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 教育的目的》(英)阿尔弗莱德·诺斯·怀特海作;马菁汝总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 教育的目的》

【作 者】(英)阿尔弗莱德·诺斯·怀特海作;马菁汝总主编
【丛书名】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
【页 数】 85
【出版社】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2021.06
【ISBN号】978-7-5340-8672-4
【价 格】32.00
【分 类】教育目的-研究
【参考文献】 (英)阿尔弗莱德·诺斯·怀特海作;马菁汝总主编. 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 教育的目的. 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1.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 教育的目的》内容提要:

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今日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教育的目的》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怀特海的教育观念,本书主要围绕六个主题开展研究和讨论:①教育的目的;②教育的节奏;③技能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④古典著作在教育中的地位;⑤数学课程体系;⑥数学课程体系。

《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 教育的目的》内容试读

第一章教育的目的

第一章

教育的日的

文化修养是思维活动,是善与美的感悟能力。一知半解无关文化修养,经纶满腹则是天底下最令人生厌、最一无是处的了。我们应该培养的人才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精通专业知识。精通专业知识是立身之本,文化修养能让人触及哲学之高深、艺术之高雅。我们要牢记,智育重在自我发展,主要介于16岁到30岁之间。教养形成的关键期在12岁之前,由母亲给予引导。拉格比公学曾有名学童,读书时寂寂无闻,但长大后却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对此有人甚是惊讶,不过坦普尔大主教则回应说:“18岁之前论成败尚早,18岁以后才能看出一个人的价值。”他的这番话充分表达了我的观点。

培养儿童敏捷的思维,重中之重是警惕下面要提到的“僵化的思想”。这种思想仅仅被大脑所接收,但却未经运用、验证,也没有同其他思想产生前所未有的碰撞。

教育史上有种现象最为突出:一些学校在某个时期会涌现出一大批天赋异禀的人才,而后却沦落为炫耀才学和墨守成规之所。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校里处处充斥着呆板、僵化的思想。思想

一旦僵化,教育则毫无用处;更严重的是,这样的教育贻害无穷。

1弗雷德里克·坦普尔(Frederick Temple,1821一l902),英国教育改革家。1857年任拉格比公学校长,1896年任坎特伯雷大主教,著有《宗教与科学的关系》(The Relations Between Religion and Science)。

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教育的目的

拉丁语警句“高尚遭腐化,最为痛心疾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除了偶尔难得一见的思想上的活跃,以往的教育无一不沾染僵化呆板之气。聪慧的女性即使没有受过教育,只要阅历丰富,到了中年也会成为社会中最有文化修养的人。这是因为她们没有受到僵化思想那令人室息的束缚。激励人类取得伟大成就的每一次思想变革,都是对僵化思想的强烈抗争。然而变革过后令人叹息的是,由于对人的心理缺乏起码的认识,某些教育制度会重蹈覆辙,用其僵化的思想束缚人类。

那么,现有的教育体制如何防范思想的陈腐僵化呢?我们提出两条教育准则:一是所授科目不能过多、过杂;二是要教就要教得透彻。科目繁杂,教学则如蜻蜓点水,结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支离破碎的观念,得不到任何思想火花的启迪。灌输给学生的重要概念应少而精,并且尽可能让他们做到触类旁通。学生应该自己掌握这些概念,也要明白这些概念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如何得以运用。教育初始阶段,学生要能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他们必须要发现,掌握一般概念有助于理解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各类事物。所谓“生活”,就是学生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理解”,包括逻辑分析,但又不仅仅是逻辑分析。我所说的“理解”还可以用一则法国谚语来解释:“理解即宽恕。”卖弄学问的人往往对实用教育嗤之以鼻。但是,如果教育无用,这样的教育算什么?接受教育不为了学以致用,难道是为了弃之不用吗?不论人生目标是什么,教育当然应该有用武之地。教育对圣·奥古斯丁3有用,对拿破仑也有用。教育有用因为理解有用。

1拉丁语原文为:Corruptio optimi,pessimao

2法语原文为:Tout comprendre,c'est tout excuser。.此处的“理解”有“参悟”之意。

3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可以指两位历史人物。一位是圣·奥勒留·奥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一430),古罗马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另二位是坎特伯雷的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of Cantebury,?604),他曾奉教皇格列高利一世之命,于597年到英格兰传教,并担任坎特伯雷第一任大主教。本书原著并没有具体指出是哪一位。

