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临床》何清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现代中医临床》

【作 者】何清邻主编
【页 数】 393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03
【ISBN号】978-7-5578-4710-4
【价 格】100.00
【分 类】中医临床
【参考文献】 何清邻主编. 现代中医临床.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现代中医临床》内容提要:

本书结合目前临床实际,吸收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与方法,反映了现代中医临床对诊断的技术需求,内容分为妇产科疾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中医常用疗法四篇。

《现代中医临床》内容试读

第一篇

妇产科疾病

第一章妇科

第一节痛经

痛经是指经行前后或月经期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感,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约占痛经的90%以上;继发性痛经指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痛经。本病属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此处主要指原发性痛经。

【诊断要点】

1,有痛经史,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即感疼痛,经时疼痛逐步或迅速加剧,历时数小时至2~3日。腹痛多发生在经行前1~2日,行经第一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或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严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肛门、阴道、大腿内侧。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现象。一般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又可见于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过度前屈、后屈以及子宫内膜呈管状脱落的膜样痛经等情祝况」

2.经基础体温测定证实,痛经发生在有排卵期月经周期,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临床即可诊断。

【病因病机】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实者可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导致子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而痛;虚者主要由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导致子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其之所以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未行经期间,由于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冲任子宫气血瘀滞或不足,故平时不发生疼痛。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由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骤,易受致病因素干扰,加之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不通或不荣而痛。经净后子宫、冲任血气渐复则疼痛自止。如果病因未除,素体状况未改善,则下次月经来潮疼痛复发。

【辨证要点】

1-

①结合月经情况以审虚实寒热。痛在经前属实,痛在经后属虚: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属实,隐痛、坠痛、喜揉喜按属虚:灼痛得热加剧属热,绞痛、冷痛得热减轻属寒

②根据疼痛部位以辨明在气在血属肝属肾。痛在一侧或双侧少腹属气滞,病位在肝;痛在小腹正中属血分,与子宫气血瘀滞有关;痛引腰骶属肾;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属血瘀;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属气滞。

【治疗原则】

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治法分两步: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与缓减疼痛;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

【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症状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拒按,经量少、色紫暗有块,按下痛减,伴胸胁、乳房作胀,舌质暗或边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法理气行滞,逐瘀止痛。

方药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加减举例经血夹肉样块物排出者,为膜样痛经,加莪术、山楂、血竭、益母草;伴恶心呕吐者,为冲脉之气夹肝气上逆犯胃,加黄连、吴茱萸、生姜;若小腹坠痛连及肛门者,加姜黄、川楝子;小腹冷痛者,加艾叶、小茴香:夹热,口渴、舌红、脉数者,加栀子、连翘、黄柏。

中成药延胡止痛片理气、活血、止痛;或调经止痛片补气活血、调经止痛;或益母冲剂活血调经、行气止痛;或痛经灵颗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或化瘀舒经胶囊温经、行气、止痛。

2.寒湿凝滞证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拒按,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身痛,恶心呕吐,舌暗淡,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经祛寒,活血止痛。

方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加减举例痛甚、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冷汗淋漓者,为寒凝胞宫,阳气不达,加炮附子,或改用温经汤加小茴香、艾叶;小腹冷痛、四肢不温者,加熟附子、巴戟天:若为虚寒所致者,加大营煎加小茴香、补骨脂。

中成药痛经丸温经活血、调经止痛;或温经养血合剂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或少腹逐瘀丸温经活血、散寒止痛;或妇科万应膏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或鹿胎颗粒补气养血、调经散寒。

3.气血虚弱证

症状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

一2

面色萎黄,或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治法补益气血,活血止痛。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益母草。

加减举例脾气虚弱者,加砂仁、佛手:痛甚者,加当归、白芍、饴糖:伴寒凝者,加桂枝、黄芪。

中成药十全大补膏温补气血:或乌鸡白凤丸补气养血、调经止带:或人参益母丸补养气血、化瘀调经;或八珍鹿胎颗粒养血益气、补肾调经;或当归养血丸养血调经;或定坤丹滋补气血、调经解郁。

4.肝肾亏虚证

症状经后小腹隐痛,经来色淡,量少,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滋肾养肝。

方药阿胶、巴戟天、白芍、甘草、山茱萸、山药、当归。

加减举例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者,加熟地黄、党参;腰骶疼痛者,加杜仲、续断狗脊:少腹痛兼胸胁胀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夜尿多者,加益智仁;经量少者,加鹿角胶、熟地黄、枸杞子。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与逍遥丸、丹栀逍遥丸交替服、以养肝肾、疏肝气;或归肾丸滋阴养血、填精益髓;或复方虫草养血颗粒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或白凤饮补肝肾、益气血。

