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想文化丛书 中医五行新探》张其成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思想文化丛书 中医五行新探》

【作 者】张其成著
【丛书名】中医思想文化丛书
【页 数】 166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7.05
【ISBN号】978-7-5132-3756-7
【分 类】五行(中医)-研究
【参考文献】 张其成著. 中医思想文化丛书 中医五行新探.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思想文化丛书 中医五行新探》内容提要:

本书以五行-五脏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考查了五行的源流、内涵、特征及其五脏配属演变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该模型的实质、特性、意义及其在养生与诊疗中的应用,进而探讨了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及其未来发展。

《中医思想文化丛书 中医五行新探》内容试读

G色第一章五行的起源与浅变

第一章五行的起源与流变

四“

饰题

五行学说起源于殷商时代,形成于西周时代,初步成熟于春秋时代,进

一步成熟于战国时代,神化于汉代,五行至此成为神圣不可更改的世界观、方法论,并一直延续到清末。

平业

第一节殷商时代

近现代学者对“五行”的起源问题做了深入的考证,不少学者认为“五行”可能出现于商代,有的认为商代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五行”概念,但已经有了“五方”的观念,由“五方”观念直接推导出了“五行”学说。

出的人

一、殷商甲骨文“四方”说

最早认为五行说导源于商代“四方”“四方风”的是胡厚宣先生。胡先生对于殷墟甲骨文做了考证,1941年发表《甲骨文四方风名考》,首次揭示了甲骨文中有关“四方”和“四方风”的记载,并与《尚书·尧典》《山海经》《夏小正》和《国语》诸书所记“四方”与“四方风”互相印证,指出商代已有四方观念①。随后,又先后发表《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补正》②《论殷

①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责善半月刊,1941,2(19)

②丁声树,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补正.责善半月刊,1942,2(22)

中医五行新探

代五方观念及“中国”称谓之起源》①等一系列文章,进一步论证商代已有

五方观念。殷代的四方是以商(即“中商”)为中心的四方。观察四方风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是否对中央的“商”有利。当然,在上述前提下,也要考虑到“四土”(东、南、西、北)的丰收及王国全体的情况,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甲骨卜辞记载:

己巳王卜贞〔今〕岁商受〔年),王占日吉。东土受年。

南土受年。

西土受年。

北土受年。(《粹》907)

从中可以知道,在殷朝,东、南、西、北的四土和中央的商被看作是王土范围。《诗经·商颂·玄鸟》中有“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诗经·商颂·殷武》中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由此可知,从中央看四方乃是殷人的世界观。

与此同时,杨树达先生也写成《甲骨文中之四方神名与风名》,对四方神与四方风名再加论证,认为四方方名均与草木生长有关②。1956年,胡厚宣再度发表《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对杨树达将四方风与草木生长相结合的观点有所批评,但仍认为四方和四方风已是原始“五行说”的滥觞③。

,已衣网“金测f浙麻层》〈

地《其四方、四方风为:四肾中法试-一解念明如床外海

①胡厚宣,论殷代五方观念及“中国”称谓之起源/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济南: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4

②杨树达.甲骨文中之四方神名与风名。古文字学研究,1945

③胡厚宣.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复旦学报(人文科学),1956(1)

第一章五行的起源与流变

东方曰析,风日协:南方日因,风日微;西方日韦,风日彝;

北方曰伏,风曰役。(《合》14294)》

日本学者赤塚忠受胡、杨两人的影响,认为商代的四方风信仰和“五行说”均与季节推移循环的规律有关,从而得出“五行说”的产生与商代的四方风信仰有关的结论①。

“四方”的记载在甲骨卜辞中还可以找到很多,方位与殷人社会生活关系十分紧密,殷人把东、西、南、北四方当作自然神祀来祭祀,如:其□年于方,受年

《南明》425

…卯卜,北受年

《粹》906

癸卯贞,东受禾,北方受禾,西方受禾,南方受禾的不《戬》26.4年于方,又大雨

《粹》808

甲子卜,其口雨于东方

《邺》3.384骨明商最,只

丁丑贞,其宁雨于方

《粹》1545

…卜,其宁风,方更…

《粹》1182

其又方眔河

《存》1.1172甲出张小团,空

贞:方帝,宁风

《甲》148

庚戌卜:宁于四方,其五犬

《安明》487

〔庚)午卜:方帝三豕,生犬

《佚》40

方帝,燎于土,兜卯,上甲…

《乙》5274

燎于土,宰;方帝

《乙》2844

①赤爆忠。中国古代文化史/赤爆忠,赤塚忠著作集(一),东京:研文社,1988:405

3

中医五行新探

辛亥卜,内,贞帝于北方(曰)伏,(风)曰役。(求)年。(一月)。

一二三四

辛亥卜,内,贞帝于南方曰口,风日夷,求年。一月。一二三四贞帝于东方日析,风日劦,求年。一二三四贞帝于西方日彝,风日韦,求年。二二三四

《合》14295

从这些卜辞中可以看出殷人是把东、西、南、北四方和四方风当作自然神祇来祭祀或求年,这说明阴阳五行学说早在古史传说时期就已经以原始方术的形态蕴育于世①。

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四方”的记载,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毕竟没有“五方”“五行”的记载,因而“四方”是不是“五方”乃至“五行”的起源,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虽然不能说商代已有“五行说的原始”,但“五方”的观念已经开始出现,这一点可以从下文的墓形五方建筑中得到证明。

