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内科疾病针灸治疗》王雁慧著|(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内科疾病针灸治疗》

【作 者】王雁慧著
【页 数】 135
【出版社】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9.08
【ISBN号】978-7-5578-5972-5
【价 格】30.00
【分 类】针灸疗法-临床应用-中医内科
【参考文献】 王雁慧著. 实用内科疾病针灸治疗.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8.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实用内科疾病针灸治疗》内容提要:

全书科学地介绍了内科学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病因以及治疗方法,如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等.内容论述详尽、新颖,科学性与实用性强.本书可供临床医生、基层医务人员、各类医科在校生、实习生以及社会各界医学爱好者参考阅读使用……

《实用内科疾病针灸治疗》内容试读

第一章经络腧穴

第一节经络学说简要

一、经络与经络学说

经络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有经过、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比较粗大,一般是纵行走向,分布在体表的较深层。“络”,有联络、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比较细小,位于较浅表的部位,分布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所不至。

经络上下贯穿,内外相通,内连五脏六腑,外系四肢百骸,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反应和调节系统。这就是经络系统。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个理论体系,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的记载。《难经》说:“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就是说,经络能够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在内部各属于五脏

六腑,并且表里相合,在外部联络皮、肉、筋、骨,从而使脏腑器官与四肢百骸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运行气血,燮理阴阳,使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黄帝内经》还圮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生,病之所成,人之所治,病之所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进一步说明了经络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针灸治疗以腧穴为刺激点,与经络关系尤为紧密,针灸临床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处方、针刺补泻等,皆以经络为依据。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径路,纵横贯穿,遍布全身,沟通脏腑与体表的联系,将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前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脉筋肉骨等一切组织,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也非常丰富。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所组成。主要内容: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是组成经络系统的主体,隶属于十二脏腑,故又称为“正经”。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人体腔的支脉。奇经八脉是在十二正经和经别之外的“别道奇行”的经脉,与十二经脉也有纵横的联系。络脉是以十五络为主。除十五络外,还有无数络脉布满全身,其细小分支称为孙络,起着渗灌气血、濡养全身的作用。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皮肤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就这样,经络在人

·实用内科疾病针灸治疗·

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

十二经脉是人体的“正经”,它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3个方面而确定的。例如,手太阴经与肺相属,称之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经与心相属,称之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经与心包相属,称之为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也都是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

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这个命名原则而确定的。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豆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为里属脏络腑,阳经为表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为里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为表属大肠络肺,其他相表里经脉以此类推。相表里经脉在四肢又通过络脉的衔接而加强联系,这样在脏腑与阴阳经脉之间就形成了六组相表里的属络关系。十二经脉这种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可使脏气行于腑,腑气行于脏,协调共济,互相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可使腑病传脏;脏病传腑:在治疗上相互为用,如脏病治腑,腑病治脏,阳经实者可泻其相应阴经,阴经虚者可补其相应阳经。

四、十二经脉的分布与交接

(一)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1.四肢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情况,首先可从外侧和内侧来区别阳经与阴经的分布部位。取立正姿势,拇指在前,小指在后,将四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四肢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凡是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凡是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和下肢的区别,与六脏的位置有关。心、肺、心包位于膈之上,属手三阴经,所以,它的经脉分布在上肢内侧:小肠、大肠、三焦,基于脏腑表里相合的原理,故允布在上肢的外侧;肝、脾、肾位于膈之下,属足三阴经,故分布在下肢的内侧;同样,胆、胃、膀胱,因表里相合而分布在下肢外侧。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同身寸)以下的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2.躯千

根据阳明、太阴行身之前,少阳、厥阴行身之侧,太阳、少阴行身之后的分布规律,胸腹部等2、3侧线分布着足阳明和足太阴经:胁腰侧面分布着足少阳和足厥阴经;背后分布着足太阳经;足少阴经虽贯脊,其外行者则在胸腹第1侧线。手三阴经均起于胸部,手三阳经则经肩部、颈部而达头面。

3.头面

头为诸阳之会,故凡是六阳经脉皆上循于头面。其分布情况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头面

·第一章经络腧穴·

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侧头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项部;手太阳经分布于头颊部。除手、足阳经外,手、足六阴经中也有两条上行头部,即手少阴经夹咽上行人于目系;足厥阴经沿喉咙之后,向上连于目系,与督脉会于巅。但阴经经脉上行头面是深人内层组织,而阳经则主要分布于浅表部位。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三)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交接

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趋足心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跗上斜趋足大趾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

2.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犬肠经与足阳明胃经都通过鼻旁,在鼻旁交接;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均通于目内眦,在目内眦交接;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均通于目外眦,在目外眦交接。

3.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

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由于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而逐经相传,从而构成了一个周流不息、往复循环的气血流注系统。它流注于人体内,又浅出于体表肌肤,由表人里,从内达外,是一经接一经地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只要生命存在,它就永无停息。

五、奇经八脉的特点与作用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不同于一般,异于十二经脉,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不受十二正经约束而“别道奇行”,故称为奇经。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奇经八脉中的任脉、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见图1一1)。

除任、督二经有本经腧穴分布外,其他六条奇经无本经腧穴,其腧穴是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之上。临床可选取奇经与各条经脉的交会穴来针灸治疗,如“八脉交会穴”主治奇径病症。

(一)特点

八脉中的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

行,环绕口唇。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附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肾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膀胱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胆经。

·实用内科疾病针灸治疗·

督脉

手太阳经

任脉

手太阴经

手少阳经

手阳明经

手厥阴经

手少阴经

足厥阴经

太阳经

足少阳经

足太阴经

足太阳经

足少阴经

图1一1十四经循行分布示意图

(二)作用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主要作用有两方面:

