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胆病科医师处方手册》陈兰羽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肝胆病科医师处方手册》

【作 者】陈兰羽主编
【页 数】 228
【出版社】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6
【ISBN号】978-7-5349-9961-1
【分 类】肝病(中医)-验方-手册-肝胆道疾病-验方-手册
【参考文献】 陈兰羽主编. 中医肝胆病科医师处方手册.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肝胆病科医师处方手册》内容提要:

本书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部分专家、科主任及主任医师编写。本书详细介绍了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慢性肝炎衰竭、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药物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化胆水、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病、胆道肿瘤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治疗和中成药治疗,按照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详细介绍了具体病种的中医辨证方剂、中成药。本书适用于中医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中医院校学生及西医学习中医的医师参考阅读。

《中医肝胆病科医师处方手册》内容试读

第章

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指的是肝炎病毒侵害肝脏,使肝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损,继而引起人体出现一系列不适的症状,这些损害病程不超过半年。各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急性肝炎,临床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有时腹痛、腹泻、黄疸等。有时病情的轻重不同,症状或体征的轻重也有所不同。

急性肝炎属于中医学“黄疸”“胁痛”“肝着”的范畴。病因主要为感受时邪疫毒,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肾。外感湿热疫毒,壅阻中焦,脾失健运,肝气郁滞,而致“胁痛”“肝着”,肝胆疏泄不利,则胆汁疏泄失常,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黄疸之病证。湿邪可从热化或从寒化,因于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若感受寒湿,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则湿从寒化。寒湿瘀滞,中阳不振,脾虚失运,表现为阴黄证。

一、中医辨证治疗

1.湿热内蕴证

【表现】身目黄,纳呆,呕恶,厌油腻,右胁疼痛,口干口苦,肢体困重,脘腹痞满,乏力,大便溏或黏滞不爽,尿黄或赤,或身目发黄,或发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

【处方1】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减。

茵陈30~60克大黄6克

栀子15克

板蓝根30克

白茅根30克

车前子(包煎)30克金银花30克

黄柏15克

【方解】湿热疫毒入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疫毒从小便而去。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1…

中医肝胆病科医师处方手册

导瘀热从大便而下,板蓝根、金银花清热解毒,黄柏性寒味苦,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四药共为佐药。白茅根导湿热从小便而出,既能助诸药清热利湿,又有使药的作用,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利湿与泻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热毒得去,诸症自退。

【加减】①若黄疸湿重于热者,加茯苓10克,泽泻10克。②热重于湿者加黄柏10克,龙胆草6克。③胸胁疼痛明显者,加柴胡9克,佛手6克。④肝胆湿热炽盛明显,加用黄芩10克,金钱草15克,龙胆草10克。

【处方2】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加减。

茵陈蒿30~60克白豆蔻6克藿香(后下)10克

滑石15克

黄芩10克

连翘15克

白英10克

石菖蒲10克

板蓝根30克

【方解】湿温时疫之邪留于气分,湿热并重,而见诸症。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黄芩。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毒,两擅其功;茵陈善清利湿热而退黄;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组合,正合湿热并重之病机,共为君药。湿热留滞,易阻气机,故臣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热毒内存,故佐以连翘、白英、板蓝根以清热解毒。综观全方,利湿清热,两相兼顾,且以芳香行气悦脾,寓气行则湿化之义,佐以解毒,令湿热疫毒俱去,诸症自除。

【加减】①黄疸明显者,宜加栀子12克,大黄6克。②咽颐肿甚,可加山豆根6克,射干9克,浙贝母6克。

【处方3】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龙胆草10克茵陈30~60克栀子15克

柴胡10克

泽泻12克

生地黄15克

当归10克

车前子(包煎)30克

黄芩15克

金钱草30克

生甘草10克

【方解】湿热疫毒之邪侵袭肝胆,致肝胆湿热上扰下注而出现诸症,治以清热泻火,解毒利湿。方用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茵陈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二者共为君药。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在本方配伍龙胆草、茵陈,为臣药。金钱草、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出。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以使标本兼顾。方用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效。综观全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证,相应而愈。

【加减】①肝胆实火较盛,可去车前子,加黄连9克。②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15克,薏苡仁30克。

。2

第1章急性病毒性肝炎

【处方4】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加减。

黄芩15克

滑石20克

茵陈60克

栀子15克

白英30克

土茯苓30克

猪苓10克

茯苓皮10克

白蔻仁10克

通草6克

大腹皮10克

【方解】湿热疫毒之邪滞于中焦,湿热并重,胶着不解,而成本证。湿热两伤,不可偏治,故治以清热利湿并举。方以黄芩、滑石、茯苓皮清湿中之热,蔻仁、猪苓宣湿邪之正,以茵陈、栀子、白英、土茯苓解热中之毒,再加腹皮、通草,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腑通而热自清矣。

