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陈大舜,喻嵘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

【作 者】陈大舜,喻嵘著
【页 数】 485
【出版社】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7.10
【ISBN号】978-7-5357-9562-5
【价 格】98
【分 类】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参考文献】 陈大舜,喻嵘著.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内容提要:

全书总分二十九章,书中主要论述了糖尿病及其急、慢性并发症的病因病机,诊断、中医辨证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等,并介绍了本书编者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研究工作中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并融入了陈大舜教授30年余来的糖尿病研究成果。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糖尿病

第一章

糖尿病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血管、肾、眼、足及神经等脏器的并发症。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升高,已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

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DF)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亿,其中

80%在发展中国家,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67%。1994至1995年进行了全国19省市21万人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5%,糖耐量异常为3.2%。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根据2010年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糖尿病总患病率是11.6%,其中男性12.10%,女性11.0%。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高达1.14亿,居世界第一,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

在短期内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加可能有多种原因,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老龄化比例逐年增加、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肥胖和超重比例人数明显增加等。我国糖尿病严峻的流行现状、未诊断人群比例高、大量的糖尿病高危人群都提示在糖尿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中,仍有更多的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糖尿病常用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和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

会(ADA)标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仍采用

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和糖尿病的分型体系。即:有典型糖尿病症状(多

尿、多饮、多食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者,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加上葡萄糖负荷2小时血糖≥11.1mmol/L,为糖尿病,如症状不典型者,临床诊断必须经另一日的重复试验所证实。空腹血糖(FPG)<6.1mmol/L并且餐后2小时血糖(2hPG)>

7.8mmol/L,为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2hPG)>7.8mmol/L,但<11.1mmol/L时为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FPG)≥6.1mmol/L,但<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7.8mmol/L时

为空腹血糖受损(IFG)。

2010年,ADA已将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ie,HbAe)≥6.5%纳人糖尿病诊断标准;2011年,WHO推荐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切点。但鉴于HbA1检测在我国尚不普遍,检测方法的标准化程度不够,测定HbA1的仪器和质量控制尚不能符合目前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要

求。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仍不推荐在我国采用

HbA1诊断糖尿病。但对于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已有严格质量控制,正常参考值在4.0%~6.0%的医院,HbAe≥6.5%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

第一节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糖尿病作为现代医学诊断疾病,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病理变化规律。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一定的优势。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黄帝内经》中有“消瘅”“脾瘅”“消中”等称谓,我国古代医家结合消渴病“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对糖尿病的辨证大都不离“三消”的范畴。后世医家则根据消渴病的病机特点和临床表现,有所发挥,形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多种辨证体系,突破了传统的“三消”辨证施治。现代医学在糖尿病证候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2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

一、糖尿病的中医证候

糖尿病的症状主要是“三多”,即多饮、多食、多尿。根据这3种主要症状的侧重点不同,又分为上消、中消、下消。其中把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多食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中消,多尿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下消;同时伴形体消瘦,体重下降,尿有甜味且色浊等。上消多伴烦渴多饮、口干唇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等肺部燥热之象;中消多伴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等胃热之症;下消则多伴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饮后不解、口干舌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等肾虚之症。消渴日久,必致阳气失固,阴血耗竭成阴阳两虚之重症,则多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色黧黑、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二、糖尿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对于消渴的病因病机认识,古今文献有许多不同的学说。目前,各医家对消渴病发病原因的看法一致,认为主要有过食肥甘、五志过极、房事不节、热病火燥及先天禀赋不足等。病机方面,则由于各医家切入点不同,观点各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提出消渴病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情志因素、过食肥甘、药石所伤、外感邪毒等有关,并提出“二阳结谓之消”“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胃中热则消谷”等病机之说。《金匮要略》在重视胃热的同时,提出厥阴消渴、肾虚消渴,成为后世医家认识糖尿病病因病机的基础。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消渴篇》指出“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尤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刘河间指出“此三消,皆燥热之亢极者也”。张子和指出“虽五脏之部分不同,而病所过各异,其归燥热一也”。朱丹溪认为“三消者,多属血虚不生津液所致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曾指出消渴病乃“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后世医家秉承前贤,对消渴的病机则多有新论。逐渐发展了脾虚论、肾虚论、肝郁论、湿热论、气虚为本论、气阴两虚论、血瘀论、痰湿毒病机论、络病论等。如刘仁昌教授认为消渴病虽与肺燥、胃热、肾虚有关,但关键在脾虚。李富玉认为,糖尿病在其发病及病理演变过程中易出现痰湿之邪,同时痰湿又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基础,为糖尿病诸多合并症的主要原因。痰湿的形成既可直接耗伤阴液,又可因痰郁化火损伤阴液,更有因痰湿日久闭阻经络、阴津失于输布,使脏腑功能失调而发为消渴者。郑敏等学者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失调畅,气机紊乱,致使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不能随气机进行正常代谢,化火伤阴,发为消渴。曹长峰则认为今人恣啖肥甘,醇酒厚味,食滞生湿生热,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不化,脾胃受困,中焦之气戕伐,运化失职,水谷不化,水谷之气具温养之性,有余必生热生火,灼伤脾胃之阴津,而发为消渴。谢宁等认为血气瘀阻,瘀久化热,使阴血燥热,耗伤气阴,且血瘀气滞可影响津液的输布和吸收,致使机体气阴两虚,津液不足,发为消渴。仝小林教授提出肥胖2型糖尿病存在郁、热、虚、损的发展过程,在早期及前期主要是食郁为先导的六郁和络滞,而产生郁热的原因或为饮食失节或为情志失调。由于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损伤脾胃,可致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而致消渴。或由于情志不调,五志过极,气机郁结,郁而化火,火热炽盛,发为消渴。亦有学者提出糖尿病的病机需以整体观念动态把握,不能一言以蔽之。如岳仁宋等主张按糖尿病病程和并发症发生分早、中、晚3期辨证。早期以糖毒致损,火热炽盛为基本病机;中期以气阴两伤为基本病机,兼挟痰湿、瘀血;晚期以五脏六腑受损,阴阳两虚为基本病机,痰、湿、郁、毒、瘀交相呼应,变证丛生

