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比较》李致重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比较》

【作 者】李致重著
【丛书名】丘石中医系列
【页 数】 328
【出版社】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03
【ISBN号】978-7-5377-5856-7
【分 类】中西医学评论
【参考文献】 李致重著. 中西医比较.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3.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西医比较》内容提要:

本书稿以哲学、近代科学的基本原理为前提,回到了中医与西医成熟时期的经典著作、基础理论上,在中西医学本质层面深入比较的基础上,厘正中医学的科学定位。作者认为,如果丢掉了哲学和哲学思想,中医离衰亡就不远了。

《中西医比较》内容试读

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

在全国中医大专院校开设中西医比较这一门课程,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是第一家。1998年我们大学开办中医本科教育之初,当时的奠基教授杨维益先生主持全日制中医教育课程设计。那时,是他将这一课程列人教学计划的。我从2002年学校招收第二届学生开始到现在,连续六年承担着中西医比较课程的主讲。2005年起,中西医比较一课成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三家大学的中医学院共同修读的课程。三家中医学院的学生每年集中在浸会大学听课,现在是第三年了。

一、关于开设中西医比较一课的方法与目的

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至今二十

五年有余。所谓中医科学学,简单地说就是关于中医这一科学发展的科学;而中医软科学,一般来说指的是中医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可以说,我长期以来的研究领域,与中西医比较这一课程的内容十分接近,因为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主要是以东西方历史、文化、哲学、科学的比较为基础,以中西医基础医学的比较为重点的。这正是中西医比较这一课程的着眼点或者立足点。

1.以问题为中心,以启发式、开放性的授课方法为主

中西医比较毕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从开课至今尚无定型的专门教材。为此,我们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以往有一些不同。主要是突出了三个授课特点: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式、开放性。目的是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多动脑筋、多做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了解中医、了解西医、进行

001

比较、把握异同。应该说,这是大学阶段最好的学习方式。

西

所谓以问题为中心的意思是,着重抓住十二个专题,作为这一课程讨

论的主要问题。虽然这一课程至今尚无定型的教材,但是需要学习、讨论比

的内容却很多。这些专题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宏观方面的将

放在总论里来学习、讨论;微观方面的将放在各论部分学习、讨论。课程的内容涉及东西方哲学、科学、历史、文化和中西医药基础理论与临床诊

疗等,所以围绕每一个问题,内容都是很丰富的。表面上看是十二个专

题,但是其中有一些专题,看上去是一些普通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人门常

常忽略的问题或经常出错的问题。另外有一些专题,是需要今后不断强化理解和深化研究的问题。甚至还有一些专题,今后需要许多人长期深人探讨、研究。所以这一课程学习与讨论专题,不是随便、轻易地提出来的这一点,也顺便说明一下。

所谓启发式,因为这一课程涉及的知识领域广、内容多,而教学课时

十分有限,所以只能抓住提纲,讲最主要的内容。而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是尽量将基本观点、概念讲清楚;第二是尽量把思考问题的方法,包括读书学习的方法教给大家;第三是尽量把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以启发学习热情为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对于每一个专题,除了老师作为中心发言人外,更需要同学们课上、课下组织讨论。这叫“教学相长,共同参与,彼此启发”。

所谓开放性,不仅要安排同学们分组相互讨论,而且也有老师课堂答疑。答疑的问题不限于本课程讲授的专题之内的内容,专题之外的哲学科学、历史,以及中西医基础理论、经典医著、临床经验等,只要同学们认为有必要,都可以提出来进行课堂答疑。在讨论与课堂答疑中,鼓励同学们对老师的观点或答疑的具体问题提出质疑和批评。古人说:“学贵质疑”,在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我认为这是最可贵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有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压根儿就没想到要提一些问题,这样的学生,我是不欢迎的。对我来说,大家提问的时候,往往是我的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我表达观点会更直截了当一些,针对性强一些。也许一句话就能够讲