二、殷商甲骨文“四时”说

从甲骨文材料上已发现“春”“秋”二字,尚没有发现“冬”“夏”二字,但不能就以此断论殷人缺乏“四时”观念,因为一是甲骨文还有大量的字未被考释,其中或许会有“冬”“夏”记载,二是从甲骨文关于气候的相关记载中可以看出殷人已开始有了“四时”观。这一点,胡厚宣作了考证,他在《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之检讨》②一文中举出八点材料:①雨雪之记载;

①常正光,阴阳五行学说与殷代方术/艾兰,汪涛,范毓周,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

五行说探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45

②胡厚宣.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之检讨/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济南: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4

4

G第一章五行的起源与流变

②联雨之刻辞;③农产之栽培与收获;④稻之生产;⑤水牛之普遍;⑥象之生长;⑦殷墟发掘所得之哺乳类动物群;⑧殷代之森林与草原。这些都显示了殷墟的气候富于变化。首先,从自然现象来看,甲骨文中降雨的记录特别多,几乎每月都可见到降雨。另外也可见到雪、雹、雷、雾的记载。下雪的季节是十二月至五月,下雹是十月、十一月,打雷是一月、二月的春季较多。殷代农作物的情况是一、二月春季黍,十一、十二月收获,是两季制。再从

四方风名的字义看也是起源于农耕。伴随四方祭而测定四方,测定四方全靠从出日到人日全过程保持严格的科学要求和程序,从而推知四时,这就是殷时敬授民时的基本内容①。从测四方以知四时的情况看,空间和时间是不能分割的。

再看一看著名气候学家竺可桢的研究成果,竺可桢认为:“新石器时代以来,在黄河流域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各民族中,季节的运行被视为至关重要,对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把握非常关键。在二分二至中,农耕最重视的春分节气是根据物候(燕子等)来认识的”②。

彭邦炯曾对商人的生活周期做了研究,认为:“南风拂来天气暖,北风烈烈天气寒,东风吹动草木生,西风刮来草木黄。再联系到他们长期对大火星、鸟星等有关天象的观察,甲骨文出现的春、秋二字和像众草丛生的姓字等情况看,商代后期已有四季划分的可能性很大。”③

不少学者都认为殷墟已经存在《夏小正》所示像物候那样的四时(四季)观念。有人甚至认为殷商已有五时的萌芽,五时即“五候”,东汉贾逵认为:夏代“五,五方之候也,敬授民时四方中央之候”(《逸周书·程典

①常正光·阴阳五行学说与殷代方术//艾兰,汪涛,范毓周,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

五行说探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248-251

②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1)

③彭邦炯,商史探微.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313

5

中医五行新探

解》注引)。我们认为殷墟时代存在“五时”观念的证据并不充分,但“四时”的观念则已经产生,它是“五时”的导源,也是“五行”的导源之一。

三、殷人甲骨文“五”数观

殷墟甲骨卜辞中有一些由“五”构成的词,如“五臣”:至…☐侑于帝五臣有雨。(《合》30391)》

五有岁于帝五臣有正惟无雨。(《合》30391)

庚午贞秋大口…于帝五玉臣血…在祖乙宗卜,兹用。(《合》34148)癸酉贞帝五玉臣其三百四十宰。(《合》34149)贞其宁秋于帝五丰臣于日告。(《屯》930)

这种五臣是根据上帝的意思而配置到四方和中央的臣,也可认为是管理

四方风的①。陈梦家和丁山认为这五臣与《左传》中所见的神话和《吕氏春秋》的记载相结合②3,甲骨有“五帝”“帝五”的记载,如:

贞其宁秋于帝五,圭臣于日告“人商左卜占日:弱入商。甲申秋月至,宁用三大牢,宁用谪。(《屯南》930)

庚午贞秋大口…于帝五,圭臣血…在祖乙卜。(《合34148》)当然“五”的体系主要还是体现在方位上,有人重新引述《殷契粹编》907片中有关“商”与“四土”受年的甲骨卜辞以说明“殷人已经具有了确确实实的五方观念”,并进而推论:“这种以方位为基础的五的体系,正是五行说的原始”④。也有学者认为五行说的起源应与数字“五”的崇拜有关⑤。

①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济南: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1944

②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北京:中华书局,1988:572

③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136-142

④庞朴,阴阳五行探源.中国社会科学,1984(3)

⑤何新.重论“五行说”的来源问题.学习与探索,1985(1)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