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小儿肾脏病学》张君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小儿肾脏病学》

【作 者】张君主编
【页 数】 544
【出版社】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9
【ISBN号】978-7-5591-1755-7
【价 格】198.00
【参考文献】 张君主编. 中西医结合小儿肾脏病学.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西医结合小儿肾脏病学》内容提要:

本书的编写围绕临床儿童肾脏疾病普遍关心的问题,内容涉及肾脏疾病的基本知识和防治要点的各个方面。主要内容包括小儿肾脏发育与解剖、小儿肾脏生理学和病理学、小儿肾脏病症状学、小儿肾脏病的实验室检查、中医“肾”的生理病理、中医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小儿肾脏药理学、肾脏病前沿最新研究进展、小儿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小儿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先天性肾病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疾病、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急性肾损伤与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肾结石、小儿遗尿症、小儿血液净化治疗、典型病例分析等相关知识。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解答了临床诊疗经常疑惑的问题,为读者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治病防病知识,可供适合于儿科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基层医师、医学生、肾病患儿和家长阅读参考。

《中西医结合小儿肾脏病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

小儿肾脏发育与解剖

暖羽官实斯

第一章小儿肾脏发育与解剖003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具有生成尿液、排泄代谢产物、维持体液平衡及体内酸碱平衡、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及内分泌功能等多种重要生理作用。

第一节肾脏的发育

肾脏胚胎发育的过程

肾脏发育的生物学是研究胚胎期肾脏发育过程及发育过程中各类遗传基因和蛋白表达的时空顺序、功能状态及其调控机制的一门新型生物学科。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和蛋白质工程技术、转基因动物研究及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人们对于肾脏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增殖死亡、诱导、分化、识别、迁移和功能表达等均有了越来越清楚的认识。

当受精卵发育成胚胎时,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均自腹腔后壁的间介中胚层发生。间介中胚层与体节分离,在原始主动脉两侧形成一对纵向条索状细胞团,称为肾索(nephrogeniccod)。生肾索的头端分化成原肾;胚胎第5周,下段细胞增生,从体腔背侧突入体腔,形成尿生殖嵴(urogenital ridge)。随后,尿生殖嵴中部出现纵沟,将其分化成外侧的中肾嵴(mesonephric ridge)和内侧的生殖腺嵴(gonadal ridge),分别分化成中肾和生殖腺。生肾索的末端参与后肾的形成。

人肾的胚胎发育重演着种系发生过程,相继形成略为重叠的3种不同的肾系统,即经历原肾、中肾和后肾3个阶段。它们依次由头侧向尾侧发生,原肾和中肾是胚胎期的暂时性器官,在早期相继出现后即退化消失,唯最后发生的后肾,高度发育成为永久性肾。后肾由两种不同的胚基发展而成:一为输尿管芽,发育成为肾的排泄部;另一为生后肾组织,发育成为肾的泌尿部(图1-1)。

原肾残变

生肾管

卵黄管

中肾管

尿囊

后肾

灌殖腔

生后肾原基

输尿管芽

图1-1中胚层形成原肾、中肾、后肾系统的示意图

G004中西医结合小儿肾脏病学

(一)原肾

原肾又称前肾,约在胚胎第3周末,由颈部第7~14对体节两侧的生肾索内先后形成7~10个实心状或小管状排列的细胞群,称为原肾小管,邻近的原肾小管相连,形成纵向管,称为原肾管,原肾管向尾侧伸展连通于泄殖腔。原肾无功能,于胚胎第4周原肾小管相继退化消失,但大部分原肾管继续向胚体尾端延伸,以后改称中肾管或称沃尔夫(wolf)管。

(二)中肾

中肾于胚胎发育第4周末,在原肾尾端的生肾索内出现一些横向“S”形弯曲的

小管,称为中肾小管(mesonephric tubule)。中肾小管的外侧端连通原肾管,此时原肾管改称为中肾管(mesonephric duct)或称为沃尔夫管(wolff duct)。中肾管继续向胚体尾端延伸,末端通人泄殖腔。每侧中肾有中肾小管30~40个。中肾小管的内侧端膨大并凹陷形成肾小囊。后者与由背主动脉分支在肾小囊内形成的血管球一起构成肾小体(图1-2)。另一端则连通于中肾管。与此同时中肾小管及其肾小体也依其发生顺序,自头端向尾侧逐步退化。于胚胎第8周,头端的中肾小管开始退化,而尾端则继续发生,到第9周大部分退化消失,少数尾端残留的中肾小管和中肾管,在男性发展成生殖管道,在女性则发展为残留的痕迹结构。中肾管尾端形成输尿管芽,是后肾的来源之一(图1-3)。

肾小体

中肾小管

背主动脉

中肾管

肠背系膜

生殖腺嵴

中肾嵴

图1-2中肾发生示意图(胚体横切)

第一章小儿肾脏发育与解剖005

(正在退化)】

原肾小管

原肾小管

原肾管

中肾小管

中肾小管

中肾管

泄殖腔

泄殖腔

女性

中肾小管

男性

原肾小管

和中肾管

(正在退化)

卵巢

中肾小管

muller管

中肾管

尿囊

尿囊

后肾

中肾管

输尿管

输尿管芽

泄殖腔

泄殖腔

图1-3原肾、中肾、后肾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三)后肾

后肾是由两种不同胚基发展而成:一种是由中肾小管尾端发育而成的输尿管芽形成肾的排泄部(即集合小管、肾盏和肾盂);另一种是生后肾组织,发育成肾的泌尿部(即肾单位)、肾内结缔组织和肾被膜。

1.输尿管芽

胚胎发育至第5周,从中肾管尾端进入泄殖腔前的部位向背侧突出而成为一个盲管(即输尿管芽),迅速向头端及背侧生长,下部发育成输尿管。当输尿管芽头端伸入至间充质时,其周围的间充质分化成生后肾胚基。这时的生后肾胚基像一个帽子似的盖着输尿管芽的末端,以后膨大成为原始肾盂。原始肾孟很快分叉成为上下两个初级肾盏(即未来的肾大盏),其后又反复规则地以两叉分生方式生长,成为次级肾盏(图1-4),并延伸至周围的生后肾组织内,形成一连串多级分支的管道,即集合小管,分支共达14~18级,直至胚胎第20周停止。当外周部分继续形成更多级的小管时,第2级小管便扩大,并逐渐将第3级、第4级集合小管吸收进去,形成了肾盂的肾小盏,第5级和

G006中西医结合小儿肾脏病学

以后各级的集合小管就大大伸长,并向肾小盏聚合,形成肾锥体。进人一个肾小盏的集合小管数为10~25条不等,因而输尿管、肾孟、肾大盏、肾小盏和几乎由100万~300万个集合小管组成的排泄部分都是由输尿管芽发育形成的(图1-5)。末级集合小管的盲端膨大成壶腹,对生后肾组织的分化有重要的诱导作用。

中肾管

生后肾组织

输尿管芽

肾盂

肾大盏

肾小盏

肾盂

间充质细胞团

生后肾组织

弓形集合小管

直集全小管

图1-4第5~8周后肾连续发生阶段示意图

天分

集合小管

向外生长的集合小管

肾大盏

后肾胚基

肾盂

肾小盏

输尿管

A

B

C

D

图1-5后肾的肾盂、肾盏和集合小管发育示意图

A第6周;B第6周末;C第7周;D初生儿

注意进入肾小盏的集合小管呈锥形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