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高凤敏,曹颖平主编;袁维真,姚定国,王雅杰等副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诊断学》

【作 者】高凤敏,曹颖平主编;袁维真,姚定国,王雅杰等副主编
【丛书名】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页 数】 571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 2016.11
【ISBN号】7-5067-8226-5
【分 类】诊断学-医学院校-教材
【参考文献】 高凤敏,曹颖平主编;袁维真,姚定国,王雅杰等副主编. 诊断学.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2016.11.

图书目录:

《诊断学》内容提要:

本教材为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

《诊断学》内容试读

绪论

诊断学(diagnostics)是研究有关疾病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为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各学科而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问诊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以及病历书写、临床常用诊断操作和临床诊断思维等。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诊断的原理,学会收集和分析临床资料,学会临床的思维方法,达到正确诊断疾病的目的,从而为临床防治疾病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诊断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也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

一、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问诊

问诊又称病史采集。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知情人,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种诊断方法。是医师最基本的一项临床技能。只要患者清醒,无论门诊或住院环境均可进行。许多疾病经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加上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即可提出初步诊断。(二)常见症状

症状是指患者患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如发热、咳嗽及疼痛、恶心、呕吐等。这些异常感觉有时出现在疾病的早期,临床上其他检查方法往往还不能发现异常,因此,对早期发现疾病、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了解患者症状的发生和演变,是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症状是在病理生理基础上发生的,对疾病的反映是其他检查不能替代的。在临床上,症状难以客观地查出,主要是通过问诊实现的。(三)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指通过医师的感官或借助简单的检查工具(听诊器、叩诊锤等),对患者进行细致观察和系统检查,揭示人体正常或异常征象的临床检查方法。由此发现的征象,谓之体征(sigm)。通过上述方式提出的临床判断称为检体诊断(physical diagnosis)。检体操作时应注意动作轻柔,既不增加患者痛苦,又能获得明确信息。掌握正确的体格检查方法和正确分析检查结果是诊断疾病的基本功。

(四)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是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对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体液、组织及细胞等进行检测,从而获得疾病病原学、组织病理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客观资料,再结合临床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问世和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实验诊断已成为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指出:由于标本的采取、保存、仪器的稳定性和技术人员熟练程度等因素,常可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当实验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时,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或进行必要重复,偶尔一次阳性或阴性不能作为肯定或否定临床诊断的依据。

(五)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是应用各种器械对患者进行的相关检查,如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诊断学

肺功能和各种内镜检查以及临床上常用的各种诊断操作技术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辅助检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如免疫学、核医学、CT、磁共振及自动检

测仪器等的迅速发展,使临床检查手段不断更新,尤其是当今一些先进的诊断方法如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法及心血管造影等技术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对某些隐匿或疑难病例的诊断水平。然而,再先进的仪器仍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切不可盲目依赖仪器检查必须在问诊、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同时应严格掌握有关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滥用。(六)病历书写

病历书写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诊断学课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病历是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形成的文本资料,病历书写有相关的内容、格式要求。因为病历是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件,因此,病历书写过程中还应注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各种医疗规章制度。(七)临床诊断思维

临床诊断思维是通过符合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疾病知识,对所获取的临床资料分析、整理、判断,从而提出诊断。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对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临床诊断思维需要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二、诊断学的发展

历代医学家在长期实践中,使诊断技术不断丰富和发展。有许多原则和方法至今仍被沿用。我国是最早形成系统医学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中医学“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已经广为流传,如著名医学家秦越人已采用“望色”“闻声”“观形”及“切脉”等方法诊断疾病。公元前3世纪前后,《黄帝内经》已有关于诊法和病机的阐述,如“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由此可见,我国医学家早就能以面色表情、形态容貌诊察脏腑的疾病所在、严重程度,以脉搏的动态、频率推测脏腑的气血盛衰、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

古代西方医学家,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77年)的著作《希波克拉底全集》代表了当时西方的医学。他在诊断方面重视主诉和既往病史,并强调认真细致地观察和检查患者,他所描述的恶病质病容称为希氏面容,至今仍被引用。除了叩诊以外,视、触、听(直接)等检查手段都被他采用过,他还用直接听诊法首次发现胸膜摩擦音和肺的醋沸音(啰音)。

18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发展,诊断疾病的检查手段也有了进步的发展。1761年,奥地利医师Auenbrugger在叩打酒桶检查酒量的启示下发明了叩诊法。1828年,法国医师Piorry发明了叩诊板,创建了间接叩诊法。1887年,法国医师Laennec创造了木质单筒听诊器,并著有《医学听诊法》。1888年,Bazzi-Bianchi发明了双耳件软管听诊器,使听诊效果明显提高。由于叩诊和间接听诊法的相继问世,故视、触、叩、听四大基本诊断方法得以完善。

I7世纪末Leeuwenhoek首创并应用了显微镜,为病因诊断做出了巨大贡献。Fahrenheit和

Ludwig分别于1724年和1847年发明和创造了体温计和血压计。19世纪末,在临床上开始应

用细菌学和血清学的检查方法。1895年发现了X线,20世纪发明了心电图检查等。此后,新

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绪论

三、临床诊断的种类和步骤

衣风长日芒确的,四

(一)临床诊断的种类

一个完整的临床诊断既要描述疾病的性质和名称,又要反映患者机体的全面状态。临床诊断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1.病因诊断(etiological diagnosis)是指根据致病因素所提出的诊断,如“病毒性乙型肝炎”或“支原体肺炎”。病因诊断是正确防治疾病的基础,是最理想的临床诊断。

