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诊断常规》张金辉,郭全伟,袁立昭,王来友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影像学诊断常规》

 

【作 者】张金辉,郭全伟,袁立昭,王来友主编
【丛书名】临床疾病诊疗常规丛书
【页 数】 314
【出版社】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2008.06
【ISBN号】978-7-80245-074-5
【分 类】影像诊断
【参考文献】 张金辉,郭全伟,袁立昭,王来友主编. 影像学诊断常规.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8.06.

 

图书封面:

图书目录:

《影像学诊断常规》内容提要:

本书以影像学诊断常规为纲,按基本概念、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常规及治疗常规这一流程展开阐述。尤其突出了治疗中用药常规,对临床治疗更具指导性。全书贯穿了影像学诊断常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集多年临床诊疗经验于一体,展现了影像学诊断常规的规范程序,有利于规范各级各类医院的医疗行为,使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有章可循。

《影像学诊断常规》内容试读

第一章常用影像学检查技术与临床应用

第一节X线检查技术与临床应用

X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11月.8.日在进行阴极射

线实验时发现的一种新射线,由于不清楚这种射线的性质,故称为

X线,为了纪念发现者,X线也称为伦琴射线。同年12月22日,

伦琴为夫人拍摄了世界上第1张X线照片,从而为X线应用于临

床奠定了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X线设备的不断改进,到

20世纪70年代,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的问世,计算机体层摄影

(CT)的临床应用和磁共振成像被誉为当代医学检查的三大重要

发明。介入放射学的出现,标志着X线检查由单纯的诊断疾病发

展到治疗疾病,在新的世纪将成为继内科、外科后的核心学科。

一、X线成像原理及成像特点

(一)X线成像原理

X线成像原理与X线的性质、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有关。X

线成像的目的就是使人体内不同的组织结构以不同亮度(灰阶)显示在成像介质(荧光屏或胶片)上。当人们认识到正常组织结构的影像后,会从不同于正常结构的异常影像改变中分析推测出

病变的存在、性质及程度。具有穿透力的X线穿过不同密度、不

同厚度组织组成的人体后,导致不同程度的衰减,不同位置不同衰

减量的剩余X线导致荧光屏上产生不同强度的荧光或胶片上的

不同程度感光,由此产生影像的过程即X线成像。

·1

影快学诊断常规

(二)X线图像特点

X线图像由自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组成,属于灰度成像。

这种灰度成像是通过密度及其变化来反映人体组织结构的解剖和病理状态。

(三)X线成像的不足

1.重叠成像与遮盖X线图像上的亮度(密度)改变,是X线束

穿透某一位置的不同密度和厚度组织结构后的投影总和。例如,

正位X线胸片的正中线上的高密度是人体前面的胸骨、中间的心

脏大血管以及后面的脊柱密度的总和。由于重叠,高密度的结构常常遮盖了相对低密度的组织,例如头颅摄影就是因为高密度颅骨的遮挡无法显示脑实质。

2.放大、变形与伴影X线束是锥形投射的,人体与胶片(荧光

屏)之间有一定距离,因此,X线成像有一定程度的放大,如果中线

偏离,还会使被照体的形状失真。伴影使X线图像边缘的清晰度

减低,被照射物体与胶片距离越大,伴影越严重。

二、X线检查技术与临床应用

(一)X线检查技术

1.普通检查

(1)荧光透视:透视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动态观察。通过转动体位进行多方向观察;了解心脏大血管搏动、膈运动及胃肠蠕动等动态变化。但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较差,雅于观察密度与厚度差别小的器官以及密度与厚度较大的部位,例如头颅、脊柱等。

(2)X线摄影:最常用的X线检查技术。通过曝光条件的匹

配,可分别显示密度、厚度较大或密度、厚度差别较小的组织结构。为避免重叠的遮盖和三维定位,常需做互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例如正位及侧位。由于软组织分辨力的不足与重叠遮盖,目前脑

实质、脊髓、肝、胆、胰腺、肾等软组织的检查已经分别被CT、MRI

·2·

第一章常用彩像学检查技术与临床应用

和超声所替代。

2.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普通X线片上,一部分影像因与其前、后影像

重叠,而不能显示。利用动态平面聚集,体层摄影可获得某一选定层面上结构的清晰影像,而选定层面以外的结构则在投影过程中

被模糊掉。CT、MRI和超声的应用使体层摄影逐渐淡出。软X线

摄影是采用能发射波长较长的X线的钼靶管球,提高软组织的分

辨力,用于软组织,特别是乳腺的检查。

(2)高电压摄影:是采用120kV以上的电压进行摄片。由于

穿透力强,有利于突出密度差别较大组织的对比度,如摄取的X

线胸片可将骨骼、纵隔以及大量胸腔积液遮盖的肺内病灶显示出来。

放大摄影、荧光摄影、记波摄影目前已经很少应用。

3.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对比剂的引入方式分为两种:①直接引入法,包括口服法,如食管、胃、肠的造影法;灌注法,如直肠、结肠灌注造影,逆行泌尿道造影,窦道造影等。②间接引人法,对比剂引入体内,经吸收或聚集,使脏器显影。如静脉肾盂造影、排泄性胆道造影等。目前,上述造影检查方法仍然在有关脏器的影像学检查中占主导地位。

