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郭俊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肺结核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

【作 者】郭俊主编
【页 数】 173
【出版社】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 2017.06
【ISBN号】978-7-5532-0578-6
【价 格】CNY58.00
【分 类】肺结核-影象诊断
【参考文献】 郭俊主编. 肺结核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17.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肺结核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内容提要:

本书以对结核病的总体认识和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主要内容。书中作者总结30多年的在临床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将肺结核的临床影像诊断与中医的辨证施治相结合进行详尽介绍,并且收录了很多肺结核实例影像图,生动描述了其影像表现。希望对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中医医生

《肺结核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内容试读

第一章结核病的流行现状及中医的作用■■☐☐

第一章结核病的流行现状及中医的作用

第一节概述

1993年4月23日,在伦敦召开的第四十六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史无前例地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宣言”。为尽快遏制全球结核病疫情,2001年10月,世界银行与世界卫生组织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第一届遏制结核病合作伙伴部长级论坛会议,提出了会后50天、50周、50个月、50年的具体行动。其中提出会后50个月,也就是到2005年底,要求各国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达到10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新发现的,痰涂片呈阳性的病人)发现率至少达到70%,发现的病人治愈率至少达到85%。在会后的50年,也就是到2050年,要消除结核病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

在所有传染病中,结核病在人类中存在时间最久,危害较为严重。人类在与结核病抗争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一些不可磨灭的足迹:1882年,德国科学家科赫在肺结核病人的痰中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从而确立了结核病的病原体,为人类战胜结核病明确了战斗目标。这是控制结核病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被称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

碑。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为现代医学影像学诊断打下了基础。1897年,

德国科学家弗拉基提出了结核菌的飞沫传染说,他认为肺结核病人咳嗽时可以从呼吸道排出微滴核,而吸入微滴核是传播结核病的主要方式。1921年,法国医生卡美特和兽医介云将经过多年培育的减毒牛结核菌活菌苗接种于婴儿身上,此即卡介苗。其后经数十年的临床应用和流行病学观察,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全球各地逐渐被推广应用。至今,卡介苗接种仍是一种预防结核病的主要手段,被称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发展史的第二个里程碑。1925年,日本科学家住吉弥太郎从痰中分离并培养结核菌获得成功。1944年,美国科学家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这是第一个治疗结核病有效的药物。1946年,瑞典科学家合成对氨基水杨酸

001

肺结核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

钠(PAS),这是第二个治疗结核病有效的化学药物。同年,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合成氨苯硫

脲,这又是一个治疗结核病有效的药物。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结核科,主管全球结核病控制。1950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另一种治疗结核病有效的药物紫霉素。1952年,美国和德国报告异烟肼为极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同年,美国合成另一种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1956年,法国合成抗结核药物乙硫异烟胺和丙硫异烟胺。1958年,日本科学家梅泽滨夫发现抗结核药卡那霉素。1959年,印度马德拉斯化疗中心报告肺结核病人住院和不住院化疗效果及对家庭接触者的感染比较并无差异,从而开始了肺结核病人的不住院化疗时代。同年,福克斯博士报告在马德拉斯化疗中心研究的另一个成果,即为保证不住院条件下病人确实服药而采取的直接监视下的化学疗法。1961年,美国发明抗结核药物乙胺丁醇。1962年,美国发明抗结核药物卷曲霉素。1966年,意大利和瑞士共同发明并制造出另一具有杀菌作用的抗结核药物利福平。

寻找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愈病人,消灭传染源,进而控制结核病的流行,这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异烟肼的问世为有效地治愈结核病开辟了新的纪元。由异烟肼、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组成的标准化疗方案(长程疗法)使控制结核病进人了化疗时代,这是全球结核病发展史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自从20世纪50年代异烟肼等有效抗结核药物相继发明,经过将近20年的观察,虽然临床结核病病人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有很大改善,但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结核病疫情并未见明显改善。经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发现,只靠个体医师、结核病疗养院、医院以及靠资源很薄弱的民间团体如防痨协会等形式来防治结核病,对于疫情的控制来说是极为有限的。结核病是一种在社会中广泛流行的传染病,要想获得有效控制,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责任。于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专家委员会提出并创导了“国家控制结核病规划”的组织形式,把结核病控制工作纳入国家卫生规划中,依靠政府的卫生机构和资源来控制结核病。从此,全球控制结核病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各国的结核病控制工作,这被称为全球控制结核病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

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报告显示,虽然全世界每年结核病病例数逐年下降,但是结核病仍在全球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结核病患者从2005年的900万人下降到了2010年的880万人。近十年来,死于该病的人数降到了最低水平,结核病死亡率在1990一2010年之间下降了40%。但是,耐药性肺结核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每年约增加30万新病例。全球结核病总耐药率为20.0%,耐药率为5.3%,耐药结核病的流行继续威胁着结核病控制工作已取得的进展,广泛耐药结核病的出现更加剧了这一威胁。耐药结核病的流行与传播现状令人担忧。因此,中医药对结核病的治疗及新的化疗药物的开发将成为遏制耐药结核病的重要方法。

