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陈媛,郑云霞,李心红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作 者】陈媛,郑云霞,李心红著
【页 数】 283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05
【ISBN号】978-7-5578-4803-3
【价 格】128.00
【分 类】临床医学
【参考文献】 陈媛,郑云霞,李心红著.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5.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内容提要: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以现代药理学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进行阐述,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临床常用药物的新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以现代药理学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为基础,并结合临床,系统地介绍药物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麻醉性镇痛药与拮抗药、局部麻醉药、正性肌力药、利尿药、有机磷农药中毒、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常用抗实体瘤药物、肿瘤单克隆抗体治疗、处方的管理应用、药品剂量与用法、化学药品与中成药的合理应用、特殊药品的调剂使用、特殊人群用药和非处方药。鉴于作者学识的限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无论内容还是文字定有很多不足甚至错误,恳请广大读者指正。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内容试读

第一章麻醉性镇痛药与拮抗药

ZHANGJIE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第一节概述

阿片类镇痛药主要包括激动阿片受体的镇痛药(包括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合成阿片类镇痛药)和具有镇痛作用的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它们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选择性地消除或缓解痛觉,同时消除因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阿片类物质包括阿片生物碱、合成与半合成阿片受体药物及内源性阿片肽。本类药物多数反复应用易致成瘾性和耐受性,临床上又称为麻醉性镇痛药。

一、阿片受体

阿片受体主要分为μ、K及8型,这三类受体均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其基因

同源性达到55%~58%。1994年曾克隆出一种与阿片受体结构类似,但功能特性不同

的阿片样受体,是一种孤儿阿片受体,称为ORL1受体。ORL1受体与经典阿片受体有

48%~49%的基因同源性,但它与经典阿片受体的各种配体结合能力均很弱。根据亲和力不同,阿片受体又可分为1、2、3三种亚型,δ阿片受体则分为1、2两种亚型。4、

K、δ受体最近已被成功克隆,并已确定其一级结构。阿片受体在脑内分布广泛但不均匀,

在脊髓胶质区、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内侧、中缝核、边缘系统、蓝斑核、纹状体、下丘脑等均有高度密集的阿片受体。

二、内源性阿片肽

至今已发现脑内有近20种作用与阿片生物碱相似的肽类,统称为内源性阿片肽(或内阿片肽)。主要有:

(1)脑啡肽家族:包括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

(2)内啡肽家族:该家族包括B-内啡肽、α一内啡肽和y-内啡肽。

(3)强啡肽家族:主要包括强啡肽A和强啡肽B

内啡肽在脑内的分布与阿片受体相一致,与阿片受体结合后产生吗啡样作用,这种作用可被吗啡拮抗药(纳洛酮)所拮抗。各种内阿片肽对不同类型的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不同,

现认为亮氨酸脑啡肽及强啡肽分别为δ及K受体的内源性配体。除了以上三大家族外,

还发现一组新型高选择性的内源性肽一内吗啡肽,包括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对μ受体有极高的亲和力和选择性,被认为是以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尚

02

第一章麻醉性镇痛药与拮抗药

未明确。OL1受体的内源性配体最近也已找到,称为孤啡肽。孤啡肽结构虽与强啡肽A

极似,但与经典阿片受体无高亲和力,而与0RL1受体亲和力很强。

三、阿片受体功能

在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中,内阿片肽与其他神经肽或神经递质、调质共存,可能作为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或神经激素与阿片受体构成强大的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并对心血管活动、胃肠功能、免疫反应、内分泌等功能亦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受体激动药的镇

痛作用最强;K受体则与内脏化学刺激疼痛有关,并参与吗啡成瘾的形成:δ受体参与

吗啡的镇痛作用。对孤啡肽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孤啡肽对痛觉调制具有双重作用,在脑内引起痛觉过敏及异常疼痛作用:在脊髓内也具有镇痛作用,并参与了吗啡耐受和电针耐受的形成。

孤啡肽在下丘脑、脑干(特别是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蓝斑等)、海马、杏仁复合体、丘脑含量较高,提示它可能参与执行痛觉调制、学习记忆、运动调控等功能。阿片受体的功能、类型和分布部位见表1-1。

