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培新,黄燕主编|(epub+azw3+mobi+pdf)电子书下载

图书名称:《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作 者】黄培新,黄燕主编
【丛书名】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
【页 数】 532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0.10
【ISBN号】7-117-17885-X
【价 格】85.00
【分 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治疗学-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诊断学
【参考文献】 黄培新,黄燕主编. 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0.

图书目录:

《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内容提要:

《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内容试读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又称痛性抽搐(tic douloureux),是指累及面部、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是最典型的神经痛。年发病率为5.5/10万~7.6/10万。本病70%~80%的病例发生于40岁以上,女性略多于男性,约为3:2~2:1;多数为单侧性,仅有5%左右为双侧性。本病属于中医学“面痛”、“偏头痛”、“头风”、“齿槽风”等范畴。

病因病机

(一)中医

本病病因初起以风邪、风火多见,病久则多兼痰、兼虚、兼瘀。病机较为复杂,概而言之有外感与内伤之别,同时又与风邪密切相关。因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经均会于此,五脏六腑之气血精华皆上注于头。大凡外感致病,高巅之上,惟风可达,风邪升发,多夹寒、热邪气。《证治准绳》云:“面痛皆属于火…暴痛多实。”《丹溪心法》谓:“伤风头痛或半边头痛,皆因冷风所吹,遇风冷则发。”风邪每与寒、火、痰兼夹合邪,以致风寒凝滞,或风火灼伤,或风痰壅阻三阳经络而发为疼痛,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可来去突然,反复发作。内伤致病,每与肝胆郁热、胃热炽盛上炎、阴虚阳亢而化风等密切相关,进而风火攻冲头面,上扰清窍,而致疼痛;或由头面气血瘀滞,阻塞三阳经络,不通则痛,亦为内伤致病之因。外邪致病,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常可循经入里,化热伤阴;病久则血行迟涩,血瘀络痹而成顽痹,诚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而内伤致病亦多随感受外邪,使病情加重,故内外合邪为患是本病发生的又一临床特点。

(二)西医

三叉神经痛有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后者病因明确,可因颅中窝和颅后窝病变,脑桥小脑三角或颅底蛛网膜炎,脑桥小脑三角部、三叉神经根或半月节部肿瘤(如听神经瘤、动脉瘤、鼻咽癌及转移癌),脑干梗塞,血管畸形,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等病所引起。这些致病因素可侵犯三叉神经的感觉根或髓内感觉核引起抽搐性疼痛,并常引起邻近结构的损害和三叉神经本身功能的丧失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仍不清楚,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探讨,有以下几种学说:

1.中枢病因学说Trousseau首次在1953年提出本病的疼痛为癫痫样疼痛,其发作有

用于抗癫痫药治疗有效及在疼痛发作时可在中脑处记录到癫痫样放电等特点。1987年,

Dubr在观察三叉神经痛的感觉特征后,认为三叉神经异常反应是神经元的功能改变所致。1997年,David Browsher等通过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电刺激,发现大脑皮质起着重要作用。

2.周围病变学说周围病变学说现在发展较快,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该学说认为病变在周围部,其病理基础是三叉神经脱腱鞘。这种脱髓鞘可能由于某种致伤因素使神经受压或遭到损害所致。对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超微结构的观察也支持周围病变学说,并提出短路理论,认为脱髓鞘的轴突与邻近的无腱鞘纤维发生“短路”,轻微的触觉刺激即可通过“短路”传人中枢。而中枢的传出冲动亦可再通过“短路”而成为传人冲动,如此很快达到一定的“总和”而引起一阵疼痛发作。

(1)血管压迫学说:l920年由Cushing提出,但当时未受重视,直到Jannetta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做了大量研究后发现,半数三叉神经痛患者中三叉神经根与血管有接触;

Jannetta在完善了血管压迫理论和规范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微血管减压术之后,神经血管压迫学说才逐渐被人们接受。

(2)硬膜鞘、硬膜带或骨性压迫学说:Carder检查了l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两侧岩骨嵴高度,在岩骨嵴稍高的一侧,发病率高3倍。岩骨嵴升高对三叉神经根产生了压迫。半月节及后根受包裹它的硬膜鞘及岩上窦的压迫,于通过硬膜孔或在翘起的岩骨嵴处扭曲,使后根受压引起三叉神经痛。骨质增生及骨膜炎症引起的增生,亦可使骨孔狭窄,且多为老年患者。颅底凹陷症于三叉神经痛亦不无关系。齿状突及岩锥尖端则向上顶人颅底,而岩上窦从上方压迫三叉神经后根,使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改变。

