。

有一年,眉山遭遇自然灾害,农民颗粒无收,贫困的百姓只能上街乞讨。苏序立刻让家里人开仓放粮,救济灾民。看到苏家发的竟然是稻谷,灾民们称赞道:“稻谷能够贮藏数年,苏老大智慧啊!”空闲的时候,苏序还会在自己家的空地上种植芋头,荒年歉收时再熬煮芋头汤,分发给没有米粮的穷人

苏序性格豪放不羁,在他身上发生过不少趣事。有一次,苏序正在和亲友喝酒,一个小厮跑进来,兴奋地说:“老爷,二少爷高中了!程家的少爷也高中了!”程家是苏轼母亲的娘家。众人都过来恭喜苏序,这位醉醺醺的老人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指着小厮手里的东西问:“这是什么?”小厮回答道:“这是少爷专门从京城寄来的喜报,还有官服、官帽、上朝用的笏板。”“很好,很好。”老人喜笑颜开,他为儿子感到高兴。他将手中的酒一饮而尽,接过东西,大声地向乡亲们念诵儿子的喜报

念完后,苏序将官服、官帽、笏板扔进了一个布袋里,还顺手将吃剩的牛肉也扔了进去。这个可爱的老头指着一个挺拔的小伙子说:

“你愿意替我背这个布袋吗?”获得对方肯定的回答后,苏序大声地说:“我们走!”他翻身骑上一头毛驴,摇摇晃晃地往城里走去,快活极了。

人杰地灵「3

不过,他的亲家、当地大户程家听说后非常生气,骂道:“亲家为什么要做出这么丢脸的事情?”哎,他们怎么能理解这种朴实无华的快乐呢?

次子当官后,苏序也拥有了一个官职:大理评事,人称“苏廷评”。有了一个正经的职务一虽然是虚的,按说苏序应该摆出为官者的架势,或让人感受到官僚家庭的气势。可苏序照旧和亲友一起坐在大树下喝酒,喝醉了就高声唱歌。看到苏廷评这副模样,乡亲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据说,苏序还曾阻止过一个骗子团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眉山人开始信奉一个叫茅将军的神灵。传说这位将军法力无边,能够满足世人的任何愿望。这当然是假的,但也免不了有人病急乱投医,也有愚昧迷信的百姓前去祭拜。

心术不正的阴阳先生从中发现了“商机”,他们对前来拜祭的百姓说:“想要获得神灵的保佑也不难:心诚则灵!”什么是心诚呢?自然是多多供奉茅将军。不过,这些供奉的钱财最后都进了阴阳先生的腰包。苏序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有一天晚上,酩酊大醉的苏序拿着铁锤走进将军庙中,将那尊令人惧怕的雕像砸得粉碎。

爷爷人格的光辉一直照耀着苏轼,多年后,苏轼深情地回忆道:“他老人家身上的自然朴实之美让人感动。”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爷爷的名字中有个“序”字,所以苏轼写序时都会用“引”或“叙”代替。

让我们再回到那座温馨简朴的房子,看看家中的其他人。那位略显严肃的年轻男子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他是一个思想独立、颇有性格的人。苏洵年幼时也曾去书院接受过教育,但是这位有反叛意识的学子似乎不喜欢书院的规矩,没过多久就辍学了。

苏洵绝不是一个只会玩乐的败家子,他应该很早就展现过自己的才华,不然豪门大户程家不会将宝贝女儿嫁给他。程家也曾对苏询寄予厚望,多次劝他考取功名,但苏洵都不曾放在心上。程家转而去劝

4「苏东坡传

说苏序,没想到那位豁达的老人笑着说:“我不担心这个儿子,没事,没事。”程家气结,只能作罢。

知子莫若父,苏洵后来的确发生了转变。次子苏轼出生的这一年,苏洵决心发奋读书,成就一番事业。虽然苏洵并没有得到功名利禄,但最终成为千古文章大家,并培养出了两个优秀的儿子。苏洵从