002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

清楚的问题,要在平时由我一个人顺着讲稿讲,可能一个小时也未必能接

中西

触到同学们所关注的问题的症结上。该课程学时安排偏少是我一再要求大家多提问的原因之一。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我的体会是,从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式、开放性这三方面而言,没有

定型的教材,其实比起有定型的教材来,教学效果反而会更好。2005年,

我的《中医复兴论》(繁体字增订版)和《中医形上识》相继出版,从此我们就以这两本书为参考教材。这当然是一个进步,也是中西医比较教学

的收获,这两本书的一些章节,是在这一课程的教学启发下写的。这样一来,不论在专题结构上,还是在学术内容上,都觉得成熟了许多。

另外还有一些灵活的安排:或者针对未能形成共识的难题,下课后安排学生分头查阅资料;或者针对不同人的需要,因人而异地指定一些自我修读的图书。这既是带着问题学习,也是训练自学能力的一种形式。

特别需要一提的是,关于这一果程的期末考试,我们选择了开卷的方式。一直以来,我以为考核大学生的最好方式,是“提问题、判分数”。

一门课讲完了,学生在课程范围内向老师提出若干个问题来,老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深浅,就可以清楚、准确地知道每一个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判定的分数,我以为最真实。这种考试,对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提升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是一种好方式。这一次讲授中西医比较,我们要进行新的尝试。关于考试内容突出了两个方面:其一是最基本的重点概念,希望学生能强化理解、准确掌握;其二是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希望抓住核心、自我表述、鼓励发挥。可以说,考试的本身,也体现了以问为中心、启发式、开放性这三方面的特点。几年来,我觉得每一次讲授中西医比较的过程,同时也是跟大家共同学习的过程。每一年中西医比较的课堂上,都会有不少历届毕业的校友们列席旁听,不少人旁听过两三遍,有几个人旁听过四五遍。这种情况,对于教学相长、共同讨论、启发思维,将会更为有益。

2.关于中西医比较一课讲授前的一些说明

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讲中西医比较这一课,比较是手段,鉴别是目的。通过比较中西医产生的文化、科学背景,比较中西医的

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003

中西

本质属性和特点,最终目的是要在文化、科学多元的现实环境中,真正把握“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中医的科学定位问题清楚了,中西两类医学的相互关系,自然而然也就清楚了。

在我看来,中医是中国哲学和系统科学孕育下的医学科学。这是一句结论性的话,在这里讲这一句话,是想提出一个需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常常会听到质疑中医缺乏现代科学实验方法这样形

的声音。如果我的说法没有原则性错误,那么则应该说中医与现代科学不

并重

属于同一类别的科学。进一步说,我们没有理由质疑中医为什么缺乏现代

科学实验方法。因为哲学和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当然不同,所以两类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比较,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

一。中医是中国哲学和系统科学孕育下的医学科学,更是本课程通过比较,要说明的重点中的重点。假如有人心里着急,一定要提前问到中医的实验是什么?我这里也可以提前说一句,那就是以实践检验为前提的思维实验。因为哲学研究所遵循的就是这样一种实验,所以中医是医学领域里以思维实验为主要方法而形成的学术体系。这些方面,我们也将在以后的内容里逐步加以讨论。这里提到中医与哲学思维关系的意思,是因为大家以往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及相关传统文化接触较少,而在中西医比较一课中所涉及的哲学内容又比较多,所以大家一定要逐步地加强哲学方面的知识积累。鉴于大家以往哲学基础薄弱的原因,我们在讲课中尽量减少引经据典的表述,力争以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先把相关的基本道理讲清楚,为大家以后进一步学习、研究哲学原著,打下一个初步的基础。这一点也是正式讲课之前,需要附带说明的。

常常有人问我说:“这些年你在香港先后讲授过中医‘四大经典’和中医内科学、中国医学史,又开设了中西医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两门新课,另外还有临床带教,你一个人讲了这么多门课,能不能谈谈你有什么感受呢?”我半开玩笑地说:“‘四大经典’我认为最好讲,中医内科学我以为最难讲,而我最爱讲的是中西医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因为当年我们从进入中医大门那一天开始,就把中医经典医著作为学习的重点,以后在

