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张睿,刘莹艳,祝汉忠,闫宏宇,董传柏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病理学》

【作 者】张睿,刘莹艳,祝汉忠,闫宏宇,董传柏主编
【页 数】 257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16.08
【ISBN号】978-7-5189-1836-2
【分 类】中西医结合-病理学
【参考文献】 张睿,刘莹艳,祝汉忠,闫宏宇,董传柏主编.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6.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内容提要:

模式和中医学模式的迅速发展,给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形成了一个新的医学体系。在此之后,中西医结合医学在防病治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新药、人才培养和机构设置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本书首先介绍了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与病理的关系,经络及气血津液与病理的关系,再介绍了六淫七情所引起的机体的病理变化,最后分别介绍了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的多种临床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本书内容注重实践、实用性强,可满足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需要,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

绪论

配下最初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形

第一节医学

成的。

人类早期医疗知识积累属于起源时期的医学,

医学(Medicine)是处理健康人的生理处于良

一般称为原始医学(Primary Medicine)。原始社会

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门科学,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末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进入文

提高人体健康水平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治疗

明时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及

疾病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

古代中国,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五个主要发源地,

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营养学。当今

不仅创造了各自的文明,而且孕育了各自的医学,

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

即古埃及医学、古巴比伦医学、古印度医学、古

大体系。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研希腊医学及古代中国医学。这一时期的医学,尽究人体健康与外界联系及病理机制的宏观-微观

管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医学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任

顺序不同,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中西医实践

务是相同的,但其社会和文化基础各有特色,使

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形成,必将诞生新的医学一孕育中的医学从这时起就有了各自的风格,并逐人类医学。

渐以古希腊医学为主发展为当今的西方医学,以

医学科学最初属于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但

古代中国医学为主形成了中医学。中医学是世界

是,随着人类历史、社会、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

上唯一经历了数千年发展而延续至今的传统医学。

展,各学科之间已相互交融,医学科学已超出了生命科学的范畴,而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的生物学、

第二节结合医学

物理学、化学、药学、环境科学、工程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宗教学等各个学科。

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并由一系列

关于医学的起源,历代学者有不同的学说。

概念构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每门科学都是运

代表性的观点有:医源于神、医源于圣、医源于

用概念或形成概念,作为科学研究和认识成果的

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源于人类之爱、医食同

概括和总结。学习、运用或研究一门科学,必须

源、医源于经验、医源于劳动等。虽各有所据,

理解、明确其基本概念。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

但各有所偏。因为,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曲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

复杂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

(《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

2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

科、专业目录》),把中西医结合医学设置为二级

三、结合医学的范畴

学科(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引起学术界对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学等概念的定义

各国、各民族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

问题愈加关注。

来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均属于结合医学的范畴。因此,结合医学概念更具实用性、

一、结合医学的概念

兼容性和延展性。另外,任何一门科学,都经历

我国率先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显著成

人类知识的长期积累和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医

果,对全国及全世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思想影响。

学学科确立不久,结合医学研究在世界上还刚刚

在国内,示范性地引导出其他民族医药(如藏医

兴起,前者属于初创阶段,后者尚属于萌芽状态,

药、蒙医药、维医药、傣医药、壮医药、朝鲜族

要实现把全世界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为一体

医药、彝医药等)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临床应用

的新医药学,还需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知识积累。

研究,并出现了藏西医结合、蒙西医结合、维西

因此,结合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都是通向未

医结合、傣西医结合医学等研究趋势,结合医学

来新医学的过渡性概念。

已成为对我国各民族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创造新医学的现阶段的统称。

中西医结合医学

国际上,日本的汉方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

第三节

被称为东方医学、第三医学或结合医学等;印度的印度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被称为印度结合医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事物)的反映;概

学;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

念是人脑思维的形式,是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

法国、德国、英国等国也相继把各自的传统医学

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思维和概

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和应用,称为综合

念与认识活动密切相关。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医学或结合医学。

是以一定的认识形式和思维方式(常识的、科学

各国、各民族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

的、哲学的),从不同层次获得认识内容,从而形

来创造的新医学称谓不同,但其实质内容相同,

成不同层次的认识。如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系统

可统称为结合医学(Integrative Medicine)。

论)、综合与分析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理论思

二、结合医学的定义

维方法等,从不同层次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本质,从而形成了中医学的藏象学说,西医学的细胞病

结合医学是指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传统

理学、分子生物学、人体系统等不同层次的认识

医学与现代医学综合统一起来,而创造的一种

和知识。不同认识层次(常识、科学、哲学)形

新医学。狭义的结合医学是单指某一个国家或

成不同层次的概念,每个层次的相互关联的概念

民族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的新医学

联系于一个概念网络内,形成相应层次的概念

的简称,如中西医结合医学可简称结合医学;

