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影像学》唐汐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实用临床影像学》

【作 者】唐汐主编
【页 数】 421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20.05
【ISBN号】978-7-5576-7940-8
【价 格】68.00
【分 类】影像诊断
【参考文献】 唐汐主编. 实用临床影像学.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05.

图书目录:

《实用临床影像学》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结合工作经验详细介绍了X线、CT、MRI、B超、放射性核素等成像基础理论,内容包括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神经、骨科等多个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及诊疗。本书为作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精心编写而成,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紧密联系临床,内容简洁易懂,具有医学影像技术的理论实用性。本书内容全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内容安排上全面系统,实用性强,本书可为影像学专业的医护工作者及医学生提供较完整的影像学诊断方面的参考用书。

《实用临床影像学》内容试读

第一章影像技术

第一节X线成像

一、X线图像特点

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是灰度图像。这些不同灰度的影像以光学密度反映

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及病理状态。

(一)X线图像为灰度图像

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与X线图像上影像的密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人体组织中单位体积内

物质的质量,而后者则指X线图像上所显示影像的黑白程度。物质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的X线量多,

影像在图像上呈白影。反之,物质的密度低、比重小,吸收的X线量少,影像在图像上呈黑影。因此,

图像上的白影与黑影虽然也与物体的厚度有关,但主要是反映物质密度的高低。在工作作中,通常用密度的高与低表述影像的白与黑。例如用高密度、中等密度和低密度分别表述白影、灰影和黑影,并表示物质密度的高低。人体组织密度发生改变时,则用密度增高或密度减低来表述。

(二)X线图像是影像重叠图像

X线图像是X线束穿透某一部位的不同密度和厚度的组织结构后的投影总和,是该穿透路径上各个

结构影像相互叠加在一起的影像。由于叠加,可使一些组织结构或病灶的投影因累积增益而得到很好的显示,然而也可使一些组织或病灶的投影被覆盖而较难或不能显示。

(三)X线图像具有放大和失真效应

X线管的阳极靶具有一定面积且产生的X线呈锥形投射,因此X线影像就产生了伴影并有一定程

度的放大。伴影使X线影像的清晰度降低;而锥形投影使处于放射中心部位的物体只有放大,并无失

真和变形,但在射线边缘部位的物体除了有放大,还伴有失真和变形。

(四)X线图像调节

普通X线图像是直接模拟成像,图像上的影像灰度和对比度与摄片参数、处理条件等密切相关。当

获得照片后,其灰度和对比度是固定而不可调节的。

二、X线检查技术

(一)普通检查

包括荧光透视和X线摄影。

1.荧光透视简称透视。以前透视须在暗室内进行,透视前需要进行暗适应。采用影像增强电视系统,影像亮度明显增强,效果好。透视可转动患者体位,改变方向进行观察;可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如心、大血管搏动、膈肌运动及胃肠道蠕动等;操作方便;费用低;可立即得出结论。现多用于胃肠道钡剂检查。但透视的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难以观察密度差别小的病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例如头颅、脊柱、骨盆等。缺乏客观记录也是一个缺点。

2X线摄影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可以使密度、厚度较大的部位或密度差别较小的病变显影。常

需作互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例如正位及侧位(见图1-1-1)。

1

实用临床影像学

图1-1-1X线摄影

(二)特殊检查

特殊检查有软线摄影、体层摄影、放大摄影和荧光摄影等。自应用CT等现代成像技术以来,只有

软线摄影还在应用,介绍如下:

软线摄影采用发射的是软X线,即长波长(平均波长为0.07m)的钼靶X线管球,常用电压为22~35kV,用以检查软组织,主要是乳腺(见图1-1-2)。为了提高图像的分辨力,以便查出微小癌,软线摄影装备及技术有很多改进,包括乳腺钥靶体层摄影、数字乳腺摄影、乳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开展立体定位和立体定位针刺活检等。

图1-1-2软线摄影

(三)造影检查

在X线检查时可进行造影检查,可通过不同途径向体内器官或间隙内引入高密度或低密度的造影剂,

主要用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形成人工的密度对比,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

