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实践》韩淑兰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临床药学实践》

【作 者】韩淑兰著
【页 数】 169
【出版社】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 2019.09
【ISBN号】978-7-5658-2912-3
【分 类】临床医学
【参考文献】 韩淑兰著. 临床药学实践.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9.09.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临床药学实践》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包括药品应用基础知识、合理用药知识、各类药物的主要结构特点、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及应用等内容。本书不仅较系统地介绍了药物学的基本理论,还介绍了常见病、多发病应用的治疗药物,让人们掌握常用药物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合理用药常识,增强医疗保健的知识和能力。

《临床药学实践》内容试读

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确定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的依据是药物在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受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而动态变化(图1-1)。

作用部位

组织库

“受体”

结合

结合于游离

游离结合

体循环

吸收

游离型药物

排泄

结合型药物

代谢物

生物转化

图1-1药物的体内过程与作用部位药物浓度的关系

第一节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药物分子要通过各种单层(如小肠上皮细胞)或多层(如皮肤)细胞膜。尽管各种细胞结构不尽相同,但其细胞膜是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基本屏障,药物的通过方式和影响因素相似。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包括入胞和出胞)。

·2

临床药学实践

(一)滤过(filtration)

滤过是指水溶性的极性或非极性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而进行的跨膜转运,又称水溶性扩散(aqueous diffusion),为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方式。体内大多数细胞,如结膜、肠道、泌尿道等上皮细胞膜的水性通道很小,直径仅约4~8A(1A=10~m),只允许分子量小于100Da的物质通过,如锂离子(Li)、甲醇、尿素等;大多数毛细血管内皮

细胞间的孔隙较大,直径可达40A以上(60~120A),分子量大到20000~

30000Da者也能通过,故绝大多数药物均可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孔隙滤过。但是除了垂体、松果体、正中隆起、极后区、脉络丛外,脑内大部分毛细血管壁无孔隙,药物不能以滤过方式通过这些毛细血管进入脑组织内。

虽然大多数无机离子分子量小,足以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但其跨膜转运由跨膜电位差(如Cl)或主动转运机制(如Na、K)控制。

(二)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简单扩散是指脂溶性药物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又称脂溶性扩散(lipid diffusion),也是一种被动转运方式。绝大多数药物按此种方式通过生物膜。简单扩散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lipid/aqueouspartition coefficient)和膜两侧药物浓度差。油水分配系数(脂溶性)和浓度差越大,扩散就越快。但是,因为药物必须先溶于体液才能抵达细胞膜,水溶性太低同样不利于通过细胞膜,故药物在具备脂溶性的同时,仍需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才能迅速通过细胞膜。

(三)载体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

许多细胞膜上具有特殊的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 protein),控制体内一些重要的内源性生理物质(如糖、氨基酸、神经递质、金属离子)和药物进出细胞。这些跨膜蛋白称为转运体(transporter)。药物转运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将药物由细胞外转运至细胞内,如有机阴离子多肽转运体(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寡肽转运体(oligopeptide transporter)等;另一类是主要将药物由细胞内转运至细胞外,如

P-糖蛋白(P-glycoprotein)、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肺耐药蛋白(ung resistance protein)、多药耐药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pro-

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3·

tein)等。

载体转运是指转运体在细胞膜的一侧与药物或生理性物质结合后,发生构型改变,在细胞膜的另一侧将结合的内源性物质或药物释出。载体转运的特点:①对转运物质有选择性(selectivity);②载体转运能力有限,故具有饱和性(satu-ration);③结构相似的药物或内源性物质可竞争同一载体而具有竞争性(compe-tition),并可发生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ion)。载体转运主要发生在肾小管、胆道、血脑屏障和胃肠道的药物转运。

载体转运主要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

l.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主动转运需要耗能,能量可直接来源于ATP的水解,或是间接来源于其他

离子如N:的电化学梯度。主动转运可逆电化学差转运药物。这种转运对体内代

谢物质和神经递质的转运,以及通过干扰这些物质而产生药理作用的药物有重要意义。有的药物通过神经元细胞、脉络丛、肾小管细胞和肝细胞时是以主动转运方式进行的。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易化扩散与主动转运不同的是不需要能量,不能逆电化学差转运,所以实际

上是一种被动转运。易化扩散可加快药物的转运速率。维生素B,2经胃肠道吸

收、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内、甲氨蝶呤进人白细胞等均以易化扩散方式进行。

(四)膜动转运(membrane moving transport)

膜动转运是指大分子物质通过膜的运动而转运,包括胞饮和胞吐。

l.胞饮(pinocytosis)】

又称吞饮或入胞,是指某些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内陷形成吞饮小泡而进入细胞内。如脑垂体后叶粉剂可从鼻黏膜给药以胞饮方式吸收。

2.胞吐(exocytosis)

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外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如腺体分泌及递质的释放。

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一)药物的解离度和体液的酸喊度

绝大多数药物属于弱酸性或弱碱性有机化合物,在体液中均不同程度地解

·4

临床药学实践

离。分子型(非解离型,unionized form)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型(ionized form)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ion trapping)。药物解离程度取决于体液pH和药物解离常数(K,)。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为PK。,表示药物的解离度,是指药物解离50%时所在体液的pH。各药都有固定的pK。,依据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计算而得: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HAH*+A-