四十多年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手头上也从来没有离开过经典。今天给学生

004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

讲,使我因此得到了重新复习的机会,心里高兴,当然不会感觉到难讲。

中西

而以中医内科学为代表的临床教材,就不同了。除了一部分内容在《伤寒杂病论》、《温病学》里已经讲过之外,主要的问题是这些教材里,把中医

辨证论治的思维原则大大地淡化了,存在着严重经验化的趋势。所以讲过

经典医著之后,照本宣科地再讲内科,总觉得心理上有负担,不愿意那么

讲。至于讲中西医比较和中医哲学导论,前者是通过比较以确立中医的科

学定位,它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医我是谁’;后者是通过中国哲学思想的

学习以了解中医的文化科学背景,它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医‘我是怎么来

的'。一方面有利于我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开启同学们的哲学思维,所以我最爱讲。”

回顾我从事中医学术工作四十五年的经历和感受,令我们困惑最深而且长期解不开的难题,就是“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尤其是今天,与热心中医的下一代年轻人一起讨论共同感到困惑的学术问题,我的内心深处由衷地感到高兴。与此同时,我的心理年龄随着同学们变得年轻了!历史的经验表明,要想做一位好中医,就必须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的理论思维。而磨炼自己理论思维的前提是,必须从中医理论的源头上,真正懂得“中医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我毕竟年过六十了,容易疲倦甚至懒惰,是自然之理。不过,每当讲授中西医比较的时候,我的思维就变得活跃,思考问题也尤其敏捷。今天把这一点个人“隐私”告诉大家,希望我们运用好这一课程短暂、有限的学时,取得我们预期的良好效果。

3.中西医比较的六环节、两核心问题

中西医比较的着眼点,就是我们讲这门课,将从哪里着手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先将这门课的整体结构教给大家。

中西医比较这门课的整体结构,可以用六个环节、两个核心来概括。

六个环节是,现状、历史、科学、定位、关系、使命。其中科学、定位,

是六个环节之中的两个核心。

现状,就是现在的实际状况。前面所提到的中医学术上的科学定位模

糊和下面要提到的中医事业上的种种悖论现象,都是对现状的一些概括。

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005

中西

在对现状的评估上,力求做到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实事求是。这是第一讲讨论的重点。

历史,主要是与中西医产生、发展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历史内

涵的现状,才是有深刻含义的现实。所以,从历史、现状相联系的前提下

认识现实,是中西医比较所把握的视角。这是第二、三讲讨论的重点。

科学,是从人类文化的整体出发,对科学出发点、含义和分类的讨

论,以便在科学的整体框架上,探明中医的位置。这是中西医比较的核心并

之一,将在第四讲讨论。

定位,即中医学的科学定位。有比较,才有鉴别。在理解科学的整体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中医与西医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体系上的比较,来鉴别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特征。这是中西医比较的又一核心,是第五至十讲要讨论的内容。

关系,即建立在中西医科学定位基础上的,中医与西医之间和而不同、共同繁荣、相互配合的医学格局。这将在第十一讲来讨论。

使命,即中医复兴,以及随之而来的人类医学革命,是当代中医和中华民族的共同责任。这是中西医比较的最后一讲,第十二讲要讨论的问题。

4.从历史文化、哲学、科学比较起步

中西医比较从哪里起步呢?首先要从人类历史、文化的比较起步,为我们能够站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高度上,回过头来俯瞰中医和西医打下基础。

人们共同观察事物、讨论事物时,常常会有人说:“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走进深山老林而迷路,眼前尽是树木、荆棘,不知路在何方,不知东西南北。如果能够换一个位置,站到山顶上回头俯瞰让自己迷途的丛林,就豁然明白了。如果我们在中医与西医现成的圈子里讲两者的特点与关系,自然难免迷途之苦。所以要从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从源到流,进行反思和回顾。以居高临下之势,来看中西医的特点与关系,这是我们做中西医比较的立足点。

中医形成于两千多年之前,必然与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特质有着

006第一讲中西医比较的必要性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