在各种病机学说中,目前以气阴两虚学说最具代表性,该学说指出消渴病发病机制为燥热伤阴,阴损气耗,致气阴两虚,实为脾气虚和肾阴虚之综合,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程日久迁延,则可生瘀、生毒、生痰等。

有关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论述颇多,但需明确的是,疾病是动态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病因病机

第一章糖尿病

3

亦是随之而变化的。消渴病症百样,临床亦表现万千,单一地用某一病机来阐述均不能全面概括,故临床上尚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加以细致的辨证论治。

三、糖尿病的辨证治疗

(一)按传统“三消”辨证论治

传统分为上中下“三消”证型,上消(肺热津伤)治以消渴方;中消(胃热炽盛)治以玉女煎;下消(肾阴亏损及阴阳两虚)治以六味地黄丸及金匮肾气丸。

(二)按气血津液阴阳失调论治

1.气阴两虚张延群认为消渴病病机是气阴两伤,气虚不能生化精微而滞留引起血糖升高,阴精不能利用,致阴精亏虚,阴虚则生内热,热盛又伤阴耗气,最终转化为阴阳两虚。气阴两虚型消渴患者常症见口渴欲饮、能食易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舌红或淡红、苔白、脉沉细,可兼见面色不华、头晕多梦、手足心热、纳差腹胀、大便溏、肢体麻木或自汗盗汗等症。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代表方药为生脉散合六味地黄丸。张炜等将71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进行饮食控制、口服降血糖药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益气养阴方(黄芪、生地黄、山药各30g,麦冬、制黄精各15g,五味子、大黄、黄连各6g),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显效36.1%,有效50.0%,无效13.9%,总有效率86.1%;对照组分别为22.9%、40.0%、37.1%及

62.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益气养阴方能有效地改善2型糖尿

病的临床症状,达到降低血糖和血脂的目的。

2.阴虚火旺·林兰教授认为阴虚燥热为糖尿病主要病理改变。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之虚则阳之甚,热偏盛则阳愈亢、火愈旺,消烁阴津,形成恶性循环。阴虚火旺型消渴患者常症见咽干口苦、渴思冷饮、尿量频多或浊如膏脂、消谷善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目睛干涩、视物模糊、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皮肤干燥、大便秘结、舌干红、舌体瘦、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益精养血,代表方药如知柏地黄丸合玉液汤。祝湛予教授治疗糖尿病,提出7个临床证型,阴虚火旺即是其中之一。常以一贯煎为主方养阴:然后再根据不同脏腑的火旺,加用不同的药物,如心火旺加黄连、黄芩;胃火旺加知母、石膏;肝火旺加龙胆、知母;相火旺加黄柏、知母等。