■002

■■

第一章结核病的流行现状及中医的作用■■■☐

第二节

我国结核病的流行趋势

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一直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新中国成立前,民间称结核病为痨病,并且有“十痨九死”的说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包括结核病疫情控制较好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疫情下降缓慢或严重反弹的局面。结核病再次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在2004年召开的第二届全球遏制结核病伙伴论坛大会上,将我国列在需要特别引起警示的国家和地区的首位,具体表现为6个“多”:①感染人数多。我国有多达5.5亿的人口感染过结核菌,约占全国人口的42%,明显高出全球平均感染水平。②患病人数多。我国活动性肺结核、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为367/10万和122/10万,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约450万人,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约150万人。③新发患者多。我国每年新发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约145万人,其中传染性肺结核病人65万人。④死亡人数多。我国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

⑤农村患者多。我国约80%的结核病患者集中在农村,而且主要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⑥耐药患者多。全国结核病耐药率高达28%。

我国由于流动人口骤增、耐药结核菌的蔓延、结核菌与艾滋病病毒的双重感染等客观原因,受结核菌感染的人群中有10%的人患上结核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在未来的10年内可能有3000万人患上结核病。西部12个省(区)的疫情十分严重,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高达197/10万,呈蔓延趋势:西部地区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4,而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数占全国结核病患者的1/3。我国目前的结核病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肺结核是我国发病、死亡人数最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全面推行了现代结核病管控策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结核病是可防可控的传染病,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普及防治知识,对于提升全民防治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治工作的局面,从而有效预防控制结核病传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耐药是我国未来结核病控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的流行给结核病控制与防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威胁。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第四次世界耐药抗结核药物报告》。我国总耐药抗结核药物排名第二,仅次于俄罗斯,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我国耐药人数世界第一,这使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面临困难和挑战,因此开发中药或中西医结合防治结核病很有必要。

003

肺结核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

第三节结核病的分类

我国结核病的防治工作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经历了数次分类变更。新中国成立后,结合我国国情,1978年全国第一次结核病防治工作会议上,制定了我国结核病的分类方法,将结核病分为以下五大型:

·原发型肺结核(I型)。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包括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及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浸润型肺结核(Ⅲ型)。

·慢性纤维性空间性肺结核(V型)。

·结核性胸膜炎(V型)。

2001年7月2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2年1月1日开始执行我国新的《结核病分类》标准:

·原发型肺结核:原发型肺结核是指原发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的临床病症,主要包括原发综合征和胸内淋巴结结核。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的肺部弥漫性结核病,包括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及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是指发生于原发型肺结核后任何时期的肺结核病。继发性肺结核是肺结核中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是成年人中最多见的肺结核,主要包括浸润型肺结核、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和干酪样肺炎,结核球也是其中特殊的类型

·结核性胸膜炎:主要包括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和结核性脓胸等。结核性胸膜炎与肺结核关系密切。

·其他肺外结核:其他肺外结核病,原则上按部位和脏器命名,如骨关节结核、肾结核等。

新的结核病分类突出了以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以下简称痰检)为主,以X射线检查为

辅的原则。但从实践来看,影像学检查仍在我国结核病诊断、分类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004

第一章结核病的流行现状及中医的作用■■■■

第四节中医对肺结核的作用及中医对肺功能的认识

一、中医学对肺痨的认识历史悠久,且逐渐深化

《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医籍中无“肺痨”这一名词,大多归于“虚损”“虚劳”类病证中,并描述了与肺痨主症相似的临床表现,如《灵枢·玉版》指出:“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肘后备急方》进一步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指出“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并创立“尸注”“鬼注”之名。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把“尸注”列入肺脏病篇章,明确了本病病位在肺,指出本病的病因是“劳热生虫在肺”。《外台秘要》对本病的临床表现描述尤为详细,指出本病有骨蒸、烦躁、食无味、消瘦、盗汗、咳嗽、两颊如胭脂色等症状,还指出本病可见“腹中有块,或脑后近下两边有小结”等兼症。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和诸多症状,故有很多名称,如尸疰、劳疰、虫疰、传尸、肺痿、劳嗽、骨蒸、伏连、急痨等,直到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并指出与“预事而忧则肺劳,…彼乃察疾,各一门类,不可不知”,从病因学上把痨瘵与一般的虚劳进行了界定。病因方面,在唐代关于“肺虫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痨虫”“擦虫”之说。在治疗方面,《仁斋直指方论》已提出“治擦疾,杀瘵虫”的重要观点。葛可久(1305一1353年)为元代医学家,名干孙,承家学,其术益精,他医不能治者,往求治,多奇验,因而名重大江南北。其治劳损吐血诸证尤富经验,著有《十药神书》,载10个治疗虚劳吐血方,反映了他对痨擦(肺结核)证治的丰富经验。明代《医学入门·痨瘵》指出“潮、汗、咳(或见血,或遗精),泄分轻重,轻者,六证间作,重者,六证兼作”,概要地描述了本病的6个主症

