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美食》杨常沙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苏东坡与美食》

【作 者】杨常沙著
【页 数】 78
【出版社】 阳光出版社 , 2016.12
【ISBN号】978-7-5525-3308-8
【分 类】历史故事-作品集-中国-当代
【参考文献】 杨常沙著. 苏东坡与美食. 阳光出版社, 2016.12.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苏东坡与美食》内容提要:

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一些饮食文化可以丰富知识、增加情趣。作者将多年来搜集的苏东坡与美食的故事集结成册,以轻松的笔调、幽默的漫画和优美的书法,向读者讲述和苏东坡有关的中华美食故事。同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中华美食的诱人以及眉山风景的优美。

《苏东坡与美食》内容试读

问卫可卫问可▣卫可aEa卫▣a卫可卫▣卫可卫可可

美食与中华传统文化

T卫a卫卫m卫mmmm卫mm

寸格也…5香

松呼威而中夏右节饰城为中山硫故小及难主中先指原莉散中山之松錢驾节師命派堂高州文年之剑

明以记淺中山松解賦

美食与中华传统文化

沙哥读《论语》之一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003

沙哥认为,《论语》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孔子是人不是神。当然,孔子不是一般的人,是圣人,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儒家有时也被人称为儒教,唐代就曾儒、释、道三教并尊,确实有点儿准宗教的意思,孔子也就有了点儿儒教教主的意思。

孔子也曾当过高官。不当官的时候就当老师,教学生。官员通常有文化,因此“以吏为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现象。

当然,孔老先生也要食人间烟火,也喜欢美味的腊肉。不过沙哥想,当时孔夫子吃的腊肉应该没有眉山腊肉那么香、那么令人回味与眷恋。

沙哥读《论语》之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沙哥认为,孔子是圣人,从生活态度上可以看出来,正当的谋生手段是好生活的前提,比如教了学生可以收些腊肉做学费,但绝不会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富贵。宁愿心里坦荡,愉快地吃粗粮、喝白开水。

求学

SUDONGPOYUMEISH苏东坡与美食

004

美食与中华传统文化

沙哥读《论语》之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任,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005

粮食不嫌春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饭食陈旧和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了,不吃。气味变了,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时鲜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适当,不吃。席上的肉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米面的量。只有酒没有限制,但不喝醉。从市上买来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沙哥认为,这是一篇孔子的学生记录孔子饮食习惯的文章,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谷物收获之后,须晒干春去外面的壳。这一道工序一定要精。精字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其本意就是春得很纯、很净的米。谷物如春得不精,则粗粝难以下咽。粗是精的反义词。所以说,“食不厌精”是指米要好,要干净。“脍不厌细”是说孔子喜欢将鱼和肉切得很细,这样更好人味,更好咀嚼,更宜于烹调。“脍不厌细”应该是中餐的制作特色之一,体现了中国人的修养:细致、文雅、耐心。不吃陈旧、变质的食品是一种原则,是对身体健康的负责任。不吃不合时令的食物,则是儒家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不吃在市场上买的酒和肉干,体现了孔子对食物来源的重视,对食物品质的挑剔。看来他老人家早就只吃专供食品啦,

有点儿高大上哦!肉切得不方正不吃,是中餐对形的最早的要求,也与方正的寓意有关。酒可以随便喝,但是以不喝醉、不失态为前提。孔夫子肯定好酒量。

SUDONGPOYUMEISHI苏东坡与美食

0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