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李建真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

【作 者】李建真主编
【页 数】 304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03
【ISBN号】978-7-5578-4593-3
【价 格】80.00
【分 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治疗法
【参考文献】 李建真主编. 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3.

图书目录:

《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内容提要:

本书广泛收集了古今中外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的文献资料,结合作者多年临床诊治经验,对肺的生理特性和呼吸病的辨证论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重点突出了中医诊治与预防调理的方法。

《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内容试读

第一章肺病证

第一章肺病证

第一节感冒

感冒为临床常见病证,其病名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主要是感受外界六淫邪气而发,临床上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喷嚏等为主证。感冒亦称伤风、冒风。

【疾病诊断】

感冒多为病毒感染所致。一般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1.普通感冒其病源为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其诊断要点为:①起病较急,全身症状有发热、恶寒、全身酸痛、乏力、纳减等;局部症状有打喷嚏、鼻塞、流涕、咽部干痒、疼痛,声音嘶哑,或咳嗽等。②临床上许多感染性疾患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等急性传染性疾病初期可有类似症状,要注意鉴别。

2.流行性感冒其病源为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病毒抗原性变异频繁,常引起暴发或大流行。其诊断要点为:①起病急,局部症状一般较轻,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有高热、畏寒。全身酸痛、头痛、乏力。可伴有咳嗽,咳痰。尚可见到以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为主的流行性感冒。个别病人可并发支气管炎、细菌性肺炎、副鼻窦炎、中耳炎、及单纯性疱疹等。②要注意与流行性脑膜炎及麻疹等急性传染病早期相鉴别。脑膜炎往往伴有皮肤瘀点及脑膜刺激征。流行性感冒中医亦称为时行感冒。

病毒性感冒,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正常。

3.鼻炎包括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等。

急性鼻炎,包括急性鼻窦炎,初期周身不适,恶寒或轻微发热,鼻腔干燥,鼻塞,打喷嚏。病情进一步发展,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升高,鼻涕由清稀转为稠脓而黄,说话有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头痛等。鼻腔检查鼻黏膜充血、水肿,有脓性分泌物。

过敏性鼻炎,发病较急,消失也快。多清水样鼻涕,喷嚏连连,鼻塞。多无全身症状。对异物刺激敏感。

慢性鼻炎又分单纯性鼻炎及慢性肥厚性鼻炎。急性鼻炎屡发不愈,或因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鼻中隔弯曲及慢性刺激因素如长期粉尘、有害气体等诱发。慢性单纯性鼻炎间歇性鼻塞,常左右交替,下鼻甲黏膜充血肿胀,表面光滑,质地柔软,用麻黄素滴鼻鼻塞症状可立即缓解。慢性肥厚性鼻炎,鼻塞重,可持续性鼻塞,通气不畅,下鼻甲肥大,质地坚实,对麻黄素收缩反应弱。

萎缩性鼻炎,发展缓慢,鼻腔干燥或阻塞感。由于鼻腔黏膜分泌腺萎缩,广附脓痂不易排出。嗅觉减退或丧失,伴有鼻根部紧束感,头昏、头痛。如有臭鼻杆菌感染,可患臭鼻症,有腥臭气。萎缩性鼻炎有的属继发性,如鼻腔手术、鼻中隔过度弯曲、鼻麻风等可引发萎缩性胃炎。

2

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

鼻窦炎,包括急性鼻窦炎及慢性鼻窦炎。鼻窦分上颌窦、筛窦和额窦。急性鼻窦炎发病后,症状逐渐加重,鼻涕呈黏液脓性,鼻塞,嗅觉减退,伴有明显的头痛和局部疼痛,以急性颌窦炎较多见。急性鼻窦炎屡次发作不能治愈,可转为慢性。上颌窦炎以额部、太阳穴处头痛为主,上午轻,下午重。中鼻道分泌有脓:筛窦炎以额部和枕部头痛为主,呈持续性钝痛,眼球移动痛,眼内眦处或眼球后方疼痛、压痛,或眼内眦肿胀。慢性鼻窦炎的主要症状是头痛、流脓涕和鼻塞,可伴有头胀、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等症状。

4.扁桃体炎包括急性扁桃体炎和慢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起病急,发热(体温可在39一40℃),头痛,倦怠,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有明显的咽喉疼痛,吞咽时疼痛加重,咽部灼热感,可有反射性耳痛。检查咽峡及扁桃体极度充血,扁桃体发红肿大,可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