(3)骨腔病灶学说:有人根据牙源性感染的扩散可在骨内形成感染灶,致三叉神经周围支和神经节发生脱髓鞘而致病的现象,提出了骨腔病灶学说

(4)感染学说:大量临床治疗与临床研究的资料表明,多数三叉神经痛患者有感染史,因此有人认为三叉神经痛是病灶性或病毒感染所致。如l954年,Behaman认为单纯疱疹病毒对于三叉神经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Bringer于l973年尸解半月节中发现有单纯疱疹病毒。

(5)发病机制的生化、免疫学说:近年来随着对神经肽、神经递质的研究,发现它们与

神经痛密切相关。又有人认为巨噬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对三叉神经脱

髓鞘改变有作用。

临床表现

西

(一)症状

1.发作情况疼痛发作前常无预兆,为骤然发生的闪电样、短暂而剧烈的疼痛。病人

常描述为电灼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发作时病人常以手掌或毛巾紧按

病侧面部或用力擦面部以期减轻疼痛。有的在发作时不断做咀嚼动作,严重者常伴有面部临肌肉呈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一侧,又称“痛性抽搐”;有的伴有面部发红,皮肤温度增高,结诊

膜充血,流泪,唾液分泌增多,鼻黏膜充血流涕等症状;有的病人甚至疼得在床上翻滚。每

2

次发作可由数秒至一两分钟后骤然停止。间歇期一如常人,少数可仍有烧灼感,一般夜间间歇期较长,可数日发作1次。大多逐渐加重,疼痛发作次数逐渐频繁,严重者数分钟发作1次,甚至终日不止。病程可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缓解期不定,但很少有自愈者。部分病例发作周期似与气候有关,春季及冬季较易发病。

2.触发点及其诱发在病侧三叉神经分布区某处,如上下唇、鼻翼、口角、门齿、齿根颊、舌等,特别敏感,稍加触动即可引起疼痛发作,这些敏感区称“触发点”。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支)诱发疼痛发作多因下颌动作(如咀嚼、呵欠、说话等)及冷、热水刺激下齿处所致,而直接刺激皮肤触发点诱发疼痛发作者较少。诱发第2支(上颌支)疼痛发作则多因刺激皮肤触发点(上唇外1/3、鼻翼、上门齿、颊部及眼球内侧等处)所致,饮冷热水、擤鼻涕、刷牙、洗脸、剃须等可诱发,严重者移动身体带动头部时可诱发。因此,严重影响病人生活,即使在间歇期间,病人常不敢进食、大声说话及洗脸,唯恐引起发作。

3.侧别及支别三叉神经痛大多为一侧性,少数双侧疼痛者往往先在一侧,或一侧疼痛发作较对侧严重,经治疗一侧疼痛消失后,对侧发作随之加重。疼痛多由一侧上颌支或下颌支开始(由眼支起病者极少见),后逐渐扩散到两支,甚至三支均受累,累及三支者较少见。疼痛受累支别,以第3支最多见(约占60%),第2支次之(约占30%),第1支最少见两支同时发病者以第2、3支合并疼痛者最常见(约占80%),少数可三支同时疼痛。第3支疼痛大多由下颌犬齿部开始,向上放射至耳深部或下颌关节处,少数可呈相反方向放射。大多均局限于第3支支配范围内。第2支疼痛多由鼻孔处开始,放射至眼眶内缘或外缘处,有时可扩散至第1支区域而产生眼部疼痛。

(二)体征

1.病人因疼痛发作不敢洗脸、刷牙、剃须、进食,故面部及口腔卫生很差,全身营养不良,面色憔悴,精神抑郁,情绪低落。

2.慢性病人,可有营养障碍,如面部局部皮肤粗糙,眉毛脱落,角膜水肿、混浊,麻痹性角膜炎,虹膜脱出,白内障,甚至咀嚼肌萎缩等。

3.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有时因局部皮肤粗糙,局部触觉可有轻度减退,做过封闭治疗者可有面部感觉减退。应详细检查有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与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相鉴别。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患者实验室一般项目检查均在正常范围。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改变。

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脑脊液及X线、CT等影像学检查,可能有助于查找病变部位,甚