质称为对比剂,也称造影剂。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增加了X线检查的范围。

1.对比剂按影像密度高低分为高密度对比剂和低密度对比剂两类。

(1)高密度对比剂:为原子序数高、比重大的物质,有碘剂和钡剂。

1)钡剂:为医用硫酸钡粉末,加水和胶配成不同浓度的钡剂混悬液。主要用于食管及胃肠造影。2)碘剂:分为有机碘和无机碘制剂两类。

将有机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可显示血管和器官,用于血管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技术,经肾脏排

出,可显示肾盂及尿路,还用于CT增强检查等。

水溶性碘对比剂分为两型:①离子型,如泛影葡胺;②非离子型,如碘苯六醇、碘普罗胺和碘必乐等。离子型对比剂属于高渗性对比剂,可引起毒副反应。非离子型对比剂具有相对低渗性、低黏度、低

毒性等优点,减少了毒副反应,适用于血管造影及CT增强扫描。

·2…

第一章影像技术

(2)低密度对比剂:为原子序数低、比重小的气体,如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等,现已很少应用。

2.造影方式分为以下两种方法。

(1)直接引入。

1)口服法:如食管及胃肠钡餐检查(见图1-1-3)。

2)灌注法:如钡剂灌肠、逆行尿路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等。

3)穿刺注入法:直接或经导管直接注入器官或组织内,如心血管造影和脊髓造影等。

图1-1-3胃肠钡餐检查

(2)间接引人:经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对比剂经肾排入泌取道内而行尿路造影。

3.检查前准备及造影反应的处理各种造影检查都有相应的检查如准备和注意事项,必须认真准备,以保证检查满意和患者的安全。应备好抢数药品和器械,以备急需。

在对比剂中,钡剂较安全。造影反应中,以碘对比剂过敏较常见,并且较严重。应用碘对比剂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了解患者有无应用碘剂禁忌证,如严重心、肾疾病,甲亢和过敏体质等。

(2)作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配合。

(3)如碘剂过敏试验阳性,不宜进行造影检查。但还应指出,过敏试验阴性者也可发生反应。因此,应该具有抢救过敏反应的准备与能力。

(4)严重反应包括周围循环衰竭和心脏停搏、惊厥、喉水肿和哮喘发作等,应立即终止造影并进行抗休克、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呼吸闲难应给氧,周围循环衰竭应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心脏停搏则需立即进行体外心脏按摩。

(四)X线检查方法的选用原则

X线检查方法的选用,应该在了解各种X线检查方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临

床初步诊断和诊断需要来决定。一般应当选择安全、准确、简便而又经济的方法。因此,应首先采用普通检查,再考虑造影检查。但也非绝对,例如胃肠检查首先就要选用钡剂造影。有时两三种检查方法都是必须的。对于可能发生反应和有一定危险的检查方法,选择时更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滥用,以免给患者带来损失。

三、X线分析与诊断

现在影像诊断的方法很多,但X线仍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诊断是以X线图像为基础,对

X线影像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分辨正常与异常,并了解X线所反映的正常与病理的解剖结构。综合

X线各种病理表现,联系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及临床检查结构等进行分析推理,才能做出

正确的X线诊断。

为了不遗漏重要的X线征象,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全面而系统地进行观察。例如分析胸部的X线时,

·3·

实用临床影像学

应注意胸廓、胸部的骨关节系统、肺、纵膈、膈及胸膜,并应结合临床,着重对其中某一方面进行观察。在分析肺部时,应从肺尖到肺底、从肺门到肺野依次进行观察。避免为引入注目的部分所吸引,而忘记或忽略观察其他部分。

X线诊断结果有以下三种情况。

(1)肯定性诊断,即经过X线检查可以确诊。

(2)否定性诊断,即经过X线检查排除了某些疾病。但是因为病变从发生到在X线上表现出来需

要一定时间,在此时期内做X线检查可以是阴性;病变与其所在器官组织间的自然对比也会影响X线

征象的显示。因此,要正确评价否定性诊断的意义。

(3)可能性诊断,即经过X线检查发现某些X线征象,但不能确定病变的性质,因此列出几个可能性。

遇到这种情况,根据需要可进行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或随诊观察。

四、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

X线诊断用于临床已超过百年。尽管现代影像技术如CT和MRI等对疾病诊断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