2.病理解剖学诊断(pathological diagnosis)是指根据病变部位的形态或组织病理改变所提出的诊断,包括病变部位、范围、器官和组织甚至细胞水平病变的性质,如肝硬化、肺动脉瓣狭窄及间质性肾炎等。应该指出:这些诊断不一定都是经过病理活检才确立的,大多是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特殊仪器检查等间接方法获得,只有当上述方法失败时,方可采集活检标本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提出病理形态学诊断。

3.病理生理学诊断(pathophysiological diagnosis)是指根据疾病引起的机体器官功能状态改变提出的诊断,如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肝衰竭等。病理生理学诊断除了提示整个机体的功能改变外,还可作为预后评估和劳动力鉴定的重要依据。

4.疾病的分型与分期(typing and staging of disease)是指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病变范围及疾病严重程度对疾病所提出的进一步诊断。疾病分型与分期不仅有助于疾病的治疗,而且可准确判断疾病的预后,如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及迁延期,再根据传染方式和潜伏期的特点又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等不同类型。

5.并发症诊断(complication diagnosis)、是指根据机体器官组织损害的性质与原发疾病的关系所提出的诊断。虽然并发症在疾病性质上与原发疾病不同,但在发生机制上与原发病有因果联系,如急性重型胰腺炎并发胰腺脓肿或胰腺假性囊肿等。

6.伴发病诊断(concomitant disease diagnosis)是指根据疾病与原发病存在的先后及与原发病在发病机制上有无联系所提出的诊断。伴发病指先于或与主要诊断疾病同时存在,但其发生与主要疾病的发生发展无相关性的疾病。伴发病的存在可能对机体及主要疾病的发展产生影响,如糖尿病对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的影响。

7.症状诊断(symptomatic diagnosis)是指根据尚未查明原因的症状或体征提出的诊断,如眩晕、腹痛、黄疸及水肿等,由于原因未明,故临床上一般称为印象或初步诊断,只能为诊断提供方向,原因明确后应立即修正诊断。

(二)临床诊断的步骤

建立正确的临床诊断是认识疾病的过程,也是科学调查研究的过程。新中国首任卫生部长曾指出:“治病有无错误,首先决定于诊断是否正确,而诊断的是否正确又决定于检查是否认真详细。对于看病来说,做详细而准确的调查,做精密而慎重的分析,做有凭有据的诊断,就是调查研究工作。”

临床诊断通常是在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而必要的辅助检查后,经过综合分析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判断即初步诊断。然而,疾病状态是经常变化的,新的情况出现可能否定原来的印象,当然新的印象又需要其他或进一步检查予以支持。即使已被证实的初步诊断,仍需用动态思维进行观察和验证,直至最终获得能够反映疾病本质的正确诊断。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辅助检查手段日趋增多,且精确性也明显提高。假如临床医师将确立诊断的希望依赖于被检查项目的阳性,显然是不可靠的,因为这些检查仅是诊断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何况再先进的检查手段仍有其局限性。因此,临床医师只有通过临床第一线,仔细观察和全面熟悉病情,结合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经济合理地选择必要的检查,

3

珍断学

才能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

四、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方法及要求

学习诊断学旨在掌握基本的医学诊断方法,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有关实验室或器械检查,将获得的信息结合基础医学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进行全面分析、梳理、综合和推理,提出初步诊断。

学习诊断学的方式与基础课程不同,除了实验室以外,大量的教学活动是在医院中进行的,其对象就是患者。这就需要使学生懂得:同情和理解患者,关心和爱护患者,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力争成为一名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医术能力的医务工作者。由于受疾病的困扰,患者在思想、情绪上可能会出现波动,所以医务人员必须充满同情和爱心,才能使患者消除顾虑,树立信心。只有取得患者的充分理解和配合,才能达到学习和诊疗的目的。

学习诊断学务必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临床实践中反复运用,达到基本概念清晰、基本技能熟练、基本知识扎实。

学习诊断学的基本要求是:①掌握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和建立诊断的临床思维过程。②能独立进行系统问诊,并了解主诉、症状和体征的临床意义及其内在联系。③能独立和正确地进行系统、全面、重点及有序的体格检查。④能正确选择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并了解其临床意义。⑤能熟悉心电图机的操作,掌握心电图检查的指征,辨认心肌供血不足、典型的心肌梗死、房室肥大、期前收缩(早搏)、心房颤动及心室颤动等常见心电图的改变。⑥能将问诊和检体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按照规定内容及格式撰写规范病历。⑦能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推理,并结合相关知识提出初步诊断。

(高凤敏)

4

列见销度一器

第一篇常见症状和问诊

第一章常见症状

学习要求

1.掌握发热、水肿、呼吸困难、头痛、腹痛、略血、呕血、便血、黄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2。熟悉胸痛、腰背痛、关节痛、恶心、呕吐、发绀、皮肤黏膜出血、咳嗽、咳痰、意识障碍的病因、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3.了解腹泻、便秘、眩晕、惊厥、血尿、尿频、尿急、尿痛、多尿、少尿、无尿、排尿困难的病因、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被发现的客观病态改变,如发热、咳嗽、黄疸等。有些症状只有主观能感觉到,如疼痛;有些症状主、客观均能发现,如黄疸、呼吸困难;也有的症状主观无异常,只有客观检查才能发现,如腹部包块等。

症状学主要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症状是疾病诊断、鉴别诊断的线索和依据,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症状可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切忌单凭一个或几个常见症状片面地做出诊断。

第一节发

发热(fever)是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使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波动。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不同个体之间的体温可能有所不同,且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或进餐后体温可略升高,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可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一、病因

发热的病因甚多,根据致热原性质和来源不同,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侵人机体后,引起相应的疾病并出现发热称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占发热病因的50%~60%,其中细菌感染居首,占43%。(二)非感染性发热

凡是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的发热均属于非感染性发热。常见病因如下。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