至病因。在国外,磁共振(MR)已常规用于三叉神经痛术前诊断。常规序列扫描排除肿瘤

后,用三维梯度回波序列显示神经和血管的关系。近年在国内,MRI也已逐渐用于三叉神

经痛的病因诊断,但通常是常规扫描排除肿瘤,没有进一步显示神经血管的关系。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尽管有少量的电生理研究,但尚未取得肯定有助于诊断的结论。对部分病人,尚应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排除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可能。

珍断要点

1.面或额部的阵发性疼痛,持续数秒至2分钟。疼痛至少有以下特点:

(1)沿三叉神经的1支或1支以上的分布区。

(2)特征为突发、剧烈、尖锐、浅表、刀刺样或烧灼样。

(3)疼痛剧烈,从触发点诱发,或因某些日常活动诱发,如吃饭、谈话、洗脸或刷牙」

(4)在两次发作期间患者完全正常。

2.没有神经系统的任何缺损所见。

3.每个病人的发作具有刻板性。

4.病史、躯体检查及必要时所做特殊检查可排除导致面痛的其他原因。(参照1988年国际颈痛学会、国际头痛学会分类委员会标准)》

鉴别珍断

1.牙痛三叉神经痛往往易被误诊为牙痛。牙痛为持续性,多局限于齿龈部,不因外

来因素加剧或诱发,必要时做X线检查可发现牙病、埋伏牙或肿瘤等。

2.舌咽神经痛舌咽神经痛较少见,与三叉神经痛发病率之比为1:(70~100),多见于年轻妇女。疼痛部位在舌根、软腭、扁桃体、咽部及外耳道等处。常在进食、吞咽、说话时诱发。扁桃体可有压痛。用4%可卡因溶液、1%丁卡因溶液等喷涂于咽部、扁桃体及舌根部,如能止痛即可确诊,并可与三叉神经痛鉴别。

3.蝶腭神经痛蝶腭神经痛又称不典型面部神经痛、Sluder病。病因不详,可能与鼻窦感染有关。疼痛位于颜面深部,可由牙部发出放射至鼻根、颧、上颌、眼眶、乳突、耳部、枕部、肩部及手部等处,眼眶可有压痛。疼痛呈烧灼样或针刺样,阵发性或持续性,无一定规律。发作时病侧鼻黏膜充血、阻塞、流泪等。做蝶腭神经节封闭有效」

4.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发作情况及特征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似,但发病年龄较小,体格检查有时可发现面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听力减弱等阳性体征。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有脑桥小脑角肿瘤(以胆脂瘤最多见,其他有听神经瘤、脑膜瘤、血管瘤等)、三叉神经节肿瘤、脊索瘤、垂体瘤长入麦氏囊、颅底恶性肿瘤(如鼻咽癌、其

他转移癌等)等。鉴别以上病因应做进一步检查,如颅底X线摄片、脑脊液检查、鼻咽部活

检、CT扫描及MRI等。

经科

5

本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众多,尤以汤药、针灸、敷贴等法为主。由于本病以疼痛为主要

临床表现,中医辨证多以实证为主,或兼有夹虚者。治疗以祛邪止痛为要旨。西医药物疗治

法、射频、神经阻滞疗法、伽马刀治疗等,亦有一定疗效,手术治疗有一定创伤,多在前述诸法不能奏效时采用。

(一)辨证治疗

一般而言,本病初期多实,病久则可见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初期多为风夹寒热之邪,阻滞经络所致,或由肝火胃火上扰清窍而成。此多为实证,故可见疼痛剧烈,多呈灼痛、撕裂样疼痛。病久不愈,气血亏虚,可见钝痛持久、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舌淡等表现。亦可见本虚标实之证。

临证时应详辨寒热。本病既可由风寒所致,亦可由风热或胃火、肝火上扰引发。疼痛阵作,如有冷风拂面、惧怕风冷刺激者,多为风寒。如见疼痛剧烈如灼、口干、口苦、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者,多为肝火。

本病的辨证分型,针对外感与内伤致病之因,结合兼夹邪气为患的特点,分为风寒凝络、风热伤络、肝火上扰、胃火上炎、瘀血阻滞5个证型。治疗上当以止痛为要。由于本病以疼痛为主,因而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常配用疏风止痛或活血止痛之品,以助提高疗效。

1.风寒凝络

证候特点:颜面阵发性剧痛,喜裹头面,惧怕风冷刺激,每遇风寒诱发或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推荐方剂:川芎茶调散加减。