2

第一章教育的目的

我不讨论文学教育培养的那种理解能力,也不想被人认为是在大谈特谈古典或现代课程体系各自的优点。我只想说,我们想要的理解,是理解不断复现的当下。以前的知识的唯一用途是赋予我们应对当下的能力。没有什么比忽视当下对年轻人思想的危害更大了。当下之中,无所不有;它是神圣之地,既是过去,又是未来。同时还要明白,200年前的时代和2000年前的时代并无二致,都是过去。也不要被年代的细枝末节引入歧途。莎士比亚和莫里哀'所处的年代与索福克勒斯和维吉尔3生活的年代都是历史。先贤跨越时空界限,精神得以交融,是多么壮丽而激动人心的情境。不过,交汇之地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当下;而他们要穿越怎样的时间长河,才能抵达当下这一相聚之地就无关紧要了。

现在谈谈科学教育和逻辑教育。我们知道,在这两个领域中,思想不能得以应用,肯定是有害的。应用思想概念,指的是将思想概念同构成生命的涓涓细流相结合,包括构成我们生活的知觉、情感、希望、欲望及调整思维的心理活动。我想象得出,有些人用被动接受的零碎思想概念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但是,这样人性就泯灭了一或许某些报纸的编辑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在科学训练中,对待概念,首先是要证明它。不过,请允许我扩展一下“证明”的含义:它是指证明概念有无价值。如果体现概念的命题是不正确的,那么这个概念就没有什么价值。同理,证明概念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或逻辑证明命题是否为真。然而,证明真伪是否要先于概念,并不重要。毕竟,有威信的老师提出的观点完全可以作为充分的证据。面对一组新命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理解其重要性。这也是我们在日后生活中的通常做法。严格地说,如果事物无关宏旨,我们不会去证明或证伪。狭义而言,证明和理解两个

1莫里哀(Moliere,1622一1673),本名让·巴狄斯特·波克兰,法国古典主义喜剧作家。代表作有《伪君子》《愤世嫉俗》和《吝啬鬼》等。

2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约公元前496一公元前406),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一生共创作了123部剧本,传世剧作有《埃阿斯》《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等。

3雏吉尔(Virgil,公元前70一前19),古罗马诗人。主要作品有《牧歌》《农事诗》和《埃涅阿斯纪》,其诗作对欧洲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文学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3

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教育的目的

过程无须在时间的先后顺序上进行严格的区分;两者几乎可以同时进行。但如果一定要分出孰先孰后,那应该以实际运用中得到的理解为先。

此外,尽量不要孤立地使用命题。注意,我不是说,先用一组精巧的实验阐明命题一,然后予以证明;再用一组精巧的实验阐明命题二,然后予以证明;如此这般,贯穿整本书。这样做简直无聊透顶。相关原理要一并运用,不同命题的采用可以不分先后顺序、不限次数。理论性主题的具体应用要选择那些重要的、有意义的,并和系统的理论论述一同研究。理论论述应简明扼要;太过冗长则不易准确、透彻地理解,还要尽可能严谨。理论知识一知半解,还不断堆砌,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理论与实践不应混淆。学生要能区分什么是证明,什么是应用。我是这样的观点,凡是能证明的就应该运用;凡是能应用的、可行的就能够予以证明。但我绝不是说,证明和应用是一回事。

说到这里,我可以进一步阐明我的论据,只不过表面看起来有点偏离主题。我们慢慢地意识到,教育是艺术也是科学,需要天赋的智慧和自发的探究;这种天赋和探究远远不只是空洞地了解某一科学或文学分支。对于这一真知灼见,前人的认识是不足的。以前有些私立学校校长,不分青红皂白地要求教师既能左手投掷板球,又要对足球有兴致,却不问教师的学养如何,这就有些本末倒置了。教育可不是打板球或踢足球,也不仅仅是知识广博与否。

教育是掌握并利用知识的艺术。传授这种艺术实非易事。只要有教育价值的教科书一经问世,就一定会有人评论说该书很难用于教学。教科书当然要有教学难度,否则就没有教育的意义,就应该付之一炬。教育和其他领域一样,安逸、享乐、一路鲜花往往直入歧途。这一歧途体现在,考核出什么题目,书本上或课堂上就教学生背诵这些问题的答案。顺便说一下,考核学生的题目应由学生的任课教师亲自设定或修订,否则教育系统不可能成功。校外评估人员可以对课程体系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报告;但未经老师细心指导过的问题,或没有得到老师点拨的问题,评估人员不能向学生提问。当然,这一原则也有例外,但例外也往往是在总体原则容许的范畴之内。