框架。

藏西医结合医学可简称结合医学;日本的汉方

一、中西医结合的概念

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而成的新医学,也可简称结合医学。广义的结合医学包括世界各国、各

中西医结合一词,在不同层次的概念框架中

民族的结合医学。

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指向。常识的、科学的、哲学

因此,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传统医学与现代

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决定于人们

医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在其综合运用中创

对中西医结合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中西医结

造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系

合研究层次(如经验层次、科学层次),决定着对

统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层次,认识层次决定着对中西

类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问题的一门科学。

医结合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在科学实践中,不能

第一章绪论

3

将常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等同于科学层次或哲学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性质

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

(一)常识性质的概念

中西医结合医学既是综合和统一中西医药学

在常识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人们自发地对中

知识,创造新医药学在现阶段客观存在的,且不

西医结合的认识来源于经验,依附于经验表象。

断创新发展的一种医学形态或知识体系,又是中

所以,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是用中西医两种方法

西医药学知识相互渗透、交融、综合而形成的具

治病: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是中药加西药等。这

有创新性的综合体,还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

些认识是对中西医结合的经验性、常识性理解,

论和方法,通过科学研究创造的中西医结合理论

是片面的、现象的、直观的和外部联系的非本质

和方法,防治疾病、促进人类健康的一门新兴

性认识,是仅以经验或体验为内容形成的一种观

医学。

念。从逻辑学角度讲,混淆了中西医结合与中西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分支

医结合治疗方法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科学性质的概念

中西医结合医学分为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

在科学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中西医结合就是

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

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这是

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等。根据

根据对中西医结合本质的理性认识及对中西医药

研究内容不同,可进一步划分更细的分支学科,

学内在联系的本质性认识而形成的科学概念及其

如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可分为中西医结合生理学

内涵。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等。中西

(三)哲学性质的概念

医结合临床医学可分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

在哲学性质的概念框架中,中西医结合是指

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

中西医药学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结构类

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中西医结合眼

似的知识系统的辩证统一,反映的是在哲学层次

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中西医结合皮

对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的理性

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等。其中,中西

认识。

医结合内科学又划分出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

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等。这些均是中西医结合外延化的概念。

实践证明,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不仅可以产生医学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而且在我国已产生了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药理学等

第四节中西医结合病理学

新学科,标志着已形成了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在现阶段有明确内容和相对独立的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是从中西医理论体系中逐

知识体系。

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既有分化意义,又有综合意义

根据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状况,及构成一门

的新学科,主要内容包括中西医结合病因学、发

学科概念的三要素一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研

病学、病机学、病症病理学和治疗病理学。具有

究对象(研究任务),中西医结合医学可定义为综

中医学的鲜明特色,同时结合了西学病理生理学

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

的知识与方法,故在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中占有

互相交叉和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比较特殊的地位。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其重要

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自然与社会)

性将越来越明显。

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和生命问题

病因是指导致人体相对平衡状态紊乱或破坏

的科学。

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学研究对象是引起疾病发生的所有因素(包括原因和条件)。中医学和西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

医学对病原因的认识存在宏观思辨和微观思辨的

构和细胞病变特征所做出的疾病诊断,比临床上

差异,但具有相同的研究对象,而且随着时代变

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等做出的分析性诊断(常

迁、社会进步,人类所处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有多个诊断或可能性诊断)以及利用各种影像

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许多中医学和西医学都未认

(如超声波、X射线、CT、核磁共振等)所做出的

识的新的致病因素,如声光电磁刺激、居室装修

诊断更客观和准确。尽管现代分子生物学诊断方

污染及新的病原微生物等。如果两种医学结合研

法(如PCR、原位杂交等)已逐步应用于医学诊

究,取长补短,必将推动病因学的发展。

断,但迄今为止,病理诊断仍然被视为带有宣判性质的、权威性的诊断。由于病理诊断常通过活

一、病理学

体组织检查(Biopsy)或尸体剖检(Autopsy),来

(一)病理学的概念、性质和任务

回答临床医生不能做出的确切诊断和死亡原因等

病理学(Pathology)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问题,国外将病理医生称之为“医生的医生”。

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

病理诊断也不是绝对权威,更不是万能的

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

也有其固有的主、客观局限性。因此,提高自身

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

技术水平、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相互沟通,对于

病理学既是医学基础学科,又是实践性很强

减少和杜绝漏诊、误诊十分必要。

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也称为诊断病理学(Di-

3.病理学在医学研究中的作用现代病理学

agnostic Patholog罗)或外科病理学(Surgical Pathol-.