肺痨的致病因素主要有2个方面,一为感染痨虫,另一为正气虚弱。《古今医统大全·癆擦门》即指出“凡此诸虫,…著于怯弱之人,…日久遂成痨瘵之证”。痨虫和正气虚弱两种病因,可以互为因果。痨虫传染是发病不可缺少的外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是痨虫入侵和引起发病的主要内因。早在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就认识到本病属于慢性传染性消耗性疾病,提出此病“累积年月,渐就顿滞,乃至于死”,而且传染性很强,甚至可以“灭门”。古人根据本病具有传染性的特点,创立了“痨虫”“擦虫”之说,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察诸证》指出:“诸证虽日不同,其根多有虫啮其心肺。”明确指出瘵虫传染是形成本病不可缺少的因素。因直接接触本病患者,如问病吊丧、看护、骨肉亲属与患者朝夕相处,使得“痨虫”侵人人体而成病,这种认识直到1882年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才被证实。正气虚弱所致

005

肺结蔽影像学诊断及中医药治疗

的肺痨可发生于各种年龄、体质、经济状况的人。一般说来,往往在正气虚弱时罹患肺痨,凡先天禀赋不强,小儿喂养不当,病后失养,麻疹、哮喘等病后或外感咳嗽经久不愈,以及产后失于调养等,皆易致痨虫人侵。故《外台秘要·灸骨蒸法图》指出:“婴孺之流,传注更苦。”后天摄身不慎,青年早婚,嗜欲无节,耗伤精血;或情志不遂,忧思过度;或劳倦伤脾,而导致正气虚弱,痨虫人侵而发病。正如《古今医统大全·痨瘵门》指出:“凡人平日保养元气,爱惜精血,擦不可得而传,惟夫纵欲多淫,苦不自觉,精血内耗,邪气外乘”,并提出气虚血痿,痨瘵“皆能乘虚而染触”。年老体弱,生活贫困,营养不良,也是罹病的重要原因,如《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即指出“因境遇者,…窘迫难堪”,易致痨虫侵袭

正气旺盛,即使感染痨虫后,也未必发病,正气不足,则感染后易于发病。同时,病情的轻重与内在正气的强弱也有重要关系。痨虫感染是发病的必备条件。痨虫既是耗伤人体气血的直接原因,同时又是决定发病后病变发展规律、区别于他病的特殊因素。本病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肺。由于肺开窍于鼻,司呼吸,痨虫自鼻吸入,直趋于肺而蚀肺,故临床多见肺失宣“肃之症,如干咳、咽燥、咯血,甚至喉疮声嘶等。由于脏腑间具有相互资生、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因此肺病日久可以进一步影响到其他脏腑,故有“其邪辗转,乘于五脏”之说。其中,与脾肾两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脾为肺之母,肺痨日久,子盗母气,则脾气亦虚,可伴见疲乏、食少、便溏等,其甚者可致肺、脾、肾三脏同病。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资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则可见肺肾两虚,致骨蒸、潮热、男子失精、女子月经不调等肾虚之证: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则见性情急躁,善怒,胁痛:肺肾阴虚,心火上炎还可伴有虚烦不寐、盗汗等。如肺虚制节失司,血脉运行不畅,病及于心,可见喘、悸、肿、发绀等。本病病理性质的特点,以阴虚火旺为主。因肺喜润恶燥,痨虫蚀肺,肺体受损,首耗肺阴,阴虚则火旺,而见阴虚肺燥之证,故朱丹溪概括榜瘵的病理为“主乎阴虚”。由于阴阳互根,阴虚则火旺,可发展为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病理的转变,与病情的轻重及病程有关。一般说来,初起病变在肺,肺体受损,肺阴亏耗,肺失滋润,表现为肺阴亏损之证。继则肺肾同病,兼及心肝,而致阴虚火旺,或因肺脾同病,阴伤及气而致气阴两虚,后期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可趋于阴阳两虚的严重局面。《医学正传·劳极》确立了杀虫与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迄今仍然对肺痨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医关于肺的生理功能认识

肺位于胸腔,上连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的器官,在人体脏腑之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华盖。“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灵枢·九针论》),“肺者脏之盖也”(《素问·病能》),“心肺独在鬲上”(《难经·十二难》),“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医贯》),这些均提出了肺在脏腑之中的位置。肺为白色分叶状,质地疏松,“肺重三斤

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难经·四十二难》)。“肺得水而浮”“肺熟而复沉”(《难经·十

三难》),“肺叶白莹,谓为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医

■006

■■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