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戴文标,孙家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经济学》

【作 者】戴文标,孙家良主编
【丛书名】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
【页 数】 398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9.01
【ISBN号】978-7-308-18928-6
【分 类】经济学-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戴文标,孙家良主编. 经济学.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01.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经济学》内容提要:

教材对宏观经济理论部分内容的安排较多地运用了数理公式或模型。这主要考虑到,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宏观经济学由于研究对象的整体性较难用通俗的文字表述,而宏观经济学本身又需要严谨的逻辑推理,所以离不开数理推导。而对数理方法的学习是在抽象理论基础上的具象化,是属于链接学生原有基础知识。本教材能适合较多层面学生学习的教材。

《经济学》内容试读

第1章

1

导言

经济学的产生源于两大前提: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理性。前者使经济学的研究成为必要,后者使经济学的分析成为可能。经济学是一门研究选择的理论,选择的代价是机会成本,它是人们做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的方案。效率是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立足点,而价格是资源有效配置的最主要杠杆。数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是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1什么叫经济学

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精辟地指出:“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1.1.1经济学产生的基础

1.稀缺性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问题的科学。所谓经济,最一般的解释是节省。如某人买了一件商品,感觉既经济又实惠。我们都知道,在这里,经济是指他用较少的货币支出,买到了他所需要的东西。由于他口袋里的货币是有限的,也就是稀缺的,所以此人对买到既经济又实惠的商品一定非常高兴。如果他口袋里的货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便宜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显然,在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稀缺的不仅仅是货币,还有其他一系列的产品以及生产这些产品所用到的生产要素。所以,稀缺性可以看成我们在分析经济学问题中所必须遵循的约束条件。而经济学研究的就是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在人们的欲望无穷的前提下,如何

001

济学

做出最优化的选择。

经济学的研究基于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一个社会的稀缺性集中表现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和劳务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因而是稀缺的。物品与劳务之所以稀缺,无非是以下两个理由。

第一,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与无限的欲望相比,任何物品与劳务都是稀缺的。根据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程度,经济学把物品分为两种:

(1)自由物品(free goods)。这种物品可以无限满足人的需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假设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经济体中,盛产苹果,年产量可达50万吨,而这

一经济体的居民只有500人,此时此刻,苹果相对于这个小岛的居民而言,就是

一种自由物品。自由物品最主要的经济特征是人们占有、使用或支配甚至消费

它,不需要支付代价,即价格等于零(P=0)。显然,对这种产品,经济学并不感

兴趣,它并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经济物品(economy goods),。这类物品不能完全满足人的欲望,我们面临的绝大多数物品属于经济物品。因此,人们占有、使用或消费它,就需要支付

价格(P>0)。稀缺程度越高,价格越高,人们常说的“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形

容的就是这类物品。

一种商品价格的高低,与这种商品对人的重要性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空气,但人们可以免费使用。对人来说,必不可少的是水,但水很便宜,而可有可无的有些商品,如装饰品,却非常昂贵。所以,价格是商品稀缺程度的函数。

第二,物品与劳务之所以稀缺,还因为生产这些物品与劳务的生产要素是稀缺的。经济学所指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和企业家才能。由于这些要素都是稀缺的,所以它们都有价格。资本的价格为利息,土地的价格为地租,劳动的价格为工资,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为利润。与其他产品的价格不同,生产要素的价格不是其所有权的价格,而是其使用权的价格。如某企业支付一定的利息,取得了一笔贷款,这笔利息只是让该企业取得了在一定的时间内使用这笔贷款的权利。到期后,该企业要还本付息。由于这些要素都是稀缺的,因此,它们不能无限地生产人们所要的东西,从而造成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稀缺。

当某一经济主体(如国家、企业或者个人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资源后,就必须做出选择(决策)。一个经济主体的选择一般包括三个层面上的内容。

第一,技术层面上的选择。包括:(1)生产什么。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苹果还是生产橘子。(2)生产多少。它要回答的是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