慢性扁桃体炎,有咽痛发作或急性扁桃体炎病史。咽部不适或咽部异物感,检查可见扁桃体肿大、充血。扁桃体肿甚时,可鼻通气不畅,夜间张口呼吸,打鼾。

5.咽炎包括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

急性咽炎为咽黏膜的急性炎症。咽部淋巴组织也常同时发炎,常并发急性扁桃体炎。其发病急,咽部干、痒、疼痛,灼热感,吞咽不适。咽部分泌物多,多干咳,或声音嘶哑。咽部弥漫性潮红。

慢性咽炎是咽黏膜、淋巴组织、黏液腺的慢性炎症,是咽部常见病,好发于中年人。咽部经常干、痒,有异物感。说话太多、气候变化或饮酒、吸烟、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时可加重。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疱。咽反射敏感,如晨起刷牙时易恶心作呕。

鼻炎、咽炎常称为上呼吸道感染。除以上外,还有急慢性喉炎、咽部脓肿等。慢性上呼吸道炎症,容易诱发急性炎症而出现感冒症候。

【辨证治疗】

感冒多有受风受凉的病史。在气候突然变化时发病率较高。时行感冒多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症候多相类似。感冒以实证为主,或虚实夹杂。

1.风寒感冒鼻塞,鼻痒,流清涕,或伴有咳嗽,痰清稀。甚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舌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病人多有受凉病史。治疗原则:疏风解表、宣肺散寒。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0克,防风10克,柴胡15克,前胡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桔梗15克,川芎10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如恶寒重,无汗,头痛身痛者,为风寒郁闭肌表,可用麻黄汤发汗,疏散风寒。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如头重如裹,肢体酸楚或重痛,为风寒挟湿,可用羌活胜湿汤。

2.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或汗出,鼻塞涕浊,咳黄痰,口干,咽喉疼痛,咽红,扁桃体红肿,脉浮数,苔黄。治则:疏风清热解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荆芥10克,牛蒡子10克,淡豆豉10克,薄荷10克,淡竹叶10克,桔梗15克,生甘草10克,芦根10克。水煎服。

风热感冒轻证,咳嗽,眼红眼干,流泪可用桑菊饮。发热喘咳者,可用银翘散加麻杏石甘汤。

3.暑湿感冒微恶风寒,发热,汗少,肢体酸楚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口渴不欲饮,胸脘痞闷,泛恶,小便黄赤,大便或溏,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则: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味:香薷10克,厚朴10克,扁豆花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藿香10克,水煎服。暑热偏盛时,可加青蒿10克,黄连10克,山栀10克。里湿偏盛,可加薏苡仁15克,白蔻仁10克、杏仁10克。小便黄赤明显者,可加淡竹叶10克、赤茯苓10克。

4.气虚感冒恶寒发热,或低热,但觉时时形寒,常自汗出,鼻塞头痛,咳嗽,痰白,乏力气短,苔白,脉浮

第一章肺病证

3

无力。益气解表,调和营卫。参苏饮加减:党参10克,苏叶10克,葛根15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橘红10克,甘草6克,木香10克,枳壳10克,生姜5克,大枣10枚。水煎服。

肺气亏虚,容易感冒者,宜常服玉屏风散,黄芪120克,炒白术60克、防风60克,共为细末制水丸,每服5克,一日三次。

5.阳虚感冒易感冒,感冒后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无汗或自汗,汗后恶寒加重,头痛,骨节酸痛,四肢寒冷,面色觥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则:助阳解表。方用再造散:黄芪10克,人参10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熟附子10克,细辛3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川芎10克,大枣10枚,生姜5克,水煎服。或用前10味药做成水丸,一次5克,一日三次,温开水送服。

6.血虚感冒身热恶寒,头痛,无汗或自汗,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浮而无力,或脉象结代。治则:养血解表。方用葱白七味饮:葱白连根三棵,葛根15克,豆豉10克,麦冬15克,干地黄15克,生姜5克。可加当归10克,水煎服。

7.阴虚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寐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咳痰带血丝。舌质红,脉细数。治则:滋阴解表。方用加减葳蕤汤化裁:玉竹10克,白薇10克,桔梗10克,豆豉10克,薄荷10克,甘草10克,葱白三根,大枣10个,水煎服。可加麦冬15克。