二十七岁发奋,没有经过名师指点,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让人不禁感叹他的天赋和勤奋。

苏轼的母亲程氏是当地名门望族的小姐,为人温柔和蔼。程氏的父亲是眉山大理寺丞,哥哥们也都有功名在身,然而,生活在富贵家庭的程氏不喜欢张扬奢华,母亲父亲给她挑选的绫罗绸缎,她看也不看,每天都素衣淡妆。程氏的父亲感叹道:“孩子,你不需要这样节俭,好好享受富贵生活吧!”程氏回答:“父亲,这种朴素的生活更让我感到幸福。”

程氏平时最爱读书,崇拜那些能够写出一手好文章的人。因此,当她知道自己已经许配给苏询时,心中快乐不已。在这位蕙质兰心的女子看来,富贵荣华怎比得上诗书文章?程家是当地望族,而苏家三代不显,无论怎么看,都是苏询高攀程氏。苏家人也曾以为从高门大户走出来的程氏会摆出大小姐的架子,对苏家人顾指气使,没想到程氏不仅谦恭,还换上粗布衣服,亲自操持起家中大小事务。

更让苏家人佩服的是,程氏对苏询的祖母非常孝顺。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性格乖张,一有不如意就数落下人,而且非常挑剔,婢女办的事情很少能够让她满意。但是程氏却轻轻松松地获得了祖母的欢心,大概是她的一片赤忱感动了对方。家里其他人见了老太太都绕着走,就算过来问候也都一副大难临头的模样,唯有程氏日日问候,还帮老人捶背,陪老人聊天说话,这怎么能不获得对方的认同呢?看到这位千金大小姐如此懂礼知礼,苏家上下更加佩服。

有一天,程氏的好友来苏家拜访,看见程氏竟然穿着粗布衣服打

人杰地灵丨5

扫卫生,心中惊讶,对程氏说:“你的娘家富裕,父母又对你那么关爱,你为何不告诉他们你现在的生活状况,让他们资助你一点钱财呢?”程氏说:“向父母张口并不难,但我担心程家会因此讥笑我的丈夫。”苏询知道后感动不已。

豁达乐观的爷爷,聪明、个性强烈的父亲,安贫乐道、温柔和善的母亲,这些亲人都给苏轼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两年后,苏轼还会迎来

一位非常重要的亲人、朋友、知己:苏撤

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在北宋最仁慈的皇帝治下长大。林语堂先生称仁宗为“北宋最好的皇帝”,这是有根据的。宋仁宗宽厚仁慈,不愿将繁重的赋税加在贫苦的百姓身上,也不愿挑起与邻国的战争,让百姓流离失所。他在位期间,宋朝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对有才能的臣子来说,能遇见宋仁宗这样的君主是一件幸事。据说,包拯有一次激动地向仁宗提出自己的建议,口水都飞溅到仁宗的脸上。没想到仁宗不仅没有生气,自己擦干脸上的口水,最后还接受了包拯的建议。

还有一次,仁宗任命宠妃张氏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威使,包拯知道后强烈反对。仁宗只能将张尧佐改任为节度使,没想到包拯的反对更加强烈,甚至带领七名言官来与仁宗辩论。仁宗不耐烦地说:“节度使就是个粗官,你们就别管了吧。”其中一位言官说:“太祖和太宗都做过节度使,怎么能说这个职位是粗官呢?”仁宗叹了口气,说:“好吧,就如各位爱卿所说。”回到后宫,张氏找仁宗哭诉:“我不过是想让伯父当

一个小小的宣威使,竟也不能吗?”仁宗说:“你就知道要宣威使,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在有容人之量的仁宗身边,出现了包拯、欧阳修、富弼、蔡襄、范仲淹等名臣。这些臣子革新弊政,力图改变北宋朝廷积贫积弱的局面。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等文学家还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为北宋文坛

6「苏东坡传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