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脐疗学》张玉铭等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脐疗学》

【作 者】张玉铭等主编
【页 数】 530
【出版社】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2017.11
【ISBN号】978-7-5152-1584-6
【价 格】398.00
【分 类】脐-中医疗法
【参考文献】 张玉铭等主编. 中医脐疗学.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17.1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脐疗学》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古今脐疗的主要治法内容,并融合了作者的脐疗经验体会,对脐疗的机制加以科学的探讨和总结。书中对各种疗法以病分类,从方法、药物、用法、方源、理论等方面叙述,力求构建全面而完整的脐疗学体系,目的在于推广普及脐疗知识,使医务人员和广大群众了解脐疗、掌握脐疗。

《中医脐疗学》内容试读

上篇中医脐疗概论

中医脐疗学

第一章中医脐疗的源流与历史沿革

一、溯源于远古

位,可起到减轻或消除病症的作用。因

药物贴脐疗法的历史悠久,源远流

之,烟熏、洗、鼻嗅等等中药外治法

长,大约在200万年前的原始社会里,

(包括脐疗法)也相继产生。

人们为了生存觅食,时常与凶禽猛兽作

二、发展于中古

斗争,当坠落跌打和被虫蚁禽兽咬伤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创造

后,他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而

了文字,医学经验的积累和传播得以突

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

破性发展。在公元前1300年前的甲骨文

血,甚至可以加快创伤的愈合,这就是

中,已出现了医学名词的记载。

中药外治的起源,也可以说是医疗的

殷商时期,巫医盛行,传说当时有

萌芽。

巫医太乙真人和巫彭(即巫医彭祖)。

据考古学家发现,50万前的北京人

他们创有太乙真人熏脐法和彭祖蒸脐

已学会了用火取暖御寒,变生食为熟

法。传说他们用这种方法防治疾病,养

食。起初,人类在烘火取暖的同时发现

生延年,使彭祖年寿八百。此说虽不足

身体不适和疼痛的部位可因此得到减轻

以信,但脐疗能防治疾病,摄生益寿延

或缓解。经过漫长岁月的生活实践,又

年却是可能的事。

逐渐体会到用兽皮、树皮包裹烘热的石

春秋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

块或沙土作局部加温来减轻或消除某些

方》,是1973年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

疼痛效果更好,也更方便,于是便产生

土的文物。该书共300方,现整理好

了现在所说的热熨法,人们用这种方法

283方,其中外治法达一半以上,如洗

治疗多种寒性疼痛一直相沿至今。经过

浴、浸渍、熏蒸、热敷、敷贴、砭刺

长期的反复实践,渐渐发现用树枝或

角灸、按摩、刀圭等,诸法中包括有肚

“药物”作燃料对局部进行温热刺激可

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其叙

以消除疼痛或肿疡,这样便形成了灸

述虽原始古朴,但却确凿可信。

法。用树叶、柴草点燃熏烤某一固定部

至秦汉时期,药物贴脐疗法开始从

上篇中医脐疗概论

般运用逐渐上升到理论上的初步探

散填脐”的记载。孙氏精辟的见解和宝

索。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

贵的经验,为后世药物贴脐疗法的应

记载有脐敷的理论论述,其中有脐与十

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后世以启迪。

二经脉、五脏六腑相关学说的论述,也

宋代,由官方编纂出版的《太平圣

有脐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和

惠方》和《圣济总录》两部医典中,载

预后等方面的阐述。《黄帝内经》为后

有药物填脐的方剂颇多,运用之验,制

世贴脐疗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

法之精,是前所未有的。如《太平圣惠

基础。

方》中说:“治卒中,不知人,四肢厥

晋代,我国最早的针灸学家皇甫

逆,附子研末置脐上,再灸之,可活

谧,在其所著的《针灸甲乙经》中载

人。”《圣济总录》中记有“腹中寒冷,

述:“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灸

泄泻久不愈,暖脐膏贴脐,则病已。”