3.阴阳两虚消渴病程日久,因燥热亢盛,伤津耗气,而致气阴两虚,阴损及阳,则阴阳俱虚阴阳两虚型消渴患者易见多饮多尿、尿液浑如脂膏,甚则饮一溲一、大便稀薄或五更泄泻、四肢欠温、腰膝酸软冷痛、乏力自汗、面色黧黑、耳轮干枯,男性可见阳痿早泄、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治宜滋阴温阳益肾,代表方如金匮肾气丸。祝谌予教授治疗阴阳两虚型糖尿病常用方药如桂枝、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各10g,生地黄、熟地黄、茯苓、葛根各15g,制附子5g;阴阳两虚火旺型则再加知母、黄柏各10g。(三)按病因论治

1.瘀瘀血在糖尿病发病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气郁、气虚、痰阻经络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阻。吕仁和教授等认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存在血脉瘀滞的病机,实质上是消渴病初始治不得法,伤阴耗气,气郁热瘀,互相胶结而致。董耀民认为消渴病当从瘀论治。首先《内经》中即有论述气滞血瘀可致消渴,而后病发消渴日久,无论气虚、气滞、阴虚还是火热均可致瘀,瘀是消渴后期病变的关键因素。故临床治疗消渴当活血化瘀,临证在活血化瘀的同时气虚者补气,气滞者理气,夹痰则化痰。

2.痰2型糖尿病40岁以上及肥胖者多发,过食肥甘滋腻,碍胃化湿,湿郁化热灼液为痰,化燥伤阴;另外,肾亏阴虚火旺灼液为痰;肺失治节,水津失布,聚湿为痰;肝郁犯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内经》就提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的观点。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高脂血症、高黏滞血症,中医亦认为与痰密切相关。代表方如二陈汤,药如苍术、佩兰、僵蚕等。林绍志等认为糖尿病患者中确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

有痰湿之病机,应用燥湿化痰之法收效良好。官惠文认为痰瘀阻滞是消渴病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湿热彭万年从地域条件、人体体质、饮食习惯等方面探讨了消渴与湿热的关系。湿热致消渴,以清利湿热、行水生津为基本准则。湿邪涉及肺脾肾三脏。肺病则肺气不宣,无以化湿,成热致消;脾病则脾气萎靡,无以散精,壅热致消;肾病则阴阳衰损,运行无源,化热致消。所以湿热致消,治疗针对于肺脾肾三脏,药用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茵陈、枳壳之品。吕仁和教授等治疗糖尿病湿热困脾证用清化湿热汤临床疗效明显。曹氏等认为,湿热证虽不属消渴病的必见证,但消渴病日久,或属湿热体质,或脾虚生湿化热,或新感湿热之邪,湿热蕴结脾胃,均可见湿热中阻之证。此证多见于气阴两虚阶段,即气阴两虚为本,湿热为标,方用温胆汤加减。

王永山认为虚为百病之源,正气不虚,邪不可干。虚实内在因素,脾肺肾虚故而水津代谢失常,水液不循常道,中焦不运而郁而生湿,继而痰自内生。久病人络而生瘀。痰、湿、瘀既是虚的病理产物,又是加重虚损的病理因素,是消渴病的四大关键病机,致使其病情胶着难解。

4.毒陈娟等分别从热毒、瘀毒、痰毒、湿毒4个方面论述由“毒”致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观点,认为热、瘀、痰、湿四者既是消渴发生的重要病因,也是消渴发展变化的病理基础,导致变证百出。这

四者既能单独致病,又可相兼为患。陆付耳教授认为“毒”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故提出从“毒”论治糖尿病。

(四)按脏腑病机论治

1.从肝论治李惠玲等从肝主疏泄,能协调平衡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出发,得出肝失疏泄可致脏腑功能紊乱,可致情志失畅,可致津血运行失常3个方面来论述。肝失疏泄,气机失调,从而犯肺、克脾、伐胃,或耗肾、伤津、损血或夹痰,使人情志抑郁,最后导致人体气血津液输布失调,病发消渴。陈炳等从肝的生理、消渴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等方面分析,认为论六经,消渴属厥阴病,厥阴是为肝所主;论脏腑,肝为五脏之贼,肝病可致五脏之病,五脏之病亦可致肝病,得出消渴更应从肝论治。并从历代入肝经的药(如乌梅、五味子、黄连、地黄、地骨皮等)及食物(荸荠、乌骨鸡、人乳等)治疗消渴中得到佐证。其参考文献及根据个人经验将消渴从肝辨证分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肝火灼肺、肝火犯胃、肝胆湿热、肝阴不足、肝肾阴虚、厥阴寒热错杂型八证。分别治宜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黛蛤散合泻白散,一贯煎,龙胆泻肝汤,加减复脉汤,滋水清肝饮和乌梅丸或连梅饮加减。

