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第2版 供中医、中医康复保健等专业用》林梅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医内科学 第2版 供中医、中医康复保健等专业用》

【作 者】林梅主编
【页 数】 394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8.07
【ISBN号】978-7-5132-4821-1
【价 格】CNY79.00
【分 类】中医内科学-中等专业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林梅主编. 中医内科学 第2版 供中医、中医康复保健等专业用.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8.07.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医内科学 第2版 供中医、中医康复保健等专业用》内容提要:

《中医内科学 第2版 供中医、中医康复保健等专业用》内容试读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回烧回

扫一扫,看课件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范围

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医内科学的病证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两大类。外感病是因感受六淫等邪气引起的疾病,包括《伤寒论》及温病学所指的外感温病和时行杂感类外感病,如风温、暑温湿温等,主要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病理变化进行辨证论治;内伤病是由七情、饮食、劳倦、气血津液敷布失常,以及由此产生的病理产物引起的疾病,包括《金匮要略》所指的脏腑经络疾病及其他医籍所载相关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理变化进行辨证论治。外感病与内伤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外感可进一步促进内伤,内伤使人易感受外邪。本教材讨论内容以内伤病为主。

二、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概况

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它是在几千年人们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总结,对于一些无法用西医学解释和治疗的疾病也有其特殊的疗效。殷代甲骨文即有心病、头痛、肠胃病、蛊病等内科疾病的记载。且殷商时代已发明用汤液药酒治疗内科疾病。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的问世确立了中医

1

中等职业教育中医内科学

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体系。书中确立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自身所具有的整体观,其内容包括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法、针灸、养生等。至今,《内经》仍然是指导中医师进行临床治疗的医学典籍。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疾病的临床专著。该书经后人整理成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用六经概括和认识外感疾病,为外感疾病的诊治奠定了基础;《金匮要略》用脏腑病机概括和认识内伤疾病,为内伤杂病的诊治奠定了基础。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把临床常见的脉象归纳为24种,对内科疾病的诊断起了很大的作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许多简便有效的方药。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记载了内科病证千余种,对内科病证发生的机理做了较为确切的解释。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集前人方药之大成。北宋颁布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医方为主,强调病因对于指导治疗的重要性,在病因上做了进一步阐述。金元时代,内科学术百家争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如刘完素据“六气皆能化火”论而治主寒凉;张从正主攻邪而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论内伤而重脾胃,突出脾胃在脏腑中的作用,著《脾胃论》;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说”,主滋阴降火。明清时期,内科学术理论得到全面发展。在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医书;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这是对内科学术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总结;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介宾的《景岳全书》、秦景明的《症因脉治》等著作,对内科的许多病证都有深刻的认识,也对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清代中医内科学的巨大成就,是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在前人对瘟疫与伤寒认识的基础上,叶桂提出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吴鞠通提出三焦辨证方法并著《温病条辨》,使温病学系统形成,成为内科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国家组织了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工作,注重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组织编写了《实用中医内科学》等中医内科专著。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医药在保证人民身体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运用中医药治疗疑难疾病的研究还在继续,中医内科学还会向前发展。

2

总论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特点

▣▣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特点

扫一扫,看课件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黄帝内经》是最早对内科病证进行分类的医学著作。该书从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等方面对内科疾病加以论述,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打下了基础。《伤寒杂病论》将内科疾病按病因病机分为伤寒、杂病两大类。《诸病源候论》则是按病因、病位、症状分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病因为依据,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进行分类。《医学纲目》以脏腑为纲,另立伤寒

一门。后世把内科疾病按病因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外感疾病包括伤寒六经病证、温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内伤杂病包括脏腑经络病证、气血津液病证。本教材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以脏腑分类为主,将伤寒、温病以外的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分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脑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八大类。

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

中医内科病证的病名是根据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确立的,其命名原则主要以病因、症状、主症、病位、病理产物、体征、病机为依据。如根据病因命名的有虫证、疟疾、肺痨等;根据症状命名的有咳嗽、喘证、哮病、泄泻、眩晕、痿证、颤证、不寐、呕吐等;根据主症和病位命名的有头痛、胁痛、腹痛、胃痛、胸痹、肺痈等;根据疾病的主要病理产物命名的有痰饮、癌病等;根据主要体征命名的有黄疸、鼓胀、水肿、汗证等;根据综合性病机命名的有内伤发热、虚劳等。由于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有其特殊性,对疾病的命名也有自身的特点,以临床症状和体征来命名的病证,在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指导下,已逐步形成了与病名相应的包括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类证鉴别、发展演变、转归预后的系统认识,以及辨证论治的具体治法、方药和预防调护,并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在治