表1-1阿片受体的功能、类型和分布部位

功能

受体类型

分布部位

痛抑制

μ和8

脊髓及其以上水平延髓网状结构

σ

脊髓水平

体温调节

μ:可能调节降温

下丘脑

6:可能调节升温

运动

μ:加强运动

Ag,A0,DA系统

行为、精神活动

μ、δ和K:镇静

σ:致幻

μ和δ:欣快

K和。:烦躁不安

呼吸

μ和δ:可能调节呼吸抑制

脑干

心血管调节

μ、6和K

孤束核

食欲调节、摄食行为

μ、6和K

腹侧背盖区

阿片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与体内不同部位的阿片受体结合,模拟内阿片肽而发挥作用的。在脊髓感觉神经末梢也发现有阿片受体,研究表明脑啡肽可能通过抑制感觉

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从而干扰痛觉冲动传入中枢。新近研究发现,疼痛时,外周感觉神

经的阿片受体上调,内源性阿片肽可由免疫细胞(T和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释放而产生局部镇痛作用,由于不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可避免中枢的不良反应,可能发展成一类新型的外周镇痛药。

03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第二节阿片受体激动药

阿片受体激动药是指主要作用于以受体的激动药。其典型的代表是吗啡。自从哌替啶合成以来,又相继合成了一系列药物,其中临床麻醉应用最广泛的是芬太尼及其衍生物。麻醉性镇痛药也主要指这类药物

一、吗啡

阿片为罂粟科植物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含20余种生物碱,含量达25%吗啡是阿片中的主要生物碱,在阿片中的含量约为10%。其化学结构于1925年被确定。

吗啡及其他有镇痛作用的阿片生物碱都具有由I、Ⅱ、Ⅲ三个环构成的氢化菲核作为基本

骨架。吗啡的环I的3位和环Ⅲ的6位分别有一个羟基,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3位羟基

被甲氧基取代,成为可待因,其镇痛作用减弱;3位和6位羟基均被甲氧基取代,成为蒂

巴因,后者经结构修饰成为能产生强大镇痛作用的药物如埃托啡。环I与环Ⅲ之间有氧桥

连接。此氧桥如被破坏,就形成阿扑吗啡,失去其镇痛效能而产生很强的催吐作用。环

Ⅱ9位与13位之间有乙撑胺链[一CH,CH2一N(CH)一]相连。吗啡的镇痛作用取决于Y

苯基-N-甲基吡啶的存在。这也是许多合成镇痛药所共有的基本结构。此结构的N上的

甲基被烯丙基取代,则变成吗啡的拮抗药物,如烯丙吗啡和纳洛酮。

(一)体内过程

皮下注射吸收不恒定,肌内注射吸收良好,15~30分钟出现作用,45~90分钟达高峰,作用维持时间4~6小时。吗啡吸收后分布全身,仅少量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可透入胎盘、乳汁中。主要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10%代谢为去甲基吗啡,主要经肾脏排出。

(二)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作用:特点为高选择性、高效、范围广、作用较持久,同时伴有镇静作用。作用机制为与不同脑区的阿片受体(主要为受体)结合,产生类似阿片介导的作用,

拟内源性镇痛系统而发挥镇痛作用;抑制痛觉初级传入神经末梢P物质的释放,减少或阻

断痛觉冲动向中枢传递;改变情绪反应,提高机体对痛觉的耐受性

(2)抑制呼吸: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及潮气量减少。主要为降低呼吸中

枢对C0,的敏感性,也可能为吗啡对山,受体激动的结果。

04

第一章麻醉性镇痛药与拮抗药

(3)镇咳作用:抑制咳嗽中枢,与它作用于延髓孤束核阿片受体有关。因易成瘾,般不做镇咳用。

(4)其他:尚有缩瞳、恶心、呕吐等其他中枢作用。

2.消化道

有止泻和致便秘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张力,甚至达到痉孪的程度,蠕动受抑制,使胃肠内容物的通过受阻,减弱便意反射,抑制消化液分泌等因素所致。也使胆道括约肌收缩,使胆囊压力升高