大病久病之后,如虚劳病,反复感冒者,可用《金匮》薯蓣丸,健脾益气、滋阴养血、祛风邪,宜常服。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正气卫外能力,避免受凉,可预防感冒发生。

【论治集锦】

《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人,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

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吹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竹叶汤方:竹叶

一把,葛根三两,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上十味,以水

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

《诸病源候论·风热候》:“风热之气,先从皮毛人于肺也。…其状使人恶风寒战,目欲脱,涕唾出,…有青黄脓涕。”

《诸病源候论·时气令不相染易候》:“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伤风证治》提出:足太阳膀胱经伤风,治之宜桂枝汤;足阳明胃经伤风,治之宜杏子汤:足少阳胆经伤风,治之宜柴胡加桂汤:足太阴脾经伤风,治之宜桂枝芍药汤:足少阴肾经伤风,治之宜桂附汤:足厥阴肝经伤风,治之宜八物汤。首次提出伤风之名。

《仁斋直指方·诸风》在论述参苏饮时:“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首次提出“感冒”二字。

《丹溪心法·中寒附录》:“初有感冒等轻证,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

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

剂散之。”提出治感冒辛温、辛凉两大法则

《景岳全书·卷十一·伤风》:“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止犯皮毛即为伤风。”

《类证治裁·伤风》:“其症恶风有汗,脉浮,头痛,鼻塞声重,咳嗽痰多,或憎寒发热,惟其人卫气有疏密,感冒有浅深,故见症有轻重。…凡体实者,春夏治以辛凉,秋冬治以辛温,解其肌表,风从汗散。体虚者,固其卫气,兼解风邪。…如初起风兼寒,宜辛温发表。郁久成热,又宜辛凉疏解。忌初用寒凉,致外邪不得疏散,郁热不得发越,重伤肺气也。”

《证治汇补·伤风》:“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人,病反增刷也。”

《医学心悟·论汗法》:“汗者,散也。…风寒初客于人也,头痛发热而恶寒,鼻塞声重而体痛,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

《临证指南医案·风》:“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日风寒,兼暑则日暑风,兼湿日风湿,兼燥日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日百病之长也。”

《温病条辨·上焦篇》:“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蒲辅周医疗经验·感冒》:“四季感冒咳嗽方是根据患者阳虚体质,春日用杏苏散出入,夏日用二陈汤加味,秋日用参苏饮加减,冬日用小青龙汤化裁。”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施今墨》:“施治疗外感病强调分清表里,‘表证不可只知发汗,初应注意清里’。应在清解二字上仔细推敲。故创七清三解(即清里与解表药味之比例为七比三)、五清五解、三清

三解诸法。”

(沈彬诚》

第二节咳嗽

咳嗽是由外感或内伤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失常而上逆的一种疾患。有声无痰者称为咳或干咳,有痰无声者谓之嗽,既有痰也有声者,称为咳嗽,临床上两者难以截然划分,故一般通称咳嗽。

【疾病诊断】

咳嗽本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能将呼吸道内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体外。长期反复咳嗽多为病理性,提示呼吸道有器质性病变存在。

1.急性咽炎咳嗽常为刺激性干咳。咽部干、痒,灼热感,异物感,时咽痛,咽部分泌物多,稠厚,附于咽壁,常有“吭”、“咯”声,说话多时声音嘶哑。咽黏膜普遍充血,咽后壁血管扩张,淋巴滤泡增生。可伴有扁桃体肿大。常有咽侧索淋巴组织增生。

2.急性喉炎哮吼样咳嗽,有时伴有高烧,常在夜间突然憋醒,伴有吸气时喉喘鸣,呼吸困难。喉镜检查:喉充血,声带肿胀,有黏液性分泌物,喉腔狭小。

3慢性咽炎刺激性干咳,咽喉干燥,声音嘶哑,尤其讲话过多、疲劳后明显。喉镜检查:喉黏膜充血,声带充血、增厚等

4.咽喉结核早期干咳或轻度声嘶,往往下午或晚上加重。咽颊苍白、水肿。后期持久性严重咳嗽,咽

第一章肺病证

喉部位疼痛,吞咽痛,声嘶逐渐加重。活检可确诊。

5.急性支气管炎先有鼻塞、流涕、咽痛、发热、恶寒等上感症状。开始干咳,伴胸骨下刺痒而闷痛,过

1一2天后有痰,初为黏液,后为黏液脓性,可伴有血丝。胸部听诊呼吸音粗糙,并有干、湿性啰音。X线检

查大多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6.慢性支气管炎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慢性咳嗽或咳痰,一年中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出现二年以上。咳痰多为大量黏液泡沫痰。常有反复的下呼吸道继发性病毒或细菌感染。肺部听诊有散在性干性啰