三壮,禁不可针刺;针之,令人恶疡遗

这些贴脐验方,许多经过临床验证,疗

矢出者,死不治。”这段经文首次指出

效满意,确实可靠。可见宋代应用药物

脐中(神阙)穴宜灸禁针,并对误针之

贴脐防治疾病已经相当普遍。

危害作了原则性的告诫。这些论述,已

三、成熟于明清

被临床验证是正确的,至今仍有临床指

明清时期,药物贴脐疗法的使用更

导意义。晋代医家、道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灸脐上十四

加普遍,方剂日益丰富,这些大都见于

壮,名太仓,可治卒得霍乱腹痛”;“以

当时的许多医学家的医药著作和文献

盐纳脐中,灸百壮,治霍乱卒死”等。

中。驰名中外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在其

至此,可见晋代以盐填灸脐法已普遍应

编撰的《本草纲目》中有:“治大腹水

用,这种以盐(药物)填脐灸法,实为

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脐心,以帛

开创了药物填脐疗法的先河

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的记载。清

至唐代,被尊为“药王”的杰出医

代颇负盛名的民间医药学家赵学敏,在

学家孙思邈在其编撰的《千金要方》和

其撰写的《串雅内编》和《串雅外编》

《千金翼方》两本医著中,独树一帜,

两书中均记载有不少民间药物贴脐的验

专列脐疗一节,论述精辟,立意新颖。

方,其中有“治水肿病,小便不通,以

如《千金要方》中有“治虚寒腹痛,上

甘遂末涂脐上,甘草梢煎汤液服之。”

吐、下泻,以吴茱萸纳脐,帛布封之”:

所载方简、效、验,迄今仍被临床所沿

《千金翼方》中有“治霍乱吐泻,筋脉

用。此外,由清朝宫廷御医吴谦等编

挛急,…此病朝发夕死,以急救暖脐

撰,朝廷出版的《医宗金鉴》中说:

中医脐疗学

。■=

“阴阳熨脐葱白麝,冷热互熨水自行。”

《理瀹骈文》的问世,是脐疗法经过历

该法是用葱白捣烂,加入麝香少许,敷

代医家不断探索、实践,逐步走向成熟

脐(神阙穴)上,并以冷热刺激,治小

的一个标志。

便癃闭、点滴难出之症。可见当时药物

四、现代新发展

贴脐法的应用,不仅流行于民间,而且

当代,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脐疗

宫廷太医也吸收应用。

在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都有了不

至晚清,这一疗法已被普遍应用

少发展和创新。但在本世纪70年代以

了。当时浙江外治专家吴师机的专著

前,却较少有人问津,至70年代后期和

《理瀹骈文》的出现,使药物贴脐疗法

80年代初,人们才又逐渐重新发现和注

发展到臻于完善的境界。该著中记载有

意到了这一宝贵遗产,尤其是近年来,

贴脐、填脐、纳脐、涂脐、敷脐、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了脐疗的优越

脐、灸脐等疗法的验方达近百种之多。

性,有关脐疗的文献呈现出了爆炸式增

吴氏以药物贴脐法治疗一切内、外、

多的趋势。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手

妇、儿、五官、皮肤科等疾患。除治疗

段和方法,对脐疗法进行多方面的探

之外,《理瀹骈文》对贴脐疗法的作用

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研究表明:

机理、药物选择、赋形基质、用法用

脐疗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肿

量、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辨证施

瘤、抗过敏、调节植物神经、改善微循

治方面,都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阐述,

环的作用。使脐疗理论又有了新的

使贴脐疗法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吴师机

发展。

对中医外治疗法的精辟见解和宝贵经验,是中医学历史上的首创。可以说,

上篇中医脐疗概论

第二章中医脐疗的理论基础与治病原理

一、脐的解剖结构

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经穴名的

脐在胎儿时期,表面包有羊膜,内

考察》称“神”是心灵生命力,“阙”

