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影像学》葛利江,刘建柱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动物影像学》

【作 者】葛利江,刘建柱主编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建设教材 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
【页 数】 226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2015.10
【ISBN号】978-7-5655-1368-8
【价 格】32.00
【分 类】动物疾病-影象诊断-高等学校-教材
【参考文献】 葛利江,刘建柱主编. 动物影像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5.10.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动物影像学》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两篇12章。第一篇重点讲解了X线成像,计算机体层成像,超声成像,兹共振成像;第二篇为各系统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在各系统的诊断方法的讲解汇总侧重点不同,如运动系统和呼吸系统侧重于犬的X线影像诊断等。

《动物影像学》内容试读

一、动物影像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动物影像学(imageology in animals))就是根据动物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特点,了解动物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来达到诊断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门科学。学习动物影像学的目的就是了解各组织器官成像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图像的特点,掌握图像的观察和分析方法,以及不同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与限度,理解影像学的检查结果,能正确应用于各种器官疾病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动物影像技术可在无需开腹的情况下诊断出许多动物疾病(如肿瘤、结核、结石、器官肿大或萎缩、坏死、脉管阻塞、炎症渗出等),同时了解各种病灶的大小、形状、方向和质地等,为治疗提供充分依据。在生殖生理和生长发育方面,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确保提高动物的生长率和生殖率。学好动物影像学将为动物临床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资料。

动物影像学的总论内容与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类似,包括X线成像[普通X线摄影、计算机

X光摄影(CR)和数字X光摄影(DR)]、计算机体层成像(CT)、超声成像和磁共振成像。但医

学影像学中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介入放射学内容由于动物医学学时限制和设备及临床应用等限制,在本教材未加以介绍。而内窥镜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尚未被公认为影像学技术,因此,也未加以阐述。

二、医学影像学设备与影像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现代医学的两个重要环节就是诊断和治疗。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成功治疗受诊断准确度左右。我国古代最原始的诊断方法就是“望、闻、问、切”,其具有上千年的历史,迄今,多数手段仍是当今医学诊断中最基本的方法。随着近代医学的发展,听诊器、体温计和血压计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也成为基层兽医工作者常规的诊断工具。当今,形形色色的医学诊断检查设备问世,如生物物理信号检测仪器:心电、脑电、肌电、血压、血流、呼吸等信号检测;生物化学成分分析检测仪器:血检和尿检分析仪;影像观察诊断仪器。这使得医学诊断设备越来越健全完善、测定方法更加简便快速、诊断结果更加准确可信、治愈率愈加提高。

国外影像学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映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全面发展。

1895年11月8日(被看作为医学影像史的开篇元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mrad

Rontgen,1845一1923)发现X线,并因此于1901年获得Nobel物理学奖。

伦琴发现:阴极射线管发出的X射线,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又不能被透镜折射,它自身

不能被看到,却能导致荧光物质发光,因此,首先看到了自己手指骨骼。此外,此射线还让感光

胶片曝光,所以,他拍摄的第一张照片就是伦琴夫人手掌影像。以后,X线用于动物体检查和

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的新学科,奠定了医学影像学(medical

2

动物影像学

imaging)的基础。

近30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的影像技术也是日新月异,

数字化X线摄影作为一种新的X线成像技术已日渐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领域。随着其技术

的不断完善,必将对影像诊断水平的提高发挥更大的作用,数字化影像必将使21世纪的X线

诊断发生重大变化。影像诊断学也成为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放射诊断治疗技术进

入了体层成像、数字化、三维仿真重建阶段。常规X线正在从传统的胶片转向计算机放射摄

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或更为先进的直接数字化摄影(direct radiography,DR)的数

字化时代。CR使用影像板(IP)作为X线影像信息的载体,X线透过被照体后,由影像板吸

收,再经过读取装置读出影像板中存储的影像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图像。

1917年Radon提出了图像重建的数学方法。1971年英国工程师Hounsfield设计成功第台颅脑CT机,1972年应用于临床。1974年,美国工程师Ledley设计出全身CT机。