002

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苹果,用多少资源生产橘子。(3)怎样生产。即用什么样

:

:

:

的方法来生产,如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法还是用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方法,或者用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法。这一问题与经济主体掌握的资源结构有关,如某一

经济单位掌握的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选择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法就比较合理

怎样生产也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与从事经济活动的观念直接相关。在分工基础上的交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的方法,如造船或

是买船。

第二,利益层面上的选择,主要是分配上的选择。这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用什么样的方式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如把产品给最需要的人(按需分配),把产品给最先来的人(根据先来后到的原则,排队),把产品给出价最高的人(在货币面前人人平等)等,都是在不同的体制下采用的分配原则。分配问题因为涉及利益(效率标准和价值标准),所以比技术层面上的选择要敏感和复杂得多。

第三,制度层面上的选择。包括:(1)谁来决策。如我们把经济体制分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以集中决策为主要特征,集中决策最大的优点是高效率,但其缺点是一旦决策失误,损害全局:而市场经济则以分散决策为主要特征,分散决策的优点是分散由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风险,但缺点是对整体而言缺乏效率。(2)谁来选择决策者。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一选择更加重要。

(3)制度安排的综合运用。即法律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规范的有效协作。

所以,选择是一个经济主体每时每刻都要做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与社会如何做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以在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的学科。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萨缪尔逊对经济学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被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并已成为经济学的经典定义。

2.机会成本

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要求经济主体做出选择时,选择也会产生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之为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产品的数量。它也是做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是以同样资源从事相对于前者来说为次优的事情所能获致的利益,也可以说是为了从事某种事情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事情的利益。买船的机会成本是自己造船,而自己造船的机会成本是买船。运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可以对一定资

003

经济学

源的不同选择所能达到的经济收益进行比较,以便在使用这一资源时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如那些已到了上大学年龄的运动员,如果不上大学而从事职业运动,那么他们所获得的收入可能是上百万元。他们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并往往认为,不值得花费这么高的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收益。这一点儿也不奇怪。

理解机会成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它不是在做出某项选择时所支付的实际费用,而是一种观念上的费用或损失。如投资的机会成本是把资本金存入银行所取得的利息。有选择就必须有放弃,因为资源是有限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选择了一个就必须放弃另一个,因而机会成本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

第二,机会成本并不完全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其他人的选择也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同样你的选择也会给其他人带来机会成本。如你在寝室里欣赏音乐的机会成本是放弃了安静,但同时,其他人也因此不能享受安静。这就是你给其他人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外部性其实就是一个经济主体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机会成本。

第三,机会成本是经济主体做出决策时所放弃的最好收益的那种选择。机会成本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平常在做的可行性分析实际上就是从机会成本的概念中直接引申出来的。再如我们平时所说的盈利和亏损也

必须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才能加以说明。假定A项目,投资100万元,收益

120万元,收支相抵,盈余20万元,从会计学的角度来说,这20万元就是利润。

但当我们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时,还必须与其他选择进行比较,如B项目的投资

也是100万元,收益121万元,收支相抵,盈余21万元。比较A、B两项目,就会

发现B项目更优。因此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A项目仍然是亏损的。当然这是

指A项目并没有达到最大的产出,从而也没有使资源达到最有效率的使用,因

而A项目显然不是最佳选择。由于选择无所不在,所以这种思想对决策者的决

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机会成本,以下几方面需要注意:(1)使用闲置的资源生产产品的机会成本等于零。(2)企业主自己管理企业的机会成本是他从事其他工作可能得到的工资薪金收入。(3)投资者利用自有资本进行投资的机会成本,等于把这笔资

本存人银行或者借给别人得到的利息。(4)把生产A产品,转换成生产B产品

的机会成本是生产A产品所带来的利润。(5)价格变化前买进的原材料,其机

会成本应按变化后的价格来计算(即这批原材料在价格变动后出售所得到的收

004

入)。(6)折旧的机会成本是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末可变卖价值之差。

.:

【例1-1】机会成本

1

如某投资者用100万元去投资,年利润率为20%,所以,一年产生20万元

的利润(习惯上我们称这为利润)。但我们知道,这100万元的资本还有其他用

途,如存入银行。假定银行一年期的利率为5.14%,则这笔钱的年利息为5.14万元。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位投资者把这笔钱用于投资的利润就为言

14.86万元(20万-5.14万)。

因此,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必须有机会成本的概念。

3.生产可能性曲线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假定社会用一定数量的资源生产苹果与橘子两种产品,两种产品的数量分别用x和y表示。我们发现,多生产一种产品,必定少生产另一种产品,如在一定数量的土地上进行生产,既可以生产苹果,也可以生产橘子,增加苹果的生产,必然要放弃一部分橘子的生产。反之亦然。表1-1列出了两种产品假设的六种组合:

表1-1苹果与橘子的生产组合

可能性

苹果

橘子

A

0

15

·H

B

14

12

·G

D

E

F

图1-1苹果与橘子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根据表1-1,作图1-1。图1-1中的AF线表示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利用既定

数量的资源,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这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线

上的各点都是能实现的最大产量的组合,B点表示经济体系的一种选择,即生产

1个单位的苹果和14个单位的橘子,E点表示4个单位的苹果和5个单位的橘

子。线内的一点如G点,表示这一产量能够实现,但并不是最大产量的组合。

如果实际产量仅为这一水平,表明经济生活中稀缺的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存

在着失业,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线外的一点H是现有资源条件下实现不

了的产量,它表明资源是稀缺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

005

济学

展,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增加,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向外移动。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表明经济增长。

在既定资源下,为了增加一种产品的数量必须减少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增加

的这种产品的数量与减少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之比被称为边际转换率(MRT)。

增加的苹果产量与减少橘子产量之比即为橘子转换成苹果的边际转换率,可以写作MRT,。以△x代表增加的苹果产量,以△y代表所减少的橘子产量,则,MRT,=△y/△x(见表1-1)。MRTy一般为负数,其绝对值表示机会成本。在

表中,我们发现,MRT的绝对值在不断地递增。MRT递增是因为资源的

适用性。当开始用苹果取代橘子时,适于生产苹果的资源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率。但随着苹果增加,橘子减少,适于生产苹果的资源越来越少。这样,为了增加一

定数量的苹果,所需要减少的橘子就越来越多。MRT,的变动趋势也可以说明

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什么是凹向原点的曲线(见图1-1)。

1.1.2人是理性的(经济人假定)

经济学所说的理性(rationality)是指经济学家对人的行为的一种基本假定.其基本含义是: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要在给定的条件下,存在一种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的利己主义倾向。正像亚当·斯密所说的:“给我所需要的东西,这样,你也能得到好处。”这就是说,基于利己性,人们总是愿意并努力地去得到他们能够得到的更多的好东西。人们在面临各种选择时,希望得到的净利益最大化。理性的人又可以称为经济人。给定的条件是指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所面临的约束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指法律规范和道德标准。这就是说,每个经济主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时,既要遵守社会的法律规范又要符合社会在长期的进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追求自己利益的行为不一定是自私的行为,虽然某人认为买两套衣服是理性的行为,但他愿意为其父母过生日而放弃一套衣服也是合理的。因此,自利这

一概念在经济学中的含义,要比一般的用法广得多,它包含了人们主观的价值判断。人们不仅会考虑自己的物质财富增加的好处,也会为他曾做过正当的事(如公益事业)而感到满足。近年来在国外非常流行的行为经济学,就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人的行为是否是理性的。行为经济学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有限理性的问题,二是通过实验来检验理性假设什么情况下成立或不成立。

各种理性的经济主体包括:理性的消费者、理性的企业、理性的要素所有者和理性的政府。

006

理性的消费者是指一个追求自己最大满足(效用最大)的人。理性的消费者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