但并不能取代X线检查。一些部位,例如胃肠道,仍主要使用X线检查。骨骼肌肉系统和胸部也多首

先应用X线检查。脑与脊髓、肝、胆、胰等的检查则主要靠现代影像学检查,而X线检查作用小。由

于X线具有成像清晰、经济、简便等优点,因此X线诊断仍是影像诊断中使用最多和最基本的方法。

(陈永坤)

第二节CT成像

CT是HoimsfielclG.N.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问世的。CT不同于普通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

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是数字成像而不是模拟成像。CT开

创了数字成像的先河,它所显示的断层解剖图像,其密度分辨力明显优于X线图像,使X线成像不能

显示的解剖结构及其病变得以显影,从而显著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变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

率。CT作为首先开发的数字成像大大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继CT之后又开发出MRI与ECT等新

的数字成像技术,由于这一贡献,Hounsfield G.N.获得了1979的诺贝尔奖。

一、CT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一)CT成像基本原理

CT是利用X线束对一定厚度的人体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

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处理是将

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立方体,称为体素。扫描所得数据经计算处理后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

衰减系数或称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构成数字矩阵(见图1-2-1)。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经数

字/模拟转换器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称为像素,并按原有矩阵顺序排列,即构成CT图像。

因此,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体素转化为像素组成的灰阶图像,是数字图像,是重建的断层图像。每个

体素X线吸收系数可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

图1-2-1扫描层面体素及像素

·4.

第一章影像技术

(二)CT设备

CT装置发展很快,性能不断提高。初始设计成功的CT装置,要一个层面接一个层面地扫描,扫描

时间长,一个层面的扫描时间在4分钟以上,像素大,空间分辨率低,图像质量差,而且只能行头部扫描,

经不断改进,CT扫描时间缩短,图像质量改善,并可行全身扫描。但扫描方式仍是层面扫描。1989年

成功设计螺旋CT,后来又发展为多层螺旋CT,才由层面扫描改为连续扫描,CT的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此前,在20世纪80年代还设计出电子束CT。对这三种装置分述如下。

1.普通CT主要有以下三部分。

(1)扫描部分,由X线管、探测器和扫描架组成,用于对检查部位进行扫描。

(2)计算机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存储运算。

(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将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显示器(影屏)上并用照相机将图像摄于照片上,数据也可存储于磁盘或光盘中。

CT成像扫描方式不同,有旋转式和固定式。X线管采用CT专用X线管,热容量较大。探测器用高

转换率的探测器,其数目少则几百个,多则上千个,目的是获得更多的信息量。计算机是CT的“心脏”,

左右着CT的性能。计算机用多台微处理机,使CT可同时行多种功能运转,例如同时行图像重建、存

储与照相等。普通CT装置将逐步被SCT或MSCT装置所取代。

2.螺旋CT螺旋CT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现的。滑环技

术使得X线管的供电系统只经电刷和短的电缆而不再用普通CT装置的长电缆。这样就可使X线管连续

旋转并进行连续扫描。在扫描期间,床沿纵轴连续平直移动。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

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故也叫螺旋扫描(见图1-2-2)。扫描是连续的,没有扫描间隔时间,不像普通

CT那样一个层面接一个层面地扫描,有扫描间隔时间。

扫描架

X线管

螺旅扫描

X线管

轨透

传运轨迹

扫描

图1-2-2螺旋CT原理示意图

螺旋CT的突出优点是快速容积扫描,在短时间内对身体的较长范围进行不间断的数据采集,为提

高CT的成像功能,如计算机进行图像后处理提高图像的质量。

螺旋CT在CT技术发展史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今后CT发展的方向。近年开发的多层螺旋

CT,进一步提高了螺旋CT的性能。多层螺旋CT可以是2层、4层、8层、10层乃至16层(见图1-2-3)。

设计上是使用锥形X线束和采用多排宽探测器。例如16层螺旋CT采用24排或40排的宽探测器。多

层螺旋CT装置(例如16层)与一般螺旋CT相比,扫描时间更短,管球旋转360°一般只用0.5s;扫描层厚更薄,一般可达0.5mm;连续扫描的范围更长,可达1.5m;连续扫描时间更长,已超过l00s。

图1-2-3多层螺旋CT扫描示意图

…5.