BH≌H*+B

K.-[H][A-]

K[H][B]

[HA]

BH']

[A]

[B]

pK。=pH-logHA]

pK.=pH-log[BH']

pH-pK。=log[A]

BH']

[HA]

pK。-pH=log[B1

[离子型

[A]

“非离子型][

=10PH-pk

[离子型][BH]

HA

“非离子型町

10M。-pH

[B]

上述公式也提示,改变体液pH可明显影响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的解离程度。

药物的解离程度在H变化较大的体液内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更为重要。胃液

pH变化范围为1.5~7.0,尿液为5.5~8.0。如此大的pH变化范围对那些脂溶性适中的药物会产生显著的临床意义。如苯巴比妥的清除在碱性尿内比在酸性尿内快7倍。抗高血压药美卡拉明(mecamylamine)为弱碱性,在酸性尿内的清除速率约为碱性尿的80倍。

(二)药物浓度差以及细胞膜通透性、面积和厚度

药物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时,除了受药物解离度和体液pH影响外,药物分子跨膜转运的速率(单位时间通过的药物分子数)还与膜两侧药物浓度差(C,-C,)、膜面积、膜通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fficient)和膜厚度等因素有关。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符合Fick定律(Fick'slaw):

面积×通透系数

通透量(单位时间分子数)=(C,-C2)

厚度

(三)血流量

血流量的改变可影响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差,药物被血流带走的速度影响膜

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5.

一侧的药物浓度,血流量丰富、流速快时,不含药物的血液能迅速取代含有较高药物浓度的血液,从而得以维持很大的浓度差,加快药物跨膜转运速率。

(四)细胞膜转运蛋白的量和功能

营养状况和蛋白质的摄入影响细胞膜转运蛋白的数量,从而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转运蛋白的功能受基因型控制,如多药耐药基因(multidrug resistancegene)是编码P-糖蛋白的基因,其基因多态性引起的不同基因型具有编码不同

的P-糖蛋白功能,从而影响药物的跨膜转运。

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

药物自用药部位进人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血管外给药途径均存在吸收过程。不同给药途径具有不同的吸收过程和特点。

(一)口服

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给药方便,大多数药物能充分吸收。胃肠道的吸收面积大、内容物的拌和作用以及小肠内适中的酸碱性(pH5.0~8.0)对药物解离影响小等因素均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影响胃肠道对药物吸收的因素包括:服药时饮水量、是否空腹、胃肠蠕动度、胃肠道pH、药物颗粒大小药物与胃肠道内容物的理化性相互作用(如钙与四环素形成不可溶的络合物引起吸收障碍)等。此外,胃肠道分泌的酸和酶以及肠道内菌群的生化作用均可影响药物的口服吸收,如一些青霉素类抗生素因被胃酸迅速灭活而口服无效,多肽类激素如胰岛素在肠内被水解而必须采用非胃肠道途径给药。

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首关消除也称首关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或首关效应(first pass effect)。有的药物可被吸收进入肠壁细胞内而被代谢一部分也属首过消除。胃肠道外途径给药时,在到达

。6.

临床药学实践

作用部位或靶器官前,可在肺内排泄或代谢一部分药物,这也是一种首过消除肺也因而成为一首过消除器官。首过消除高时,机体可利用的有效药物量少,要达到治疗浓度,必须加大用药剂量。但因剂量加大,代谢产物也会明显增多,可能出现代谢产物的毒性反应。因此,在应用首过消除高的药物而决定采用大剂量口服时,应先了解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和消除过程。

(二)吸入

除了气态麻醉药和其他一些治疗性气体经吸入给药外,容易气化的药物,也可采用吸入途径给药,如沙丁胺醇。有的药物难溶于一般溶剂,水溶液又不稳定,如色甘酸钠,可制成直径约5μm的极微细粉末以特制的吸入剂气雾吸入。由于肺泡表面积很大,肺血流量丰富,因此只要具有一定溶解度的气态药物即能经肺迅速吸收。气道本身是抗哮喘药的靶器官,以气雾剂解除支气管痉挛是一种局部用药。

(三)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的目的是在皮肤、眼、鼻、咽喉和阴道等部位产生局部作用。有时也在直肠给药以产生局部抗炎作用,但大部分直肠给药是为了产生吸收作用。直肠给药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首过消除。直肠中、下段的毛细血管血液流入下痔静脉和中痔静脉,然后进入下腔静脉,其间不经过肝脏。若以栓剂塞入上段直肠,则吸收后经上痔静脉进入门静脉系统,而且上痔静脉和中痔静脉间有广泛的侧支循环,因此,直肠给药的剂量仅约50%可以绕过肝脏。为了使某些药物血浆浓度维持较长时间,也可采用经皮肤途径给药,如硝酸甘油软膏,但这是一种全身给药方式。

(四)舌下给药

舌下给药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首过消除。如口服硝酸甘油首过消除可达90%以上,舌下给药时由血流丰富的颊黏膜吸收,直接进入全身循环。

(五)注射给药

血管注射避开了吸收屏障而直接入血,不存在吸收过程。药物肌内或皮下注射时,主要经毛细血管以简单扩散和滤过方式吸收,吸收速率受注射部位血流量和药物剂型影响。肌肉组织的血流量比皮下组织丰富,故药物肌内注射一般比皮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