音或小、中湿啰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及肺气肿征象。

7.百日咳初期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卡他期)。约1一2周后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痉咳期),伴以深长的鸡啼样吸气声,约经2一6周咳嗽逐渐缓解(减退期),有时也迁延日久难愈。

8.支气管扩张反复咳嗽,病程较长。咳脓痰,继发感染时加重,痰液静置可分三层,上层为泡沫,中层为黏液,下层为脓块。咯血量一般由少而多,多呈鲜红色。听诊病变部位湿啰音,呼吸音减低,叩诊浊音。胸平片肺纹理增多、紊乱,或见环状或条状透明阴影。可作支气管碘油造影

9,肺炎包括细菌性、病毒性、肺炎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引起的肺炎。咳嗽、咳铁锈色痰、脓痰、血痰或

黄痰,或干咳少痰。高热恶寒或寒战,胸痛,呼吸急促,全身乏力。肺部听诊呼吸音可降低,干湿啰音,X线

检查可帮助确诊。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10.肺结核咳嗽,咳黏痰或脓痰,痰中带血,胸痛,呼吸困难或紫绀,伴发热,长期低热或潮热,盗汗,倦怠乏力,面颊潮红等。听诊往往在肺上部呼吸音减低、湿啰音。痰液中可找到结核杆菌。血沉增快,结核

菌素试险阳性。肺部X线检查可确诊。

11.肺脓肿咳嗽,咳痰,畏寒,高热,约一周后开始咳大量脓痰,痰液静置可分三层,上层泡沫,中层黏液,下层脓块。痰液腥臭,胸痛。肺部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减低,多量湿啰音。化验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

细胞数明显增高。X线检查可帮助确诊。

12.肺癌咳嗽,干咳或咳少量黏液痰,痰中带血,胸部隐痛不适,气促,病人逐渐消瘦,乏力,低热而出

现恶病质。锁骨上窝和腋下淋巴结可肿大。听诊局部可闻及哮鸣音或呼吸音降低。X线检查可协助诊

断。必要时可做支气管镜、CT检查等。痰脱落细胞检查可确定肺癌细胞类型,故为重要诊断方法之一。

13.胸膜炎与胸腔积液咳嗽胸部刺痛,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胸闷、气促。可伴有发热、畏寒等

全身症状。患侧胸部饱满,呼吸音减弱,叩诊明显浊音。X线检查可确诊。

其他疾病如尘肺、急性肺水肿、肺囊肿等,也可引起咳嗽。

【辨证治疗】

咳嗽辨证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常见有风寒袭肺、风热犯肺和燥邪伤肺。内伤咳嗽分痰湿蕴肺、痰热壅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虚等。

1风寒袭肺咳嗽,咳痰稀薄色白,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头痛,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表证。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杏苏散加减:苏叶、茯苓、杏仁、前胡、桔梗各10克,枳壳、陈皮、半夏各6克,生姜4片,大枣10枚,水煎服。简易方,枇杷叶、苏叶各10克,杏仁6克,水煎服

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饮邪内伏,又外感风寒,咳嗽,胸闷气急,咳痰稀白量多,苔白滑,脉浮弦或滑,治用小青龙汤外散风寒,内化水饮。

2.风热犯肺咳嗽频作,气粗或咳声嗄哑,咽痒、干燥或疼痛,咳黏稠或黄稠痰,咳痰不爽。伴自汗、流黄涕、头痛、肢体酸楚、恶风、身热,苔薄黄,脉浮数等。治则:疏风清热,化痰止咳。桑菊饮加减:桑叶、连翘、芦根、菊花、薄荷各10克,桔梗12克,杏仁6克,甘草3克。水煎服。咽痛甚者,加射干、挂金灯等,痰多色黄者,加瓜蒌、川贝母等。