Hounsfield和美国物理学家Cormark因此获得了1979年度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目前,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已从早期的单纯的头颅CT发展为超高速多排螺旋CT、电子束CT。在速度提高的同时,扫描最薄层厚也从早期的10mm到现在的0.5mm,

最高图像分辨率也达到了1024×1024。这些使CT的应用不仅限于早期横断面呈像,同时可

以作细腻的三维重建,模拟内窥镜,手术立体定向,CT血管成像(CTA)。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现象是一种核物理现象,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Bloch和哈佛大学Purcell在1946年分别在两地同时发现的,因此两人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世纪70年代,NMR技术才与医学诊断联系起来。1976年Hinshaw首次

实现了人体手部成像,并于1980年推出世界上首台NMR成像商品机。20世纪80年代初

NMR成像用于临床以来,为了与放射性核素检查相区别,改称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此期间,MRI得到了迅猛发展,由于硬件及软件设备的改进,从早期的永磁体、低场强发展到现在的超导、高场强,扫描时间已从原先的以分钟计发展到目前以毫秒计,图像质量也大大提高,检查项目从原先的MRI发展到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和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包括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ingle phot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与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新的成像技术。影像设备日趋成熟,已成为临床一个很重要的检查手段。磁

共振血管成像(MRA)已成为常规检查项目,同时灌注、弥散、功能成像以及磁共振波谱

(MRS)技术正在研究发展之中。

1942年,奥地利Dussik和Fircstone首先把工业超声探查原理用于医学诊断。用连续超声波诊断颅脑疾病。I946年Fircstone等研究应用反射波方法进行医学超声诊断,提出了A型超声诊断技术原理。

1958年,Hertz等首先用脉冲回声法诊断心脏病。开始出现“M型超声心动图”,同时开始了B型两维成像原理的探索。1955年Jaffe发现锆钛酸铅压电材料,这种人造压电材料性能良好,易于制造,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和医学超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期,连续波和脉冲波多普勒技术以及超声显微镜问世。在50年代,用脉冲反射法检查疾病获得了

很大成功。同时也为多普勒技术及B型二维成像奠定基础。

1967年,实时B型超声成像仪(ultrasonography,USG)问世,这是B超成像技术的重大进

3

步,超声全息、列阵式换能器、电子聚焦等被广泛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美日均研制成功压

电高分子聚合物PVF2(聚偏氟乙烯)换能器。

20世纪70年代,B超显示技术与计算机数字影像处理相结合,达到功能强、自动化程度

高、影像质量好的新水平。

1980年,在美国,由于投入使用的超声成像仪数量开始超过X线机,结束了X线统治影

像诊断的近百年历史,而宣称进入了“超声医学年”。双功能超声诊断仪及彩色血流成像仪相继推出,多功能超声成像仪器与多种专用显像仪器竞相发展,超声探头结构及声束时空处理技术发展迅速,机器更新换代日趋频繁。

20世纪90年代,医学超声影像设备向两极发展,一方面是价格低廉的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大量进入市场,另一方面是向综合化、自动化、定量化和多功能等方向发展。

在探头方面,新型材料、新式换能器不断推出,如高频探头、腔体探头、高密度探头相继问世,进一步提高了超声诊断设备的档次与水平。21世纪必将是医学超声技术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新世纪。

三、动物医学影像学发展简史

在发现X线后初期,医学界和兽医学界中并没有正规从事放射学研究的工作者,仅有观

看影像底片的工作人员,他们只能通过把影像底片的观察与尸体剖检和手术的观察结合起来

分析疾病。此外,由于早期使用的仪器性能不良,拍出的X线片质量较差。加上由于不懂防

护知识,对工作人员的辐射伤害也很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才逐渐发现哪些疾病可通过

X线底片观察来确诊,因此一项专门的放射学诞生了。在动物医学领域,美洲兽医放射学学院

是最早专门培训从事影像诊断工作人员的机构。当今,放射学工作者不仅是学术界而且是大型私人企业中最受欢迎的专职工作。在当今整个加拿大,专门从事放射学工作的人员不到20人。