【加减】①胁痛明显,加郁金10克,香附10克,延胡索10克。②黄疸明显,加金钱草15克,虎杖10克。③纳差者,加焦三仙各15克。

2.寒湿中阻证

【表现】纳呆呕恶,腹胀喜温,口淡不渴,神疲乏力,头身困重,大便溏薄,或身目发黄,舌淡或胖,苔白滑,脉濡缓。

【治法】温阳散寒,健脾利湿。

【处方1】茵陈术附汤(《伤寒论》)加减

茵陈30克

白术30克

制附片(先煎)10克

千姜6克

茯苓15克

肉桂3克、猪苓15克

薏苡仁15克

泽泻10克

炙甘草6克

【方解】感受寒湿或湿从寒化,或过用苦寒,寒湿困阻中州,凝滞血脉,阻塞经络,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出现阴黄等证。治以温阳散寒,健脾利湿之剂。方中茵陈利湿退黄,附片、肉桂温运脾阳,以助化湿,三药合用可以温化寒湿,为方中君药。白术健脾化湿,猪苓、茯苓祛湿邪、利小便,干姜协助温运脾阳,以加强君药作用,为方中臣药。薏苡仁健脾利湿,泽泻利水渗湿,共佐助君臣药。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温化寒湿,温阳化气,寒湿得除,黄疸自退。

【加减】①胁肋胀痛,加柴胡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6克。

②若气虚甚者,加党参12克,黄芪15克,山药20克。③若血虚甚者,加当归10克,白芍10克,阿胶(烊化)10克。

【处方2】茵陈四逆汤(《卫生宝鉴·补遗》)加减。

茵陈30克

制附子(先煎)10克千姜10克

炙甘草9克

山药30克茯苓15克

玉米须15克

赤小豆30克

【方解】阴寒内盛,寒湿留滞,肝胆失于疏泄,而成本证,治以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方中茵陈利湿退黄,附子人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两者共为方

·3·

中医肝胆病科医师处方手册

中君药。山药平补肺、脾、肾、三焦气阴,加强健脾之力,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相得益彰,助阳通脉,为方中臣药。茯苓、玉米须、赤小豆利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出。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干姜、附子峻烈之性;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诸药合用,利湿与散寒并进,湿邪得除,阴寒得散,黄疸自退。

【加减】①气虚甚者,加人参10克,黄芪15克,山药20克,炒白术15克。②肾阳虚甚者,加淫羊藿9克。③血虚甚者,加当归10克,白芍10克,阿胶(烊化)10克。

【处方3】茵陈茱萸汤(《伤寒微旨论》)加减。吴茱萸3克

茯苓15克千姜15克

茵陈30克

制附子(先煎)10克当归10克山药30克

灯心草3克

【方解】湿从寒化,寒湿滞留中焦,肝胆失于疏泄,而成本证。方中吴茱萸味辛、苦,大热,可升可降,阳中阴也。人肝、脾、肾之经。可驱脾胃停寒,脐腹成阵绞痛,止呕逆,祛寒可以多用。茵陈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二者共为君药。山药平补肺、脾、肾、三焦气阴,加强健脾之力,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附子与干姜相须为用,相得益彰,助阳通脉,加强吴茱萸之力,为方中臣药。当归养血柔肝,茯苓健脾利湿,灯心草利尿,使湿邪从小便而出,共为方中佐药,而灯心草有引经之用,兼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散寒利湿,诸症可消。

【加减】①脉沉,寒甚冷者,加肉桂3克。②脘腹胀满,加厚朴10克,木香10克,莱菔子30克。③脾虚重,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

【处方4】茵陈胃苓汤(《感证辑要》)加减。

茵陈30克

茯苓15克猪苓15克

泽泻10克

白术10克

桂枝10克

苍术10克

厚朴10克

陈皮10克千姜10克制附片(先煎)10克

【方解】寒湿蕴结,损伤脾阳,肝胆疏泄失常,而出现肝着之证。方中茵陈清热利湿,为祛黄疸的要药,以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以五苓散(白术、泽泻、茯苓、猪苓、肉桂)健脾助阳、化气利水渗湿;加附子温通全身之阳气。诸药配伍,共奏温运脾阳,散寒化湿之功。