吸收了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方法和成果,使病

0)。按研究对象不同,还可分为人体病理学和

理学从器官、细胞水平,深人到亚细胞、蛋白及

实验病理学。病理学诊断常以诊断为目的,从患

基因水平。这不仅使病理学研究更深人,也使病

者或从患者体内获取的器官、组织、细胞或体液

理学研究方法渗透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

为对象,包括尸体剖检、外科病理学和细胞学。

医学和药学等方面。例如,某一基因的改变是否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阐明:①病因学

同时伴随蛋白表达及蛋白功能的异常,是否可以

(Etiolog罗),即疾病发生的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

发生形态学改变;反之,某种形态上的异常是否

系;②发病学(Pathogenesis),即疾病发生、发展

出现某个(些)基因的异常或表达的改变。临床

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③病理变化或病变

医学中一些症状、体征的解释、新病种的发现和

(Pathological Change或Lesion),即在疾病发生发

预防以及敏感药物的筛选、新药物的研制和毒副

展过程中,机体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以及这

作用等,都离不开病理学方面的鉴定和解释。

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的关系—临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床病理联系(Clinical 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病理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材料主要来

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

自患病人体(人体病理材料)和实验动物以及其

(二)病理学的医学地位

他实验材料如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实验病理

1.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解剖学

材料)。

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

1.尸体剖检尸体剖检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疾

是研究和探讨正常机体生理状态下的形态结构、

病的病理改变,明确疾病诊断,查明死亡原因,

功能及代谢的变化规律。病理学是以前述各学科

帮助临床探讨、验证诊断和治疗是否正确、恰当,

知识为基础,研究疾病状态下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以总结经验,提高临床工作质量,而且还能及时

阐明疾病状态下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

发现和确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为防

这些改变与临床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疾病的

治措施提供依据,同时还可通过大量尸检积累常

诊断、转归和结局等临床医学问题。

见病、多发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人体病理材料,为

2.病理学在医学诊断中具有权威性病理诊

研究这些疾病的病理和防治措施,为发展病理学

断是肉眼观测器官的大体改变、镜下观察组织结

做出贡献。尸检是研究疾病的极其重要的方法和

第一章绪论

5

手段,人体病理材料则是研究疾病最宝贵的材料。

(大小、形态、色泽、重量、表面及切面状态、病

2.活体组织检查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

灶特征及坚度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该方

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采

法简便易行,有经验的病理及临床工作者往往能

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称为活

借大体观察而确定或大致确定诊断或病变性质

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这是被广泛采用的检查

(如肿瘤的良恶性等)。

诊断方法。其优点在于组织新鲜,能基本保持病

2.组织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厚约数微米

变的真相,有利于进行组织学、组织化学、细胞

的切片,经不同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其细微

化学及超微结构和组织培养等研究。对临床工作

病变,从而千百倍地提高了肉眼观察的分辨能力,

而言,这种检查方法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

加深了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由于各种疾病和病

出诊断和进行疗效判断。特别是对于诸如性质不

变往往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形态特征,故可

明的肿瘤等疾患,准确而及时的诊断,对治疗和

借助组织学观察来诊断疾病。

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细胞学观察运用采集器采集病变部位脱

3.动物实验应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以在适

落的细胞,或用空针穿刺吸取病变部位的组织、

宜动物身上复制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以便研究

细胞,或由体腔积液中分离所含病变细胞,制成

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任何方式的观察研究。例

细胞学涂片,显微镜检查,了解其病变特征。此

如,可分阶段进行连续取材检查,了解该疾病或

法常用于某些肿瘤(如肺癌、子宫颈癌、乳腺癌

某一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经过。还可利用动物实

等)和其他疾病的早期诊断。但限于取材的局限

验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或其

性和准确性,有时使诊断难免受到一定的限制。

他因素对疾病的疗效和影响。本方法的优点是可

4.超微结构观察运用透射及扫描电子显微

以弥补人体观察的受限和不足,但动物与人体之

镜对组织、细胞及一些病原因子的内部和表面超

间毕竟存在差异,不能将动物实验的结果直接套

微结构进行更细微的观察,从亚细胞(细胞器)

用于人体。

或大分子水平认识和了解细胞的病变。在超微结

4.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将某种组织或单细

构水平上,还能将形态结构改变与功能代谢变化

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加以培养,观察细胞、

联系起来,有利于加深对疾病和病变的认识。

组织病变的发生发展,如肿瘤生长、细胞癌变、

5.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运用具有某种

病毒复制、染色体变异等。也可对其施加诸如射

特异性的、能反映组织和细胞成分化学特性的组

线、药物等外来因子,以观察其对细胞、组织的

织(细胞)化学方法,可以了解组织、细胞内各

影响等。该法的优点是,可以较方便地在体外观

种蛋白质、酶类、核酸、糖原等化学成分的状况,

察研究各种疾病或病变过程,研究施加影响的方

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

法,而且周期短、见效快,节省研究时间。缺点

揭示普通形态学方法所不能观察到的组织、细胞

是,孤立的体外环境毕竟与各部分间互相联系、

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而且在尚未出现形态结构改

互相影响的体内整体环境不同,故不能将研究结

变之前,就能查出其化学成分的变化。随着免疫

果与体内过程等同看待。

学技术的进步,还可运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

(四)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的方法,了解组织、细胞的免疫学性状,对于病

随着学科的发展,病理学的研究手段已远远

理学研究和诊断有很大帮助。

超越了传统的经典的形态观察,采用了许多新方

6.其他放射自显影技术、显微分光技术、

法、新技术,从而使研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深

形态测量(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电镜技术、流

化,但形态学方法(包括改进了的形态学方法)