5.湿热瘀阻证

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连、香附、桃仁、红花、延胡索、牡丹皮、莪术。

加减举例经量多者,去桃仁、红花、当归,加荆芥炭、地榆炭、仙鹤草:经期延长者,加椿根皮、贯众炭:带下量多者,加黄柏、椿根皮;湿热甚者,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中成药调经止带丸补血调经、清热利湿;或妇炎净胶囊清热祛湿、调经止带;或康妇灵胶囊清热燥湿、活血化瘀、调经止带。

【其他疗法】

1,单味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多种单味中药具有治疗痛经的作用。

(1)降低子宫肌张力和收缩力:香附、细辛、白术、白芍等

(2)抑制中枢神经:延胡索、郁金、肉桂、吴茱萸等。

3一

(3)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三棱、莪术、益母草、桃仁、红花、五灵脂、水蛭、山楂等。

2.针灸疗法

(1)刺灸:针灸对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治疗宜从经前3~5日开始,直到月经期末。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一般连续治疗2~4个周期能基本痊愈。对继发性痛经,运用针灸疗法减轻症状后,应及时确诊原发病变,施以相应治疗。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益气养血,调补冲任。以足太阴经腧穴为主。针灸处方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

刺灸方法寒湿凝滞、气滞血瘀者针灸并用,泻法;气血不足者针灸并用补法」随证配穴寒湿凝滞者,加灸水道;气血瘀滞者,加合谷、太冲、次髎:气血不足者,加血海、脾俞、足三里。

(2)耳针疗法:取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皮质下、神门。每次选3~5穴,毫针中度强度刺激,留针15~30分钟;也可行埋针、药丸贴压法。

(3)皮肤针:叩刺腰骶部夹脊和下腹部相关腧穴,中度刺激,以皮肤潮红为度。

(4)穴位注射:取肝俞、肾俞、脾俞、气海、关元、归来、足三里、三阴交。每次选

2~3穴,用黄芪、当归、红花注射液等中药制剂或胎盘组织液、维生素B2注射液,每穴

注入药液1~2mL。

(5)扶阳罐疗法:患者取舒适仰卧体位,轻闭双眼,做深慢呼吸以入静:医者轻柔按摩患者腹部,以神阙为中心,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推按9圈,然后用已预热的扶阳罐依次顺时针按压温灸神阙、气海、关元、子宫穴、三阴交、地机、十七椎、八膠诸穴位,每穴操作约2~3分钟,各穴位均以皮肤微红为度。每次总治疗时间约30分钟,于经期前3日开始治疗,1次/日,连续治疗7日。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3.推拿治疗摩法按顺时针方向在小腹部治疗,时间约5分钟;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揉法在气海、关元、中极操作,每穴约2分钟。用滚法在腰部脊柱两旁及骶部治疗,时间约5分钟,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或按法在膈俞、肾俞、八膠操作,以酸胀为度,再在八膠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

4.其他疗法

(1)贴敷疗法:取中极、关元、三阴交、肾俞、阿是穴。经前或经期用1cm见方的“痛舒宁硬膏”贴敷。每日换1次。用药物配制散剂(熟地黄、益母草、当归、白芍、香附、丹参、延胡索、川芎、红花、五灵脂、木香、青皮、炮姜、肉桂)。月经前2~3日开始敷于脐窝,每日换药1次,6日左右为1个疗程,连用3个月经周期,病程较长且病情较重者可用4~6个月经周期。此法适宜于气滞血瘀型和寒湿凝滞型痛经。

(2)中药足浴:药物组成为当归20g,附子、茴香、吴茱萸、柴胡、牛膝、延胡索、鸡血藤各15g,花椒、细辛、香附、五灵脂各10g。煎煮取汁1000mL,足浴连用10日。此法适用所有痛经。

一4

(3)热敷疗法:炙甘草、炮姜各5g。以上两味共研细末炒热备用,趁热敷于小腹部。

(4)耳穴:子宫、皮质下、内分泌、交感、肝、脾、肾。每次取3~4穴,得气后留针20分钟,起针后再用王不留行在耳穴处压丸,于经前1周或痛经发作时施用,1次/日。此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痛经。

(5)经典食疗:①乌豆蛋酒汤:乌豆60g,鸡蛋2个,黄酒或米酒100m1。将乌豆与鸡蛋加水同煮即可,具有调中、下气、止痛功能,适用于气血虚弱型痛经。②姜枣花椒汤:生姜25g,大枣30g,花椒100g。将生姜去皮洗净切片,大枣洗净去核,与花椒一起装入瓦煲中,加水1碗半,用文火煎剩大半碗,去渣留汤,饮用,1剂/日,具有温中止痛功效。适用于寒性痛经,并有光洁皮肤作用。