【加减】①胁痛明显,加郁金10克,延胡索9克。②湿较著者,加车前子(包煎)15克,薏米仁30克。

二、中成药治疗

的1.鸡骨草胶囊

【药物组成】三七、人工牛黄、猪胆汁、牛至、毛鸡骨草、白芍、大枣、栀子、茵

。4。

第1章急性病毒性肝炎

陈、枸杞子。

【功能主治】疏肝利胆,清热解毒。用于急、慢性肝炎和胆囊炎属肝胆湿热证者。

【临床应用】急性肝炎由于肝胆湿热所致者可用鸡骨草胶囊治疗。症见黄疸,身热,口干口苦,口中黏腻,厌食油腻食物,脘腹胀满灼痛,大便黏滞不爽,肛门灼热,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用量用法】胶囊剂,每粒装0.5克。一次4粒,一日3次,口服。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2.三白草肝炎颗粒

【药物组成】三白草、地耳草、黄芩、茯苓。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舒肝解郁,祛瘀退黄,利胆降酶。用于急性黄疸和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等。

【临床应用】急性黄疸和无黄疸型肝炎见肝郁血瘀、湿热内蕴者可用三白草肝炎颗粒治疗。症见黄疸,两胁胀痛或刺痛,气急易怒,口中黏腻,口苦口干,口渴不喜饮,食少,食后不舒,小便色黄,大便黏腻臭秽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用量用法】颗粒剂,每袋装4.5克。一次1袋,一日3次,开水冲服。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3.肝喜乐胶囊

【药物组成】齐墩果酸、五味子浸膏、刺五加浸膏。

【功能主治】有降低谷丙转氨酶、保护及促进肝细胞再生功能。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肝炎、迁延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等症。

【临床应用】急性肝炎见肝肾虚损证者可用肝喜乐胶囊治疗。症见胁肋隐痛,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用量用法】胶囊剂,每粒装0.25克。一次4粒,一日3次,口服。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的4.复方肝炎颗粒

【药物组成】柴胡、田基黄、茵陈、蒲公英、甘草、金钱草。

【功能主治】清肝利湿。用于急性黄疸型、无黄疸型、迁延型肝炎及胆囊炎等。

【临床应用】急性肝炎由于肝胆湿热证所致者可用复方肝炎颗粒治疗。症见身目黄,纳呆,呕恶,厌油腻,右胁疼痛,口干口苦,乏力,大便溏或黏滞不爽,尿黄或赤,或身目发黄,或发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中医肝胆病科医师处方手册

【用量用法】颗粒剂,每袋装14克。一次14克,一日2次,开水冲服。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5.复方益肝丸

【药物组成】茵陈、板蓝根、龙胆、野菊花、蒲公英、山豆根、垂盆草、蝉蜕、苦杏仁、人工牛黄、夏枯草、车前子、土茯苓、胡黄连、牡丹皮、丹参、红花、大黄、香附、青皮、枳壳、槟榔、鸡内金、人参、桂枝、五味子、柴胡、炙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疏肝理脾,化瘀散结。用于慢性肝炎及急性肝炎胁肋胀痛,口干口苦,黄疸,苔黄脉弦等症。

【临床应用】急性肝炎见湿热内蕴、肝郁血瘀者可用复方益肝丸治疗。症见胁肋胀痛或刺痛,黄疸,口干口苦,苔黄,或身目黄染,尿黄便干,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用量用法】水蜜丸,每瓶装36克。一次4克,一日3次,口服。

【注意事项】①孕妇禁用。②勿空腹服用。

○6.利肝隆颗粒

【药物组成】板蓝根、茵陈、郁金、五味子、甘草、当归、黄芪、刺五加浸膏。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益气养血。用于肝郁湿热、气血两虚所致的两胁胀痛或隐痛、乏力、尿黄;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临床应用】适用于急性肝炎湿热瘀滞,气血不足之证,症见两胁胀痛或隐痛,乏力,尿黄,疲乏无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或滑。

【用量用法】颗粒剂,每袋装10克。一次1袋,一日3次,开水冲服。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品。

的7.黄疸肝炎丸

【药物组成】青叶胆、竹叶、柴胡、茵陈、槟榔、白芍(酒炙)、郁金(醋炙)、佛手、栀子(炒)、延胡索(醋炙)、甘草、香附(醋炙)、枳壳(麸炒)、青皮。

【功能主治】舒肝利胆,除湿理气。用于湿热熏蒸,皮肤黄染,胸胁胀痛,小便短赤,急性肝炎,胆囊炎。

【临床应用】急性肝炎见肝气不舒、湿热蕴结证所致者可用黄疸肝炎丸治疗。症见皮肤黄染,胸胁胀痛,口干口苦,心中懊侬,恶心,纳呆,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用量用法】大蜜丸,每丸重9克。一次1~2丸,一日3次,口服。

【注意事项】①孕妇慎用。②肝硬化及虚寒者忌用。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