式细胞仪(FCM)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

仍不失为基本的研究方法。

技术以及分子原位杂交技术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

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之以放大镜、量

技术的陆续问世,使常规病理形态学观察,发展

尺、各种衡器等辅助工具,对检材及其病变性状

到将形态结构改变与组织(细胞)化学变化结合

446

4。。。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

起来进行研究。而且将定性研究发展到对病理改

尽可能采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亦应引

变进行形态和化学成分的定量研究,从而获得了

进到研究中来,把中医学的功能病理学与现代医

更多、更新的信息,加深了疾病研究的深度。

学的形态病理学;把中医病因病机、脏腑、经络寒、热、虚、实、气、血、痰、湿、饮等病理学

二、中西医结合病理学

说与西医的病理生理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一)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思路

(三)中西医结合病机研究

中医病理学理论主要来源于对人体疾病过程

中西医结合病机研究主要是按照中医病机的

的直觉领悟和描述,经历代医学家验证和发展,

概念和各种具体病症的病机理论,根据西医有关

其观察描述细致入微。因此,中医病理学从临床

认识和实验研究方法,予以解释、证实,并在证

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比较深刻。由于历史条件限

实过程中开拓理论视野。研究工作多是与病因研

制,其观察方法比较简单,直接依靠人的感觉器

究和实验研究交织,有待进一步分化为中西医结

官,因此,只能是直觉的、宏观的、整体的、表

合病机学。

象的和定性的

病机之说来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审察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谨守病机,各司其

继承和发扬中医临床直觉领悟的特色,并采用现

属,即著名的病机十九条”。《黄帝内经》各篇都

代病理生理学方法,对传统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

涉及病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饮食劳倦

关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系统整理、逻

伤脾、肺病者喘息鼻张”。

辑论证,以现代科学精确而客观的实验结果为基

病机包含两个意义:一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机

础,提出新概念,形成新理论,发展新规律,创

变,即疾病本身的变化;二是观察疾病变化的机

立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

理,通过综合、归纳、分析找出其中关键所在,

(二)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方法

在临床上正确地诊断和治疗。中医学病机是据证

1.文献整理中医病因病机学的文献资料丰

求因的范例,审病论治的准则,但也常与病因共

富,但争论颇多。中医理论中有些概念与术语不

同论述而通称病因病机。各种病具体病机不同,

确切,含义不明确,用法不统一,易产生混淆。

但其共性不外是阴阳不调、正邪相争、升降失常

元代医学家朱丹溪的“阳长有余”和明代医学家

三端,三种因素引起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

张景岳的“阳非有余”之争,就是由于概念不统

变化而为病。

一引起的。所以,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可以总

1,苦寒伤脾胃的病机研究根据苦寒伐胃、

结中医病理学的特点及中西医病理生理学的差异

损伤脾胃、过量和长期服用苦寒药可伤元气的道

等,为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理,选用苦寒药大黄作致虚因素,选用影响自主方法。

神经系统及其介质的药物利舍平作为致虚因素,

2.临床观察临床细致观察是中医学的特点

在实验动物上均能较满意的地复制出一系列类似

与优点,这种宏观整体观察方法到目前为止也是

临床脾虚证的症状,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反证,

不可取代的,即使将来“证”的动物模型问题完

亦可得到一定的效果。

全解决了,但动物与人体依然存在差异,医学实

目前,模拟证的方法多有不同,如选用中药

践必须立足于人。所以,中西医结合病理学研究,

大黄、番泻叶,低蛋白饮食,饥饱失常,过劳,

必须以临床观察为主、实验研究为辅相结合的

或使用某些药物如利舍平造成中枢促胃动物质及

方法。

促营养物质的耗竭,均可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

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应是对患者的无损伤

现一系列脾虚的症候,其作用机理与临床脾虚证

性实验测试、死亡后的病理解剖学检查及“证”

的机理基本相同。鉴于实验动物与人并不完全一

的动物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现代科学研究的成功

致,使用大黄作致虚因素,虽能模拟出类似人类

经验都应借鉴,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方法应

脾虚的症状,但由于动物种属差异,给药途径、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