有一对脐动脉、一条脐静脉以及结缔组

是君主居城之门(阙:泛指帝王所住,

织。胎儿出生切断脐带包扎后,脐动脉

谓称“宫阙”),为生命力居住的地方。

与脐静脉逐渐封闭。脐静脉在脐到肝的

《会元针灸学》曰“神阙者,神其舍其

一段成为肝圆韧带,肝后缘到下腔静脉

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

间的一段成为静脉韧带。脐动脉封闭后

部,两旁为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

所残存的遗迹居脐外侧壁之中,成为脐

有横户(阴交穴)、胞门、子户,脐居

外侧韧带。脐的结构从外至内依次为皮

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

肤、致密瘢痕组织、脐筋膜和腹膜壁

成胎时,先天脐带如荷茎,系母之命

层。内部是小肠,脐部腹壁下有动脉、

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

静脉分支。脐区受第十肋间神经的前皮

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

支的内侧支支配。

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脐部靠近腹腔和盆腔,此处有腹腔

据考,“脐中”为古代丹家练功过

丛、肠系膜间丛、腹下丛及盆腔丛等植

程中所发现的“玄关一窍”,即气穴。

物神经的主要神经丛存在,还有最主要

人们出生以后,剪去脐带则一点真元之

的神经节,如腹腔节、肠系膜节、主动

气聚于脐下,为生命的根本。古代气功

脉肾节、肠系膜下节等。它们支配腹腔

学家也认为,人体有一个以脐为中心的

和盆腔内所有的脏腑器官和血管。

太极图,直径为三寸大小,中间有两个

可见,脐部既是人体最重要的部

对持抱阴阳鱼,产生阴阳感应,气血升

位,也是最敏感,最有利于药物吸收的

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以脐为中心的

部位。

九宫分布是生命的中枢,即生命之根。

二、脐的生理与病理

神阙穴位于任脉,而任脉属阴脉之海,

(一)脐的生理

与督脉相表里,共同司管人体诸经百

中医学称脐中为“神阙”。脐居正

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脐又为冲

中医脐疗学

任循行之所,且任脉、督脉、冲脉为

理意义,而当脐动则是病理表现,反映

“一源三歧”,故三脉经气相通。从本穴

冲脉动态,凡肾虚冲逆及其它脏腑变

解剖位置来看,脐部皮肤比较薄嫩,神

化,都于冲脉动态上体现出来。

经血管比较丰富,具有敏感度高、渗透

三、脐疗的治病原理

力强、吸收快等特点。脐在胚胎发育过

药物贴脐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

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

一种古老的外治方法。它是利用少量中

薄,屏障功能较差,且脐下无脂肪组

草药敷贴于脐中穴,通过脐部对药物的

织,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故渗透

吸收,激发经络之气,以疏通经络,调

力强。药物较易透过脐部皮肤的角质

和气血,调整脏腑的阴阳平衡,从而达

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人血而通

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关于其治疗机

达全身。

理,至今还尚未完全弄清楚。概括诸多

(二)脐的病理

医家认识,有以下看法:

神阙穴位于任脉,而任脉属于阴脉

(一)通过经络的作用

之海,与督脉相表里,共同管理人体的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统一的

诸经百脉,所以脐和诸经百脉相通。脐

有机整体,体表与内脏,由于经络的纵

又为冲脉循行之所,且任、督、冲三脉

横交错,外与皮肤肌腠相连,内与五脏

经气相通,由于奇经八脉纵横,贯穿于

六腑相接,以联系全身各部,抗御外

十二经脉之中,联系全身经脉,因此五

邪,内养脏腑。并在大脑皮质的指挥

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

下,全身的各器官备系统既分工负责,

骨,均可影响于脐。肾间动气,下出丹

又互相协调,以维持经脉、脏腑的正常

田,丹田在脐下3寸,方圆4寸,为冲

生理功能活动。由于经络有运行气血、

任二脉向上循行必经之地,因而在某些

调节脏腑的功能,所以人体才能气血调

病理情况下,肾气和脏腑虚实之变异,

畅、阴阳平衡、安宁无病。若人体受外

势必影响冲任,并通过冲任而形诸于脐

邪或内伤,影响了脏腑的阴阳平衡,发

腹,于体征上则筑筑然动于脐旁上下左

生了病变,可根据疾病寒、热、虚、实

右,甚则连及虚里心胁,而浑然搌动,

的属性不同,分别运用“寒者热之,热

此气血大亏,以致肾气不纳,鼓动于下

者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

而作也。

则,选用相应的药物敷贴于脐中穴上,

综上所述,可见脐为生气所系,内

通过药物不断刺激脐穴,以疏通经络,

通五脏,而关系于肾,有极为重要的生

调理气血,从而达到补虚泻实,调整脏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