4

第一章教育的目的

现在,回到之前我提出的观点:理论概念始终应该在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得到有价值的应用。推行这一主张并不容易,应该说非常困难。因为应用理论概念不仅包括活用知识,还要防止知识僵化,而知识僵化又是各阶段教育的核心问题。

教育的理想过程取决于众多不可忽视的因素,涉及教师的才干、学生的智力类型、学生对生活的期望、学校环境所提供的机会以及此类相关因素。正因如此,统一的校外考核有百害而无一利。抨击校外考核,不是因为我们格格不入,也不是因为我们热衷于抨击惯例。我们没有那么幼稚;而且,这种考核有监督教学是否懈怠的作用。我们批判这一做法的原因非常明确也非常务实,因为它毁掉了教育的精粹。从经验出发分析教育的核心任务,你会发现,教育之所以能取得瞩目的成就,依赖于谨慎、细致地协调众多可变因素。这是由于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的思想,而不是僵死之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判断能力,培养掌控复杂混乱局面的能力以及在特殊情况运用理论进行预判的能力一所有这些不是通过考试科目清单中预先设定好的条条框框来实现的。

我恳请诸位一线教师注意,只要维持良好的纪律,向整个班级的学生灌输一些僵化的知识向来不是难事。老师照本宣科,学生照单全收,这看上去没什么不妥。如此一来,学生就知道怎样解二次方程了。但是,教会学生解二次方程有什么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有这样的说法:人脑是一种工具,使用前要先打磨锋利:培养解二次方程的能力,就是这种打磨过程。这种说法尽管有些道理并且经久不衰,但不免片面,其表现出的极端谬误有可能扼杀当今世界涌现出的天才。我不知道是谁将人的头脑比作冰冷的工具,或许是古希腊七贤之一,抑或是他们合议后得出的论断。不论谁是始作俑者,这种说法得到了声名显赫人士的认可,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但是不管它有多权威,认可度有多高,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予以抨击:将人脑视为工具,这是教育理论有史以来引入的最致命、最荒谬、最危险的一个概念。人的头脑从来都不是被动、消

1古希腊七贤,古代希腊七位名人的统称,现代人了解较多的只有立法者梭伦和哲学家泰勒斯两人,剩余五人一般认为是奇伦、毕阿斯、庇塔库斯、佩里安德、克莱俄布卢,但无法确定。

5

世界美术教育经典译丛教育的目的

极的;相反,它始终都充满活力,结构精妙,善于接纳,又反应敏捷。你不能为了打磨而压制其活力。不管讲授的内容能引起多大的兴趣,都要立即予以激发;不管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都要立即得到训练;不管教学赋予学生什么样的精神生活,都必须立即体现出来。这就是教育的黄金法则,也是很难遵循的法则。

困难就困难在,任何语言形式无论调整得多么准确,都无法邀发学生理解一般概念、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浓厚的学习热情。一线教师都明白,教育要有耐心,需要每一分钟、每一小时、每一天点点滴滴的积累。读书做学问,仅凭大而化之的一般原则是不切实际的,是无法踏上康庄大道的。谚语有云:见树木易,见森林难。这里的“见森林难”恰恰是我着重强调的。教育的问题就是能否培养学生既能见树木,又能见森林的能力。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一直极力主张根除科目之间各行其事这一致命问题,因为它扼杀了现代课程体系的活力。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内容,那就是在各个方面都要有活力。“活力”这一核心要素我们弃之不顾,反而要学生学代数,但只是学完就完,没有后续扩展。几何如此,科学如此,历史还是如此。还有几门语言课程,熟练掌握的寥寥无几。最枯燥的当属文学课:选几部莎士比亚的戏剧,给出学生要死记硬背的词语注释、情节、人物的简短分析,仅此而已。我们体验过什么是活力,那这样一堆科目能说是体现了教育的活力吗?这充其量也就是某个神灵在思考怎么创造一个世界、怎么将其捏合成型时,头脑中可供参照的一份粗略的目录。

二次方程问题尚未定论,我们再来谈谈,为什么要教学生解二次方程式呢?如果二次方程不适合某一相关课程,当然就没有理由教。而且,虽然数学在综合素质培养中所涉及的范围应尽量广泛,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代数求解二次方程问题,是不是真的不需要专业数学知识呢?对此,我是有些怀疑的。我想提醒诸位,我还没有谈到专业内容及心理因素,两者对于理想的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讨论心理也好、专业内容也罢,都是在回避核心问题;我在此提及只是避免大家对我的回答产生误解。

二次方程隶属于代数,而代数是智力工具,其作用是清晰呈现世界上与数量相关的方方面面。所以说,代数教学是无论如何都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