3.心血管系统

扩张阻力血管及容量血管,引起直立性低血压。与释放组胺及作用于孤束核阿片受体,使中枢交感张力降低有关。

(三)临床应用

1.镇痛

对各种疼痛有效,但易成瘾,短期用于其他镇痛药无效的急性剧痛及晚期癌症患者的

三阶梯止痛。

2.治疗心源性哮喘

除输氧及用强心苷外,静脉注射吗啡可暂时缓解肺水肿症。

3.止泻

常选用阿片酊或复方樟脑酊

4.手术前辅助麻醉用药

可缓解疼痛和焦虑情绪。与安定药合用,静脉注射可用于全身麻醉。(四)不良反应

(1)眩晕、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便秘、排尿困难、嗜睡、心动过缓、直立性低血压等。

(2)连用3~5天即产生耐受性,1周以上可成瘾

(3)过量可引起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昏迷、呼吸深度抑制、瞳孔极度缩小或呈针尖样大、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急性中毒的解救措施包括人工呼吸、给氧等,静脉注射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有显著对抗效果。

(五)禁忌证

呼吸衰竭、颅内压增高和颅脑损伤患者、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代偿失调、严重肝功能障碍患者,哺乳妇、待产妇、婴儿禁用。

二、哌替啶

哌替啶又名度冷丁,为苯基哌啶的衍生物。(一)体内过程

肌内注射后10分钟出现镇痛作用,45分钟达高峰,维持2~4小时分布至各组织,

05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可通过胎盘屏障,少量经乳汁排出。主要经肝脏代谢为哌替啶酸、去甲哌替啶酸,与葡萄糖醛酸形成结合型或游离型经肾脏排出,少量原型经肾排出

(二)药理作用

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10~1/8。等效剂量时产生与吗啡同样的镇痛、镇静及呼吸抑制作用,但出现较迟,维持时间较短。中度提高平滑肌张力,致便秘作用较弱,对胆道括约肌的兴奋作用使胆道压力升高,但亦较吗啡弱。仅有轻微镇咳作用。对妊娠末期子宫,不对抗缩宫素兴奋子宫的作用,不改变子宫节律性收缩,也不延缓产程。无缩瞳作用(因其有抗胆碱作用)。成瘾、性较轻,产生也较慢。有弱的局麻作用

(三)临床应用

代替吗啡用于各种剧痛,对内脏绞痛(胆绞痛及肾绞痛)须与阿托品合用,用于分娩止痛时,须监视本品对新生儿的呼吸抑制作用。常与氯丙嗪、异丙嗪组成人工冬眠合剂。也用于心源性哮喘、麻醉前辅助给药及静脉复合麻醉。

(四)不良反应

急性中毒表现为呼吸抑制、嗜睡,进而昏迷、血压下降:偶尔可出现阿托品样中毒症状,瞳孔散大、心动过速、兴奋、谵妄甚至惊厥,然后转入抑制。对中毒出现的兴奋惊厥等症状,纳洛酮可使其症状加重,此时只能用地西泮或巴比妥类药物,解除禁忌同吗啡。

三、芬太尼及其衍生物

芬太尼及其衍生物一舒芬太尼、阿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都是合成的苯基哌啶类药物。由于这四种药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常用于心血管手术麻醉。芬太尼是当前临床麻醉中最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舒芬太尼与阿芬太尼的应用也有逐渐增多。瑞芬太尼是芬太尼家族中的最新成员,由于其独特的性能,被誉为21世纪的阿片类药。芬太尼及其衍生物都可产生依赖性,但较吗啡和哌替啶轻。

(一)芬太尼

1.体内过程

静脉注射1分钟出现作用,4分钟达高峰,镇痛作用维持30~60分钟。肌内注射约7~8分钟出现作用,维持1~2小时。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肾脏排泄。

2.药理作用

芬太尼为以型阿片受体激动药,属短效镇痛药。作用与吗啡相似。镇痛强度为吗啡的80~100倍:作用快而短,静脉注射后1~2分钟达高峰,维持约10分钟;肌内注射15分钟起效,维持1~2小时:不释放组胺,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小,对呼吸抑制作用弱于吗啡。此外,有微弱的拟胆碱作用。

3.临床应用

一般不单用于镇痛,主要用于麻醉辅助用药和静脉复合麻醉,或与氟哌啶合用,组成

0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