基本处方:川芎15g,荆芥10g,白芷10g,羌活10g,细辛5g,防风10g,蔓荆子15g,蜂房9g,甘草3g,清茶少许。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阳虚恶寒较甚,脉沉细者,加炙麻黄10g、熟附子9g以温阳散寒;风痰壅络,面颊麻木作胀者,加法半夏15g、胆南星10g、白附子10g、天麻9g以祛风化痰;颜面肌肉抽搐者,加全蝎10g、白僵蚕10g息风止痉;寒凝痛甚者,加蜈蚣2条(去头足)、制川乌5g散寒止痛。

2.风热伤络

证候特点:颜面阵发性剧痛,有灼热感,口苦微渴,便秘溲赤,舌边尖红赤,苔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弦数

治法:祛风清热,通络止痛。推荐方剂:芎芷石膏汤加减。

基本处方:川芎15g,白芷10g,生石膏30g(先煎),细辛5g,菊花15g,荆芥6g,薄荷10g(后下),蔓荆子15g,丝瓜络10,甘草6g,清茶少许。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风热较甚者,加黄芩10g、栀子10g以清热泻火;便秘者,加大黄5g(后下)通腑泄热;面肌痉挛抽搐者,加地龙10g息风镇静。

3.肝火上扰

证候特点:颜面阵发性剧痛,面颊烧灼感,甚则胀痛如裂,头晕目赤,烦躁易怒,耳鸣口苦,渴欲饮水,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厚而燥,脉滑数。出园

治法:清热泻火,祛风通络止痛。推荐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基本处方:龙胆草15g,栀子10g,黄芩10g,生地黄15g,柴胡10g,当归12g,露蜂房9g,细辛5g,车前子10g(包煎),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肝火炽盛者,可加夏枯草15g,以加强清肝泄热之力;胃火炽盛者,可加生石膏30g清胃泻火:痛剧,酌用川芎15g、白芷10g加强镇痛;痛剧而面肌抽搐者,加龙齿15g、地龙10g清热息风止痉:

4.胃火上炎

证候特点:颜面阵发性剧痛,面颊灼热感,甚则胀痛如裂,面红目红,口臭口干,渴欲饮水,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厚而燥,脉滑数。

治法:清泻胃火,通络止痛

推荐方剂:芎芷石膏汤合清胃散加减。

基本处方:生石膏30g(先煎),川芎15g,黄连9g,生地黄20g,牡丹皮10g,白芷15g,羌活9g,菊花20g,薄荷9g(后下),升麻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热盛津伤者,去羌活,加知母12g、石斛15g清热生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5g(后下)通腑泄热;上焦有热者,加连翘15g、栀子15g、牛蒡子9g清热利咽;颜面肌肉抽搐者,加钩藤15g、地龙10g、全蝎10g息风止痉。

5.瘀血阻滞

证候特点:颜面阵发性剧痛,痛如锥刺或刀割,痛处拒按,经久不愈,无明显寒热诱发因素,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通窍止痛。推荐方剂:通窍活血汤加减。

基本处方:赤芍9g,川芎9g,桃仁9g,红花9g,天麻15g,当归9g,全蝎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面肌痉挛抽搐者,加蜈蚣2条(去头足)、生龙齿15g息风止痉;兼有热象者,加生地黄15g、丹皮10g清热凉血散瘀;血虚者,加鸡血藤15g、制何首乌15g以补血活血。

(二)其他治疗

1.中成药在上述辨证治疗的同时,可以选用如下中成药配合治疗。

(1)太极通天口服液:功能活血化瘀、祛风止痛。适用于本病风寒凝络证。每次10l,每日3次。

(2)新癀片: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适用于本病胃火上炎证、肝火上扰证。每次2~4片,每日3次。

(3)七叶神安片:功能益气安神,活血止痛。适用于本病各证。每次1~2片,每日3次。

(4)养血清脑颗粒:功能养血平肝,活血通络。适用于本病气血亏虚证。每次1袋,每日3次。

(5)血府逐瘀口服液:功能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适用于本病瘀血阻滞证。每次1袋,

每日3次。

科专

(6)野木瓜注射液:功能祛风止痛,舒筋活络。适用于本病风寒瘀血证。每次4l肌内注射,每日2一3次。

(?)川芎嗪注射液: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

全、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其他缺血性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脉管炎等。适用于本病风寒凝络床

证和瘀血阻滞证。每次12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0治

6

···试读结束···

阅读剩余
THE END