2.从脾(胃)论治李玲从脾的病理生理特点,饮食失节、五脏柔弱、情志失调的病因,脾气虚弱和脾阴虚的病机得出脾气虚弱、湿邪以及陈气蓄积、脾阴虚是糖尿病的主要病机,脾肾功能失常为糖尿病重要的病理环节,脾胃失常关系到糖尿病发生、发展与转归。刘振杰等认为脾虚胃强(胃热)贯穿糖尿病的各个时期,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治疗上以扶脾抑胃为主,用白虎人参汤加减,根据脾虚胃强这一矛盾的主次,兼顾病程分期,或健脾或清胃。早期以健脾为主,清胃为辅;中期以清胃为主而辅以健脾;后期以脾胃兼顾,滋阴润燥,加以辨证施治,并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从肾论治向文政等认为肾藏元阴元阳,是人机体先天之本。肾的阴阳失调是消渴病的根本原因。肾阴充足,可滋肺胃之阴,肾阴亏虚,阴虚火盛,金水无源,肺金受损,则水液代谢失常,直趋而下成小便数;肾阴虚火旺,虚火可灼胃,胃热而消谷。肺燥、胃热、肾虚三者并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以肾虚为主。消渴的病机演变也与肾有密切的关系,治病求本,最后指出调补肾中阴阳,使阴以配阳,阴阳平和方是治疗消渴的大法。松涛以肾气丸为基础方,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熟附子、肉桂、黄芪、党参、葛根、白术治疗糖尿病。周洵如以滋肾补肾为治疗大法,用黄芪、生地黄、黄连、大黄、山茱萸、枸杞子、桃仁、肉苁蓉、黄精、玉米须治疗糖尿病。此外,补肾法常与健脾、益气、调肝、化瘀、利湿等法联合应用。

4.从心论治张庚良认为消渴与心火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心火是病发消渴的重要病因病机之一。并在临床中辨证属心火的消渴患者采用清心泻火法。心火分实火与虚火,实火表现为口干口渴、心烦、

第一章糖尿病

5

失眠多梦、烦躁、多汗、口舌生疮、小便短赤、便秘、舌尖红或舌红、苔黄、脉滑大或左寸滑大而数。实火予以清心泻火、止渴除烦。虚火则表现为口干饮水不多、心烦、心悸、盗汗失眠、手足心热、疲乏无力、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给予滋阴养血,清心安神。治疗宜选用入心经、苦寒、甘寒之药,如黄连、淡竹叶、连翘、牡丹皮、木通等。刘宏伟等人认为五脏虚弱导致消渴与心主血脉相关,七情内伤导致消渴与心主神志,脏腑传变导致消渴与心阳盛衰相关,认为消渴病机是以心的功能不足,血虚阴燥为关键,以气虚血瘀贯穿消渴病的始终。

四、病证结合诊疗

现代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我国医师和患者均已普遍接受病证结合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强调病和证各自的重要性,是中西医结合的较高层次,其发展成果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病证结合首先要“辨病”,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各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然后再“辨证”,依据中医学理论,分析各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辨识证候,改善症状。

现代医家诊疗糖尿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参照病种病程和分期分型,用药上以降糖药物为首选,兼顾安胎、降压、调脂等特殊病情,同时注意预防为先、先期用药等,这些都是重视“病”的体现。但需要注意在强调“病”的同时,不能忽略“证”的重要性,“病”是从时间上观察疾病所处的阶段,“证”是从空间上观察疾病整体的状态,两者不可偏颇,更不能或缺。所以糖尿病领域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需要继续重视“病”的阶段性,但不能忽视“证”的整体性。

第二节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方案的研究

2型糖尿病发病特点是由早期的胰岛素抵抗转变为晚期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与其他类型的糖尿病相比,病证结合诊疗模式集合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的优势,在诊疗2型糖尿病方面的优势尤为突出,医家的接受程度最广。病证结合诊疗模式已成为医学界诊疗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诊疗方式。

一、文献调研一2型糖尿病23139例文献调研分析研究

(一)文献调研分析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本次文献调研的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及其主要并发症1991~2001年近10年来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的现状和诊治水平;了解本病的辨病辨证、中医药治疗及防护等方面的进展情况;尤其要重点掌握本病的基本病机及内部转化规律,以及对主要证型的初步确立,结合对本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为制定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中医诊疗方案打下初步基础。