过去,放射学仅仅是指利用X线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医学分支。20世纪50一70

年代以后,随着磁共振成像、核医学、超声成像等的问世,这些诊断方法并不使用X线进行诊

断,因此,影像诊断学才成为更加确切的学科术语,从而取代了放射诊断学一词。

虽然有许多门诊病畜是通过影像诊断方法确诊疾病的,但也必须认识到影像学仍是作为

一种辅助性诊断方法来使用的,它要结合病畜的临床症状、病史、体检结果和其他许多诊断测试来确诊。因此,我们应学会如何利用不同的影像特点来诊断疾病。

20世纪70年代末期,CT在动物医学方面的研究正处在试验阶段。在兽医学领域首次临

床报道的是1980年的患肿瘤或中枢神经疾病的犬。有些作者描述了犬(1984)和猫(1997)的

脑部和头部眶区和鼻区的详细解剖结构的影像图。目前,CT被认为是犬猫神经学、整形外科

学和肿瘤学中建立影像最有价值的工具之一。在患有急性创伤,尤其是复杂的解剖部位(如头

部、脊柱、胸部、腹部、骨关节或骨盆等),CT被认为是标准的成像方法。随着兽医学界中辐射

疗法应用的增加,CT也被认为是确定肿瘤、评定反应结果和指导放射疗法的主要工具。此

外,CT也应用于大动物的肢体扫描。

在20世纪90年代,磁共振成像(MRI)已成为兽医学界中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广泛应用

于小动物的脑和脊柱疾病、耳病、眼病、心脏病、肿瘤、小动物和马矫正术、软组织手术设计等方

面。此外。MRI还可对各种神经系统病变进行检查,如缺血性梗死、脑出血、脑脊髓肿瘤、脑

4

动物影像学

垂体肿块和犬椎间盘疾病等,检查技术已较成熟。由于MRI在成像软组织结构方面具有无比

的优越性,这使得它在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近10年来尽管心脏MRI硬件和软件系统

迅速发展,但在兽医学界此方面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在20世纪40年代,超声在工业方面已有了许多应用,而在医学界则刚作为辅助诊断被使用。在兽医学界超声仪器的首次应用是1966年报道的绵羊妊娠检查。自那时起,超声仪器质量的改进和对超声使用用途的认识逐渐提高拓展了超声在兽医学界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超声仪器的设计,超声探头小型化的发展使得其能在手术中和血管内使用。软件的改进提高了其加工处理数据的能力,这导致每次检查所获得的大量信息可以进行“远程诊断”。超声指导下的介人技术现在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治疗。超声检查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如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肝胆、胰腺、肌肉、腱、韧带和关节囊等。在畜牧生产上超声技术已参与猪品种选育、肉质鉴定等研究。随着将该技术设备的发展,目前超声已应用于各行各界,其不仅作为各种家畜常规临床确诊的诊断工具,而且应用于病害诊断、保护计划、商业服务、畜禽管理和临床研究。

目前,实时超声成像诊断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奶牛业中,主要应用于奶牛生殖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可用于奶牛发情鉴定和排卵时间判定;受精后早期妊娠诊断、胎儿数量、活力和畸形判定;胎儿性别鉴定;卵巢疾病(卵巢囊肿、卵巢静止)和子宫疾病(子宫积脓、子宫瘤和子宫内膜炎)的确诊,这是奶牛生殖生物学的一场技术突破和革命。它不再是直肠检查技术的辅助方法,已成为一种主要的使用工具。

我国动物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传统X线技术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发展

起来的。当时仅是兽医诊断学的一个章节,许多高等农业院校兽医专业的学生仅学习X线的

拍照、洗片和观察分析。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B超仪在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普及,

此方面的研究才普遍开展,在大型奶牛场B超技术的应用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目前,有些

重点院校已具备了彩超和CT机,动物影像学课程已作为选修课在许多高等农业院校中开设。

从长远计划来看,兽医影像学专业也必然会像人医影像学专业一样蓬勃发展。

第一篇总论

成像技术与

临床应用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