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正骨疗伤法》陈新宇,王春英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正骨疗伤法》

【作 者】陈新宇,王春英编
【页 数】 257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1.06
【ISBN号】978-7-5727-0142-9
【价 格】48.00
【分 类】正骨疗法
【参考文献】 陈新宇,王春英编. 中医正骨疗伤法.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正骨疗伤法》内容提要: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骨伤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日益深入,临床治疗康复新方法层出不穷。该书作者在广泛参考国内外骨伤科最新资料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骨伤科临床经验撰写了此书。全书共分六章,着重介绍了骨科常见创伤与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正骨治疗和康复,还突出介绍了近年来一些新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在骨科临床上应用。本书还结合作者的临床,介绍了有关成功案例。其内容丰富,文字简练、实用性强。本书的出版对国内临床中医正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医正骨疗伤法》内容试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正骨的历史渊源

中医正骨学,同中医学其他各科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已懂得利用自然界的动植物或矿物粉外敷包扎处理伤口,中医骨伤科学的雏形开始出现。先秦时代,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中医骨伤科学得以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内服汤液以及砭石、骨针等专门的外科工具,骨伤病的命名和治疗方法也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该书记载了全身主要骨骼、关节和某些伤病的情况,成为后世骨伤科赖以发展的基础。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145一208年)使用麻沸散作为麻醉剂为患者施行死骨剔除术,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创立了五禽戏,用于伤科患者的后期功能康复锻炼。

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泥疗法和蜡疗法的先例,这两种物理疗法在临床上至今仍被广泛应用。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首次介绍了骨折固定的方法和开放性创口的处理方法。

隋唐时期,中医骨伤科学疾病诊断及治疗学基本形成,这一

。1…

中医正骨疗伤法

时期出现了《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等著作,其中《诸病源候论》对骨折创伤及其并发症的病源和证候有较深入的论述,对骨折的处理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治疗方法。唐代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第一部创伤骨科专著,该书阐述了骨折的十四步治疗方法,主要是清创、复位、外固定和外敷药物,对后世骨伤科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宋代,中医骨伤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民间已出现有专门接骨的骨伤科医生。王怀隐等编著《太平圣惠方》,专列“折伤门”“金疮门”,倡导用柳木夹板固定骨折,对骨折提出了“补精骨、益精髓、通血脉”的治疗思想。张杲在《医说》中记载有切除死骨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发骨髓炎的成功案例。《夷坚志》记载了在颌部施行类似异体植骨术的病例。《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其中记载了不少检查外伤的方法。

元代,由于战争频发,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尤为迅速。危亦林首创脊柱屈曲型骨折采用两踝悬吊过伸复位法。李仲南著《永类钤方》首创过伸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脊柱屈曲型骨折,书中记载:“凡腰骨损断,先用门扉一片,放斜一头,令患人覆眠,以手捏住,下用三人拽伸,医以手按损处三时久。”此外,李仲南还提出“有无黏膝”体征作为髋关节前后脱位的鉴别,至今仍有临床意义。

明代,中医骨伤科不但继承了前人的经验,而且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如薛己所著《正体类要》序文中提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的论点,阐明和强调了伤科疾病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治疗上重视内治外治相结合。《金疮秘传禁方》记载了借助骨擦音检查骨折的方法。

清代,中医骨伤科医家在总结前人治疗骨伤疾病经验的方面,有突出的贡献。清代吴谦等编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

·2·

第一章绪论

旨》中在骨折的治疗方面总结出了“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种正骨方法,至今仍是手法复位的精髓所在。书中更论及使用竹帘、杉篱、腰柱、通木、抱膝圈等各种外固定器材,该书中骨折的治疗观点和方法与蔺道人、危亦林是一脉相承。钱秀昌所著《伤科补要》序文中,有杨木接骨的记载,这是利用人工假体植入体内治疗骨缺损的一种尝试。赵濂著《伤科大成》系统论述了各种损伤证治,并附有很多治验的病案。

