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治疑难杂病》黄福忠编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诊治疑难杂病》

【作 者】黄福忠编著
【页 数】 496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09
【ISBN号】978-7-5364-9584-5
【分 类】疑难病-中医治疗法
【参考文献】 黄福忠编著. 中医诊治疑难杂病.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诊治疑难杂病》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名医,四川省自贡市首届名中医,主任中医师黄福忠、黄福发等在杏林辛勤耕耘五十余年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疑难杂症的的心血结晶。本书内容翔实,知识面广,学术性专,可读性强,可供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和中医药院校师生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中医诊治疑难杂病》内容试读

”绪副言

绪言

疑难病俗称“疑难杂症”。疑者,不易断定也;难者,不易做到也。所谓疑难病者,惑人眼目,闭塞思维,病情复杂,变化多端,治疗手段少,方药疗效差是也。

疑难杂病,自古有之,形成之因,失治、误治、坏证、逆证等,还有“不治”之警语,有辨证之苦恼,论治之尴尬。

疑难杂病之“难”有五:一是疑难杂病的范围广泛,涉及临床各科,并非单指某病某证;二是概念比较模糊,病情错综复杂,难免有令人疑惑之感:三是疑难杂病的认定,带有

一定的主观性,缺乏诊断标准,难以达成共识:四是疑难杂病的治疗效果,还很难有统一的疗效标准;五是疑难杂病在临床上存在病情复杂、病因不明,或多因复合、多病同见、寒热并见、虚实难辨、真假难分的特点,而且变化多端。医者要面对现实,疑难杂病是中医药学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

疑难杂病为多系统病变,形体一精神一心理,相互影响:内外环境、致病因素、长期侵蚀人体,病因多端,病情复杂。

明·张介宾著《病家两要说》说: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延医,而贵于能延真医。夫天下事,我能之,人亦能之,非难事也;天下病,我能愈之,人亦能愈之,非难病也。惟其事之难也,斯非常人之可知;病之难也,斯非常医所能疗。故必有非常之人,而后可为非常之事;必有非常之医,而后可疗非常之病。第以医之高下,殊有相悬”“又若病家之要,虽在择医,然而择医非难也;而难于任医,任医非难也,而难于临事不惑,确有主持,而不致朱紫混淆者之为更难也。夫任医如任将,皆安危之所关。

其意思是说:医生不贵在能治好一般的病,而是贵在能治好疑难的病:病家不贵在能请到医生,而贵在能请到真正的医生。天下的事情,我能做,别人也能做,那就不是什么难事:天下的病,我能治好它,别人也能治好它,那就不是什么疑难的病。只有那种事情很难办,那才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那种病很难治,才不是一般医生所能治疗的。所以,一定要有不平常的人,然后才可以做不平常的事情:一定要有不平常的医生,然后才可以治不平常的病。这只是因为医生的高明与低下,相差很远的缘故。又如病家的要事,虽然选择医生是不难的,难在任用医生;任用医生也并不难,难在遇事不迷惑,确实有自己的主张,而不引起以假乱真,优劣莫辨,则是更难了。任用医生如同任用将领一样,都是关系到安危成败的事情。

.1

中医诊治疑难杂病

《论语·卫灵公》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纵览历代中医名贤,不乏治疗疑难杂病的高手,且多为经方大家。皆因《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治疑难杂病的专著,仲景学说乃疑难杂病研究的理论渊源,经方则是攻克疑难杂病之利器。

发展中医药事业,重视疑难杂病的研究,创新疑难杂病诊治方法,治疗疑难杂病古方今用,古方活用,为众多的疑难杂病患者解除痛苦,总结中医药治疗疑难杂病的经验,体现中医诊治疑难杂病的优势,尤其是治疗疑难病取得令人瞩目的疗效,则正是中医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

励志博学,厚德精医:大医精诚,至精至微。大道至简,持简驭繁,诊治疑难,必须遵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和《伤寒论》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还要遵循《素问·示从容论》说:比异别类、循法守度的法则;达到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目的。这些都是古人诊治疑难杂症的理念与规矩。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传承发展,开拓创新。历代名医虽各有临证特色与专擅,但亦有难度。明·虞抟《医学正传》说:夫医之为道,民命死生所系。清·程芝田《医约》说:百艺之中,惟医最难。何以难也?唯莫难于辨证用药。清·陶承熹《惠直堂经验方》说:处方之要,在于神明变化。学习名医医案,从辨证、治法、方药之中吸取古代名医经验是必不可少的。清·尤怡《医学读书记》说:盖未有不师古而有济于今者…谈的是“师古”的重要性,但古方今病,不尽相同,故师古而不泥于古,创新而不离其宗。攻克疑难杂病,保障人民健康。

·2·

中医诊治疑难杂病

疑难杂病的病因病机与发病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是在整体观念思想指导下,及“审证求因”的方法加以认识和分类的。凡是可以导致人体相对平衡状态紊乱,使人体固体物质和液态物质变性坏死、异常增生,甚至恶变,以致产生有形之病理产物,都称为病因。

病因中贯穿着两个基本观点:其一,是病因的辩证观,事物的相对性,主要是说病因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同一因素具有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这种二重性。例如: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六气反常成为致病的原因和条件,称为“六淫”。其二,是动态病因观,事物可变性,主要是说病因可以随着条件的变更而发生变化。例如:六淫、饮食所伤、七情内伤、物理、化学所伤等可以作为原始致病因素(指导致发病的最初原因)对机体发生致病作用,产生病理性损害,并在不同的体质条件、医药条件下,在病理过程中发生不同的病理变化,如产生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形成内风、风寒、内湿、内燥、内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内生五邪”与异常情志又可以作为新的病因,产生其他的病理变化,出现新的病证。如:继发性的肿瘤、转移性的肿瘤。因而可以把它们视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即是在疾病因果转化中产生的病因。现对各种病因论述如下:

一、外感六淫

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具体言之,它一般有着两种内涵:其一,是指致病的气候条件。当气候变化异常,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热、气候变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日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超过了机体调节适应限度,便会导致外邪侵人,影响脏腑经络功能,阻碍气血运行和津液输布,致使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积久而导致肿瘤等疾病的发生。《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人于肠胃…日以成积。从《内经》时代,已认识到积之形成是感受寒邪所致。《灵枢·九针论》说: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灵枢·刺节真邪篇》说: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邪气居其间而不反,为筋瘤…为肠瘤…为昔瘤…为骨疽…为肉疽。《诸病源候论》中多处论及六淫致肿瘤的形成,六淫邪气侵及人体,客于经络,扰及气血,使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日久成积,变生肿块。或为息肉,或为恶核,或为疽、瘤等坚硬如石,积久不消之肿瘤。因此,六淫邪气在发病中是外界主要的致病因素。

发病亦不例外。正气,即真气,是人体生命机能的总称。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中医学虽然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也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作

·4

第一篇理论探讨

用,在一定的条件下,邪盛正虚,则邪气可能起主导作用。

总之,邪气侵入机体,正气必然起而抗之。如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则病难以侵入,或侵入后被正气击退,则机体就不会产生病理反应,即不发病;反之,如正气虚弱或邪气偏盛,均可导致正不胜邪,从而使脏腑阴阳、气血津液失调,气机逆乱而发生疾病。所以发病与否,也取决于正邪斗争的胜负。

二、体质与发病

体质,是人体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谢、机能与结构上的

一种特性,会影响人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与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及机体对疾病的反应性密切相关。人的体质强壮与否和发病有着重要的关系。体质强壮则脏腑功能活动旺盛,气、血、津液充足,正气旺盛则不易发病。影响体质强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中医学十分重视“禀赋”,十分重视先天因素对体质强弱的影响。《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禀赋不足,体质多虚:禀赋充足的,体质多壮实。后天体质强弱的影响更不能忽视,而且后天因素包括的范围更广:如饮食营养、体育锻炼、生活习惯、行为修养(包括烟酒嗜好、房事不节、身心摄养等)及年龄、环境因素都是相当重要的,都会影响体质,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三、精神情志状态与发病

人体的精神、情志、心理因素与发病机制紧密联系,系统地、全面地分析人体的发病原因,所以“形(指人体的物质结构)神(指人体的精神、神志、心理活动)合一”的观,点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

精神神志的变化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暴发性的变化,另一种是持续性的状态,这两种状态都可以致病,也会促使癌症的发生、发展。急性的特发性情志变化可以引起发病,慢性的持续情志变化同样与发病密切关联,《灵枢·口问》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

六腑皆摇,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说: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及其既甚,则上连肺胃,而为咳喘、为失血、为隔噎…临床实践证明:“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状态的持续,会导致气机郁滞或逆乱,造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四、自然环境与发病

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认识是中医学的又一个基本观点,《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中医学强调疾病的发生还与人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相关联,生活环境与疾病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疾病的形成,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蛊候》说:是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随着工业的发展,有毒气体和粉尘排入大气中,使大气环境的污染相当严重,诱发了多种疾病,呼吸系统和五官癌肿的发病

·5

中医诊治疑难杂病

率亦有所升高,而随着生活环境治理和质量的改善,部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会有所下降

五、社会环境与发病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疾病的发生除了前面讨论的自然环境以外,亦必定与人们的社会环境有关。人们的地位变化、经济状况的改善,个人在社会上的得失荣辱,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发病有关。社会境遇对人类疾病发生的重要影响日益为医学界所重视,据有关统计,人类疾病的50%~80%与精神失调有关,而精神失调往往又与社会境遇因素有较大的关联。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由于劳动保护条件不够,而造成的职业性危害而发病。如从事印刷、铸字、油漆、铅和采矿、冶炼,以及粮食仓库保管员等均可因防护条件不够引起发病。

此外,社会安全、文化环境和风俗习惯与发病都有着直接关系。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有嗜烟、酗酒习惯的人群,肺癌和肝癌的发病率较高。

疑难杂病病机辨证体系

病机辨证是以论治疾病病机为主体制定辨治方案,其内容以病机辨证的基本要素为条目,列有辨证、病位、病性、病势演变、治法、方药范例、加减、临证备要诸项。

构建中医病机辨证体系是临床的需求,辨证是中医学的灵魂,是取得疗效的关键。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而辨证是中医学的灵魂,取得疗效的关键。辨证体系的形成始于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历代医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依据临床实际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视角、层次逐渐发展和完善的。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病因辨证等,不同的辨证方法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特点,并相互补充。

近来中医学所面对的临床问题已有显著变化,由于疾病和证候的复杂多样,加之医者水平、学术流派等影响,对同一疾病的辨证方法和辨证分型各有不同,致使证候分类繁多,无法统一,容易机械、僵化,未能充分体现中医辨证的“圆机活法”和个体化治疗的特色与优势。因此,应重视在传承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谋求理论创新,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吾师刘方洲先生诊治疑难杂病,特别重视病机辨证,并撰写有《处方用药必须根据病机变化》

一文,以《黄帝内经》中病机十条和《伤寒杂病论》六经及脏腑经络辨证为依据,指导临床实践。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