(何清邻)

第二节闭经

闭经是妇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表现为无月经或月经停止。分为原发性闭经与继发性闭经。年逾16岁,第二性征已发育,月经尚未来潮,或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未发育者,称原发性闭经;正常月经建立后,月经停止6个月以上,或按自身原有月经周期计算,停经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继发性闭经。中西医病名同名。现代医学根据闭经的病变部位又大致分为下丘脑性闭经、垂体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子宫性闭经及其他内分泌功能异常性闭经。

【诊断要点】

1.病史有月经初潮迟及月经后期病史或反复刮宫史、产后出血史、结核病史、使用避孕药、精神心理创伤、情感应激、运动职业或过强运动、营养状况、环境变换等病史。原发性闭经者应了解青春期生长和第二性征的发育进程。

2.体格检查包括智力、身高、体重,第二性征发育状况,有无体格发育畸形,甲状腺有无肿大,乳房有无溢乳,皮肤色泽及毛发分布。原发性闭经性征幼稚者还应检查嗅觉有无缺失,头痛或溢乳者还应行视野检查

3.妇科检查内、外生殖器发育情况及有无畸形:外阴色泽及阴毛生长情况:已婚妇女可用阴道窥器暴露阴道和子宫颈,通过检查阴道壁皱褶多少及子宫颈黏液了解体内雌激素的水平。原发性闭经者可见子宫体小。

4.实验室检查已婚妇女停经必须首先排除妊娠,测定卵巢激素、甲状腺、肾上腺、促性腺激素和催乳素,对丘脑下部-垂体-卵巢性腺轴功能失调性闭经的诊断有意义。

5.其他B超检查了解子官内膜及卵泡发育情况;诊断性刮宫,子宫碘油造影以及

宫腔镜、腹腔镜等检查,孕激素、雌激素等药物试验,有助于子宫内膜结核或非特异性炎症导致闭经的诊断。

【病因病机】

-5

本病发病机制主要是肾、天癸、冲任、胞宫功能失调。有虚、实两端。虚者多因肾气不足,冲任亏虚;或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或阴虚血燥,精血亏少,导致冲任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多因情志不舒,寒凝冲任,气血阻滞:或痰湿壅塞,阻隔冲任,血海阻隔,经血不得下行。临床常见有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或虚实错杂的复合病机。

【辨证要点】

根据局部及全身症状,结合病史,辨其虚实,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脏腑气血辨证。一般而论,已逾常人初潮年龄数年尚未行经:或月经周期逐渐延后,量少色淡,继而闭经,伴脾肾不足、阴虚内热或气血虚弱等证象者,多属虚证;如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停闭,有明显的较突然的致病因素,伴见痰湿阻滞、血寒凝滞或气滞血瘀等,多属实证。临证全实者少,虚实夹杂者多。

【治疗原则】

根据病证,虚证以补肾滋肾、补脾益气为主,实证以行气活血、温通经脉为主。因闭经病变涉及脏腑、气血、冲任等多方面,故治疗时又应兼顾各脏腑,理气血以调冲任。无论虚实,又当补中有通,泻中有养。治疗目的除使月经来潮外,更应恢复或建立规律性月经周期。

【辨证论治】

1.肾气亏损证

症状年逾16岁尚未行经,或初潮较晚而又后期量少至停闭,或伴发育不良、体质虚弱,或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夜尿频多,带下量多清冷,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方药肉苁蓉、菟丝子、覆盆子、枸杞子、桑寄生、熟地黄、当归、焦艾叶。

加减举例闭经日久,畏寒肢冷甚者,加肉桂、淫羊藿、紫河车、巴戟天;夜尿频数者,加金樱子、补骨脂;子宫发育不良或日渐萎缩者,加紫河车、鹿茸、鹿角胶、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并适时配以桃仁、丹参、芜蔚子;性欲淡漠者,加淫羊藿、仙茅、巴戟天。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或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2.肝肾不足证

症状月经初潮来迟,月经后期量少渐至经闭:或多产、人流后月经量少,渐至闭经,或伴形体渐瘦,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心烦少寐,或阴部干涩,白带量少,舌淡红,少苔,脉沉弱或沉细。

治法补肾养肝,调理冲任。

方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加减举例阴虚火旺,加墨旱莲、女贞子、白芍、知母;潮热盗汗者,加青蒿、鳖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