第二节中医正骨的发展现状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术的禁锢导致故步自封。中医正骨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的方针政策,全国掀起中医正骨传承的热潮。简便实用且成本低的疗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传承发展。其中有些有文献记载,有些只在民间口耳相传得以延续。著名的骨科专家有四川的杜自明,北京的冯天有、刘寿山,上海的石筱山,福建的林如高,黑龙江的陈占魁,河南的郭春园,山东的梁铁民等。我国著名的骨伤科大师方先之、尚天裕等编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出版,为骨伤科正骨术的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我国骨伤科医院已对开放性骨折感染,采用中药外敷创面,促进骨面肉芽生长,使愈合后瘢痕柔软,功能良好;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垫枕练功治疗,疗效良好;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采用手法折骨,然后按新鲜骨折处理,获得满意疗效;骨折整复器械和固定器械也有了进一步改进和创新。80年代以后,各地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慢性疾病,广泛地采

·3

中医正骨疗伤法

用手法、牵引、中药离子导入和中药内服、外敷等综合疗法,效果较好。90年代以来,在运用中药治疗骨坏死、骨质疏松症等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方面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相互渗透,高新技术在骨伤科领域中

的推广应用,为骨伤科的深人研究和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除X

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放射性

核素显像等常规性检查手段外,目前,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组织内压测定技术及关节镜等显微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代骨科日新月异的诊疗技术为骨科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也为骨伤科正骨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中医正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种复合,如同临证处方用药一样,君臣佐使,医者根据患者骨折或脱位情况,选择有主次的动作协调配合进行治疗。我们作为后人,一定要珍视前辈们在中医正骨发展方面付出的无数心血,勤奋不懈,潜心钻研,积极开展临床研究,不断创新治疗方法,并将其发扬光大,不断培养新的继承人。

·4

第二章骨折概论

在外观或影像学上骨或骨小梁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时称为骨折。骨折的概念,我国古代医家很早就有所认识,甲骨文已有“疾骨”“疾胫”“疾肘”等病名;《周礼·天官》记载了“折疡”;《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记载了“折脊”;汉代马王堆出土的医籍中也有“折骨”的记载。骨折这一病名出自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

第一节骨折的病因病机

一、骨折的病因

(一)外因

外因是骨折发生的主要因素。多为跌仆、堕坠、碰撞、扭挫、负重、压扎、打击、摔掷、金刃、火器等暴力作用于骨骼而造成。兹分述如下:

1.直接暴力

骨折多发生在与暴力直接接触部位,如打、压、撞击和枪伤等,常引起横形骨折(截断)或粉碎性骨折(碎断),在骨折部周围软组织常有较严重的损伤。如为开放性骨折,多因打击物由

.5·

中医正骨疗伤法

外向内或持续外力致骨折端由内向外切割肌肤。刺穿而致皮开肉绽,经脉伤损,常兼有创伤血证,由于不洁之物及致病细菌侵入创口,易发生感染。

2.间接暴力

身体某部遭受撞击、摔跌、扭挫等暴力通过杠杆力或螺旋力作用而将暴力向其他处传导,使远离接触暴力处的骨质薄弱部位发生骨折,一般骨折局部软组织损伤较轻,常引起斜形骨折(斜断)、螺旋形骨折(拧断),骨折若发生在前臂或小腿有两骨并列处,两骨的骨折部位多不在同一平面上。

3.肌肉牵拉

由于肌肉强烈收缩而产生较大的牵拉力,如投掷运动可发生肱骨下1/3段螺旋形骨折。跪跌时,股四头肌强烈收缩可以引起髌骨骨折。猛力伸展肘关节,肱三头肌强烈收缩可以产生尺骨鹰嘴骨折等。

4.持续劳损

长期反复、持续的直接或间接暴力,集中在骨骼的一定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叫作疲劳骨折,如长途跋涉或远距离的持续跑步可发生第2、第3跖骨骨折,或腓骨中下1/3疲劳骨折。

(二)内因

损伤内因是指引起人体损伤的内在因素。损伤主要是由于外力伤害等外在因素所致,但也有各种不同的内在因素和一定的发病规律,如与年龄、体质、局部解剖结构等内在因素关系十分密切。《素问·评热病论篇》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说明大部分外界致病因素只有在机体虚弱的情况下,才能伤害人体。因此,我们不仅重视损伤外因的作用,而且强调内因在发病学上的重要作用。但是当外来暴力比较大,超越了人体防御力量或耐受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