(二)X线诊断与临床应用

X线用于临床疾病诊断已有百余年历史。尽管现代成像技术

如超声、CT和MRI对疾病诊断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但并不能完

全取代X线检查,一些部位,如中枢神经系统、肝、胆、胰和生殖系

统等疾病的诊断主要靠显像成像技术,而X线检查的价值有限。

此外,在介人学领域,通过获取病变的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

资料,从而进行疾病诊断时最常用的成像技术亦为X线检查。

·3·

影像学诊断常规

X线诊断需掌握三个原则:①根据解剖、生理和基础知识,认

识人体器官和组织在荧光屏或照片上的正常表现;②根据病理学的基础知识,认识病理性影像;③结合临床资料和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在阅读X线片时从何入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特别是现

在县级以上的医院分科较细,临床医师应该掌握本专业影像片子

的诊断。观察X线片要养成客观分析的习惯,一般应掌握16字

原则,即全面观察、具体分析、结合临床、作出诊断。

无论是影像科医师或临床医师对病变的观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病变的位置和分布;②病变的数目;③病变的大小;④病变的形状;⑤病变的边缘;⑥病变的密度;⑦病变邻近组织、器官的改变;⑧器官功能的变化;⑨病变的动态变化。同时结合临床提供的性别、年龄、体型、职业史、接触史、居住地区、过去史、现病史、体征、化验结果、病理及治疗经过综合分析后而做出诊断。

第二节·CT检查技术与临床应用

一、CT成像原理及成像特点

(一)CT成像原理

CT是数字断层成像,首先将断面虚拟成为由若于像素组成的

矩阵。CT的X射线与常规X线摄影不同,在准直器的作用下,X

射线呈有一定厚度的笔形或扇形束穿过相同厚度的人体断层,到

达对面替代常规X线摄影中胶片感光颗粒和荧光屏作用的检测

器,检测器的作用是将穿过人体不同组织后衰竭的X线的强度转

换成不同电流强度的电信号,并通过输送电缆送人计算机。这个

X线束用不同的运动方式(直线或旋转)以脉冲形式依次从不同

投射角度穿过人体的同一解剖断层,检测器将所得数据依次送入。4…

第一章常用影像学检查技术与临床应用

计算机,由计算机计算出这一断层矩阵中每一个像素的密度值

(CT值)组成数字矩阵,再以灰阶形式显示在监视器上。

(二)CT图像特点

1.CT值CT值是CT图像测量中用于表示组织密度的统一

计量单位,称为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CT值的应用使得原仅依靠肉眼比较来判断的密度差别转变为量化比较,从而保证了密度差别观察的精确性和统一性。这是数字图像的又一大优势。

通过组织的CT值可以确认不同正常组织和异常组织的性质。

2.窗口技术窗口技术是数字图像所特有的一种显示技术,它利用一幅图像可用不同的灰度差别在监视器上显示这一优势,

来分别观察不同的组织差别。这一点在模拟成像的常规X线照

片上无法体现。

(三)CT成像的不足

1.虽然密度分辨率明显提高,但其空间分辨率明显下降。尽

管CT机性能不断发展,空间分辨率大有提高,但仍不能与一般X

线片相比。

2.对病变的整体显示需要阅片时在脑中想像其大小、形态,不

如X线片一目了然。近来由于螺旋CT的产生和发展,3D立体重

建可产生逼真的立体效果,克服了原先的不足。

3.对扫描操作者的要求更高,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窗宽、窗位,否则极易漏诊。

二、CT检查技术与临床应用

(一)CT检查技术

1.平扫又称非强化(增强)扫描,即未用血管内对比剂的

CT扫描。

2.强化(增强)扫描(nhancement scan)采用血管内对比剂

后的CT扫描。

·5·

之像学诊断常规

3.高分辨力扫描(high resolution8can,HRCT)·着重提高空间分辨力的扫描方式。具体条件是应用高mAs、薄层厚(1~2mm)、大矩阵(≥512×512)及骨密度算法。这种条件扫描出的图像较常规扫描空间分辨力明显提高。由于像素小、组织边缘勾

画锐利,HRCT主要用于:①观察骨的细微结构,如显示颗骨岩部

内半规管、耳蜗、听小骨等结构;②观察肺内微细结构及微小病灶结构,如显示早期小叶间隔的改变或各种小气道改变。

4.分期(时相)扫描(phasing scan)血管内注人对比剂后,根据被扫描脏器的不同血供特点,在不同延迟时间内进行的扫描。由于螺旋扫描的速度明显提高,可在数十秒内完成某个脏器的扫描,并可以针对不同脏器的不同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不同时相的扫描。例如,可在延迟20s、60s时分别对肝进行扫描,可以分别观察到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供血的两个不同时相时正常肝组织和肝内肿瘤的不同强化程度与方式,这两期分别称为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延迟40s扫描可以观察到胰腺强化至最高蜂时的表现,对于胰腺称为胰腺期扫描。

(二)CT诊断与临床应用

CT检查由于其突出的优点即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力,而易于

检出病灶,特别是能够较早地发现小病灶,因而被广泛用于临床。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CT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螺旋CT和多层

CT的应用以及多种处理软件的开发,使得CT的应用领域在不断

地扩大。

目前,CT检查的应用范围几乎涵盖了全身各个系统,特别是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颈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消化管除外)、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病变的检出和诊断都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对

于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病变,CT检查亦具有-一

定的诊断价值。CT检查所能检出和诊断的病种包括各种先天性

发育异常、炎症性疾病、代谢异常、创伤性改变、退行性和变性性疾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