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如督脉与六条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条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脉、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脉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经脉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有维持阴阳平衡的作用;阴跷、阳跷脉具有调节肢体运动、濡养双目及司眼脸开合等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及胜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六、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与临床作用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一)分布特点

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特点可用离、人、出、合4个字来概括。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称“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称“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称“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称“合”,由此将十二经别会合成6组,故有六合之称。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胭部分出,人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入走肝胆,上系于目,

4

·第一章经络腧穴·

合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人走脾胃,上出鼻,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手厥阴经别分别从所属正经分出,进入胸中,人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人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二)临床作用

十二经别的主要作用是离、入、出、合于表里经之间,加强了脏腑与经脉的内外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借以运行气血而濡养脏腑。其临床意义是十二经别能通达

十二经脉所不能到达的部位,从而加强了整体和内脏的联系,扩大了临床治疗的范围。如手厥阴心包经从胸走手,手阳明大肠经上颈贯颊,均不到达咽喉,但因手厥阴经别“出循喉咙”,手阳明经别“上循喉咙”,故手厥阴心包经的大陵、内关、间使等穴,手阳明大肠经的商阳、合谷、阳溪等穴均能治疗咽喉疾病。足太阳膀胱经穴承山、承筋能治痔疮和便秘,是因为足太阳经别“下尻五寸别人于肛”的缘故。足三阳经的正经经脉并不通于心,为何会出现一系列心神病症呢?这是因为足三阳经通过其经别上通于心,所以,足三里、解溪、内庭、厉兑等穴均能治疗狂癫、不寐、多梦等辨证属于心的一些疾病

综上所述,由于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使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联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所以也能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如偏、正头痛,可取手太阴经穴太渊、列缺治疗,牙痛、喉病可取足少阴经穴太溪、照海治疗。临床上常取阴经穴位治疗头面部疾病,就是基于经别的沟通和联系。此外,由于其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也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并为近代发展起来的头针、面针、耳针、舌针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七、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与临床作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肌肉、韧带、筋膜、肌腱等。

(一)分布特点

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一致,其循行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内上行结于胸部。各经筋在循行途中还在踝、胭、膝、股、髀、腕、肘、臂、腋、肩、颈等关节或骨骼处结聚,特别是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并能总络诸筋。由此可知,经筋的循行分布有结聚散络的特点,在关节处和某些重要部位结聚,在肌肉丰满处散络。

(二)临床作用

经筋的作用是约束和联结筋肉、关节,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正常的运动功能,但经筋的功能活动有赖于经脉气血的温煦、濡润以及经气的调节。

经筋病变特点多由寒热邪气伤及筋肉,使其赖以温润的气血运行痹阻。主要临床表现是在经筋分布部位上的筋肉挛急、弛缓、疼痛、麻木等,甚则肢体不用、运动障碍。经筋不同于经脉,本身没有腧穴,针灸治疗经筋病症以取局部压痛点为主。经筋为经脉的外连,在经脉的调节和行脉气血的营养下活动,所以经筋有病应治病求本,调之经脉,取其经穴治疗。临床常见

5

·实用内科疾病针灸治疗·

的腰腿痛,多根据疼痛的部位和足三阳经筋的循行分布特点,区别论治。如太阳腰腿痛在后面,沿腰臀、股后下放射痛:少阳腰腿痛表现为外侧疼痛,从腰臀至股外、膝外侧、外踝等部位;阳明腰腿痛则在腰部前引腹股沟、股前内侧疼痛。治疗上除选取局部穴位外,再有针对性地选取各经经穴,常能收到较好疗效。

八、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与临床作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简言之,是经络系统在皮肤的分区。

(一)分布特点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只是十二经脉呈线状分布,循行于人体比较深的部位,并与脏腑直接联系。皮部在十二经脉循行区域以面的形式分布在体表,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

(二)临床作用

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脉气血相通,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症的作用。

皮部理论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观察皮肤色泽的变化以进行辨证的方法,称为皮部色诊。观察皮肤上的丘疹、脱屑,检查皮下硬结、皮肤的异常感觉、温度及皮肤电阻的变化,也是诊断疾病的常用方法。浅刺皮部治疗疾病是针灸临床施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皮部的刺激,可以鼓舞正气,祛除邪气,通达经络,调理气血,从而使相应的经络、脏腑的病变得到改善或痊愈。所以浅刺皮部,不仅能治疗表浅疾患,对内脏病,如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亦佳。临床常用的皮肤针、皮内针、皮内水针、艾灸、贴敷等疗法,皆以刺激人体浅层的皮部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是皮部理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九、十五络脉的特点和作用

络脉是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中本经的络穴分出的横斜分支,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或十五别络。它的名称是以十五络穴的名字而命名的。

特点: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直接横行走向络于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于阳经,阳经别络于阴经。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胁。全身络脉中,十五络最大,还有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浮络和细小分支的孙络,遍布全身,难以计数。

作用: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从而沟通了阴阳、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使十二经脉气血由线状流行逐渐扩展为面状弥散,充分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灌、濡养作用。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从而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络脉在解释病机传变方面有一定意义,外邪侵袭机体多由浅入深,先络脉而后经脉,临床上可以根据病情的外在表现分析病邪的浅深部位,予以不同的治疗。络脉在指导临床方面有重要价值,对实热证可以用三棱针刺络放血,以泻去邪气,实证疼痛还可以用交经缪刺的方法,即左侧有病痛刺右侧的络脉,右侧有病痛刺左侧的络脉。此外,根据络脉与其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间的有机联系,采用原络配穴法,某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