1.调研的方法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反映被调查文献的原作者的内容,保持原貌,逐篇填写文献调研登记表,全面反映近10年来2型糖尿病及其主要并发症的中医药研究及防治水平。调研的范围及时限以国家级杂志为主,及部分省级杂志与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报属于核心期刊者。凡创刊超过10年者,从1991~2001年;凡创刊不足10年者,从创刊号起至2001年止。专著及教材也以此10年出版者为调研内容。中医古代文献因没有糖尿病病名,更无1型与2型之分,故不予收录。收录文献以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对本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对象。凡纯西医西药研究的文献概不纳入。尽管收录文献有502篇,但缺漏文献仍较多,笔者仅就收集到的文献加以分析、报告。因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绝大多数,有些文献虽未指明为2型,但实指2型,可以收录。有些文献无法排除1型者,一般不予收录。个案报告及不足30例者,一般不纳人,但比较少见的并发症可以酌情纳入。2型糖尿病及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等概不纳入。

2.调研的分类分基础研究类与临床研究类。每一类再分多项调研内容。有的文献两类多项兼有者,只算一篇数量,但可允许两处使用。

6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

3.调研的步骤第一步文献检索,采用手工检索、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相结合的方法。第二步设计文献调研登记表;第三步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逐篇登记;第四步撰写文献调研报告。文献调研共收集文献502份,其中来源于杂志472份,来源于著作、教材等文献30份

(二)基础类文献调研分析研究

1.基础类文献调研综合分析基础研究共收文献108份,占文献总数的21.5%。分流行病学调查、病因病机探讨、证候、诊断指标、实验研究、名医经验、综述及其他,具体数目见表1一1。表1-1

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础类文献调研内容

份额

流行病学调查病因病机

证候

诊断指标实验研究名医经验

综述

其他

108

14

15

11

17

26

2

2.流行病学调研总体来看,调研文献较少。据现有资料仅有河南地区、上海地区、广东佛山地区、北京地区、湖南长沙地区等做过1000例以上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报告与分析反映了一些情况。

糖尿病的患病率,北京地区曾对城乡4个社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2354人,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组高于中年组,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乡村。结论是北京市中老年糖尿病患病率已达到糖尿病高发国家的下限。可见中老年糖尿病的防治已成为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据山东1996年的调查,沂水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比山东省1981年农村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增高近3倍,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且女性比男性早发病10年。脑力劳动者患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

关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与证候,广东佛山地区的调查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以气阴两虚血瘀证最为常见,符合中医久病多虚、久病多瘀的观点,同时对传统的“阴虚燥热”观点提出了质疑。河南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提出传统的“三消辨证”已不能适应今天的临床需要,使用新的、更合理的、更实用的辨证分型方法取代传统的三消辨证已是势在必行。并提出“气血津液辨证”方法可以概括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实用性强,易于临床推广。其调查统计的1402例辨证分型的比例为:气阴两虚819例,占

58.42%;阴虚燥热327例,占23.32%;气虚血瘀195例,占13.91%;阴阳两虚61例,占4.35%。有人曾调查10年间中医辨证分型为:阴虚燥热证,多见于2型糖尿病早期,约占50%;气阴两虚证,最常见,可见于早、中、晚期,约占80%;阴阳两虚证,多见于晚期重症患者,以并发肾病最为多见,约占20%。以上3家的调查虽有差异,但气阴两虚证最多见是一致的。

关于糖尿病并发病的调查,常见的并发病有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脑梗死、高血压、眼底病、皮肤病及糖尿病足等。其表现的证候多种多样,河南的调查结果显示,并发症发生频次较高的中医证候依次为肾虚证53.62%,气虚证50.43%,阴虚证43.73%,提出糖尿病并发症(病)的患者表现为肾虚、气虚、阴虚居多,并认为虚多实少,说明糖尿病日久,肾元亏虚,气阴两虚也是导致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基本病机。但笔者认为,上述肾虚证、气虚证、阴虚证,无论在概念上与临床上,是有相互涵盖与交错的,即阴虚与气虚主要是指肾的阴虚与气虚证,当然也不能排除其他脏腑的阴虚与气虚证,如肺、肝、心、脾、胃的阴虚或气虚证。故用气阴两虚证来概括即可。长沙地区1718例的调查,仅并发肾病者,气阴两虚证就占51%,也支持这一结果。其中兼夹血瘀证者占58.1%,兼夹湿热证者占

47.1%,故长沙地区的调查显示,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主要病机以气阴两虚为主,夹瘀夹湿也不容忽视。本虚标实应是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共同病理特点。

3.病因病机调研上述流行病学的调研已经反映出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其他非流行病学文献调研也基本一致。多数文献认为2型糖尿病是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虚为主,日久病情加重,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标实多为瘀血、燥热、湿阻等。因此在辨证论治时必须处理好补虚与泻实的关系、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已病与未病的关系。

但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也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的责之于肾,认为气阴两虚主要指肾元亏虚;有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