3

中等职业教育中医内科学

未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中医内科疾病的特点

掌握各类内科疾病的一般规律,能为学习、研究和治疗各种内科疾病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

内伤杂病的病因有感邪、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可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病理可分为虚实二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气血两虚、阴阳俱损等正气不足之候皆属虚证;气滞、血瘀、水停、湿热、痰饮等均属实证。在病情演变过程中,常因虚致实,如气虚而致湿停;因实致虚,如血瘀而致血虚;脏病及脏,如肺病及肾;脏病及腑,如脾病及胃等。

外感疾病的病因有六淫、疫疠等邪气,发病有季节性,多由皮毛、口鼻而人,最易犯肺,多为实证,亦有体虚再感邪者,而呈虚实夹杂之证。

外感疾病与内伤杂病多相互关联,外感邪气易伤正气,致阴阳气血失调;内伤杂病因阴阳气血不调而易感受外邪。外感疾病之寒热,乃寒热病邪所致;内伤杂病之寒热,系脏腑内伤后,阴阳失去平衡的缘故,且寒热常与其他虚象并见。故治疗上,外感疾病首在祛邪,邪去则寒热自除;而内伤杂病关键在于调和阴阳。

4

总论第三章中医内科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

口▣

第三章

中医内科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

扫一扫,看课件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来对疾病进行检查诊断、观察分析,并遣方用药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它是中医学的精髓所在,是理、法、方、药的集中体现和具体实施。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认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相关课程后,掌握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一、以整体观为指导

整体观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亦是指导中医内科临床辨证的基本原则。整体观在内科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全面观察和收集临床资料,结合疾病发生的季节、时代,以及患者的工种、家族、自身的体质等诸多因素,全面分析病情,因时、因地进行辨证论治等方面。

自然及社会环境,包括四时气候、地理环境及时代特点等,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都有

一定的影响。在全面分析病情,进行临床辨证时,我们应对这些条件给予重视。例如,春夏两季气候偏温,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易感风寒表证,不宜过用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气伤阴;秋冬之季气候偏冷,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潜藏于内,若病非大热,应慎用苦寒之品,以免伤阳。北方严寒地区,辛温药量可加重;南方温热地区,辛温药量宜减轻,或改用轻淡宣泄之品。

人体全身组织因筋、经、络脉等经络系统相连,使人体在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体发生疾病时,不论局部或全身,都会出现病理反应,局部的病变可影响全身,全身的疾病可以反映于某一局部;内部的病变可以表现于外,外部的病变可传变入里;情志变化可影响内脏功能,内脏的病变也可引起情志活动的异常。

5

中等职业教育中医内科学

因此,临床辨证既要诊察局部,也要审察全身。

每个人禀赋不同,体质有差异,虽患同一疾病,其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加之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工作环境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影响,故治疗用药也有差别,即所谓“同病异治”。

知识链接

四节气

古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有1个节气,1个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从天文学角度来说,节气是以视太阳在黄道上所处的位置来确定的,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等于把黄道分成24段,便有了24个段的交接点,当太阳运行到一个交接点上,就表示到了一个节气。

一年总共24个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

病机,即疾病变化发展的机理,不同的病证有其不同的病理变化,这些病理变化决定了不同的病证有其各自的临床特点和变化规律。在内科病证的发展变化中,只有抓住不同病证的特点和病机的本质,才能确立正确的辨证方向和思路。

中医把病因分为外感的“六淫”、内伤的“七情”及饮食、劳倦、虫兽、外伤等。因此,中医内科的病证,二者各有不同的病因病理、临床证候及发展演变的特点。外感病证,主要根据六经、气血津液、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内伤杂病主要根据脏腑辨证论治。

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病和证,都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出现了病理改变的临床反映。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病”系统反映人体病理改变的发生、发展、病变部位、临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