实用临床影像学

先进的技术应用在螺旋CT的探测器上,包括用超宽、多排探测器和平板探测器。SCT给操作带来

很多方便:检查时间缩短,增加了患者的流通量;容易完成难于合作或难于制动患者或运动器官的扫描;

一次快速完成胸、腹部和盆部的检查;有利于运动器官的成像和动态观察;对比增强检查时,易获得感兴趣器官或结构的各个期相表现特征;获得连续层面图像,可避免层面扫描中所致小病灶的漏查。在图像显示方式上也带来变化,连续层面数据,经计算机后处理可获得高分辨率的三维立体图像,实行组织

容积和切割显示技术、仿真内镜技术和CT血管造影等,还可行CT灌注成像。

在临床应用上,多层螺旋CT可行低辐射剂量扫描,给肺癌与结肠癌的普查创造了有利条件;扫描

时间的缩短,使之可用于检查心脏,包括冠状动脉、心室壁及瓣膜的显示,而且通过图像重组处理可以

显示冠状动脉的软斑块。MSCT所得的CT血管造影使肢体末梢的细小血管显示更加清楚。CT灌注成像

已用于脑、心脏等器官病变及毛细血管血流动力学的观察,通过血容量、血流量与平均通过时间等参数的测定,可评价急性脑缺血和急性心肌缺血以及判断肿瘤的良性与恶性等。

综上所述,SCT,特别是MSCT拓宽了检查与应用范围,改变了图像显示的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提高了诊断水平。MSCT的应用也带来一些诸如患者扫描区辐射量增加和图像数量过多,引起解读困

难等问题。对此已引起关注,并加以解决。MSCT每次检查将提供数百帧甚至更多的横断层图像,按常

规办法进行解读和诊断是极为费时和困难的,如果观察由计算机重组的图像例如二维或三维的CT血管

造影,则较为省时和容易。当前重组图像已可做到自动与实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检测,具体患者的大

量图像先由计算机进行浏览,用CAD进行诊断导向,则可简化解读与诊断的程序,省时、可靠。当前

CAD在乳腺疾病及肺部疾病的应用上已取得较成熟的经验。

3.电子束CT电子束CT又称超速CT(UFCT),其结构同普通CT或螺旋CT不同,不用X线管。

EBCT是用由电子枪发射电子束轰击四个环靶所产生的X线进行扫描,其结构(见图1-2-4)。轰

击一个环靶可得一帧图像,即单层扫描,依次轰击四个环靶,并由两个探测器环接收信号,可得八帧图像,即多层扫描。EBCT一个层面的扫描时间可短到50s,可行CT电影观察。EBCT与SCT一样可行容积扫描,

不间断地采集扫描范围内的数据。EBCT可行平扫或造影扫描。单层扫描或多层扫描均可行容积扫描、

血流检查和电影检查。多层扫描有其特殊的优越性。

☐数据收集系统

一探测器

-X线桌

图1-2-4电子束CT的示意图

EBCT对心脏大血管检查有独到之处。造影CT可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内部结构,对诊断先天性心脏

病与获得性心脏病有重要价值,了解心脏的血流灌注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借以评价心脏功能;扫描时间短,有利于对小儿、老年和急症患者的检查。

但EBCT昂贵,检查费用较高,有X线辐射,心脏造影需注射对比剂,因而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二、CT图像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的灰阶图像。这些像素反映的是

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像素大小及数目不同。大小可以是1.0mm×1.0mm、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