6

呼吸病中医诊治与调理

3.温燥伤肺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初起可有发热恶寒之表证。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浮数或细数。治则:疏风清热、润肺止咳。桑杏汤加减,桑叶、豆豉、沙参、浙贝母、山栀各10克,梨皮15克。水煎服。燥热明显者加麦冬、知母、生石膏。

4.凉燥袭肺咳嗽,痰少或无痰,咽干唇燥,咽痒,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紧。此为燥邪兼风寒之邪,治则:疏风散寒,润肺止咳。止嗽散加减:紫菀12克,百部、桔梗、白前、荆芥各10克,甘草3克,陈皮6克。水煎服。

外感咳嗽治以宣肺祛邪为主,“治上焦如羽”,药宜轻清。宣肺药用之不可太多,量不可太大,煎药时间不可过长。

5.痰湿蕴肺咳嗽多痰,痰色白而质稀或粘滞,胸脘作闷,食纳不佳,四肢乏力。咳嗽日久,或反复发作,每于晨起或食后则咳甚痰多,或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此为脾虚而痰湿内生。治则: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苏子、莱菔子、陈皮各10克,茯苓15克,甘草、白芥子各6克。水煎服。痰多、胸闷明显加苍术、厚朴、薏苡仁、杏仁等,增强理气、燥湿、化痰之力。痰多质稀或粘白如冻,形寒肢冷,证属寒痰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久病脾虚,动则咳嗽,咳则汗出,四肢乏力者,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6.痰热壅肺咳嗽气粗,痰多质黏稠或稠黄,咯吐不爽或带腥臭味,或吐血痰。胸胀可伴胸痛,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临床多见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等病人。治则: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黄芩、知母各12克,瓜蒌仁、桔梗、桑皮各15克,川贝母、麦冬、山栀、橘红、茯苓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痰黄如脓腥臭者,加银花、薏苡仁各30克,鱼腥草、冬瓜子各15克:胸满咳喘、便秘者,加葶苈子15克,大黄10克。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多伴大肠有热,大便干结,通泄大肠则热有出路,事半功倍矣。

黄芩清热泻火,长于清泻肺热。桑白皮具有清肺消痰,降气平喘之功。二药配用清肺泻热之力明显增强。还可用矮地茶性寒,清热祛痰,止咳平喘。金荞麦清热解毒,清肺化痰,健脾消食。海蛤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7.肝火犯肺咳嗽气逆阵作,咳时连声,甚则咳吐鲜血或痰带血丝。咳时面赤,咽喉干燥,痰黏难咯,性急易怒,胸胁串痛。有的有明显情绪刺激病史。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此型常见于咽炎、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病人。治则:平肝降火,清肺止咳。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主之:地骨皮12克,青皮、桑白皮、人参、白茯苓、陈皮各10克,五味子、甘草各6克,粳米15克。水煎服。青黛1克(冲),海蛤粉1克,蒲黄1克(冲)。咳嗽频作、火热盛者加山栀、胆草等:咳血者,加白及、侧柏叶、仙鹤草等:咳久、咽燥口干伤津者,加沙参、麦冬、花粉等。

8.肺阴亏虚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白难咯,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或伴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此型多见于慢性咽炎、肺结核、肺炎恢复期等。治则:滋阴润肺,宁嗽止咳。百合固金汤加减:生地、玄参、浙贝母、熟地各10克,麦冬、百合各15克,杭芍、当归、桔梗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咳嗽甚者,加百部、紫菀、款冬花:痰中带血者,加白及、茜草、藕节:咳黄痰,粘腻不爽者,加海蛤粉;低烧、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胡黄连等:盗汗明显者,加乌梅、浮小麦等。

9,脾肺气虚咳嗽日久,声低无力,气短神疲,食少纳呆,恶风,自汗易感冒,苔薄白,舌质淡,脉弱。此型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与肺部疾病,尤其肺气肿、肺心病病人。治则:补益脾肺,益气止咳。四君子汤合补肺汤治之。人参(另煎)、白术、黄芪、熟地、紫菀各10克,茯苓15克,甘草、五味子各6克,桑白皮12克,水煎服。

“咳不离乎肺”,咳嗽是肺气上逆的表现。引起肺气上逆的原因很多,外感咳嗽无非六淫邪气袭肺所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